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客

海客談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至所止, 生活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巴黎七日印象(中)

(2010-09-08 09:30:56) 下一個

周三——盧浮宮 - 橘園美術館 - 協和廣場 - 榮軍院 - 羅丹博物館 - 凱旋門

今天開始參觀博物館。巴黎的博物館對18 歲以下全部免費,每月第一個星期天對全體免費。優惠票價基本都是指26 歲以下,憑學生證優惠。我們購買了4 天的博物館卡(2 天32 歐,4 天48 歐,6 天64 歐三種,從第一次開始使用之日連續數天內有效,可提前購買)不一定省錢卻確實大大地節省了排隊的時間,尤其是在盧浮宮和凡爾賽宮。因為派司在絕大多數博物館都可以走專門的團體票入口。即便如此,參觀盧浮宮、聖母院、凡爾賽等熱門景點也一定要趕早堵門去,否則排隊之長有時是出乎想象的。



由於我前日已偵察好盧浮宮的團體票入口 Passage Richelieu ,當日一早乘坐橫貫東西的地鐵一號線在 Palais Royal-Musee du Louvre 站下車,橫過馬路即進入口排隊。其時八點剛過,哈哈, Richelieu 入口空無一人,我們是第一!掏出本旅行指南看了不到 10 分鍾,嘩啦啦湧來了幾個旅行團排在我們後麵,一會兒就排起了長龍。隨後參觀者不斷奔來,大部分是通過甬道匆匆趕往金字塔主入口處去排隊買票。 9 點整,盧浮宮開始放入,我們按照指示牌,快步搶先去找“三大鎮館之寶”。首先去拜訪米羅的維納斯,就在 Sully 館一層。肯定地說,我是 2010 年 8 月 11 日看到維納斯的第一位遊客!



拍攝完維納斯的照片,立刻上樓去訪另外二寶。在通往Denon 館觀賞蒙娜麗莎的樓梯上,就可以看到薩摩屈拉克勝利女神。 



勝利女神有翼無頭,高高在上,遊人一般擋不住視線,故不必久留,先去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要緊。站在蒙娜麗莎畫像前仔細端詳,搞不懂為什麽令人如此著迷:達芬奇畫好後就一直把她留在自己身邊;拿破侖也曾把她掛在臥室裏。廢話少說,遊客尚不多,趕緊照幾張。

參觀完三寶,就可以鬆口氣慢慢欣賞其它藝術珍品了。這會兒才想起要去金字塔大門口的的信息中心要份導遊圖。去了一看,大吃一驚,那裏排隊的架勢,可跟國內春運時買火車票的場麵有得一比!盧浮宮寶貝太多,一天時間根本看不完,且有審美疲勞的問題。而且隨著遊人越來越多,像法國名畫等熱門區域人頭攢動,搞得人頭昏腦脹。建議隻看半天,留一部分再找時間來訪。

從盧浮宮出來透口氣,可順便去街對麵的 Palais Royal 看看。這原本是路易十三的宰相 Richelieu 大主教的住所,現在為政府機構所占,不接待參觀。不過它的院子值得一看。那裏有 Buren1986 年充滿爭議的雕塑——高低錯落整齊擺放著的 280 塊監獄條紋色調的柱子,除了能讓遊人坐著歇會兒外,不知還有啥意思。


回到盧浮宮西邊,穿過卡魯索小凱旋門,經過土依勒裏花園,就到了橘園美術館。

天氣晴朗,橘園美術館分批放人,館外也是大排長龍。嘿嘿,不好意思,我們這些有派司的先進去了。這個館不大,不過也有鎮館之寶,就是頂層大廳專門展出的莫奈( Claude Monet )的幾幅長卷之作——睡蓮。展廳裏麵最新設計的光線非常柔和,使畫質更加鮮明生動。


協和廣場在法國革命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於天安門廣場。1763 年這個廣場舉行落成典禮時冠名為“路易十五廣場”,後被改名“革命廣場”,路易十六及皇後( Marie-Antoinette ),大革命的領導者丹東( Danton ),羅伯斯庇爾( Robespierre )都是在這裏被推上了斷頭台(guillotine ,因 Dr. J. Guillotin 倡導設計這一所謂“人道的”行刑方式而得名 ) 。1795 年再易其名為“協和廣場”,取意“全國各族和諧、融洽、具有凝聚力”(從這點看和諧社會的提法似乎也不是胡哥的首創)。1814 年王室複辟後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廣場”。1826 年更名為“路易十六廣場”,1830 年路易• 菲利普(Louis Philippe )時代它又重新恢複為現在的名字:協和廣場。

