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邊的姑娘

我是一個簡單的女生,一個喜歡大海的女生. 如果我們是知己,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去海邊走走,看看,聽聽海的聲音.
個人資料
正文

華夏優秀民歌係列73: 內蒙民歌-嘎達梅林(海姑娘推薦)

(2006-06-29 21:38:24) 下一個


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著名歌曲,其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1960年代,作曲家辛滬光根據這首民歌創作了交響詩《嘎達梅林》。


電影《嘎達梅林》海報2002年馮小寧編劇、導演了電影《嘎達梅林》,鄂布斯主演嘎達梅林。電影配樂是三寶(辛滬光的兒子)作曲,主題曲演唱騰格爾。

另外還有根據民歌《嘎達梅林》改編的琵琶獨奏、馬頭琴曲等多種音樂作品。


這首內蒙古民歌講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保護草原和百姓,率領各族人民奮起反抗,向封建王爺和軍閥鬥爭的事跡。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複,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http://www.mgl.cn/wma/U/Qifeng/109.wma





----

嘎達梅林,名那達木德,又名孟青山,蒙古族。出生於1892年,內蒙古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人。

  1908年,在達爾罕旗旗衛隊當兵服役,5年後被提升為旗衛隊章京。1916年被任命為旗衛隊的紮蘭(參領),1925年被提升為旗軍務梅林(統領)。後因拒絕達爾罕王福晉要把旗衛隊收租的土地交給王府支配而被撤職。

  1929年,因旗劄薩克親王那木濟勒色楞勾結東北軍閥張作霖出賣旗地,強行放墾,攜帶萬人簽名的抗議書到奉天(今沈陽)請願,被視為“犯上”而遭逮捕,押回旗王府監禁。是年冬,其妻牡丹率人劫獄將其救出,遂毅然率眾起義,提出了“打倒測量局,不許搶掠民財”的口號,襲擊墾務局和墾荒軍,驅逐測量隊,毀掉地界牌,燒毀地主、惡霸、高利貸者和奸商的賬簿、契約。到1930年秋,起義軍已達1000餘人,轉戰於昭烏達盟、哲裏木盟一帶,堅持武裝抗墾。1931年4月,起義軍在通遼縣被熱河軍閥湯玉麟部包圍。因寡不敵眾,英勇犧牲於川丁高勒(今烏力吉木仁河)。年僅39歲。



---
關於曆史

嘎達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莫勒特圖,本名那達木德,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蒙古族,內蒙古哲裏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塔木紮蘭屯人。“嘎達”(同東北話“老嘎達”)蒙古語中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職,即劄薩克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

嘎達梅林讀過幾年私塾,通蒙漢文。曆任旗衛隊章京、昆都、紮蘭、梅林等職。

從清朝末期開始,為鞏固邊疆外防沙皇俄國進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開始逐漸在蒙旗開墾土地,漢族民眾被遷入成為佃農。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2月,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製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辟蒙荒獎勵辦法》,準備大興蒙墾。從1916年,奉係軍閥張作霖開始大量放墾。放墾戍邊增強了邊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也損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從1904年的白音大賚起義開始,抗墾起義此起彼伏。

張作霖與常住奉天(沈陽)的那木濟勒色楞王爺商定開墾該旗的大片草原為農耕地,到1928年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嘎達梅林多次到墾務局反對開墾,被免職。

1929年初,“東北易幟”後不久,張學良繼續開墾蒙旗土地的計劃。嘎達梅林等人發起“獨貴龍”運動,即所有情願的人在紙上圍著一個圓圈簽名以隱藏領頭人,去沈陽向那木濟勒色楞請願。7月26日請願代表色仁尼瑪、趙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達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監牢。11月13日夜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夥同一些人劫牢反獄,將嘎達梅林救出。於是嘎達梅林組織起義,領導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墾軍隊,提出了“打倒測量局,不許搶掠民財”的口號,襲擊墾務局和墾荒軍,驅逐測量隊,轉戰於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哲裏木盟一帶。

張學良命張海鵬部一個騎兵團和湯玉麟屬下東北騎兵第17旅李守信團出兵圍剿。1931年4月5日,抗墾隊伍在今通遼北舍伯勒圖附近新開河(今烏力吉木仁河)畔的紅格爾敖包屯渡口,準備渡河南去時,被包圍殲滅,嘎達梅林戰死。李守信割下了嘎達梅林的頭,回開魯送給崔興武旅長,崔興武用木匣包裝送湯玉麟。湯玉麟又交給了達爾罕親王,並在旗內懸掛示眾。後來在烏力吉木倫河邊民眾修建了梅林廟。

五個月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牧墾草原的計劃沒有得以繼續實施。

[編輯]
後果
嘎達梅林的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張學良的牧墾草原的計劃被延遲。

嘎達梅林的起義是為了保護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墾對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對環境的破壞。由於短視和無知,人們對草原的放墾並未因嘎達梅林的起義而停止。光科爾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為“科爾沁沙地”,是西遼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目前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總麵積800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沙地。嘎達梅林犧牲的烏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變成一條沙溝。河早已斷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農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有關當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轉,當前尚無明顯成效。

另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麵積大於沙化麵積約75萬畝。([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