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柴科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2006-12-02 20:27:20) 下一個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Op.74

 
指揮 : Valery Gergiev  瓦列裏·吉捷耶夫 
演奏 : St.Petersburg Kirov Orchestra  聖彼得堡基洛夫交響樂團 


  柴科夫斯基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當屬《悲愴》,一百多年以來,這首交響曲獲得了無數聽眾的認可,包括作曲家本人在內也非常鍾愛這部作品。老柴曾在筆記中寫道:“我肯定地認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而且是‘最真誠的’一部。我從來也沒有像愛它那樣愛過我任何一部作品。”但遺憾的是《悲愴》是作曲家一生中的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在音樂創作領域的絕筆之作!正因為如此,它的意義顯得有些特殊。而柴科夫斯基在完成這部交響曲後不久突然的猝死,也為這部帶有強烈悲劇風格的作品,再次蒙上一層神秘而淒涼的麵紗。現在讓我們共同走入《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1888年完成的《第五交響曲》給柴科夫斯基精神上的鼓勵,雖然在本土的首演並不成功,但是在西歐國家卻普遍受到了歡迎和好評。所以柴科夫斯基在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開始著手策劃自己下一部交響曲的創作。在這年的10月份,老柴在一封書信中提到:“一股熱烈的欲望在驅策著我去寫一部雄壯的交響曲,作為本身創作的壓軸作品”。不過當時作曲家並沒有急於開始譜寫。到了1891年,柴科夫斯基去往美國旅行,在回俄羅斯的海路上開始了新交響曲的創作,雖然花了不小的精力,但最終卻因為自己對作品很不滿意,居然把手稿都撕毀了。
 
  到了1893年年初,老柴重新開始譜寫新曲。2月間,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道:“目前我正在埋首創作新曲,已經到了欲罷不能的階段。也許,它會是我最好的作品呢!不過,最近我必須到倫敦一趟,離開以前,得把許多事情收拾妥當,所以本曲也就得在短時間內及時將它完成。過去,我常有將剛完成的交響曲撕毀的紀錄,可是這一次絕不致於如此。”第二天,他又給自己外甥去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前不久,我心中突然浮現新交響曲的構想。此交響曲具有標題性,但那隻是一個謎樣的標題,就讓有想象能力的人去想向吧。此標題性完全是主觀的,我旅行中,幾度一麵作曲、一麵流淚。回來以後,胸中燃燒了強烈的熱情,所以不到四天的時間,便完成了第一樂章,其它樂章也以經都有了具體的構想。在形式上有許多新奇之處,譬如,終樂章不用熱鬧的快版,卻你用徐緩綿長的慢板等。”由此可見,《第六交響曲》的雛形已經在這個時候就形成了,而且柴科夫斯基顯得信心十足!
 
  不過整個創作並不如先期預料的那樣順利,後麵幾個樂章的創作顯得相對要漫長許多,因此一直到1893年的8月底或9月初方才最終完稿,前後花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同年10月28日,這部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親自指揮下首演並獲得成功。在首演完成之後,柴科夫斯基和弟弟莫傑斯特討論,想為這部交響曲定一個標題,因為單純的稱呼其為“第六交響曲”顯得太平庸了,老柴非常喜歡自己的這部傑作,自然很想為它起一個響亮而具穿透力的名字。莫傑斯特沉思片刻說是不是可以考慮用“悲劇”做標題?柴科夫斯基不同意。突然莫傑斯特靈光凸現,想到了“Pathetique(悲愴)”一詞,它能非常貼切地揭示了第六交響曲的內容,同時也比“悲劇”一詞更加富有內涵和哲理,柴科夫斯基非常滿意,就此把自己的這部交響曲正式命名為《悲愴》。
 