廣場正中心矗立著一座高23 米,有3400 多年曆史的埃及方尖碑,本來是與另一塊同樣的尖碑一左一右守護在埃及盧克索( Louxor )的底比斯( Thebes )神廟大門兩側。1831 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 • 阿裏( Muhammad Ali )將其一贈送給法國,路易• 菲利普( Louis Philippe )把這座方尖碑當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黨之間政治中立的象征標誌立在了協和廣場之上。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 Ramses II )及拉美西斯三世( Ramses III )法老的故事。


廣場北邊有河神噴泉( La Fontaine des fleuves ), 南邊則是海神噴泉( la fontaine des mers ),著意體現當時法國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運技術,實際上隻是羅馬聖彼得廣場噴泉的仿製品。



廣場的四周分別矗立著代表19 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他們是:馬賽( Marseille )、裏昂( Lyon )、波爾多( Bordeaux )、南特( Nantes )、魯昂( Rouen )、布雷斯特( Brest )、裏爾( Lille )和斯特拉斯堡 ( Strasbourg )。
 

離開協和廣場,沿塞納河畔往西走不遠就是大宮( Grand Palais )和小宮( Petit Palais )。為世博會而建的這兩個建築物外表很夠氣派,但裏麵如果沒有展覽的時候就空蕩蕩的沒什麽內容。往正南跨過號稱塞納河上最美的橋——亞曆山大三世橋,老遠就可以看見榮軍院( hôtel des Invalides )。
 

榮軍院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為安置傷殘軍人於 1670 的開始興建的。現如今這座榮軍院依舊行使著它初建時收容安置傷殘軍人的功能,同時也是法國軍事博物館的所在地,法蘭西帝國的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墓也在這裏。
 

榮軍院教堂的金色大穹頂是巴黎除埃菲爾鐵塔外的第二高建築物, 1989 年法國大革命200 周年時花了 20 多磅金粉將其外部粉飾一新。這兩年金價飛漲,想來法國人肉痛不少(在下笑談而已,法國佬不會心痛的。因為在巴黎旅遊,你能處處感受到法國人對拿破侖這位大英雄的崇敬之情,雖然個人愚見,拿破侖戰術上可以,尤以炮戰見長,如土倫,如奧斯特裏茲等,但戰略上比不了亞曆山大、凱撒和毛澤東)。這是大穹頂內部的裝飾

除我之外,同行人等對軍博的兵器鎧甲類都不感興趣,大家隻是想看看榮軍院教堂金色大穹頂下拿破侖的墓。 1840 年,法國國王路易 · 菲利普要求英國人把法蘭西帝國皇帝的遺骸歸還法國本土, 90 萬巴黎人民冒著嚴寒沿街迎接,拿破侖的遺骸最終被裝入這個由芬蘭紅色斑岩製成的棺墓之中。周圍還有拿破侖的兄弟 Joseph 及一戰盟軍司令 Foch 元帥的墓。 二戰期間希特勒將拿破侖兒子的骨灰做為“禮物”送給了法國,也陪葬在皇帝的身邊。

與榮軍院東麵一街之隔的羅丹博物館麵積不大,卻集中了現代雕塑之父羅丹的主要雕塑原稿。1911 年法國政府買下了羅丹的這個工作室作為展館,並恢複了18 世紀風貌的玫瑰花園。屋裏陳列著羅丹的名作《吻》、《裸體巴爾紮克》、《青銅時代》等,院子裏則擺放有放大版的《思想者》、《加萊義民》、《三個影子》及羅丹至死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等等。


今天的最後一站是凱旋門。坐落在戴高樂星型廣場的凱旋門是歐洲 100 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有 49 米高,44 米寬。它複古的全石質建築體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中心拱頂內裝飾著111 塊宣揚拿破侖赫赫戰功的浮雕,拱門四腳上則嵌有四塊巨型著名浮雕——誌願軍出征( le Depart des Volontaires ,或名 “馬賽曲”)、拿破侖凱旋( Le Triomphe de Napoléon )、抵抗運動( La resistance )和“和平之歌( La Paix )。作為法國近現代史的標誌性建築,它經曆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1840 年拿破侖的遺骸從聖赫勒拿島接回祖國時,儀仗隊護送穿過了凱旋門;1885 年法國大文豪維克·雨果( Victor Hugo )逝世,他的遺體於5 月22 日在凱旋門下停靈一夜供人憑吊;兩次世界大戰中,盟國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也曾通過凱旋門慶祝他們的勝利,雖然有些勝利是暫時的。凱旋門的拱頂憑博物館票可登臨參觀,在頂部觀景平台上轉一圈,可俯視環繞四周的十二條大道。





