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球警句成句 馮氏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例詩11-20

(2020-01-08 03:30:16) 下一個

      高爾夫世界的警句成句


      業餘高爾夫球員不在乎自己的差點那是假話,無非是或因為失望於開球更遠更高,或斷念於鐵杆打得更紮實更精準,或死心於切杆更少失誤,或罷手於推杆的百推百進,或看開了打高爾夫的樂趣所在,不去追求技術更精湛的技巧而另尋歡愉樂愉悅感罷。
    曾今一段時間日本男人為了增強自信而施行增大增長手術,就是一種自我陶醉、妄自增加自信的手段,就如一些女性為了提高自信心不怕身心痛苦而整容豐胸。“貧胸者”希望起碼是“A罩杯”到“B罩杯”,就象初學高爾夫球的人能夠打球接近百十來杆,便可以不羞愧地、大大方方地上場與其他球手一起逐角揮杆了。
    破100杆會讓許多初學者喜不自勝,有的人總不見長進要突破100杆很難,往往在110杆或108杆左右徘徊。如“佛教”中的“108的煩惱”揮之不去!
   突破了100杆,好象一下變成B罩杯了,自信心大增,而一旦豐胸擴胸就容易“上癮”,通過不斷地努力達到90來杆,就象達到了“C罩杯”一樣,為了“事業線”都爭取破90杆達到80多杆,這樣就起碼是“D罩杯”了。越往後越難也越稀少,就象征服80杆也就如成了“E罩杯”,總是70多杆者就象“F罩杯”,業餘球員能到突破70杆的水平就象那“G罩杯”,“H罩杯”的女性,是相當引人注目的,甚至有資格參加正式比賽,如藝人可以受邀上電視屏幕了……
    對高爾夫球有興趣的人都會追求這種“差點”(handicap)。人們總是在追求縮小差點,差點越少越好。
   標準杆為72杆,差點為30則總打102杆左右;差點為20則總是92杆來回;差點為10的球員打球則總是82杆左在,差點5則總是77杆左右

    當然職業選手另當別論,因為職業選手的起碼是沒有“差點”的,有的也是“負數”,即低於72標準杆,負差點越多越好。迄今為止世界上人類的一場球最好記錄是“-16”。
      100年前,英國政壇叱吒風雲的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又譯為大衛•勞合•喬治】(David Lloyd-George1863年——1945年),曾調侃高爾夫球愛好者的差點:
“差點30的人是在玩忽高爾夫,差點20的人是在玩忽家庭,差點10的人是在玩忽工作,差點5以下的人是在玩忽所有。“
      其意思是說對幹還在工作的一般業餘高球愛好者來説,“不犧牲一切,恐怕是難以得到5以下的差點”的。

      2012年5月12日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河畔橡樹高爾夫俱樂部(6698碼帕71(標準杆))澳大利亞選手萊茵-吉布遜實現了世界上最少一場球擊球杆數的“55杆”記錄。
在他之前日本選手遼於2010年實現了一場球最少杆數的“58杆”,這項吉尼斯記錄僅僅 2年後就被更新打破了。
    Mini-tour golfer cards incredible 16-under 55 at Oklahoma course | Devil Ball Golf
      當時吉布遜使用的推杆是日本的山田推杆產品,全部18洞都是一推進洞。
該球杆後來受到世界關注,2013年日美首腦會談時,安倍晉三首相贈送給奧巴馬總統的禮物就是這山田推杆。

第11法
【詩例】
唐·王表·成德樂
趙女乘春上畫樓,一聲歌發滿城秋。無端更唱關山曲,不是征人亦淚流。
唐·薛濤·十離詩·犬離主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唐·黎瓘·贈漳州崔使君鄉飲翻韻詩
慣向溪邊折柳楊,因循行客到州漳。無端觸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飲鄉。
唐·薛濤·魚離池
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遊。
唐·薛濤·鷹離鞲