  然而就在首演成六天之後,柴科夫斯基卻突然猝死,俄羅斯一代作曲大師與世長辭,這一年柴科夫斯基隻有53歲。關於老柴的去世,曆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見解。第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確認柴科夫斯基是因為誤飲不潔生水,而感染霍亂,抱病而亡的。1893年11月7日彼得堡所有報刊上突然刊出柴可夫斯基不幸逝世的消息。官方報道是:演出完《悲愴交響曲》之後,回住地時柴可夫斯基感到口渴,在涅瓦大街一家飯店喝了一杯水,回到住處後就病倒了,幾天逝世。醫生診斷,水中含有霍亂病菌,致使他身亡。
 
  但另外一種說法則堅持認為柴科夫斯基是自殺。而又有不少人將老柴的自殺行為與《第六交響曲》聯係在一起,認為這部交響曲最後那個悲涼、甚至帶有死亡氣息的終曲樂章,正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和死亡聯係到了一起。1896年,英國著名音樂學家大衛·布朗首先宣稱,柴可夫斯基係自殺身亡。事情的前因後果似乎被他描述的非常“合情合理”——當時某俄國貴族公爵向沙皇亞曆山大告發柴可夫斯基與其侄兒搞同性戀,轉交信件的是俄皇高級文官尼古拉·畢考節,這人恰恰是柴可夫斯基早年法律專科學校的同學。他擔心這極為肮髒的醜聞會使柴可夫斯基聲名狼藉,並有可能因此流放西伯利亞,同時也會影響到母校名譽,所以畢考節邀集六名同學到自己家中組成道德法庭審訊柴可夫斯基,勸說和威逼他以自殺,並且擔保對外宣稱老柴死於霍亂,以保存其名節。柴可夫斯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隻好喝下了他們送來的砒霜。而《第六交響曲》正是作曲家當時矛盾、淒涼心情的真實寫照。
 
  不過,柴科夫斯基死於自殺這一說法,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所否定。因為根據不少資料的調查,基本上已經否定了老柴為同性戀者這一說法,由此自殺的傳聞也就不攻自破了。但這一百多年來,圍繞老柴之死與《第六交響曲》之間關係的討論,卻不絕於耳,多多少少為這部名為《悲愴》的作品更增添了神秘色彩。下麵就讓我們親密接觸老柴的這部絕筆之作。
 
  老柴自己是這樣構思這部交響曲的:“這部作品的構圖歸根結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衝動、自信、渴望行動,必須簡短(末樂章是‘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是‘愛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樂章結束時逐漸消失(也要簡短)。”因此整部作品,就是在這樣一條主線下發展的。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歎息般地繼續。好象一位飽經風霜、曆盡坎坷的老人,在悲痛而沉靜地思考。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引子概括了第一樂章的基本思想,也是整個樂章心理描寫的核心,是我們領略這首樂曲的“鑰匙”。接下來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柴科夫斯基非常喜歡在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中采用圓舞曲的表現手法,而且運用非常得體。在第二樂章中這個迷人的曲調,把人們引進安寧、夢想和無憂無慮的幸福境界;但其中仍隱藏著憂傷的情調。樂章的最後好像完全失去了圓舞曲的律動,大提琴奏出了十分動人的歎息音調,第一小提琴又兩次出現了圓舞曲的音型,好象把回憶中的辛酸和甜蜜交織在一起。相比之下,第二樂章是整部《第六交響曲》當中最溫婉的樂章,不免又讓我們聯想到柴科夫斯基的紅顏知己——梅克夫人。其實早在1890年,梅克夫人聲稱家業破產,從此斷絕了對柴科夫斯基的經濟資助,也停止了與他的書信往來。  從這個樂章的旋律中或許我們可以聽到老柴對往日美好生活場景的留戀。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也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這一樂章是整個交響曲的高潮部分,象征著人類因對現實不滿而進行的鬥爭、反抗和不屈不撓的意誌。其中的進行曲段落被柴可夫斯基稱為“凱旋的、歡騰的進行曲”,往往令聽眾感到熱血沸騰!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好像一首速度緩慢的哀歌,始終貫穿著暗淡的色彩和悲傷的情緒。主部主題悲痛又哀傷,全合奏後降到絕望的深淵。低音管下行音階呻吟後,速度加快,進入行板中間部。在圓號切分音伴奏上,弦樂以D大調奏出中間部主題,它漸強至哭泣的高潮。再轉主部,適度的行板,形成苦悶的高潮。漸弱後,在鑼聲音韻中,三支長號和一支低音號奏出絕望的呼喚而進入終結部,終結部悲傷的主題構成無限淒寂的結束。悲哀的這個末樂章幾乎好像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遠的安息。除了墳墓,什麽也沒有。弦樂的開始像是悲愴地哀歎結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的美妙的第二主題好似是含情脈脈的告別。最後的的高潮,似乎是品位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時響起的喪鑼,最後以極暗的音色告終。全曲在無限淒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歎和苦惱,淒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這是一個足以令人流出眼淚的樂章,感動過無數傷心的人!
 