周四——奧賽美術館 - 楓丹白露

勞逸結合,昨天玩得太累,今天要稍微輕鬆一些,隻計劃去兩個地方,順便逛逛大街小巷,找點本地特色的東西吃吃。也怪我們沒有經驗,以為去楓丹白露很麻煩,所以一大早就先跑到離住處不遠的裏昂火車站( Gare de Lyon )去買票。結果到了才發現法國國鐵( SNCF )每半小時就有一趟開往楓丹白露的車,每人 17 歐元往返(含當地巴士票),單程 45 分鍾。售票處旁邊就是站台,整列火車空空蕩蕩的沒幾個人。

楓丹白露( Fontainebleau ,一個多麽富有詩意的譯名!)位於巴黎東南 55 公裏處,其城堡建築曆史課追溯到中世紀 1137 年,經過文藝複興時期弗朗索瓦一世、 17 至 18 世紀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曆代修建,使其從最初僅是國王的狩獵行宮成為 800 多年王朝統治者的首選居所。法國大革命後,拿破侖把楓丹白露宮作為他的第一皇宮,也於 1814 年4 月20 日自這裏被流放到厄爾巴島。從這一天起楓丹白露榮譽庭院(白馬庭院)又叫做永別庭院。


楓丹白露宮外表不夠華麗堂皇,其內部裝飾還是很有藝術講究的,特別是經過號稱藝術家國王的弗朗索瓦一世和始終對建築工程充滿熱情的亨利四世(其名言: I make love, I make war, I build it. )不斷地擴建裝潢,使宮殿在建築設計和藝術陳設上都體現了很高的水平。



楓丹白露宮中還有一座由拿破侖三世的奧日妮 (Eugénie) 皇後主持建造的中國館,裏麵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繪畫、金玉首飾、牙雕、玉雕等上千件藝術珍品。遊過圓明園的人隻見過它的斷壁殘垣,而如果您想知道其中曾經的陳設,可以來楓丹白露的這座中國館來看看,這裏的大部分藏品可都是從圓明園搶來的。也許是法國佬做賊心虛的緣故,該館要遮遮掩掩地直至下午 2:30 才開放,我們等不及隻好作罷。這也是事先未做足功課的一個教訓。楓丹白露森林是法國最美麗的森林之一 , 橡樹、櫪樹、白樺等各種針葉樹密密層層,宛若一片碩大無比的綠色地毯。據說,秋季來臨, 樹葉漸漸交換顏色,紅白相間故譯名為“楓丹白露”。確切否,尚待考證。


奧賽美術館是由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的,作為近代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從 1848 年到 1914 年之間的繪畫、雕塑、家具和攝影作品 。這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畫作最多的地方,主要的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大師,如 Manet , Monet , Renoir , Degas , Cezanne , Gauguin , Van Gogh 等畫家的多幅著名作品都有專門展列。因此,印象派畫作前總是人頭擁擠,有人稱之為印象派畫展大本營一點也不為過。從今年開始,奧賽館禁止拍照,但也屢禁不止,到處都有人或大搖大擺或偷偷摸摸地照相(有的甚至用上了閃光燈!),象我這樣隻照了一張中央大廳的人應該算是很自覺的了。其實,我們這些不懂裝懂的遊客也隻是到此一遊罷了,隻要是見了名作就一擁而上湊熱鬧,那種“我見過”的感覺,和“老外在北京坐公交——見過嗎”沒什麽兩樣(這是北京人流傳的一個幽默,說是 80 年代時,一老外上了大 1 路就掏出一張新發行的 10 元人民幣遞給售票員,嘴裏喊著“建國門,建國門”。由於老外發音不準,售票員聽誤會了就來了氣,從票兜裏拿出一張四人頭百元大鈔朝老外一晃,“你見過嗎,見過嗎?”)。寫到這裏,我也油它一抹,仿照台灣的曆史考題(引清軍入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名字為: A. 吳一桂; B. 吳二桂; C. 吳三桂; D. 吳四桂)出個選擇題來考考大家。列位看官請了,印象派名稱來源於:
A. 印象派畫家不現場寫生,隻憑主觀印象作畫;
B. 印象派繪畫技法著重客觀印象寫真;
C. 印象派大師 Monet的 名作 Impression: Sunrise (現收藏於巴黎 Marmottan 的 Claude Monet 博物館);
D. 印象派繪畫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