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洛賓與薩耶卓瑪-遙遠的好姑娘-的故事

(2012-10-25 19:48:53) 下一個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王洛賓與薩耶卓瑪的故事

2011-2-5

王洛賓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他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願流浪在草原/跟她去放羊/每天看著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麗……”

28歲時的薩耶卓瑪

那遙遠的地方究竟在哪裏?歌中的“好姑娘”是否確有其人?西部歌王王洛賓又是如何寫出傳世之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令幾代國人如癡如醉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背後的故事。    

 
“遙遠的地方”:
就是青海湖邊的金銀灘草原
 
      青海高原是一個美麗神奇又神聖的地方。
  這裏群峰起伏,雪峰聳立、湖泊眾多,河流縱橫。青南地區海拔5km以上,是地球變化隆起造成的,巍峨雄偉的昆侖山脈橫貫東西,亞洲三條大河發源阿尼瑪卿雪山,山勢巍峨,冰峰雄峙,極目遠眺,群山中古老冰川,山峰突兀,銀裝素裹,閃閃耀目,玉潔冰清,玲瓏剔透,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阿尼”藏語意為先祖老翁,並有崇高、幸福或博大之意。“瑪卿”藏語意為黃河源頭最大的山,也有雄偉壯觀之意。
美麗的青海湖碧波漣漪,環湖草原隨風逐波,高原上熾白的陽光下,綠草如茵,牛羊成群,小河流淌。西部歌王在金銀灘一首傳世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唱醉了多少癡情男子的心。
   我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了青海湖邊的金銀灘。幾經周折找到了王洛賓當年老房東的兒子高貝。70多歲的高貝退休前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人大副主任。在主人典型的藏家院落裏,熱情的高貝夫婦接待了我,他娓娓地講述著姐姐薩耶卓瑪和王洛賓之間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高貝的父親同曲戶千戶長(漢語意為“村長”)大約出生於1881年,是青海省內有名的七世白佛夏榮尕布的隨從。1930年他受七世白佛之命,同七世白佛的弟弟羅藏克智布,在海晏縣修建了兩座院落。現在高貝住的這座院落,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的夏天,草原上風景如畫。中國電影創始人之一的鄭君裏,率攝製組千裏迢迢來到金銀灘草原,拍攝一部影片《祖國萬歲》。當時,邀請了正在西寧教書的王洛賓參加。王洛賓來到海晏縣後就住在了同曲戶千戶長的家裏。千戶長是藏族人,他有三個女兒,都很漂亮,其中長得最美的是小女兒薩耶卓瑪。
在青海湖畔開機。鄭君裏請當地千戶同曲戶的女兒薩耶卓瑪出演角色。此時,卓瑪正值情竇初開的年齡。她的頭發梳成了十多條小辮披在身後,兩隻大眼睛閃爍著大膽而熾烈的光芒。那時金銀灘上有個說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兒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薩耶卓瑪。”王洛賓被她的美貌和柔情深深地打動而曾悄悄地愛上了她。
   劇中有一個情節,王洛賓和卓瑪同騎一匹馬。活潑大膽的卓瑪,時而驅馬狂奔,時而勒馬立起。為了不使自己摔下去,王洛賓隻好緊緊抱住卓瑪的腰身……
   黃昏,“牧羊女”卓瑪和“幫工”王洛賓共同趕著羊群回到了羊圈,仔細地清點羊隻的數目。夕陽下的卓瑪亭亭玉立,晚霞的餘輝映照出卓瑪的倩影……王洛賓被這一切陶醉了。卓瑪舉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輕輕地打在了王洛賓身上,轉身跑了。夜幕降臨了,草原上的篝火映紅了半個天空。王洛賓呆立在原地,仔細地回味這一鞭的滋味……
他們在酒會上對歌,在草原上賽過馬,夜裏兩人同坐在一匹馬上看電影。相處了三天,電影隊要走了,王洛賓也不得不離開青海湖畔。在離開那天,卓瑪來送行。他們的駝隊己走出很遠,每次回頭卓瑪仍站在那裏向他揮手,直到看不到她的身影。
  在返程的駱駝背上,王洛賓猛然記起了來青海途中在一個小旅店裏漂亮的老板娘唱的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裏躺著想念你的人》,也叫《哈依路亞》,那優美的旋律又在耳畔響起。一路上,王洛賓望著茫茫的草原,按捺不住對卓瑪的思念,卓瑪美麗的身影和含情脈脈的眼睛浮現在麵前,澎湃的激情噴湧而出。借著月光,奮筆疾書,《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誕生了,就是這首歌的故事,寄托著對卓瑪的思念和愛。從此西部歌王王洛賓迷上了西北民歌。
 
