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我的日子

歲月載著記憶,說慢也慢,說快也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是什麽?在哪裏?”

(2007-01-18 10:09:23) 下一個
直到貝貝9歲那年,我才有機會帶她回國見見她的外公外婆。在此之前,她對中國的概念很模糊,我費了老大的勁兒,也沒能將 “中國是什麽”這個問題給生長在美國的她解釋清楚。
姐妹倆在一起,難免有吵鬧的時候,一天,她倆又因為什麽小事鬧起來,我便對她們說:“你們在一起就吵,再吵,就送一個回國算了。” 話未落音,姐姐馬上說:“我已經回過了,這次你回。” 妹妹雖然不完全明白回國意味著什麽,但也不甘示弱,回了一句:“我從來就沒去過中國,所以不叫“回”中國,而是“去”中國。” 嗬,還會咬文嚼字起來了。哪兒學的呀?新鮮。
自從3歲半上了幼兒園以後,貝貝的中文水平就越來越差,最後變成不會說了,聽也隻能聽懂爸爸媽媽那幾句日常用語。
既然連中國是什麽都弄不清,要說她是中國人就更難理解了。老媽老爸都是中國人,當然要讓孩子知道她們是中國人啦,即使她們生長在美國。可貝貝就是不明白:“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人。” 連姐姐都有點不耐煩了:“你的爸爸媽媽都是中國人,你就是中國人。Okay?” “不是,我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為什麽是中國人?” 我的媽呀,就這麽點事兒,怎麽就說不明白呢?
說來也是,中國,看不見也摸不著,怎麽才能讓這個小家夥明白呢?
終於有一天,貝貝登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
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我的家鄉。一草一木都是那麽親切和熟悉。
貝貝對一切都是那麽好奇,特別是那些在美國看不到的家禽。她跟著我到自由市場買菜,每每看到那些雞呀,鴨呀什麽的,她都興奮得連蹦帶跳的,就連綁菜的稻草,她都要問問是什麽,弄得那賣菜的菜農一愣一愣的:什麽?你連稻草都沒見過?
帶她們姐倆去遊桂林漓江,本想讓她們見證一下祖國的“甲天下”風光,可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她們沒被漓江的山水奇景所吸引,反而對兩岸的鴨群更感興趣。嗨,真的該讓她們到農村生活一段時間。
剛到中國的時候,外公外婆舅舅阿姨表兄妹們拉著她們問長問短,看著聽不懂也不會說中文的貝貝一臉很想與人交流的樣子,大家都覺得她好可憐啊!整個一聾啞人哪!
值得慶幸的是,一個禮拜後,貝貝就能開口說中文了,甚至可以自己去買冰棒。對於吃慣了美國冰淇淋的她們,中國的冰棒真是太好吃了,那個暑假,她們大概吃了有上百條冰棒吧。回來跟同事們一講,把他們給嚇的:沒生病吧?嘿,還真沒病!
這次回中國,對貝貝來說,收獲可大啦,第一她學會了中文,第二學會了用咱們中國最傳統的餐具 -- 筷子。對中國是什麽,在哪裏這個問題,也自然有了答案。而且,她還從“我是美國人”變成了“我是半個中國人,半個美國人。” 後來再回了幾次中國以後,她就完全變成“我是中國人”了。
貝貝學用筷子,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呢。剛回去的時候,全家三代人一起吃飯,貝貝是唯一不會拿筷子的,外婆覺得奇怪:“貝貝呀,你不會用筷子呀?來,外婆教你。” 接下來的幾天裏,外婆有意訓練她,讓她夾豆腐,玉米粒兒什麽的,還說要跟她比賽。沒幾天的功夫,貝貝的筷子就拿得很地道了,到現在還經常甜蜜而自豪地回憶當年跟外婆比賽的情景。
回到美國後,看到的每一樣東西,貝貝都要問:這東西中文怎麽說?還主動要求到中文學校去學中文。真是來得全不費功夫啊!回了一趟中國,我不費吹灰之力,她們就愛上中文了,而且進步飛快。一個暑期班下來,老師建議:寶寶上四年級沒問題,貝貝嘛,試試二年級?於是給她們報了名。
開學的第一天,一腳跨進二年級的教室,貝貝眼圈就紅了:“他們都是小小孩,我不想在這個班。” “那怎麽辦呀?你上三年級會跟不上的哦。試一個學期好嗎?如果你能跟上,下學期就上三年級,好嗎?” “好吧。” 貝貝顯得有點無奈。
貝貝學中文的勁頭大得令我驚訝,一個學期就把整個年級的課文讀完,作業也全做了,寒假以後就上了三年級,並成為全班第一,得到老師“她不拿優秀獎,就沒人配拿了”的評語。朋友們都嘖嘖稱讚:貝貝真是個好孩子!
看到寶寶貝貝對中國的感情越來越深,我打心眼兒裏高興。中國人嘛,中文不能忘,中國文化不能忘,中國烹調就更不能忘了。 每天都給她們做最好吃的中國飯, 她們就更愛中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89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色香味俱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