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洛克政府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幾點理解(修改)

(2007-03-07 07:09:18) 下一個

洛克的政府論其實是建立了一套關於人民,公民,社會,政府,國家的體係,其基礎是:

1. 人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由行動,獲取財產的權利

2. 在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誰天生下來就得聽命於任何別人的意誌

以此兩點為基礎,就象幾何和物理,通過邏輯推理和論證,建立起一整套理論體係。政府論的上卷重點是指出人人皆為上帝所創,因此除了上帝,任何人對別人沒有統治權,一方麵通過基督教聖經來說明人天生平等,另一方麵是為了推翻“君權神授”這一封建專製統治的根基。下卷則由自然狀態下人的權利和自由出發,建立了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到一群人組成的社會,到政府以至國家和國與國之間一整套理論。

其理論體係的建立原則和數學,物理的體係是一樣的,都是基本原理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和論證建立起來的,這樣一來任何社會現象都能尋根溯源,任何新的社會現象都能從原有的體係中推導和發展出來。

關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理論界,其理論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 一個層次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包括曆史觀和價值觀,方法論主要是指唯物辯證法和曆史辯證法。恩格斯還特別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第 二個層次是經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重要結論(或者說基本觀點、基本結論)。這些觀點是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曆史任務而得出的結論。

第三個層次為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個別觀點。這些個別的觀點和結論,是革命導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對於當時當地的曆史事件作出的判斷、預測,隨著條件的變化,它們有可能變得不正確了。

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係是建立在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的基礎上,和洛克的不同,不是建立在對人的自然權利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定義之上的。由於這個根本的不同,導致了我們有列寧的馬克思主義,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江澤民的馬克思主義,每一代領導人都要從當時的政府,經濟,科學各個方麵的實際出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十幾二十幾年是不足成就一套真正理論體係的,而且,各個領導人的理論體係成型的時候更多的是對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總結,而後來者往往又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新摸索一套理論體係。

馬克思主義成了一個思想理論上的天花板,所以中國應該從馬克思主義中跳出來,根據中國的社會特點和曆史特點建立一套邏輯嚴謹,根基是一種實際事物或關係的定義而非認識方法論的理論體係,這樣的理論體係才能穩固,中國才能獲得長足穩定地發展.
同時,將來中國作為亞洲,至少東亞和東南亞的領導者,不可能以馬克思主義體係去實現道德觀念的領導,個人以為,以儒教和佛教理念作為道德觀較為合適,以:"勤奮,節約,效率,公平"為價值觀,勤奮是指任何人必須努力,這是發展的源泉;節約是不可再生資源使用的最優化;任何人如果懶惰或浪費必被鄙視;效率是指任何資源的使用,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適應盡可能效用最大化;公平或者說平衡,是指一個社會是一個各種力量作用下的社會,要盡可能使各種力量平衡,從而達到社會的穩定.
而且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歐洲產生的思想體係,長期在中國的傳播,會使中國人民在意識形態上失去自我意識,中國幾千年曆史,難道就不能產生一個自己的主義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