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朗朗和李雲龍的一版熱論 + 2 評述(zt)

(2009-05-02 00:43:02) 下一個




關於李雲迪和郎朗的評論


(點擊上麵標題進入)
訪問:5475, 回複:169





********************************************************************

“郎朗是大師嗎?”(自一個郎fan)



一方麵,大師這個詞在中國有泛濫之勢,隻要上了年齡,有點門生故舊,是人是鬼都叫大師。

另一方麵,一些成就卓著的文藝人,對文藝事業有巨大貢獻,中外聲名顯赫的藝術家,卻不斷有人質疑他們的大師資格,典型的就是張藝謀郎朗。

這些質疑者如果是無知小兒也罷了,偏偏有的人還有點虛名,比如前文化部長作家王蒙,就一口咬定張藝謀隻是大匠巨匠,不是大師。

周廣仁,郎朗在她擔任評委會主席的比賽中都名落孫山。在郎朗出道不久就斷言,郎朗不可能成為大師,不久當著郎朗麵雖然酸酸說你現在是大師了,但背地裏,仍然把郎朗歸類於“青年演奏家”,還排在沈文裕之後。

藝術大師在英文裏有兩個對應的詞:MASTER和源於意大利或拉丁文的VIRTUOSO,如果偏於作曲的音樂家就用VIRTUOSI,女性則是VIRTUOSA.

VIRTUOSO用在音樂家時,偏於以演奏見長的藝術大師,作曲為主的音樂大師則叫VIRTUOSI.張五常建議把VIRTUOSO翻譯成“演奏大師”,有道理。

英文語境的演奏大師指的是有點成就比較知名的演奏家,郎朗出道不久即被媒體稱為“演奏大師”,王羽佳陳薩也被認為是“VIRTUOSA",就是聲名狼藉的LYD,也曾稱為VIRTUOSO。

可見英文語境的“大師”,是比較常用的。比大師更高的稱呼,有用“great artist”,或“best artist"之一的。比如郎朗,連續兩次入選卡內基的“偉大藝術家”行列,是當世唯一兩度入選的鋼琴家(馬友友也是梅開二度,都是華人驕傲)。偉大藝術家之後才是“演奏大師”,拜郎朗之賜,LYD入選這個名稱的卡內基演出,希望不要再丟臉了。

國內大師頭銜有和歐美一致的地方,甚至更泛濫,以鋼琴家為例,殷承宗傅聰劉詩昆陳宏寬等等,他們很多人未必在國際上被稱為“VIRTUOSO”,而在國內被稱為大師卻不被異議。

少數人抵死反對郎朗被稱為大師,顯然他們的大師含義不是“VIRTUOSO".而是比great aitist還要高明的鋼琴家。當代活著的同齡鋼琴家,好像綜合成就沒有超出郎朗的,那麽他們心目中的大師,基本就是死人了。

作曲大師的高下,比較容易判斷,一般認為當代的“VIRTUOSI”,和巴洛克時代的“VIRTUOSI”,水平不在一個檔次。當代作曲大師基本也認同這樣的差距,比如作曲大師譚盾,或者VIRTUOSI愛森巴赫(愛森巴赫寫過不少曲子,也擔任過作曲大賽的評委主席),從嘴巴到內心,恐怕都承認自己和巴赫貝多芬莫紮特不在一個層麵。

演奏大師的高下,就難以判斷了,巴洛克時期,沒有錄音傳下來,水平怎樣沒有憑證。更何況鋼琴也在發展,一般認為現代鋼琴要重些,演奏要難點。但無論如何,大家相信貝多芬李斯特魯賓斯坦(尼古拉)技藝高超,因為從演奏那些技巧高超的曲目的文字描述來講,現代的大多數VIRTUOSO們並非都能望其項背。可是畢竟沒有錄像錄音,現代VIRTUOSO,即使比郎朗技術層次低的,不少也能彈伊斯拉美匈牙利狂想曲貝多芬奏鳴曲巴赫作品等,優劣畢竟沒有證據。

上半世紀的鋼琴演奏大師,比如老拉,是有很少錄音作證的。老拉也是聽過霍洛維茨彈拉三,並默認不亞於自己的。大概而言,一般人同意,霍洛維茨的技藝不低於老拉。

評價演奏大師的江湖地位當然不能僅僅看演奏難曲的技藝,可是涉及到風格音樂性這些比較虛的東西,爭論難免,阿瑟 魯賓斯坦就攻擊霍洛維茨隻是“演奏家”而不是“音樂家”。

如果承認霍洛維茨是鋼琴演奏大師(如果不承認,大師這個話題就沒有討論基礎了,因為沒有比較基礎),而且隻有他這個檔次的才配叫大師,那麽郎朗能不能與之相比?