爪利如鋒眼似鈴,平原捉兔稱高情。無端竄向青雲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唐·鄭穀·苔錢
春紅秋紫繞池台,個個圓如濟世財。雨後無端滿窮巷,買花不得買愁來。
唐·韓愈·落花
已分將身著地飛,那羞踐踏損光暉。無端又被春風誤,吹落西家不得歸。
唐·張籍·使行望悟真寺
采玉峰連佛寺幽,高高斜對驛門樓。無端來去騎官馬,寸步教身不得遊。
唐·薛能·偶題
到處吟兼上馬吟,總無愁恨自傷心。無端夢得鈞天樂,盡覺宮商不是音。
唐·李茂複·馬上有見
行盡疏林見小橋,綠楊深處有紅蕉。無端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不肯銷。
【章法】
一二句表現一個當前的情景或者狀態,而後第三句在句首以“無端”開始,引出一個與該情景或狀態相關的細節,並與第四句一起突出這個相關的情節。通常情況下,前二句隻是一種鋪墊、引起甚至起興,而由後二句形成一種擴展、補充或深發的關係,然後通過這種擴展、補充或深發,進一步表現作者的一種情緒和態度。在表達形式上,則是在後麵的兩句中以“無端……不得……”為基本的結構,且“無端”二字處於句首。
【寫法】
    在這一式的寫作時,構思前要對所描寫的對象準備好兩個不同的視點,這兩個視點或前後相承,或後者為前者之某一特質,或從不同角度入手。而由於語義上的原因,本式最適合用來抒寫落寞沉重的主題。
第12法
【詩例】
唐·郎士元·送張光歸吳
看取庭蕪白露新,勸君不用久風塵。秋來多見長安客,解愛鱸魚能幾人?
唐·朱慶餘·登望雲亭招友
日日恐無雲可望,不辭逐靜望來頻。共知亭下眠雲遠,解到上頭能幾人?
唐·杜牧·寄桐江隱者
潮去潮來洲渚春,山花如繡草如茵。嚴陵台下桐江水,解釣鱸魚能幾人?
唐·徐凝·和夜題玉泉寺
歲歲雲山玉泉寺,年年車馬洛陽塵。風清月冷水邊宿,詩好官高能幾人?
唐·鍾離權·題長安酒肆壁三絕句
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得見清平有幾人?
唐·劉長卿·奉送賀若郎中賊退後之杭州
江上初收戰馬塵,鶯聲柳色待行春。雙旌誰道來何暮,萬井如今有幾人?
唐·姚合·乞新茶
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
唐·元稹·觀心處
滿坐喧喧笑語頻,獨憐方丈了無塵。燈前便是觀心處,要似觀心有幾人?
唐·歐陽詹·除夜侍酒呈諸兄示舍弟
莫歎明朝又一春,相看堪共貴茲身。悠悠寰宇同今夜,膝下傳杯有幾人?
唐·張籍·與賈島閑遊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城中車馬應無數,能解閑行有幾人?
唐·張籍·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
一去瀟湘頭欲白,今朝始見杏花春。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
唐·劉禹錫·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遊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
唐·劉長卿·送劉萱之道州謁崔大夫
沅水悠悠湘水春,臨歧南望一沾巾。信陵門下三千客,君到長沙見幾人?
宋·陸遊·新春感事八首終篇因以自解
九陌風和不起塵,平湖冰解欲生鱗。往來朝暮紛如蟻,得見新春有幾人?
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唐·陸暢·題獨孤少府園林
四麵青山是四鄰,煙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發,不記曾經迷幾人?
唐·張諤·九日宴
秋葉風吹黃颯颯,晴雲日照白鱗鱗。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
宋·王安石·無錫寄孫正之
健席高檣送病身,亂山荒隴障歸津。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更幾人?
宋·王安石·書陳祈兄弟屋
千裏歸來倦宦身,欲尋田宅豫求鄰。能將孝友傳家世,鄉邑如君更幾人?