  《第六“悲愴”交響曲》無疑是柴科夫斯基一生音樂作品中的巔峰。老柴音樂的特征,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它更成為了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精品之一。《悲愴》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悲愴》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隻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柴科夫斯基 - 第六交響曲“悲愴”

http://www.megaupload.com/?d=EW6A6RW6  (84MB)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4 in F minor, Op. 36
 
 
指揮 : Mariss Jansons 揚頌斯
演奏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奧斯陸愛樂樂團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是大家所熟悉的,然而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也用了相同的命名!那麽兩者之間存在怎樣一種關係呢?關於這一點老柴有他自己論述:“我的這部《第四交響曲》正是以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為範本,但所指的並不是音樂內容,而是基本思想。你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難道沒有看出一個計劃嗎?這樣一個計劃不僅存在,而且無疑意蘊深長。我的交響曲有著相同的基本思想,如果不顯著的話,那隻意味著我不是貝多芬——這並不新奇。”柴科夫斯基非常坦然地說出了自己這部作品的思想主旨,那麽他和貝多芬的《命運》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要了解這部作品,我們先要來認識兩位對於柴科夫斯基而言非常重要的女性——梅克夫人和安東尼娜·米柳柯娃。自1876年開始,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由於生活條件並不寬裕,當時的老柴不得不每天重複著枯燥而繁重的授課任務,為的是維持生計。沉重的生活負擔,讓柴科夫斯基得不到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熱愛的作曲事業。何況他早期的那些作品也沒有得到當時主流音樂界的認同。這時候一位名叫“梅克”的富人遺孀闖入了他的音樂世界。此時的柴可夫斯基36歲,梅克夫人47歲,他們之間開始保持長期得書信交往,但卻從未謀麵,直到老柴去世。梅克夫人非常欽佩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才華,並且拿出自己的積蓄讚助作曲家進行音樂創作。這使得老柴終於得以擺脫繁重的生活負累,在有了充裕的經濟保證之後,他終於可以潛下心來,認認真真,全身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這也被認為是其作曲生涯轉向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此梅克夫人被稱為“柴科夫斯基的精神戀人”,作曲家也非常感激她的無償讚助和對自己藝術思想的理解。所以他開始著手策劃創作一部新的交響曲,以獻給自己的知己——梅克夫人。
 