演奏大師要麵對公眾演奏,公眾知名度,演奏會數量質量,出場費收入,唱片CD銷量等等,都是衡量演奏大師的江湖地位的因子。

公眾知名度,恐怕霍洛維茨遠遠不能和郎朗相比,即使不喜歡郎朗的英國樂評人,都承認郎朗知名度比肩甲殼蟲樂隊了,郎朗已經在奧運會世界杯格萊美金球獎梵蒂岡白宮克裏姆林宮白金漢宮等場合演奏過,剛入選《時代》最有影響的100人,不僅在鋼琴家裏麵絕無僅有,在古典音樂家裏麵也是罕見------就我所知,就是第一。

演奏會數量質量,郎朗遠超同齡的霍洛維茨,甚至可以認為超過全盛時代的霍洛維茨。

評論藝術家鋼琴家不要恥於談利,事實上,西方商業社會,藝術家的社會價值金錢往往是一個有力的指標。真正優秀的古典藝術家,掙得絕不少。郎朗目前是最賺錢的古典藝術家。曆史上最賺錢的小提琴家海菲茨,最賺錢的指揮家卡拉揚,最賺錢的鋼琴家霍洛維茨和阿瑟魯賓斯坦,都是公認大師,當然李赫特生活在前蘇聯,賺錢不多仍然算大師。那麽賺錢最多的郎朗為什麽不是大師?

唱片CD,不同時代難以比較,數量上,郎朗不如沒有電視網絡的前輩,但是當代年齡相仿的,沒一個能與郎朗相比。

那麽認為郎朗不能稱大師的顯然就是認為,郎朗的鋼琴技藝和音樂才能不能和前輩大師比,相差很多。

然而這不是事實,以同齡時的學習能力,掌握曲目的情況,郎朗並不遜色。以霍洛維茨傲視江湖的拉三為例,13歲的郎朗已經掌握,成為有記載掌握拉三的最小兩個人(另外一個是希臘才女)。18歲郎朗的現場拉三已經有很高水平(CD為證),最說明問題的是2006郎朗和柏林愛樂合作的拉三,指揮是和霍洛維茨合作拉三最多的祖賓梅塔,柏林愛樂也是和霍洛維茨合作經典錄音拉三的天團。連演三場後鏡報樂評人認為,郎朗已經超過霍洛維茨,祖賓梅塔認為和霍洛維茨的水平可以媲美,拉特爾爵士認為郎朗實現了很多他對拉三的想法,巴倫小澤等也讚揚備至。無論如何,普遍公認郎朗的技藝在當代屬於最好之列,與霍洛維茨沒有數量級的差異。力量也許還不足,但另一方麵,對音樂的闡述音色的豐富不亞於前輩大師。最重要的是,郎朗才僅24歲(06年),阿瑟魯賓斯坦以隻需一天準備就能演奏18首協奏曲名揚江湖,而郎朗能隨時演奏35首以上!

演奏曲目的多樣性也是衡量是否大師水平的標誌,郎朗演奏莫紮特肖邦都有很高水準,演奏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柴可夫斯基門德爾鬆舒伯特舒曼拉赫曼尼諾夫也是頂尖水平,幾天前在法國音獨奏會一口氣連彈7首德彪西,讓法國人如癡如醉,大呼過癮。如此寬泛曲目,已經超越霍洛維茨。

所以郎朗當然是演奏大師,而且是當代頂尖的演奏大師,從霍洛維茨遞推到拉赫曼尼諾夫到尼古拉魯賓斯坦到李斯特貝多芬,郎朗的演奏技藝,即使和巴洛克時代的演奏大師比,也絕非不值一提。




********************************************************************

"關於郎朗大師在某視頻中造假冒充作者的幾點說明"
(郎朗粉絲止步,不想毀掉他在你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何寧