【章法】
    前二句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以作鋪墊,第三句寫這種情、景、事的常見,以承接前二句,手法上高高揚起,然後尾句以一種強烈的反差對比,用反問的修辭筆法,極寫其中某一類人的稀少,從而營造出一種色彩濃鬱的氛圍,給讀者留下深長的回味。
【寫法】
如果你想通過說某一類人的稀少,而感慨世事滄桑,感慨舊貌新顏、感慨人情如紙、感慨聚少離多、感慨斯文不在……那麽你可以采用這個模式來寫。
注意體味語義上的一些細微差別,其中:能幾人=能有幾人=有幾人,但“能幾人”的主觀色彩比“有幾人”更強烈,後者則隻是一種客觀的表達而已。此外,“能幾人”還適合救孤平。
第13法
【詩例】
唐·賈島·渡桑乾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唐·呂岩·崔中舉進士遊嶽陽遇真人錄沁園春詞詰其姓名
腹內嬰兒養已成,且居廛市暫娛情。無端措大剛饒舌,卻入白雲深處行。
唐·薛能·登城
偶作閑身上古城,路人遙望不相驚。無端將吏逡巡至,又作都頭一隊行。
宋·陸遊·落葉
萬瓦清霜伴月明,臥聽殘漏若為情。無端木葉蕭蕭下,更與愁人作雨聲。
宋·陸遊·乾道初予自臨川歸鍾陵李德遠範周士送別於西
十五年前宿戰平,長亭風雨夜連明,無端老作天涯客,還聽當時夜雨聲。
【章法】
本式與第十一式章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尾句不用“不得”一類的語詞,而是用“更、還、卻、又”等詞進行呼應,語義上尾句會在意義上更進一層。
【寫法】
在這一式的寫作時,表達上是層層遞進,所以構思時擬擷取一個最終被推向高潮的視點。
第14法
【詩例】
唐·胡曾·詠史詩·五湖
東上高山望五湖,雪濤煙浪起天隅。不知範蠡乘舟後,更有功臣繼踵無?
唐·李群玉·中秋寄南海梁侍禦
海靜天高景氣殊,鯨睛失彩蚌潛珠。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見瀛洲方丈無?
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懷微之
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塗。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無?
唐·白居易·戲問牛司徒
抖擻塵纓捋白須,半酣扶起問司徒。不知詔下懸車後,醉舞狂歌有例無?
唐·陳陶·投贈福建桂常侍二首
匝地歌鍾鎮海隅,城池鞅掌舊名都。不知珠履三千外,更許侯嬴寄食無?
唐·薛逢·聽曹剛彈琵琶
禁曲新翻下玉都,四弦掁觸五音殊。不知天上彈多少,金鳳銜花尾半無?
唐·趙嘏·十無詩寄桂府楊中丞
琴酒曾將風月須,謝公名跡滿江湖。不知貴擁旌旗後,猶暇憐詩愛酒無?
唐·羅鄴·秋怨
夢斷南窗啼曉烏,新霜昨夜下庭梧。不知簾外如珪月,還照邊城到曉無?
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給事二首
心盡玉皇恩已遠,跡留江郡宦應孤。不知壯氣今何似,猶得淩雲貫日無?
唐·羅隱·聽琴
寒雨蕭蕭落井梧,夜深何處怨啼烏。不知一盞臨邛酒,救得相如渴病無?
宋·陸遊·記夢
夢裏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不知盡挽銀河水,洗得平生習氣無?
宋·陸遊·九月十四日夜雞初鳴夢一故人相語曰我為蓮華
白首歸修汗簡書,每因囊粟戲侏儒。不知月給千壺酒,得似蓮華博士無?
宋·陸遊·聞新雁有感
新雁南來片影孤,冷雲深處宿菰蘆。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記漁陽上穀無?