  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女子突然進入了老柴的視線——安東尼娜·米柳柯娃,柴科夫斯基的學生(也有說法是她僅僅參加了音樂學院的函授教程,並沒有與柴可夫斯基謀麵),她深深愛著這位師長,並且熱烈追求著他。其實作曲家心中並不喜歡這位女學生。但我不得不說,老柴是一個比較多愁善感的人,在個人感情問題上他顯得優柔寡斷。在麵對米柳柯娃一次次熱情入火、堅持不懈的追求下,他不忍傷害對方的心,由此造就了一段錯誤的婚姻,1877年他們結為夫婦。婚前,柴科夫斯基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曾經寫道:“如果擺脫她,我會使她痛苦難忍,使她陷入悲慘的結局。我麵對著不愉快的抉擇:或者以一條人命為代價來保持我的自由,或者結婚。除了結婚以外,我別無選擇。”這段話充分體現出老柴多情的個性。但米柳柯娃卻是一個世俗女子,當他真正與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一起之後,卻發現自己並不能真正理解丈夫的藝術理念,所以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那般甜美,何況柴科夫斯基並不是由衷的。一個月都不到,作曲家毅然離開了新婚妻子!據說其間柴科夫斯基幾乎要發瘋,雖然二人曾經和好過,但是表麵上的平靜隻維係了兩個星期。老柴再次無法承受妻子對自己的“精神折磨”,甚至幾次試圖自殺,幸好都被救起,才得以保全性命。哎,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愛走極端,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老柴!如今不少人認為他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原因也就在於此吧。一段閃電婚姻也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幻滅,柴科夫斯基沉浸在無比的痛苦和矛盾中!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新的《第四交響曲》在斷斷續續的創作中!柴科夫斯基想在音樂中得到解脫,他想到了兩個字——命運。是的,這時候正是他命運最不濟的時候,痛苦和期望並存,由此也就構成了這部新交響曲的主題思想。1877年年底到1878年初,這部交響曲最終得以完成。通常本曲被認為是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當中最富變化、最熱情的樂曲,具有明顯清楚的敘述內容,采用純音樂的形式,卻有標題音樂的實質。所欲表現的是,苦惱彷徨的眾生相,以及威逼、脅迫人類的命運魔掌。使聽者產生一股淒愴之感。
 
  全曲總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序奏為持續的行板,c小調,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現在第一樂章序奏中,這就是貫穿於整部交響曲的威嚴的“命運的主題”,聽起來憂鬱、沉重而令人畏懼,強勁的管樂充滿了蠻橫、有力的攻擊感。隨後樂章的第一主題由弦樂奏出,充滿了苦惱的情緒,接著又由木管反複。這一樂章通過表現沉重憂鬱的心情和轉瞬即逝的幸福夢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個人和嚴峻的命運壓力之間的衝突。整個第一樂章表現出全曲的中心主題,同時也能夠從中聽到老柴心靈的呼喚,一股憂愁、煩悶始終縈繞在旋律中。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調,2/4拍,三段體。雙簧管呈現孤寂的主旋律,緊接著是感覺興奮的副屬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淒寂的形態反複而告一段落後,中段如農民舞蹈般優美。整個樂章富於詩意的音調表現了主人公暫時忘記了現實的痛苦,沉浸於對往事的回憶。這一樂章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梅克夫人的影子,她對柴科夫斯基無私的幫助和知己般的友誼,給作曲家帶去了僅有的心靈慰藉,相對前一樂章的陰鬱,第二樂章要寧靜安詳的多。
 
  第三樂章,詼諧曲,  快板,F大調,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樂器單獨演奏,全體弦樂器持續撥奏。主旋律顯得急促匆忙,但卻給人以夢幻茫漠的感覺。此部分進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樂器單獨奏出俄羅斯舞曲般的旋律。這個樂章沒有明確的感情,隻是一些虛無飄渺、錯綜複雜的音型。通過這個樂章我們也可以充分領略弦樂器撥奏的特殊優美音色,跳躍、朦朧、依靠絲弦的撥動帶動我們的思緒。
 
  第四樂章,終曲,熱情如火的快板,F大調,4/4拍子。形式為類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強烈的第一主題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緊接著的第二主題是根據俄羅斯民謠《野地裏的樺木》所寫成的樸素、優美的旋律,表現出人民的強大力量。最後,音樂在描繪節日歡樂景象的氣氛中結束全曲。這個樂章非常著名,而且以管樂器演奏為主,音色強悍而有力,其震撼力絲毫不亞於貝多芬《命運》的終曲樂章,猶如宣告勝利的號角一般突然衝殺出來,突然趕走了所有的陰暗,聽起來令人渾身熱血沸騰!梅克夫人在此後寫給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曾經把這個樂章稱之為“我們的勝利”!如果誰對您說聽交響樂會讓人打瞌睡,那麽您可以建議他來聆聽一下這個樂章,保證令他瞠目結舌!
 