弟弟高貝證實:
歌中的“好姑娘”就是姐姐薩耶卓瑪
  “他很有學問,那時候,我們都叫他王先生。薩耶卓瑪是我的姐姐,大膽豪爽,能馴服烈馬,尤其是敢走草原上的夜路,仿佛男孩子一般。”高貝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金銀灘一帶隻有薩耶卓瑪和同曲乎千戶能說漢話,接待王洛賓一行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薩耶卓瑪身上。
   那年的薩耶卓瑪年僅17歲,高貝隻有6歲。
   在高貝家的客廳中,主人給記者講述了他所知道的王洛賓和卓瑪的故事。在高貝講述的時候,他的妻子才讓卓瑪,也在一旁不時的補充著當年的點點滴滴。
第二年四月,王洛賓又從西寧來到了金銀灘草原。他給同曲戶千戶帶來了石頭眼睛、皮袍等貴重的禮物,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挖掘整理民歌曲調。
  每天,王洛賓和卓瑪天不亮就騎馬出門,到了天黑的時候才能回來。卓瑪請來藏族歌手,當麵給他演唱各種民歌,他們還一起觀看了七月下旬一年一度的青海湖祭海儀式,儀式上,高原上所有有名氣的歌手都雲集於此。他們精湛的表演讓王洛賓大開眼界,把他的藝術層次又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王洛賓最後一次與卓瑪見麵。
      這次采風曆時三個月,王洛賓和卓瑪走遍了金銀灘草原的每個角落,結下了深情厚意。采風結束了,王洛賓返回西寧。何時能再次重返金銀灘,與心愛姑娘縱馬馳騁、遨遊草原,成為王洛賓深埋心中的願望。
 
王洛賓自曝創作內幕:
靈感來自美人輕輕一鞭的柔情
      據香港《明報月刊》1990年4月號轉載黃輔棠著《賞樂》中稱:感謝廣州樂友蔡時英先生把洛賓先生給他的兩本心血結晶歌集《絲路情歌》和《在那遙遠的地方》(新疆出版社最近出版)轉贈給筆者,並告訴我不少關於洛賓先生及其作品的動人故事。洛賓先生曾接受蔡時英先生訪問,談及《在那遙遠的地方》一歌的創作背景,時英先生筆錄如後:“五十年前,我曾陪同電影導演鄭君裏先生,去青海湖邊三角城拍攝影片《祖國萬歲》。當時,請了一位千戶長的女兒卓瑪姑娘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我則換上藏族服裝扮演卓瑪的助手。
  “我們相處三天,互相不了解對方的語言,但卻產生上了一種無言的情感。至今難忘的是在趕羊入圈時,她曾抽過我一皮鞭……我倆同騎一匹馬,看過兩個晚上的電影。第四天的早晨,我們便騎上駱駝,離開了三角城,離開了卓瑪姑娘。
  “這首草原情歌就是歸途在駱駝背上寫成的。詞中唱道:‘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這和當年在三角城拍電影時挨過一皮鞭,可能有內在的聯係。
     “青海的一位作家曾對此寫過一篇短文:《老年人心中都有過一個卓瑪》。既如此,我也就沒有顧慮地把這段秘密告訴大家,祝大家心中的卓瑪幸福!”
      王洛賓老人在讀過上文之後,曾給本文作者寫了一封信,原文如下。
    阿鏜先生:
      一件生活小事,通過你的敘述,成為中國近代文化史的一篇文獻,深心感謝。我有個幻想,萬年之後,人類會把地球造成極美的世界,那時雕刻家們會爬上喜瑪拉雅山,會力雕一個最大的頭像,決不是什麽五星上將,而是貝多芬。因為他給了人類“高尚”的啟示和美的享受。同時還要雕許多小頭像,內中有你,但願也有我,因為我們的工作,時刻在想著他人,符合雕刻的選擇標準。
謹寄上這個幻想給你表示感謝。                                                                                      
祝福
            洛賓
                  1990年4月27日
 