【章法】
    前二句往往用賦的手法來敘述,作為引起,而後兩句則以“不知……無?”的固定格式進行一種設問。而這種設問,作者往往是無疑而問,其目的不是為了提出疑問,所以,答案往往體悟一下即可知道。作者的目的在於通過設問,來表達、宣泄他的一種情緒。此外,這種模式往往能讓讀者讀完後有一個思索的餘地,從而使得作品實現一種餘味。
【寫法】
如果你想用一個設問的句式來使語氣更加有力、情緒更加飽滿、詩味更加濃鬱,那麽你可以試試這個“不知……無?”的模式。
第15法
【詩例】
唐·施肩吾·自述
篋貯靈砂日日看,欲成仙法脫身難。不知誰向交州去,為謝羅浮葛長官?
唐·齊己·夏日寄清溪道者
老病不能求藥餌,朝昏隻是但焚燒。不知誰為收灰骨,壘石栽鬆傍寺橋?
唐·趙嘏·東亭柳
拂水斜煙一萬條,幾隨春色倚河橋。不知別後誰攀折,猶自風流勝舞腰?
唐·趙嘏·重陽日寄韋舍人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唐·汪遵·五湖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唐·施肩吾·妓人殘妝詞
雲髻已收金鳳凰,巧勻輕黛約殘妝。不知昨夜新歌響,猶在誰家繞畫梁?
唐·貫休·寄鄭道士二首
常憶蘇耽好羽儀,信安山觀住多時。不知玉質雙棲處,兩個仙人是阿誰?
唐·白居易·醉戲諸妓
席上爭飛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詩。不知明日休官後,逐我東山去是誰?
【章法】
這一式與前一式基本相類,但是問句中不再以“無”這樣的詢問詞作結,而是在句中用“誰”來作為詢問的對象,因此所征問的對象必定是人。
第16法
【詩例】
唐·許宏·白雲寺
踏破苔痕一徑斑,白雲飛處見青山。不知浮世塵中客,幾個能知物外閑?
唐·王翰·春日歸思
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耶?
唐·胡曾·詠史詩·東山
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攜妓重來日,幾樹鶯啼穀口風?
唐·胡曾·詠史詩·郴縣
義帝南遷路入郴,國亡身死亂山深。不知埋恨窮泉後,幾度西陵片月沉?
唐·張又新·羅浮山
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末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唐·施肩吾·戲贈李主簿
官罷江南客恨遙,二年空被酒中消。不知暗數春遊處,偏憶揚州第幾橋?
唐·劉商·謝自然卻還舊居
仙侶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雲隨。不知辭罷虛皇日,更向人間住幾時?
唐·胡曾·詠史詩·四皓廟
四皓忘機飲碧鬆,石岩雲殿隱高蹤。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商山第幾重?
唐·白居易·和劉郎中傷鄂姬
不獨君嗟我亦嗟,西風北雪殺南花。不知月夜魂歸處,鸚鵡洲頭第幾家?
唐·竇群·初入諫司喜家室至
一旦悲歡見孟光,十年辛苦伴滄浪。不知筆硯緣封事,猶問傭書日幾行?
宋·王安石·過外弟飲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岡邊路,至老相尋得幾回?
【章法】
這一式與前二式也是基本相類,但是問句中不再以“無”這樣的詢問詞作結,也不再用“誰”來作為詢問的對象,而是在尾句中用“幾”作為設問標誌,所征問的對象可以是人,或者事、物。
這個用作設問標誌的“幾”,在格式上,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放在第四句句首,一種是放在句尾。格式的不同,達意和情態上也會略有差異,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作合適的選擇。
第17法
【詩例】
宋·陸遊·詹仲信以山水二軸為壽固辭不可乃各作一絕句
策蹇渡橋春雨餘,亂山缺處草亭孤。不知何許丹青手,畫我當年入蜀圖?
唐·王周·無題二首
冰雪肌膚力不勝,落花飛絮繞風亭。不知何事秋千下,蹙破愁眉兩點青?
唐·韓愈·入關詠馬
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驤首,牽過關門妄一鳴?
唐·貫休·歸東陽臨岐上杜使君七首
紅錦帳中歌白雪,烏皮幾畔撫青英。不知何物為心地,賽卻澄江徹底清?
