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紮特 嬉遊曲,小夜曲

(2006-12-02 02:54:51) 下一個

莫紮特的小夜曲、嬉遊曲是從交響曲、巴洛克組曲以及協奏曲發展而來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這些作品融合了交響曲色彩多變的特點,繼承了巴洛克組曲中的舞曲傳統。雖然這種曲式並非莫紮特所首創,但他卻憑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將其發揚光大。換而言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天才作曲家所寫下的那幾部優秀的小夜曲和嬉遊曲,才使得這一類曲式逐漸擺脫了默默無聞的地位,得以成為古典音樂曲式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按照莫紮特故鄉薩爾茲堡當時的社會生活慣例,當遇到慶典、婚禮、畢業禮或者其他大型紀念日的時候,通常由規模較為龐大的樂團來演奏助興音樂,自然要求應景作品也要為大樂隊而譜寫;而場麵相對較小的聚會或者儀式,則隻需五六個演奏員演奏編製較小的曲目即可,曲目的規模自然也相應縮小。莫紮特為這類儀式、聚會寫下過許多音樂,這便是其大部分小夜曲和嬉遊曲的由來,它們也被稱之為“期終樂”或者“遣興曲”。其實在創作它們的時候,作曲家並沒有將之硬性區分為“小夜曲”、“嬉遊曲”或者“遣興曲”。今天我們之所以看到這些作品被稱之為“第x號小夜曲”或者“第x號嬉遊曲”,學者們認為,這都是莫紮特父親裏奧波德在幫兒子謄寫樂譜時候為之標注的(但並不一定有編號)。至於如何區分這些小夜曲和嬉遊曲,實際上並不是什麽重要的原則性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將之歸入同一類別。但通常“嬉遊曲”的總體規模要比“小夜曲”來得更精致小巧一些,而且多為一件或者幾件獨奏樂器而作。


Mozart - Divertimenti in D major , K.136

 
指揮 : Sandor Vegh
演奏 : Camerata Salzburg  薩爾茲堡室內樂團


  D大調嬉遊曲 (作品136)

 
 
莫紮特創作的諸多嬉遊曲中,以D大調的K.136最為優美動聽。第一樂章是快板,樂曲開始部分的行進過程中始終充滿著流暢而華麗的氣質,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青春的朝氣和活力。突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在高音區部分出現一個交叉,把曲目氣氛微微推向高潮,隨之又一瀉而下到G弦,整個過程充滿著戲劇性,營造出一個非常獨特而又極具氣勢的效果。這個輝煌的樂段鋪陳到一半的時候,莫紮特突然將之轉入一個迥然不同的境界 —— 第二小提琴表現出一種不安和煩躁,而第一小提琴則與之相呼應,奏出一個平靜而略顯憂鬱的主題。然後又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 旋律重新回到樂章開始部分熱情而流暢的主題上,猶如陰雲散去之後陽光重現。僅這短短一個樂章,並不複雜的結構,卻讓聽眾經曆了一次豐富的聽覺體驗和心情旅程,足以展現出當時少年莫紮特已經在作曲方麵已經具備非凡智慧與才華。
 
隨後的第二樂章行板較為簡潔,屬於典型的莫紮特風格。其中並沒有過於華美的音色處理,也沒有矯揉造作的音樂旋律,一切舒緩而平靜地進行著,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簡潔的格調,讓這個樂章因為樸實而感人。
 
終曲樂章又是莫紮特才華橫溢的體現以及創作激情的迸發,甚至有人認為它是有史以來最令人感到歡樂的樂曲之一,這並不是無稽之談!這個急板樂章非但行進速度異常迅速,而且處處顯現出令人驚喜的意外。如果說作品第一樂章的美源自於它為聽眾勾勒出一幅充滿著陽光、美景的靚麗畫卷,那麽第三樂章給人的感覺,或許就是在這個曼妙場景中盡情翱翔、自由飛奔的滋味。莫紮特用自己別具匠心的創作技巧和過人才思,使得終曲的旋律不由自主便奔騰、燦爛起來,由音樂內洋溢出一股真誠的喜悅之情!旋律本身帶有強烈的民歌色彩,很多樂句都是莫紮特早先用過的,然而能夠讓這個樂章靈動起來,卻應歸功於作曲家對於節拍處理的高超技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莫紮特才把本身並不新鮮的音樂元素揉捏成了一個精彩的整體——毫不單調卻又充滿著古典主義特有的平衡感,並且讓樂章如同河水一般不斷地奔湧向前。
 