  柴科夫斯基獨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結構、技巧的管弦樂法,這些都是本曲所以永久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柴科夫斯基給他的弟子,作曲家塔尼耶夫的信中提到:“《第四交響曲》中的每一小節,都表達了我內心真正的感覺,反映出我內心身處的奧秘。”本曲在柴可夫斯基為不幸的婚姻所困擾的時期完成,曲中反映出他的煩惱,也就理所當然了。同時作曲家還把音樂的主題與命運抗爭聯係到一起,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現實主義意義。也正是從這部作品開始,柴科夫斯基開始蜚聲國際樂壇,人們逐漸開始注意到這個來自俄羅斯的、具有非凡音樂才華和個性特色的音樂家。

 

  柴科夫斯基 - 第四交響曲

http://www.megaupload.com/?d=JQZNRLJ7  (57MB)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Op. 64 

 
指揮 : Yevgeny Mravinsky  穆拉文斯基
演奏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列寧格勒愛樂樂團 


  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讓作曲家蜚聲歐洲樂壇,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此後的十年,老柴進入了創作的成熟和高峰期,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寫成的。柴科夫斯基的名聲隨之越來越大,並開始去往西歐各國旅行、創作,並且舉行演出,由他親自擔任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1888年間,柴科夫斯基走訪了三個國家——德國、捷克以及法國。無論在哪個地區,他的作品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畢竟自己的音樂終於能夠得到廣大聽眾的認可,這讓作曲家深感欣慰。4月間,老柴載譽歸國,他決定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因此搬進了莫斯科郊外克林鎮的新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熱鬧,偏僻的鄉村讓柴科夫斯基的心情非常舒暢。新居是一幢雙層的小樓,木質結構,坐落在綠樹植被環抱的小山上。門前的花園裏有草坪、垂柳、白樺和蒲公英。安詳、恬靜而又清新,老柴在這裏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氣息。工作之餘,他喜歡出門呼吸新鮮的空氣,漫步於鄉間小道。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我無法描繪出,俄羅斯農村、俄羅斯風景以及我最需要的這種寧靜是多麽令我傾倒!”
 
  這時候柴科夫斯基正潛心於自己熱愛的音樂創作,並打算醞釀一部全新的交響曲。要知道這時候距離他上一部交響曲問世已經過去了整整11年!在1888年5月27日老柴給自己弟弟寫的信中提到了這樣一句:“我想慢慢開始搜集一部新交響曲的材料”。在這十多年當中,他也始終保持著與知己梅克夫人的通信聯係。在1888年6月22日,老柴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也有這樣一段文字:“我極為熱切地渴望,不僅對別人,也對我自己證明,我作為一個作曲家還沒有枯竭。我是否曾經告訴過您,我打算寫一首交響曲?這創作的開頭非常艱難。然而,現在靈感似乎已經到來。以後我們會明白的!”從這些書信中提到的枝字片語開看來,他確實是在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創作全新的《第五交響曲》!
 
  從6月份開始,柴科夫斯基正式開始創作《第五交響曲》,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終於得以完成。其間作曲家的身體狀況雖然並不是很好,但他依然憑借著自己的毅力和對音樂的熱愛,寫成了這部十分出色的交響大作。我們知道,老柴的前三部交響曲都有屬於自己的標題——《冬日之夢》、《小俄羅斯》、《波蘭》,第四交響曲則有一個隱含標題《命運》,還有下次將要為您介紹的第六交響曲,也是標題作品——《悲愴》。那麽第五交響曲的標題是什麽呢?答案是沒有。那麽柴科夫斯基在這部作品中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內涵呢?換而言之,《第五交響曲》是否有特定的暗喻或詩意形象呢?關於這一點作曲家從來沒有刻意的表達過。他甚至在寫給自己外甥的信中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個非常簡明的了斷——“誰能猜,就由他猜去。”但矛盾的是,從老柴自己所寫的作品原作劄記中我們又可以隱約感受到些什麽,劄記上這樣寫道:“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第五交響曲》的主題依然沒有剝離“命運”二字,老柴繼續在交響曲當中續寫著這個永恒的主題。有評價家認為——“這部作品既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沉重、壓抑的心態的真實寫照,又反映了作曲家不甘屈從命運、渴求光明的樂觀主義精神。”據說,衛國戰爭時期的女英雄卓婭就義後,舒拉和他母親有一次收聽電台廣播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時,舒拉堅定地說:“你看吧!在勝利的那一天,一定要演奏這部交響曲的終曲的。”在藝術風格上,這部交響曲帶有一定的“西歐派”色彩,因為在此之前柴科夫斯基一直在西歐各國巡遊、演出,所以或多或少融入了西歐樂派的某些風格。甚至我們在某些段落可以感受到莫紮特音樂的痕跡。下麵讓我們來逐個樂章來解析這部作品。
 