宋·陸遊·春日絕句
便恐東皇促駕回,小軒無事且銜杯。不知何處桃花落,一片飛從屋角來?
唐·徐夤·猿
宿有喬林飲有溪,生來蹤跡遠塵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
清·吳綃·詠古
公子翩翩信絕倫,擬將豪舉卻狂秦。不知賓客成何事,枉向樓頭折美人?
唐·高駢·聞河中王鐸加都統
煉汞燒鉛四十年,至今猶在藥爐前。不知子晉緣何事,隻學吹簫便得仙?
唐·林傑·王仙壇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爐草木盡凋殘。不知千載歸何日,空使時人掃舊壇?
宋·艾性夫·漁家
水浸秋空夜色晴,柳根三五釣船輕。不知長笛在何處,忽趁月明吹一聲?
【章法】
這一式與前三式也是基本相類,但是問句中不再以“無”這樣的詢問詞作結,也不再用“誰”、“幾”等疑問詞來作為詢問的對象,而是在第三句中的“不知”之後用“何”作為設問標誌,所征問的對象可以是人、事、物等等。
這個用作設問標誌的疑問詞“何”,在格式上,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緊接著“不知”,一種是放在句尾。格式的不同,達意和情態上也會略有差異,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作合適的選擇。
這種模式與前幾種的共同特點是:“不知”所引導的疑問句是貫穿於整個三四句的,亦即,問號應該在詩末,有些注解本在第三句後標上問號,是不準確的,完全曲解了詩的原意。
第18法
【詩例】
唐·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
一世營營死是休,生前無事定無由。不知山下東流水,何事長須日夜流?
宋·黃庭堅·自門下後省歸臥酺池寺觀盧鴻草堂圖
黃塵逆帽馬辟易,歸來下簾臥書空。不知繡鞍萬人立,何如盧郎駕飛鴻?
宋·蔡襄·方山渡口占
江上行人空自愁,壯年雙鬢已驚秋。不知風裏千裏浪,何事無情也白頭?
宋·仇遠·岊山
岊老峰高翠倚天,洮河春水綠無邊。不知楊柳蒹葭外,何處泊君書畫船?
宋·範成大·春來風雨,無一日好晴,因賦瓶花二絕
滿插瓶花罷出遊,莫將攀折為花愁。不知燭照香薰看,何似風吹雨打休?
唐·羅隱·宿紀南驛
策蹇南遊憶楚朝,陰風淅淅樹蕭蕭。不知無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
唐·齊己·謝猿皮
貴向獵師家買得,攜來乞與坐禪床。不知摘月秋潭畔,曾對何人啼斷腸?
唐·顧況·臨海所居三首
此去臨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不知疊嶂重霞裏,更有何人度石橋?
宋·仇遠·範文正公黃素小楷昌黎伯夷頌蓋在青社時所書以遺京西轉運使舜元蘇
小楷青州三絕碑,複還範氏事尤奇。不知百世聞風者,更有何人似伯夷?
唐·唐彥謙·賀李昌時禁苑新命
振鷺翔鸞集禁闈,玉堂珠樹瑩風儀。不知新到靈和殿,張緒何如柳一枝?
唐·施肩吾·對月憶嵩陽故人
團團月光照西壁,嵩陽故人千裏隔。不知三十六峰前,定為何處峰前客?