歌王的灰暗人生和卓瑪的悲涼婚姻
  以寫愛情歌曲而名揚海內的王洛賓,個人生活並不如意。返回西寧後,國民黨馬步芳的憲兵認為他是抗日積極分子,懷疑他是共產黨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毆打他,要他改變紅色思想,脫離與共產黨的關係。麵對酷刑,王洛賓死不開口。每次過完“堂”,他都皮開肉綻,渾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靜下來,他照樣“提煉他痛苦的純美”,寫他“大我的情歌”。他忍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在獄中寫了一首又一首歌頌民主自由的歌。“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西寧解放後,他給王震將軍的部隊寫過歌,還和大軍一道向新疆進軍。“極左”歲月,王洛賓又被發配到勞改農場勞動改造。1958年,王洛賓的老房東同曲戶千戶被發配到勞改隊改造,1959年在剛察去世。臨終前他將王洛賓贈送給他的東西交給了兒子高貝,囑咐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王先生的東西保存好。文革期間,這些東西藏在牛糞堆中才得以幸免。
       曾經,很多人把《在那遙遠的地方》當作民歌,海峽兩岸出版的中國民歌集也把它收進去,一半原因是它寫得實在太好,已深入民間;另一半原因是它的詞曲作者王洛賓老先生,曾在國民黨統治下坐牢三年,也曾在文革時期坐牢十幾年。
      1992年,中央台播出了王洛賓的專題片,這時人們才知道,《在那遙遠的地方》、《達阪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掀起你的蓋頭來》……這一係列膾炙人口的歌曲是出自這位老頭之手,隨之,榮譽紛紜而至。這時,距1996年王洛賓去世的日子,僅僅隻有四年的時間了。
  最近,王洛賓的兒子——洛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海成沿著父輩足跡,從烏魯木齊來到了金銀灘草原。在高貝家,他看到父親留給同曲戶千戶的藏刀、眼鏡、佛珠等物品,王海成和高貝抱頭痛哭。
   而此刻,當年陪同歌王馳騁草原的薩耶卓瑪已經去世近五十年了。據別人介紹,薩耶卓瑪後來嫁給國民黨海晏縣縣長史炳章,並生有一個兒子。據說這次婚姻完全是由她自己做主的,也沒有舉行結婚典禮。1954年,薩耶卓瑪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在去世前,她把唯一的兒子托付給了高貝和才讓卓瑪。
      今天的青海湖畔以卓瑪為名的女孩特別多,或許都是因為那首歌的緣故。
     草原上傳唱了六十年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早已成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今天,在金銀灘草原上,在青海省,在西部,乃至全世界,人們都在傳唱這首歌。歌王沒有死,他活在那遙遠的地方;卓瑪也沒死,她永遠是那歌中的女神。
 
 “老人山”酷似王洛賓頭像,當地政府改稱“洛賓山”
 
