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核爆攪動一池春水

(2006-11-28 01:47:17) 下一個

               2006年 10月27日
             10月份,朝鮮爆炸了第一顆核裝置。它給國際社會的震撼,遠遠大於這顆核彈的實際當量。而它的影響,更是遠遠超出了朝鮮半島,它暴露了美國的無力,中國的無奈,朝鮮的無良。它使原有的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麵臨重大衝擊,尤其是中朝關係瀕臨破局。
               美國的無力,是指美國過去對朝鮮核遏製政策的失敗。大而言之,是對“邪惡國家軸心”圍堵政策的失敗。在朝鮮核試後,美國的選擇十分有限。在十幾萬軍隊深陷伊拉克,並轉化為越來越重的政治包袱之際,大規模武力幹涉有心無力,“外科手術”的打擊也不可取,因為在朝鮮半島,這種做法極容易升級為大規模的戰爭。而經濟封鎖一直在進行之中,增加一些也無濟於事。所以,這次美國全無霸氣,宣布不會武力打擊朝鮮,非不為也,實不能爾。美國這次的算盤是把球踢給中國,讓中國趟這趟渾水。
               而中國的無奈也是顯而易見。這次朝鮮核試對中國的危害有三:
               第一,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原有的籌碼丟失。中國作為朝鮮的傳統盟國,又是朝鮮的最大經濟支持者。對朝鮮的影響力是中國與美國打交道時以資運用的籌碼,六方會談就是其產物。然而實際上,朝鮮與中國已經漸行漸遠。朝鮮的核試,在國際社會上暴露出中國對朝鮮的無可奈何,苦心經營的六方會談也瀕臨流產。
              第二,朝鮮核試給了日本整軍經武,甚至一舉跨越門檻的最佳借口。與朝鮮不同,以其國力,日本可以輕易地形成核武器的大規模遠程投射能力。這是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事實上,日本已經開始製造輿論。新任首相安培說,日本應重新檢討是否應擁有核武的政策,明顯地在試水國際輿論。
 而最會令中國寢食不安的是,在“朝鮮威脅”成立後,美國是否會考慮“以日製朝”,加快軍事上扶持日本,甚至讓日本跨過核門檻,讓日本主導東亞政治軍事,這都是中國不得不防的。
            第三,在朝鮮核試後,中國已經處於核國家的環繞之中,從印度到巴基斯坦,從俄國到朝鮮,以及潛在的日本,乃至台灣等,這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將迫使中國調整安全戰略。
             朝鮮的無良則表現在此舉的不仁不義。核武器不一定能帶來國家的安全,更不能帶來國家的強大,但是可以帶來政權的穩定。對於一個經濟凋敝,政治封閉的國家,鞏固政權的最好辦法就是製造危機,而核武器這種號稱是“窮人的武器”,玩起來最省力,又可以製造最大效果,何樂而不為? 
             但是,其代價是周邊局勢的緊張,盟友的受傷。可以想象,今後朝鮮必然會把核武器當成新的籌碼,作為與美國討價還價的本錢。
             這並不等於說,朝鮮爆炸了一顆小小核彈,就造成了中國的全盤皆輸。   
           首先,中國這次迅速地選擇了譴責朝鮮,參與製裁,盡管還有保留,這就保證了與美國,日本,韓國關係不至於受到影響;大的東亞格局不至破局。其次,與美國不同,中國對朝鮮可以著力的手段很多,如經濟和軍事援助的增減,等等。這些反而會成為中國的新籌碼。
             今後朝鮮半島局勢的走向,與中朝關係的走向有很大關係。今後的局勢走向無非三種:
             第一,朝鮮在中國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徹底放棄核武,中朝關係完全恢複,這是中國所最期待的,但從曆史經驗看,其現實可能性最低;
             第二,朝鮮一意孤行,中朝反目成仇。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推動朝鮮尋找新的盟友,甚至會引入過去的敵人,將朝鮮半島的勢力分布格局徹底打破,中國的影響力被完全清空。
            這是中國最不願看到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
           第三,中朝關係處於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朝鮮用手中的核武與國際社會不斷討價還價的同時,也與中國討價還價,以拖待變,這種情況雖然不理想,但是最有可能。如何應對,這就考驗中國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藝術了。 
         但不管是哪一種走向,還要考慮一個變量,就是朝鮮內部政局的戲劇性變化,這在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權下是常見的,在這方麵,曆史已經給出了太多的先例。這種變化,凶吉誰也無法未卜先知,
          因此,不論如何,中國都應作好應付最壞局麵的準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