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元周期和全球經濟周期(上)

(2007-12-23 08:26:46) 下一個
美元周期和全球經濟周期(上) 從貨幣體係角度看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經濟學的一個大題目。百多年來,參與高手數之不盡,數學引證高深莫測,計量分析神乎其計。然而迄今為止,沒有哪個經濟學者膽敢聲稱自己能夠準確推測經濟周期,更不用說經濟波動的具體細節了。1980年代中期,一群天才人物深感傳統科學之不足,創辦著名的桑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以探索複雜係統為目標,試圖建立嶄新科學。該智庫的重點研究項目是經濟體係之動態演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場之動蕩或金融危機,參與者包括大名鼎鼎的諾獎得主肯尼斯·阿羅和斯坦福大學名教授阿瑟·布賴恩。 時任花旗集團CEO的約翰·裏德(John Reed)慷慨解囊,為金融危機研究項目捐出巨資。1984年裏德接掌花旗集團時,花旗正深陷拉美債務危機,難以自拔,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曆史真的常常重演,今年花旗集團因次級債務危機再次蒙受巨額損失,掌門人被迫下台)。裏德抱怨說:“閉門造車的經濟學者,從來就不能給我什麽有用的建議。經濟計量模型給出的結果,與我憑直覺胡亂猜想的差不了多少!碰到金融危機這樣的時期,經濟學者就隻能編造神話了。我真的希望有人能夠發展出全新的經濟科學,幫助我們揭開經濟體係的動態演變之謎。”桑塔菲研究所考察的重點,乃是貨幣信用的周期波動及其傳導機製(尤其是金融市場的“蝴蝶效應”)。我曾經拜讀桑塔菲研究所的相關報告,緊張刺激,精彩紛呈,啟發力無與倫比。不過,眾多絕頂天才之努力,還是無法徹底破解金融危機之謎。 令人欣慰的是,經濟學者確實找到了經濟體係周期波動的基本範式或形態(Pattern)。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貨幣供應量之波動,乃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本決定力量。發現貨幣供應量變化和經濟波動之關係,亦是弗裏德曼和施瓦茨經典名著《美國貨幣史》的偉大貢獻。二師總結到:(1)貨幣供應量之變化軌跡,與總體經濟活動、貨幣收入和物價水平之波動軌跡,緊密相關;(2)二者之關係,高度穩定;(3)貨幣供應量之改變,往往有獨立之根源,它不是經濟活動變化的簡單反映或結果。 進一步追問下去,要揭開貨幣供應量波動之謎,我們就必須詳盡考察全球貨幣體係之製度安排。全球化時代,單單考察本國貨幣體係是不夠的。我們的思維必須從封閉經濟的貨幣數量論,徹底轉向全球貨幣(信用)數量論。易言之,要透徹理解各國經濟之波動和金融貨幣危機,首先必須破解美元波動周期。我簡稱為“美元周期”。 本文追隨弗裏德曼-施瓦茨的基本精神,從國際貨幣體係演變角度,簡要概述美元周期和世界經濟周期之內在關係。 美元大周期 從美元周期角度考察全球經濟動態演變,始創者正是“歐元之父”蒙代爾。1999年,蒙代爾發表諾貝爾演講《二十世紀回顧》,雄辯地指出:“國際貨幣體係的動蕩不安觸發了本世紀無數次政治上的風雲變幻。我們至今對國際貨幣體係的動蕩還知之甚少。美國的崛起和美國聯邦儲備體係(美國政府的金融分支)的錯誤政策正是國際貨幣體係不穩定的直接原因”。 “世紀之初,原本存在一個高效運轉的國際貨幣體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它瓦解。兩次大戰期間,主要大國試圖重塑這個體係的笨拙努力沒有成功,反而導致了大蕭條、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代之而起的國際貨幣製度安排更多地依賴聯邦儲備體係的美元政策,而不是依靠黃金自身的約束。當貨幣與黃金的聯係最終斷裂之後,美國聯邦儲備體係卷入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至少是自獨立戰爭以來最劇烈的通貨膨脹。” 蒙代爾的真知灼見讓我們明白:其一、1914年至今的國際貨幣體係,是美元霸權貨幣體係(美元本位製);1914年至今的國際貨幣演化周期,是美元周期。其二、深入考察美元自身之周期波動,乃是理解全球經濟最基本的出發點。 我們可以將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元周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14年-1955年):與黃金掛鉤的美元,迅速成為全球支配貨幣。