這部作品出自16歲的莫紮特之手,其中所透出的天真無邪、純潔坦蕩以及那份無憂無慮,讓人有如沐春風的體驗。莫紮特在自己青春萌動的年紀,寫下了這般充滿陽光氣息的優美旋律,從音樂中可以預見那時候的少年沃爾夫岡是何等熱愛生活。



Mozart - Serenades No.13 in G major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K.525



指揮: Karl Bohm  卡爾·伯姆
演奏: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十三號小夜曲  (作品525)

http://www.megaupload.com/?d=B63Q73TY



在莫紮特創作的所有小夜曲中,毫無疑問當屬這首編號為K.525的G大調作品知名度最高,其中主要段落甚至成為了莫紮特“名片式”的旋律,隻要留心這首曲目第一樂章的主旋律在手機鈴聲中的使用頻率就能明白。這部作品擁有一個美妙別致的德文標題“Eine Kleine Nachtmusik”,翻譯過來的字麵意思就是“一首小的夜曲”。而這首創作於1787年的作品也是作曲家所有小夜曲中,排序最末的一部。

當時莫紮特正創作自己繼《費加羅的婚禮》之後的又一部歌劇——《唐璜》,這應當是作曲家當時最重要的工作。但不知為何,在寫到歌劇第二幕的間隙,莫紮特卻突然放下手裏的“正事”,創作了一部小夜曲,這就是日後紅遍世界的“Eine Kleine Nachtmusik”。為什麽會突然出現這樣一部作品?學者們眾說紛紜,但有一項研究成果比較有趣。這種說法認為,在K.525問世之前不久,莫紮特曾寫過一部名為《音樂玩笑》的小夜曲,編號是K.522。這是莫紮特為紀念其老父親裏奧波德而特別創作的一首諷刺性作品。裏奧波德一生都喜歡對同時代那些創作能力平庸的同行們發表尖酸刻薄的評論,他曾要求莫紮特用音樂的形式把這種嘲笑表現出來。在父親去世後,莫紮特為敬一份孝心從而創作了這部《音樂玩笑》。作品充滿著不和諧的音樂元素,甚至有些雜亂無章,借以映射諷刺那些無聊和庸俗的音樂同行們。學者們認為這兩部題材相同、風格上卻有著極大反差的作品,相互之間有著必然聯係——正是因為K.522這個“玩笑”開的有些過火,連莫紮特自己都覺得有些“於心不安”,所以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又迅速寫下了充滿著端莊、和諧美感的K.525,以“彌補”《音樂玩笑》給他心靈帶去的陰暗。

這一研究成果似乎有些過於主觀,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首G大調小夜曲,確實反映了莫紮特一直所崇尚的優雅格調。K.525絕對稱不上是作曲家最傑出的創作,但卻可能是最典型的。在莫紮特浩如煙海的作品目錄中,挑選出幾首藝術價值上能超越K.525的其他作品不是什麽難事,但要說最能集中反映莫紮特音樂風格、創作理念以及藝術天才的作品,這首G大調小夜曲的確是非常合格甚至堪稱相當傑出的代表。或許這就是其在經曆了數百年的風雨變換後,得以成為“莫紮特名片”的原因吧。

據考證,全曲原本總共有五個樂章,但第二樂章的小步舞曲卻不幸遺失了,因此如今演奏的K.525都由四個樂章構成。然而有學者認為,遺失的那個樂章對於這部作品而言卻並不一定是“不幸”,因為有許多證據說明莫紮特自己對於這個作品擁有兩個小步舞曲也感到有些不滿,原先的第二樂章很可能是作曲家自己刪除並因此而“遺失”的。而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隻有四個樂章的K.525顯然是最完美的,假若多出一章小步舞曲,其整體的結構無疑將變得不夠精煉,是否還能像如今這樣知名,也就要劃一個問號了。

第一樂章為快板,G大調,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鳴曲。第一主題開門見山,以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其中充滿了明朗的情緒色彩和青春氣息;隨後是輕盈的舞步般旋律。第二樂章的行板為C大調,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樂開頭樂隊奏出簡易、 動聽如歌的主題,旋律溫柔恬靜,猶如輕舟蕩漾,充滿了綿綿情思。第三樂章是小快板,G大調,3/4拍,小步舞曲。主題節奏鮮明,旋律流暢,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樂章為回旋曲,G大調,快板,4/4拍,主題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麗,跳蕩著無憂無慮的情感,象征著幸福完美的愛情。它在該樂章中共出現五次,每次都作了調性變化。最後仍重複這一主題,結束全曲。整部作品將莫紮特個人所獨有的靈性、優雅以及平衡特質予以了盡善盡美的發揮,雖然並無太多思想內涵,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最動人的美感卻顯而易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晨星 回複 悄悄話 謝謝trazom 給出的背景介紹。文章和樂曲一起下載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