發表時間: 2008年08月02日 04時31分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622009286-1217622676
本文已被推薦到騰訊博客, 點擊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源於前幾天,我在自己的youtube中上傳了這段郎朗視頻,並且做了一點英文說明,地址如下(http://tw.youtube.com/watch?v=L1xWq_Z3DNI),結果居然招來外國人,說我對其中郎朗的中文聽得不清楚,並且說我有意圖以“不誠實”的態度摳字眼來攻擊(attack!!!)郎朗。我實在坐不住了,事實總得有說清楚的一天。
這首作品是奧地利鋼琴家作曲家Alfred Grünfeld(1852-1924)寫的一首沙龍改編作品,源自約翰施特勞斯輕歌劇《蝙蝠》。首先得說明一下改編曲這個詞,在各種改編作品裏,有的寫作Transcirption,有的寫作Arrangement,有的寫作Paraphrases。作者本人把這首《蝙蝠》叫做Transcriptions & Paraphrases for Solo Piano(見wiki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Grünfeld)。郎朗大師在視頻第一句話就說到:有朋友問我作不作曲,我第一個彈的作品。。。。。。說我在摳字眼的朋友們,這句話他是想表達什麽意思不需要我來解釋了吧,這不是造成錯覺,這就是明著告訴你,下麵這個曲子是他作曲的。前40秒全部是在陳述這一個事實,讓台下的中國觀眾相信他彈的是他自己的作品。再次,還要說明一個問題,郎朗究竟改動沒有,我給出的結論是,改動了,但僅僅3處不到5秒的地方,分別是樂譜的38,95-96,288小節這3處,其中前2處是把原本的音階改成刮奏,效果如何我不打算評論,對於嘩眾取寵的做法,相信所有人都能分辨出。我要指出這3個地方的原因是,視頻下有人回複說郎朗參與了該曲的改編,就是說在Grünfeld的基礎上郎朗又做了改動,如果這也算參與了改編,那我考試時候的錯音應該比這些改編動聽的多了。
我不打算評論郎朗的演奏如何,我隻想說,即便你再怎麽大師,敢回國來蒙騙祖國人民,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國內少有人聽過,國外少有人懂中文,想鑽這個空子,門都沒有!這個視頻顯然是現場的觀眾偷錄的,對於這如雷的掌聲,郎朗心裏如何想的就不得而知了。Grünfeld算是比較偏門的作曲家了,他是著名的八度練習曲作者庫拉克(Theodor Kullak)的學生。就算再沒有名氣,也不至於拿出來在同胞麵前玩盜版吧。在這次小範圍的錄像中出出洋相也就罷了,居然在另一段中央3台音樂節目中的一段安可標題上,也赫然寫著改編 格林菲爾德/郎朗(真不容易,還能加上原作者),貼圖如下:
(視頻地址http://tw.youtube.com/watch?v=PxdynChtyyo&feature=related)我真的為央視感到汗顏哦。
好了,不多說了,這個曲子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我聽過太多別的鋼琴家的版本,我自己也練過。郎朗咋不敢去卡內基大廳說這曲子是他改編的呢,下麵的職業鋼琴家們會做何反應?他會不會因此而被西紅柿埋住呢?
附上幾個資料作為補充:
著名鋼琴家基辛Kissin的錄像,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該曲的錄像,演奏之完美令人乍舌,相比之下XXXXXXXXXXXXXXX
http://tw.youtube.com/watch?v=yKnbwd7n8IQ&feature=related
原作者Alfred Grünfeld先生1910年10月25日對該作品的錄音,天之大幸,偉大的鋼琴家有錄音存世!
http://tw.youtube.com/watch?v=S9HAB9-4JmU
最後附上該曲的全部樂譜,相信現在會彈琴的朋友不少,彈不了對照著瞅瞅也是可以的。
我崇拜大師,但我更相信真理。究竟是誰在不誠實,大家心裏一定會清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夢一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uangwenqi的評論:

根據近些表演趨勢,有評論說他這樣下去很危險了。多少有同感。
夢一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uangwenqi的評論:

"大師這個名稱還有“季節性”變化。在不同的時代風貌、社會文化的背景下,曾被一代人頂禮膜拜的大師,在另一代人眼中,也許會一錢不值,甚至他們的名字都會顯得尷尬而可笑。比如……這樣的名單不方便開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確實是這樣。大師的時代性不可否認。
huangwenqi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我覺得討論朗朗是不是個大師,這個話題根本沒有意義。

他是個無可否認的天才,隻希望他能夠踏踏實實的走下去,在藝術成就上有所突破,他還是很有潛力成為一個公認的大師,千萬不能被這個浮誇的世界毀了自己的才華。
huangwenqi 回複 悄悄話 有幾句話可以套用到朗朗身上