      在青海高原的比鄰——新疆烏魯木齊市,有一座叫博格達峰的頂端“老人山”,酷似王洛賓頭像。不知傳說了多少代,直到一代西部歌王王洛賓傳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開始到去世,當地的人們發現“老人山”峰就像西部歌王王洛賓的頭像。
     站在烏魯木齊市紅山頂向東望去,你可以看到皚皚白雪的博格達峰頂。博格達峰位於天山中西部,峰上常年積雪,峰下鬆林疊嶂,草原如毯,每逢夏秋這裏綠草成茵,百花爭豔,美麗如畫。博格達峰下有個蘆草溝,蘆草溝裏有個石人溝,石人溝中有座山,因山頭酷似老人頭,當地的人紛紛稱它為“老人山”。
  溝中怪石嶙峋,形成許多造型,有的貌似駱駝,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奔馬……十分壯觀。
  關於“老人山”,民間的傳說也非常精彩:一天,一個牧童來到這座山上放羊。到了中午,牧童在一塊大石頭下睡著了,迷迷糊糊中,他似乎聽到有人在唱歌,他一下驚醒了,站了起來,抬頭一看,天湛藍湛藍的,羊兒在靜靜地吃著草,他揉了揉惺鬆的眼睛,突然不遠處的一座山峰吸引了他。那座山峰很大,似乎是一個老人頭像:高高的鼻梁,寬寬的前額,微笑的下巴上留著一縷山羊胡……啊,這不是王洛賓爺爺嗎?他是那麽的清晰和親切。
當我們就站在牧童站的那個位置望去,洛賓的樣子一點不差。真是鬼斧神工,大自然給人類造化了西部歌王洛賓,又把他的形象留在了人間,讓記者激動不已,趕忙取出相機,哢嚓,哢嚓,將此景攝了進去。

  在場的牧民一個個輪流站在記者指定的地方向石山望去,啊!真像他們歌帶上的那位寫歌人。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許多人來到這裏觀看洛賓的頭像,相互傳頌著洛賓收集、整理、編寫西部民歌的故事,傳頌他將西部民歌傳播於海內外的功績。我們追憶西部歌王洛賓,將西方音樂的技巧融入於西部民歌中,將他深愛民歌的魂融入於西部民歌中,為世界留下了最動聽、最美妙的歌曲。烏魯木齊市東山區政府決定申報這座山峰改稱為洛賓山的旅遊規劃中。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民歌還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傳世之作?“遙遠的地方”究竟在哪裏?歌中的“好姑娘”是否確有其人?這部作品又是如何產生的?

1939年的夏天,草原上風景如畫。中國電影創始人之一的鄭君裏,率攝製組千裏迢迢來到金銀灘草原,拍攝一部名為《祖國萬歲》的影片。當時,邀請了正在西寧教書的王洛賓參加。王洛賓來到海晏縣後就住在千戶長(有千戶屬民並有官職的部落頭人)同曲乎的家裏。千戶長是藏族人,他有三個女兒,都很漂亮,其中長得最美的是小女兒薩耶卓瑪

鄭君裏請薩耶卓瑪出演角色。此時,卓瑪正值情竇初開的年齡。她的頭發梳成了十多條小辮披在身後,兩隻大眼睛閃爍著大膽而熾烈的光芒。那時金銀灘上有個說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兒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薩耶卓瑪。”王洛賓被她的美貌和柔情深深地打動,曾悄悄地愛上了她。

劇中有一個情節是:王洛賓和卓瑪同騎一匹馬。活潑大膽的卓瑪,時而驅馬狂奔,時而勒馬立起。為了不使自己摔下去,王洛賓隻好緊緊抱住卓瑪的腰身......

黃昏,“牧羊女”卓瑪和“幫工”王洛賓共同趕著羊群回到羊圈,仔細地清點羊隻的數目。夕陽下的卓瑪亭亭玉立,晚霞的餘輝映照出卓瑪的倩影......王洛賓被這一切深深地陶醉。卓瑪舉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輕輕地打在王洛賓身上,轉身跑掉。夜幕降臨,草原上的篝火映紅了半個天空。王洛賓呆立原地,仔細地回味這一鞭的滋味......

