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語

琵琶琴瑟絕妙處, 冰泉冷澀弦凝絕,輕撥四弦千遍語,曲終收撥當心劃,十指拂抹斷帛弦。
正文

琵琶文,武,曲(二)

(2007-02-10 15:41:49) 下一個
 
19世紀以後,南派琵琶在江浙一帶興起,逐漸形成了主要以地域為界定的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上海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它們對文曲、武曲和文武曲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無錫派琵琶藝術的創始人首推華秋蘋(1784—1859),他和他的兄弟華映山、華子同等人,根據王君錫、陳牧夫的傳譜,輯成《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三卷,其中,北派文板6首,武板7首,大曲1首,雜曲1首;南派文板18首,武板12首,隨手八板5首,雜板14首,大曲4首。在其傳譜和傳人的演繹中,體現了南北兼蓄、剛柔並舉的特點。
  
平湖派琵琶藝術以李氏一脈五代世傳而聞名。李芳園(約1850—1901)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編訂出版《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收錄文曲6首:《平沙落雁》《潯陽月夜》《陳隋古音》《塞上曲》《青蓮樂府》《霓裳曲》;武曲5首:《滿將軍令》《鬱輪袍》《淮陰平楚》《海青拿鵝》《漢將軍令》;大曲2首:《陽春古曲》《普庵咒》。平湖派在彈奏文曲時,要求婉約輕揚,柔腕輕撥,如珠落玉盤般奏出舒展徐緩的旋律,並有餘音繚繞之感。武曲演奏則追求表現雄健豪宕勢不可擋的氣概,講究抑揚頓挫、剛柔相濟的處理。
 
浦東派琵琶藝術的始祖當推上海南匯的鞠士林。其弟子有鞠茂堂、陳子敬和程春塘等。人稱“陳善武套,程善文套”。陳子敬之再傳弟子沈浩初編著《養正軒琵琶譜》,收錄了《夕陽簫鼓》《武林逸韻》《月兒高》《陳隋》等文曲4首,《將軍令》《十麵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水軍操演》等武曲5首,《普庵咒》《陽春白雪》《燈月交輝》等大曲3首。浦東派對文曲、武曲、大曲的區分比較嚴格。演奏文曲時,要求柔婉細膩;演奏武曲時,講究氣勢宏偉;演奏大曲則有強有弱,有剛有柔,文曲武曲的演奏手法兼而用之。
  
崇明派琵琶藝術的代表人物有沈肇洲、劉天華、徐立蓀等。沈肇洲編輯的《瀛洲古調》,收錄慢板樂曲22首,快板樂曲17首,文板《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妝台》《漢宮秋月》等5首,武板《十麵埋伏》1首。其中以慢板曲、文板曲為特點,演奏時,弦的定音不高,速度緩慢,講求細膩文靜。其指法要求“撚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宜相間為用,則疏密得宜。”曲趣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不過促,而繁簡得宜,蓋易學柔中之道也。……花音非不可加,在得當耳,加之而善,可增曲趣,加之不善,即不脫拍,亦必走腔。”①
  
上海汪昱庭派琵琶藝術代表人物是汪昱庭,他所編著的《汪昱庭琵琶譜》,收錄文曲《青蓮樂府》《塞上曲》《月兒高》《潯陽月夜》《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武曲《將軍令》《鬱輪袍》《淮陰平楚》等,大曲《陽春古曲》《燈月交輝》《普庵咒》等。汪氏一生追求音樂的普及、改造和改良。他曾對《十麵埋伏》進行刪節,使樂曲結構精練集中,音樂更富於層次感,因而成為今人普遍采用的演奏版本。《陽春古曲》原有十段,汪氏將它刪去三段,在結構上也做一些更動,人稱汪本為《小陽春》,在音樂處理上將末段尾部旋律翻高,采取突慢後漸快的速度處理,使音樂躍人高潮。汪氏的這些加工,對文曲、武曲、文武曲的藝術性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正是在以上這些曆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使琵琶的文曲、武曲、文武曲臻於完善。
  
文 曲
  
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優美、簡樸動人的旋律,深刻表達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生動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樂曲。如《潯陽月夜》《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青蓮樂府》《飛花點翠》等。
  
琵琶文曲在樂曲格調上的特點是抒情性和寫意性。抒情性,就是著力於內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達;寫意性,就是善於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現深邃的意境,使人身臨其境地融化於音樂的藝術境界之中。在傳統琵琶文曲中,有些樂曲偏重於景色的描繪,如《潯陽月夜》《飛花點翠》等;有些樂曲以人物內心感情的表達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寫景也寫人的內心感受的情景交融的,如《青蓮樂府》等。在對這些樂曲進行理解時,樂曲標題固然是一個重要依據,但是不能僅限於樂曲標題的狹小範圍,而應當從宏觀著眼,擴大到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背景、環境;氣氛、格調以至精神麵貌。如《塞上曲》,如果隻從各段小標題看,好像是在描繪王昭君於曆史情節演變中不同階段的苦悶、怨恨、悲切、憂傷、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訴的哀怨之情,全曲演奏得輕柔婉轉。但是,如果進一步挖掘該樂曲的內涵的話,全曲除了充滿令人深受感動的哀怨情緒外,還應表現時而抑鬱、時而開朗的情調,哀怨中有激憤之情,憂傷中有思念祖國家鄉之意,應當表達女主人公複雜的思想感情,體現一種格調更高的情操。

————————————
  ①轉引自李民雄《琵琶音樂述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上海卷》上冊第72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