1. “技巧對朗朗是最危險的誘惑……而任何細胞過度的膨脹,都會變成癌。”

2. “聰明機智成了習氣,也是一塊絆腳石。”

3. “偉大的作品除了要有敏銳的觀察、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想象之外,還必須要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以及深刻的人生觀。”

4. “一個不關心時政民生,沒有多少生活體驗和人生閱曆的人,兩耳不聞窗外事,僅憑著一雙快手,不斷地任意歪曲詮釋真正的大師們作品的人,在時代的風潮中,也許一時能夠蠱惑起讀者狂熱的追逐,但我相信,這種藝術生命永遠不會長久。”
huangwenqi 回複 悄悄話 給大師定義(ZT)

http://wf66.com/page/200610/26080CECF7.htm

《現代漢語詞典》裏對“大師”的解釋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 ”就這個釋義而言,似乎在世界曆史長河,數之不盡。然而事實又非如此:首先是在各個學科領域內,評價的標準更為細致和苛刻,要列出外行和內行公認的某一領域的大師名單,簡直困難至極。

其次,大師這個名稱還有“季節性”變化。在不同的時代風貌、社會文化的背景下,曾被一代人頂禮膜拜的大師,在另一代人眼中,也許會一錢不值,甚至他們的名字都會顯得尷尬而可笑。比如……這樣的名單不方便開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但我想,所謂大師,必然會有一個隱形的標準。這個看不見的標準,橫亙在各個時代的人心中,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轉移。這樣的名字,也會永遠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芒,永不褪色。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標準?

為什麽張愛玲不是大師?

先從張愛玲開始談起吧。

上世紀的40年代,20出頭的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她才華出眾,她見識不凡,她生逢亂世,果然一舉成名,名字響徹文學界,直到21世紀的今天,整個華語世界中,她擁有的“粉絲”數量之眾,都令她同時代的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然而張愛玲堪稱大師嗎?恐怕即使是最鐵杆的張迷都不敢堅定地下這樣的斷語。

為什麽她不是大師?她對於文字的駕馭技巧少有人能匹敵,她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熟悉,對於英文的熟練運用,她對於人情世故、城市生活入木三分的描摹和刻寫……這些都足以讓這樣一個名字熠熠生輝。然而一直以來,少有人把大師這樣的符號放在張愛玲身上。是什麽原因?

與張愛玲同時代的大翻譯家傅雷部分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在張愛玲聲名最盛的1943-1944年,傅雷對其作品進行了深刻強烈的評論。因為當時傅雷顯赫的聲望,他的評論引起了當時文壇很大的反響。

傅雷先是肯定了張愛玲的成就,特別是大誇特誇了《金鎖記》,認為“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成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此外,還對小說的結構、節奏、色彩大加讚揚,另一方麵對張愛玲的文學技巧,心理觀察,想象力都非常肯定,甚至可以說是歎服。

然而接下來,傅雷很強烈地批評了張愛玲的技巧至上。他認為“技巧對張女士是最危險的誘惑……而任何細胞過度的膨脹,都會變成癌。”

對張愛玲借鑒舊文學特點,傅雷認為:文學遺產的記憶過於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機。“舊文體的東西不能直接搬用過來,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化和修辭直接搬用一樣。何況俗套濫調,在任何文字裏都是毒素!”

對張愛玲的才氣,傅雷也告誡:“聰明機智成了習氣,也是一塊絆腳石。”對於選材,傅雷也覺不足:“我不責備作者的題材隻局限於男女問題。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還遼闊得很。”

在傅雷看來,偉大的作品除了要有敏銳的觀察、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想象之外,還必須要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以及深刻的人生觀。而張愛玲的小說,卻沉淪於自己的寫作技巧之中,不斷重複著虛幻的故事與人物。傅雷希望張愛玲能將其高明的寫作技巧與“ 有意義”的故事結合起來,這樣才是真正好的小說。從傅雷的批評裏,我們能看出,張愛玲與大師的距離,顯然不是技巧的,她所欠缺的,就是深刻的人生觀。然而另一個問題卻是:怎樣的人生觀才是深刻的,才算是“大師級”的?

