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幸福劇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楚地遊,最憶是常德

(2007-07-11 06:55:29) 下一個
楚地遊,最憶是常德   (原創: 李大俠)

2007年的56月間,我陪母親旅遊。雖然走馬觀花,但收獲還是不小的。有特點的說去了三大寺廟:寒山寺(蘇州)、金山寺(鎮江)、大明寺(揚州)、韶山毛氏故居、溪口蔣氏的故居。20多天遊了長沙、常德、張家界、鳳凰城、韶山、杭州、寧波、溪口、紹興、餘姚、嘉興、蘇州、鎮江、揚州、六安等地。

在長沙時,重點看了湖南大學的所在地。嶽麓山下,嶽麓書院旁,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師範大學以及周圍的不少民辦學院,形成了嶽麓山下的辦學熱點。美麗的風光,古老的校宅,花園式的大學城,沒有圍牆,植被繁多綠蔭環繞,公交車可在校園內流動。遊人漫步在樹陰、花園、毛澤東的巨大塑像及東方紅廣場,還有詩歌手書的巨牆下,一首“江山頌”的長詩,浩氣長存。麵對美麗長堤的湘江邊,真會使您心情開闊,感到這山、這江的靈性。難怪這裏出了不少偉人。他們給人送來“江山”意識,比求生意識、競爭意識還要高明。這也是自古以來,楚國人、湖南人中的偉人們“一飛衝天”的特色吧。我

長沙出來後去了常德市(老母的戰友家)。常德地靠洞庭湖,是洞庭的西南入口,魚米之鄉,美麗極了。一座典型的南方邊城。它的風水不太好說,如從洞庭出西南,城就在右岸,如果從沅江進入洞庭湖,城就在江流的左岸。也可看成是北岸建城。如果城沒護堤護水,那麽洞庭湖漲水會倒灌入城中,如果流入洞庭的沅江漲水也會流入城中。常德的現代化進程還很快的。十分現代美麗清秀!可算是湖南旅遊勝地的中心城市,從這到湘西、湘東,洞庭、長沙、湘潭、韶山都不太遠。可通火車汽車輪船。我母親解放戰爭南下,隨四野部隊到此處休整,故與這裏的入伍戰友相識,對老常德城倍感親切。現在全城大變,當時有名的“四眼井”還在,“教會小學”位置還在,沅江碼頭上船處也還在。與這裏本地人的離休後的老戰友相見,十分親熱。我們在沅江岸邊的大船上聚餐,欣賞美麗的沅江水,品嚐美味的湖南菜,體味這美好的魚米之鄉之地的優勢。這裏的沅江邊的堤岸是河濱公園,可供人們日夜遊玩。夜色中,星光燈光倒影富麗堂皇。靠城的一側是長長的大城牆,可防水進一步滲透。七八個門樓閣,十分秀美古典。門內有鐵閘門,可以關閉防洪水。人們也可上城牆上觀景。閣樓有不同的名字,如排雲閣、武陵閣等。我若再少年,非要認真跑一跑,看一看,玩一玩。城圍牆上,麵對江邊的一側,有很多書法名家的詩書手跡,雕刻精美供人觀賞。據說有三千多米長,列吉尼斯之最。常德城內象個大花園,有湖水園林和平原之上的現代樓林。

早上散步時我們看到了城中的一塊紀念廣場,這是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常德會戰”的國民黨軍第七十四軍等的陣亡將士的紀念碑。四周的牌坊上,寫滿了當時國民黨高官的題詞,有老蔣的,有何應欽的,有於右任等的豪言寄語。十分了得,讓我驚訝!原來常德會戰打的不錯。這是國民黨軍隊抗日的精典之作。整個湖南對日本人來說都是棘手燙手的。一下不敢吃、二來吃不掉。湖南人抗日決心大,特別常德人是柔中帶剛的。這兒人說話要輕柔一些,也出美男子,但有韌勁和敢於拚命。據說常德男人誰都不怕隻怕老婆。日軍先偷襲,想吃掉常德城,守軍

常德的紀念廣場引起了我很大的注意,我去打聽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情況,據說這兒的好多題詞、書法手跡的雕刻,在“文革”中沒怎麽受重傷,當地群眾保護性的用灰膏抹平字跡,後來又才可以摳掉灰膏而重現,真是常德人聰明的一麵。“七七”日快到了,但願人們多去常德看一看,紀念這些抗日國軍的民族英雄吧!

美麗的常德離桃源縣很近,我們還去了國家級公園,桃花源森林公園遊玩。對古詩人們讚美之處和世外桃源的夢想之地,有所感悟。這兒的確是個養身養心的好去處。常德城的東郊,還有個大大的柳葉湖,湖中運動項目不少,湖岸的柳樹成蔭,真可與蘇州開發區的金雞湖比美,是十分好玩的地方。那兒的避靜處的船家上的美食,也是令人難忘的,其周圍的別墅和大酒店都值得有條件的人去享受一番。但願常德之美被更多的人們所知曉所品玩。

年的56月間,我陪母親旅遊。雖然走馬觀花,但收獲還是不小的。有特點的說去了三大寺廟:寒山寺(蘇州)、金山寺(鎮江)、大明寺(揚州)、韶山毛氏故居、溪口蔣氏的故居。20多天遊了長沙、常德、張家界、鳳凰城、韶山、杭州、寧波、溪口、紹興、餘姚、嘉興、蘇州、鎮江、揚州、六安等地。50多歲才來這兒玩,真有點相見恨晚。當然,我希望會有一所“江山政治大學”或“北京人民大學的分校”出現。總之,我喜歡這花園式的,能看山看江的大學,願這兒產生更多的偉人夢!74軍的一個師,全軍死戰,不投降,與常德共存亡。這可感動了國軍高官和老蔣,下令派出幾個軍,硬奪回了常德城,日本吃了敗仗。這就是號稱成功的“常德會戰”。這裏可以感受到湘人的軍魂和可愛之處,這是老蔣抗日值得稱快的地方,我也為此有了新的感受,此功不可磨滅。另一方麵據說,湖南這個魚米之鄉當時養活了最多的國軍。日本人很難打進湖南,剛攻進華容、石門、常德就遇對手,戰鬥慘烈,隻好退撤。從39年開始打長沙,到43年,三次打長沙都失敗了。日本人還有點怕湖南人,不僅是湘軍在曆史上難對付,好像日本人的祖先有些就是一些不投降的楚國人,從中國大陸的溫州一帶逃往日本去的。湖南人好鬥、樸實,以勝為榮為樂的性格又好像傳給了日本人。所以日本人遲遲不敢打下湖南。到了1944年才開始組織起“七七事變”後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最多人數的軍隊,而且專門選出了日本戰勝俄國的紀念日,還有隻專門主攻長沙、株洲、衡陽等地,不敢亂犯,終於小有成功。這個小有成功不多久,二戰也就告終,日本戰敗投降了。湖南真有點象是日本人的克星之地。日本國用太陽旗,很怪的是湖南的以陽字取名的城市也特別多,如衡陽、嶽陽、耒陽等,真是陽氣方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