第二階段(1956年-197年):美元繼續與黃金掛鉤,美國黃金儲備急劇下降,金匯兌美元本位製岌岌可危。第三階段(1971年-至今):純粹的美元本位製和浮動匯率體係正式登上人類曆史舞台。 美元周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國是世界主要債權國,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皆為大量順差;世界各國對美元需求殷切,美元相對世界其他貨幣呈長期升值趨勢(固定匯率下,則表現為美國要素價格之漲幅持續超過其他國家);美元與黃金依固定價格固定;各國為獲得美元做為支付手段,將大量黃金輸入美國。此階段之特征,可以簡要概括為“美元比黃金優越”。 此階段之決定性事件是:1914年美聯儲創立,立刻成為世界最強大的中央銀行;兩次世界大戰摧毀金本位製,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經濟全麵崩潰,美國成為最強大的經濟體係;全球75%的黃金儲備流入美國;布雷頓森林體係確認美元是全球貨幣體係之關鍵貨幣,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或幾乎唯一的儲備貨幣、國際清算貨幣、價值儲藏手段、金融交易貨幣和財富計價單位。 第二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國開始出現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逆差;美元依然按照固定價格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可以將美元鈔票兌換為黃金;盡管世界各國依然持續積累美元,然而將美元兌換為黃金之趨勢和規模不斷擴大;美國之黃金儲備急劇下降;美元相對其他貨幣開始出現持續貶值趨勢(固定匯率下,則表現為其他國家之要素價格漲幅持續超過美國,尤其是德國和日本之國民真實收入迅速上升)。此階段之特征,可以簡要概括為“美元與黃金等價”。 此階段之決定性事件是:為爭奪和維護全球霸權,美國必須長期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美國財政赤字、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赤字開始顯現;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國內規模巨大的福利計劃,讓美國財政開支急劇增長,擴展性貨幣政策觸發嚴重通漲;歐洲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尤其是德國和日本開始累積大量貿易順差,黃金開始大量從美國流入他國;美國逐漸從債權國轉變為債務國;美國、歐洲和日本之間的貿易、金融、貨幣摩擦,讓布雷頓森林體係搖搖欲墜。 第三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美國貿易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持續擴大,美國成為世界主要債務國;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美元發行不再有任何外部約束;全球主要貨幣之間實施浮動匯率,全球美元儲備資產呈幾何級數增加,世界平均通貨膨脹超過以往一切世代;美元相對世界主要貨幣呈持續貶值趨勢;貨幣動蕩和金融危機之發生頻率超過以往一切時代。此階段之特征,可以簡要概括為“黃金比美元優越”。 此階段之決定性事件是:尼克鬆公然撕毀布雷頓鬆林協議,摧毀固定匯率國際貨幣體係,毫無約束的“美元本位製”正式登上曆史舞台,開啟了人類貨幣史的嶄新篇章;“石油危機”導致石油美元和歐洲美元爆炸性增長;《IMF章程第八條款第二修正案》鼓勵各國采取浮動匯率;計劃經濟國家全麵轉向市場經濟,刺激全球對美元儲備的飛速增長;東歐劇變和蘇聯垮台,讓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聯儲成為事實上的全球中央銀行,美元周期成為左右全球經濟波動最重大力量;“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持續升值,造成日本經濟驚天大泡沫以及泡沫破滅後的持續衰退;歐洲為對抗美元霸權和拋棄浮動匯率之害,毅然決然采納單一貨幣,歐元誕生立刻成為全球第二大主要貨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