當然是托爾斯泰

先來看看一個真正的大師。

有一回,高爾基去見列寧,看到他正在讀《戰爭與和平》。過一會兒列寧放下書來喃喃自語:多麽好啊,在歐洲有誰能同他媲美嗎?他停下來想了一會兒,然後微笑著說:不,沒,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這個名字還用說出來嗎?當然是列夫·托爾斯泰。

這個偉大的名字如今似乎有點黯淡了。在年輕人看過的書單裏,很少會有營養豐富但吃起來有點勞神費勁的托翁巨著:《複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了。

很遺憾。如今流行快餐文化,托翁的光芒似乎正漸漸隱去。海明威、普魯斯特、米蘭·昆德拉、福克納、川端康成、村上春樹……這些作家的絕妙文字似乎贏得了更多讀者的心。然而,與托翁相比,誰更堪稱大師?

對於作家而言,人們最先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技巧方麵的東西:比如語言修辭、敘述手法、想象力、故事情節、人物設置等等,再深一層,會要求一個時代的作家準確而全麵深刻地展示當時的社會生活。然而還是不夠,僅僅是展示了一時一地的人生,就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地尊其為大師了嗎?恐怕不能,還缺什麽呢?

托爾斯泰的女兒回憶父親時曾說:“有一次父親突然心血來潮,要大家說出三個主要的願望。他自己想出來兩個:一、愛一切人;二、被一切人愛。”答案就在這裏:讀托爾斯泰的小說,總感覺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裏有著一股深深濃濃的東西:《複活》中深深的懺悔,《安娜·卡列尼娜》裏沉沉的歎息,《戰爭與和平》裏深深的悲憫……這一切,都能讓你感覺到他對整個人類的深切的愛和同情。強烈地關注現實,深深地同情弱者,無限地欣賞和讚美真、善和一切的美。對於現實社會的善與惡,從不神經麻木,同情、正義、仁愛,對於人,有著深深的理解和關愛,這才是大師。

大愛大恨為大師

比如拿錢鍾書與吳祖光、冰心相比。在我看來,前者的學問和文字技巧,無疑比後麵兩位高出許多。然而他們可以並列於中國大師的行列中。前者一生自得其樂於書齋,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他筆下,各色人等,都以一種精確卻戲謔的方式登場,無所謂愛恨,人生以一種淡淡的輕喜劇或輕悲劇的形式展示出來。而作家的姿態,也永遠是悠然微笑,俯視眾生的。

而冰心一生,以美以母愛為中心,晚年,尚熱切關注中國教育、教師待遇。而吳祖光則一生坎坷卻永遠嫉惡如仇。晚年還常常在報紙撰文,與生活中種種不合理不公平現象做鬥爭。縱然在技巧上,讀者會有這樣那樣的評價,然而,作為人,他們大愛大恨的人生,是讓人高山仰止的。

我所在的雜誌社,從不要求記者有過高的文字技藝,隻要準確平實地表達意思就行。開始我不理解,然而,眼看著一篇篇調查深入,深刻寫出百姓疾苦的文章廣受讀者好評,我終於明白了:文字並不是用來表演和展示的東西,它一定要有生命。那些技巧高超,但過於漠然的文字,也許因為文字的美妙,也能讓人敬佩和喜愛,但因為對於生命和人的生存狀態的漠然無情,而永遠不會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

我看過不少所謂新生代、“新人類作家”的文字,感覺也先鋒、也新潮、也高深、也高明,但就是不打動人,總感覺缺少一些東西。原來,文字,在他們手中,僅僅是個魔方,他們的努力,也僅僅是形式的、外在的東西上達到某種高度。然而,脫離開深刻的人生觀與真實的人生體驗,就失去了成為一個好作家的基礎,失去了一部好作品的生命。

暮年的托爾斯泰還在寫的一本書,是有關政府和人民關係的書。他散步時,會突然停下來和一位“剛剛磨完了一把鐮刀”的老農說幾句話,然後丟下手杖,用那把鐮刀麻利地割著草,試試磨得是否鋒利。在托翁漫長的一生中,他的路途上,永遠有可以關注、可以對話的人。因為,他們共有一個名字,叫人類。

一個不關心時政民生,沒有多少生活體驗和人生閱曆的人,兩耳不聞窗外事,僅憑著一支生花妙筆,不斷地捏造出脫離現實的風花雪月的人,在時代的風潮中,也許一時能夠蠱惑起讀者狂熱的追逐,但我相信,這種藝術生命永遠不會長久。

時間,可以印證一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