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哈佛回應龍應台 (by 周曉虹)

(2007-02-03 20:45:55) 下一個
龍應台,是大名鼎鼎的台灣女作家。我以前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以及《上海男人》等隨筆集,曾對這位筆鋒犀利、敢愛敢恨的女作家很是敬佩。不過,我絕沒想到,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我會與龍應台“過招”,並且“大勝”而歸。

遇到龍應台這樣的“對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哈佛是美國乃至世界學術界的翹楚,誰到了哈佛都想登上那裏的講台,也算是人生的一次“頂峰體驗”,龍應台當然也不例外。她來到哈佛訪問恰好在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長之後不久。因為“從政”,又是一貫標榜特立獨行的龍應台,自然就在台北、北京、上海以及海外華人圈裏引起了一陳轟動,連大陸的報紙都以專版討論過此事。有了這些背景,去年10月22日晚上,燕京學社的報告廳裏自然坐滿了人,除了北美華人以外,訪客中有來自台灣的、香港的,最多的還是大陸的。這麽多華人聚集一堂,在美國那是很少見的景象。

龍應台也許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但她卻是一個蹩腳的講演家。大概為了不落俗套,她開篇以第三人稱講述自己自兒時開始的故事,無非是住在軍眷大院裏,自小就感受到了自我認同(也就是西方人說的identity)方麵的迷茫。故事本身很單調,加上龍應台的那股矯情,沒有引起聽眾多大的共鳴。
如果說聽眾對龍應台前半生故事的反應還隻是掌聲稀落而已的話,那麽她關於自己政務的描繪和對兩岸文化的理解引起的則是噓聲四起。龍應台的感覺太好了,一個小小的台北文化局長,恁是給她當得像是大國的文化部長一般,一口一個“我現在重任在身,腦子裏裝了二百個計劃”,“我現在做的是前無古人之事”。有人逼問,你那二百個宏大計劃能不能弄一兩個說出來聽聽?可能是那些計劃實在乏善可陳,再不就是根本沒有那些計劃(可不,見過龍應台的人都相信,一個完全情緒化的人哪有什麽計劃可言?),我們的龍大作家居然當著幾百人近乎“撒潑”:我不必要告訴你們,這是政務秘密!
最令大陸學生、學者反感的是,龍應台聲稱台灣文化優於大陸文化,因為台灣文化是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是最有創造力的。我去過台灣(這可是和龍應台辯論的前提條件,因為她會當著大家的麵質問你,你去過台灣嗎?),對那裏的經濟繁榮印象頗深,但對那裏的文化實在難以苟同,於是,我要求發言。我告訴龍應台:她視為前無古人之事,比如修建廟宇、搶救地方戲曲等振興傳統文化之事,在大陸天天有人在做著;我還告訴龍應台:我沒有在台北街頭到處可見的讀日本連環畫的成人中間,或是在台北近100個或靠穿三點式泳裝或靠裝瘋賣傻吸引觀眾的電視頻道裏,看到比大陸優秀的文化;我更告訴龍應台:文化工作者從事文化的前提,是對各民族、各地區、各個階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因此,從龍應台的表現來看,她不會是一個稱職的文化局長;最後,為了消消龍應台的氣焰,我對她說:“也許在馬英九先生到屆的時候,不,也許就在現在,他已經意識到請你出來做文化局長是他最大的失策”。掌聲,雷鳴般的掌聲,映襯著龍應台那張沒有生氣的臉,我知道我們贏得了這場辯論。

晚上回家後,首先接到文秋芳教授打來的電話,她說,“太好了,龍應台也有失足的時候”;後來的10多個電話也大致是同樣的意思。我在臨睡前想,龍應台到底失去了什麽?顯然,她失去的不是一場辯論,而是先前在中國知識界受人尊敬的位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