  第一樂章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形式,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凝重、陰沉的旋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麵。一般都把這一中心旋律視為“命運”,但它隻是微弱、暗淡地暗示著某種不可預期的凶兆。進入主部以後,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奏感的旋律,據說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第二主題為D大調。發展部是根據第一主題構成的幻想性樂念,它的展開構成了強烈的節奏和音響效果。
 
  第二樂章  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調,12/8拍子,三段體。在低沉的弦樂奏出短小的引子後,圓號走出主旋律,讓人聽來有柔腸寸斷之感,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此後圓號獨奏轉為二重奏,感情濃度陡增。接下來單簧管和雙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溫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又透著一絲憂鬱。突然小號再次進入,打破了抒情性的旋律,思慕的感情又一次發展為激情的吐露,把思念之情擊毀,樂章在斷斷續續的懇求短句中消逝。整個第二樂章,命運主題變得嚴峻、殘酷,衝擊著渴望幸福和愛情的主題。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一種美好意願與殘酷現實的卓絕鬥爭!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摒棄了傳統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嚐試,以豔麗的旋律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據說這段優美的旋律是作曲家從一個街邊意大利男孩所吟唱的歌聲中獲取素材的。相對前兩個樂章,這段圓舞曲給人非常美妙的享受,好像讓人暫時沉浸在一個如夢如幻的虛擬世界當中。但在樂章將要結束的時候,帶有凶兆的旋律再次若隱若現,好似一段並不愉快的回憶,又好像沉思中觸及到令人緊張的夢魘。
 
  第四樂章  終曲,  莊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回旋奏鳴曲形式。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調形式,主旋律被反複強調!起初是弦樂合奏,接著在弦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之下,管樂合奏莊嚴地呈現。這時候凶兆動機被化為了凱旋曲,采用溫暖的旋律,變成了傳統的歡樂象征。定音鼓滾奏入主部後,強烈的第一主題和可愛的經過主題形成對照,第二主題由木管樂器走出,大規模發展後,再由銅管奏出命運主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的第一、第二主題作發展處理,再現部以原型,形成壯大的高潮。這時候樂章似乎要結束了,不過一個全休止後,卻再以莊嚴的中板以命運動機展示絢爛的終結部,最後速度轉慢,以命運動機莊嚴的結束了全曲!此樂章莊嚴、雄壯,仿佛在高唱“戰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命運而告終。
 
  《第五交響曲》依然以“命運”為主線,是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又一座豐碑,也是如今國內外音樂會上最常上演,聽眾最為喜愛的曲目之一。在曲目創作完成的當年,也就是1888年的11月17日,《第五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進行了首演,而且是由老柴本人親自擔任指揮。但遺憾的是這演出並不算成功,兩周的第二次演出也以失敗而告終,這使作曲家非常沮喪。然而,《第五交響曲》畢竟是一部哲理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巨作,後來在德國漢堡演出時,它受到德國音樂家和聽眾的熱烈歡迎,獲得了輝煌的成功。親眼目睹這一盛況的柴科夫斯基歡欣鼓舞:“《第五交響曲》演奏得壯美極了。我一直對它印象不佳,現在卻更喜歡它了!”而時間也確實證明,這部作品將和作曲家的另外兩部交響曲一起永載史冊!

 

  柴科夫斯基 - 第五交響曲

http://www.megaupload.com/?d=D6FFY65B  (72M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