【章法】
這一式與前四式也是基本相類。問句中不再以“無”這樣的詢問詞作結,也不再用“誰”、“幾”等疑問詞來作為詢問的對象。,而是在“不知”之後用“何”作為設問標誌,所征問的對象可以是人、事、物等等。本式跟前一式的區別則是:這個疑問詞不再處於第三句,而是放在末句。
這個用作設問標誌的疑問詞“何”,在格式上,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放在句首,一種是放在句中。格式的不同,達意和情態上也會略有差異,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作合適的選擇。
第19法
【詩例】
唐·張謂·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製
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唐·符載·甘州歌
月裏嫦娥不畫眉,隻將雲霧作羅衣。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麵歸。
唐·皇甫鏞·和武相公聞鶯
華館沉沉曙境清,伯勞初囀月微明。不知台座宵吟久,猶向花窗驚夢聲。
唐·胡曾·詠史詩·陳宮
陳國機權未可涯,如何後主恣嬌奢。不知即入宮中井,猶自聽吹玉樹花。
唐·王涯·塞下曲二首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妝寶劍去邀勳。不知馬骨傷寒水,唯見龍城起暮雲。
唐·李鹹用·早雞
錦翅朱冠驚四鄰,稻粱恩重職司晨。不知下土兵難戢,但報明時向國人。
唐·李涉·逢舊二首
將作乘槎去不還,便尋雲海住三山。不知留得支機石,卻逐黃河到世間。
唐·陸龜蒙·玩金鸂鶒戲贈襲美
曾向溪邊泊暮雲,至今猶憶浪花群。不知鏤羽凝香霧,堪與鴛鴦覺後聞。
唐·皮日休·魯望戲題書印囊奉和次韻
金篆方圓一寸餘,可憐銀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將心印,印破人間萬卷書。
唐·白居易·和郭使君題枸杞
山陽太守政嚴明,吏靜人安無犬驚。不知靈藥根成狗,怪得時聞吠夜聲。
唐·劉得仁·村中閑步
閑共野人臨野水,新秋高樹掛清暉。不知塵裏無窮事,白鳥雙飛入翠微。
唐·周樸·無等巌
建造上方藤影裏,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樹簷前長,曾問道人岩下來。
唐·蔡希寂·贈張敬微
大河東北望桃林,雜樹冥冥結翠陰。不知君作神仙尉,特訝行來雲霧深。
唐·郭震·雲
聚散虛空去複還,野人閑處倚筇看。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唐·胡曾·詠史詩·長城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裏城。
宋·陸遊·貧甚戲作絕句
糴米歸遲午未炊,家人竊閔乃翁饑。不知弄筆東窗下,正和淵明乞食詩。
元·王冕·素梅十七
天寒江國霜如雪,草木無情盡摧折。不知春意到江南,疏影橫斜半窗月。
【章法】
這一式與前幾式雖然都是同樣的第三句以“不知”引起,但達意上則有完全不同的區別。這一類絕句已經不再是問句,三四兩句所構成的是一個陳述句,當然,是一個帶有否定意味的陳述句。
第20法
【詩例】
唐·劉虛白·獻主文
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不知歲月能多少?猶著麻衣待至公。
唐·韓偓·秋霖夜憶家
垂老何時見弟兄,背燈愁泣到天明。不知短發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
宋·黃庭堅·題大雲倉達觀台二首
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豁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飛盡青天回。
宋·白玉蟾 · 題棲鳳亭四首
潘氏亭前飲一宵,酒酣對竹嘯瓊簫。不知棲鳳來多少?風去人歸竹寂寥。
宋·陳傑 · 東湖晚步洪恩橋海棠洞三首
城裏北風連夜號,平湖卷綠上枯壕。不知江水長多少?檣尾過城三丈高。
宋·郭印 · 漁舟
細雨霏霏下釣台,衝煙小艇截江來。不知取得魚多少?鼓棹如飛喚不回。
宋·國子監生 · 題韓侂胄舊第
花柳依然弄晚風,才郎袖手去無蹤。不知郿塢金多少?爭似盧門席不重。
宋·薑夔 · 郊禮後景靈宮薛謝紀事
萬數簪花滿禦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麵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宋·李彌遜 · 久雨二首
夜雨翻盆曉未停,看山兩眼幾時青。不知溪麵添多少?水滿方池漲綠萍。
宋·李彌遜 · 再用前韻
詹下飛雲若可呼,樹頭岩影暗浮圖。不知人世路多少?隻見前山似覆盂。
這一式也是第三句以“不知”引起,但設問句已經不再是三四兩句,而是僅在第三句中進行。第四句已是對第三句的一種呼應,它或者作為對設問的一種回答,或者是用比擬、描摹的手法對答案的一種暗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