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學凰:我在澳洲當媽媽(1)

(2007-10-23 10:39:18) 下一個

    我在澳洲當媽媽(1)http://blog.cersp.com/34964/1185261.aspx

     有一天帶兒子出去玩,聽到一個正在滑滑梯上玩耍的小女孩遠遠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媽媽也遙遙地回答:親愛的,我也愛你。讓我心中很有觸動。兒子有個玩具電話,打開電源,鈴聲就會響起,如果過一會兒還沒有把聽筒拿起,它還會提示:“是你的電話喲!”拿起聽筒它就開始唱一首歌,說是給一個朋友打電話,互相問好,然後再見。接著就會說:“Love you, bye!(我愛你。再見。)”“我愛你”是西方文化中每日必用的詞匯,親朋好友之間打電話告別前總會順口自然地說上一句。這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中國人的觀念在這一點上比較內斂一些。現代人比較開放了。但像我這一代人,估計從小到大從未聽到父母對自己說過“我愛你”。所謂入鄉隨俗,兒子是要生活在澳洲的文化裏的,因此我們也不忘每天對兒子說“我愛你”。父母愛子女,這是肯定的,但若不說出來,子女或許並不肯定。尤其是這樣幼小的小小孩,他需要知道他是在被愛著,被關懷著的。有了愛,才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可能有信任,有學習的欲望與動力。

 http://blog.cersp.com/34964/1185261.aspx

     在我們住家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購物中心,其樓下的一大片空地開辟成了大家休閑的場地,還特地裝了兩個兒童娛樂的設施。一個是可以攀爬的繩塔,另一個是滑梯和木馬等組合。因為離家近,走路5分鍾就到了,我經常帶兒子到那裏玩。兒子看起來是個十分喜歡社交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就會湊過去,有時碰碰手,看到大人也愛走過去,仰頭專注地望著,希望得到一絲微笑的鼓勵。尤其是見了老人――一般老人都是十分和善的,都會與他打招呼,說:“多可愛的孩子啊!”――兒子就如魚得水,開心得不得了,有時還會自然地與老人拉拉手。其實,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他所要求的就是你專注地與他對望一眼,讓他知道你是領會他的,你是在意他的。

 

      自然,有時我們也會碰到一些個比較冷漠的家長,兒子走到他跟前,仰頭微笑望著他,他絲毫不為所動。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景,我就不由得心中歎氣,為兒子,也為那位冷漠者。不過,或許這也是生活體驗中的一部分,兒子需要學習。生活並不都是十全十美的。

 

 

     兒子未出生前就決定,為了讓他有雙語能力,我用英文與他交流,他爸爸用中文。這裏很多中國移民的孩子小時在家裏都是說中文或粵語的,一開始上幼兒園很不適應,孩子也可能因為聽不懂而有些內向。我們不希望這樣,因此決定一開始就實行雙語。隻是他爸爸實行起來不那麽堅持,因為兒子聽懂英文比較多一些,常常也和他說英文。於是我就開始自己對他適當使用雙語。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對兩種語言的轉換不成問題。我們從國內帶了一套圖片卡,一麵是圖畫,一麵是文字的。我教兒子認圖片時,對著圖片一麵說英文的名稱,有時也翻過卡片,讓他看背麵的中文字,順帶說中文。不期然他還記住了,自己會拿了卡片來指著圖讓我說,而後又翻過來指著文字的一麵期待著我說中文的 名稱。其實,以兒子目前的年齡,很可能他並不知道中英文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記住了一張圖的兩種說法,就等於學會了兩種語言。

 

     說起來,與兒子用英文交流對我而言未嚐不是一種考驗。若是日常或工作交流,甚至是撰寫學習論文等等,我們的英文都不成問題,但若說到和嬰兒的溝通,仍需從頭學起,例如兒歌。

 