(按後來王洛賓自己回憶,說是與卓瑪一起拍電影時,卓瑪不小心在他背上抽了一鞭子)

他們在酒會上對歌,在草原上賽馬。夜裏,兩人同坐在一匹馬上看電影。相處了三天,電影隊要走了,王洛賓也不得不離開青海湖畔。在離開那天,卓瑪來送行。他們的駝隊已走出很遠,每次回頭卓瑪仍站在那裏向他揮手,直到看不到她的身影。

在返程的駱駝背上,王洛賓猛然記起了來青海途中在一個小旅店裏漂亮的老板娘唱的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裏躺著想念你的人》,也叫《哈依路亞》,那優美的旋律又在耳畔響起。一路上,王洛賓望著茫茫的草原,按捺不住對卓瑪的思念,卓瑪美麗的身影和含情脈脈的眼神浮現在麵前,澎湃的激情噴湧而出。借著月光,王洛賓奮筆疾書,《在那遙遠的地方》就這樣誕生了......歌裏的故事寄托著對卓瑪的思念和愛。從此西部歌王王洛賓迷上了西北民歌。

卓瑪大膽豪爽,能馴服烈馬,尤其是敢走草原的夜路,而且,在金銀灘一帶,隻有卓瑪和同曲乎千戶長能說漢話,接待王洛賓一行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卓瑪身上。

那年,卓瑪17歲。拍完電影之後的第二年四月,王洛賓又從西寧來到了金銀灘草原。他給同曲乎千戶長帶來了石頭眼睛、皮袍等貴重禮物,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挖掘整理民歌曲調。

每天,王洛賓和卓瑪天不亮就騎馬出門,到了天黑時才回來。卓瑪請來藏族歌手,當麵給王洛賓演唱各種民歌,他們還一起觀看了七月下旬一年一度的青海湖祭海儀式。儀式上,高原上所有有名氣的歌手都雲集於此。歌手們精湛的表演讓王洛賓大開眼界,把他的藝術層次又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王洛賓最後一次與卓瑪見麵。

這次采風曆時三個月,王洛賓和卓瑪走遍了金銀灘草原的每個角落,結下了深厚情誼。采風結束了,王洛賓返回西寧。

返回西寧後,國民黨馬步房的憲兵認為他是抗日積極分子,懷疑他是共產黨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毆打他,要他改變紅色思想,脫離與共產黨的關係。麵對酷刑,王洛賓死不開口。每次過完“堂”,他都皮開肉綻,渾身是血,然而他一靜下來,照樣“提煉他痛苦的純美”,寫他“大我的情歌”。他忍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在獄中寫了一首又一首歌頌民主自由的歌。“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西寧解放後,他給王震將軍的部隊寫過歌,還和大軍一起向新疆進軍。“極左”歲月,王洛賓又被發配到勞改農場勞動改造。1958年,王洛賓的老房東同曲乎千戶長被發配到勞改對改造,1959年在剛察去世。臨終前他將王洛賓贈送的東西交給了兒子高貝,囑咐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王先生的東西保存好。文革期間,這些東西藏在牛糞堆中才得以幸免。

由於曆史原因,長期以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一直被作為“青海民歌”在各地傳唱,海峽兩岸出版的中國民歌集也把它收了進去。直到1980年王洛賓先生在政治上獲得徹底平反之後,《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掀起你的蓋頭來》等由王洛賓創作改編的一大批歌曲才得以“物歸原主”,被正式署名“作者”為王洛賓。

薩耶卓瑪後來嫁給了國民黨海晏縣縣長史炳章,並生有一個兒子。據說這次婚姻完全是由她自己做主的,也沒有舉行結婚典禮。1954年,薩耶卓瑪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在去世前,唯一的兒子托付給了高貝(薩耶卓瑪的弟弟,少她11歲)和才讓卓瑪夫婦。

從1999年起,同曲乎千戶長的後人們就在金銀灘草原上建起了“西部歌王——老房東帳房”度假村。海北州的海晏縣還特意修建了王洛賓文化廣場,在金銀灘草原上修建了卓瑪的塑像。海北州政府在西海鎮設立“王洛賓展館”。

金視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