     我從網上,書店和音像店收集了很多兒歌,聽多看多了不覺也就喜歡上了英文兒歌。英文的兒歌也和中文的兒歌一般,講究押韻,因為幼兒喜歡聽到重複的音節。但它通常沒有中文兒歌的訓教味,而是趣味性的,有些在趣味性中又包含一些簡單的知識。例如數字的概念,把一隻駱駝從5個駝峰唱到沒有駝峰,原來是一匹馬;或是一隻大象踩蜘蛛網玩,有趣得很,就叫另一隻大象也來玩,這樣可以一直唱到5隻大象乃至10隻大象,等等。唱法上也別具一格,幾個小孩一起有說有唱有笑的,不刻意講究唱法的完美。兒子很喜歡這些兒歌。每盒CD都耳熟能詳,上一首未聽完就知道下一首是什麽,若是自己最喜愛的那首要開始了,常常會開心地又笑又跳。說起來,兒子現在對數字、顏色和形狀的概念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些兒歌。

 

      相比起來,中文的兒歌有些偏於呆板,尤其是現代新編的兒歌,說教味尤其濃重。傳統的兒歌倒是有一些挺風趣詼諧的。在歌曲的演唱風格方麵,我覺得國內的兒歌比較缺乏孩童的生趣。可能是教唱的老師標準如此吧,所有兒歌的唱法一味是甜美型的,聲音是童聲,但總感覺不出孩童的本真,許是拘謹了些吧。

 

    兒子酷愛聽音樂,常常聽到尤其喜歡的歌曲,就開心大笑,手舞足蹈,在客廳裏四處奔走,那種歡快的樣子,讓人看了十分羨慕,羨慕童心的如此容易滿足。一般來說,能夠讓他一下子就喜歡上的,是那種節奏明快的歌曲。其次,是那些我們平時對他唱過的。他再次聽到了,猶如一種印證,感覺很親切,還會特特地跑到我們身邊,望著我們,嘴角漾起一絲會意的微笑。若是這時我們也和著音樂一起唱,他就會越發高興起來。我這個媽媽還好五音尚全,從小就挺經常對他唱歌。或許他對音樂的興趣就是這麽鼓勵起來的吧。倒不曾指望他將來因此成為音樂家,就目前短期的“效用”而言,這種興趣是我們的一個“法寶”:他鬧的時候,一聽到音樂,馬上就會安靜下來。記得當時他10個月的時候,我隻身帶他回中國,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上,我唱的歌夠出幾盒CD了。若沒有這個“法寶”,還真不知如何應付漂洋過海的漫漫行程呢。

 

    我們讓兒子聽的大部分是兒童歌曲。可以買到的兒歌也很豐富多樣。有專唱數字的,有專唱字母的,有專唱動物的,有專唱與洗澡相關的,有專唱昆蟲的,有專唱汽車火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的,真有些麵麵俱到的樣子。這些歌曲也都編的不錯,有唱也有說,兒子每天都要聽上幾碟。現在懂事一些了,一碟放完,他馬上就會跑到CD機前,比劃著讓我再放。我們有兩位朋友,新近剛剛收養了一個六個月的嬰兒,他們讓他聽邁克爾傑克遜,說要讓他習慣大人的音樂。我對此有些不同意見。我以為兒童歌曲之所以為兒童歌曲,就是為孩童設計的,適合孩童的學習思維習慣。而大人的音樂或許隻能為孩子提供一種節奏上的刺激。別以為孩子聽歌的時候隻是聽音樂和節奏,他還聽歌詞呢。一開始或許不很懂,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就聽懂了,會隨著歌曲做自己創造的動作。例如,歌裏唱跳起來,他就會把手舉起來,做跳起的姿勢,雖然現在還未學會如何雙腳跳,但單腳還是會蹦跳的。若是聽到魚會遊泳,他就做魚遊泳的手勢。看到他開始能領會歌裏的意思了,我很開心。也就開始順勢引導他隨著音樂做別的動作。一歲多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動作手勢的,隻要我們肯教,他就願意學,而且學得又快又起勁。也許有時動作做得並不完美,那並不說明什麽,重要的是他投入了,領會了,並且從中獲得了快樂。如果學習始終帶給他的是快樂的體驗,那麽他日後應該也始終能夠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吧。實際上,我是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一點的:讓他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