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萊爾講話:錯覺與真實

(2006-11-28 01:44:14) 下一個
                2006年 8月11日
            英國首相布萊爾8月1日在洛杉磯宣讀了一份據說是用了數周時間精心準備的演講稿。這份演講稿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為伊拉克戰爭的挫折作辯護的老生常談,倒是結尾的一句話引起了媒體的高度注意。他說,“想一想中國,在20到30年內,肯定會是世界上的另一個超級強權。”(Think China, within 20 or 30 years,surely theworld's other superpower.)請注意,他用的是“surely”這個詞匯。
             這一段講話,經由中文媒體的報道,立即在中國國內引起強烈反響。一種看法認為,這是“中國威脅論”的借屍還魂,是為圍堵中國製造借口。第二種看法認為,英美在故意抬高和“捧殺”中國。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強權勢不可擋, 英國人隻是在實話實說。
           本來,中國將成為世界超強的說法,並不新鮮。這一說法,和“中國崩潰論”如影隨形,相映成趣,伴隨著中國這些年走過的每一步。但這話從英國首相的嘴裏說出來,就十分耐人尋味。作為一個曾經是百年“日不落帝國”的領袖,英國人對於什麽是世界強權,如何才可能成為世界超強,最有發言權。無獨有偶,2月2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內格羅蓬特也曾警告,中國穩健的軍事及經濟擴張,最終可能讓北京取得與美國相當的超級強權地位。
              應該說,這一說法並非是布萊爾或內格羅蓬特的信口開河,也非故弄玄虛,而是英美對中國發展態勢的一個認真的基本判斷,勢必會成為英美對華政策的一個出發點。
                超級強權,是指有世界領先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並具有全球性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能力的國家。在世界曆史上,這樣的國家屈指可數。
 固然,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英”,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在“趕美“,“中國製造”不但充斥世界,更從最初的衣服,鞋子,向汽車,電子等西方核心產業進發。再加上其龐大人口,遼闊地域,很容易使觀者產生一種錯覺。
              但大並不等於強。以英國為例,這個地處歐洲邊緣的島國,從1688年“光榮革命”起,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君主立憲製度,啟動了工業革命。英國的強盛,有政治製度的創新,經濟製度的創新,技術的革命和文化的先進作為其內在的推進器。
              英國霸業和文化的繼承者美國,也是在全球第一個推行代議民主製度,並在架構下實施政府不幹預的自由市場經濟,發源了以福特汽車生產方式為代表的規模生產與經營模式,並引領了現代幾乎所有的技術革命。
             中國是在快速發展和追趕。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稱:“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十一五’末期,中國經濟總量很有可能趕上德國,將達到人均3000美元左右。15年後……中國將達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總量基本上可以趕上日本。再過30年至35年,中國人均將達到1萬美元,總量將大致趕上美國。”這一切也許會真實地發生,但恰恰是在強國的最核心的要素方麵,中國有致命的缺陷。在政治體製方麵,現有體製對經濟和社會的束縛,有目共睹,改革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經濟上,除低成本競爭外,看不到新的企業經營模式的誕生。在技術方麵,更看不出中國會成為新的技術革命的下一個發源地。所以,在20,30年時間裏,中國要成為布萊爾所說的超級強權,可能性微乎其微。
            很明顯,布萊爾產生了錯覺,高估了中國。這種高估,在曆史上並非無先例,如上世紀80年代,歐美彌漫著對“日本第一”的恐慌。生怕被日本“奪權”的美國祭出“貨幣升值”的招數,阻斷了日本上升的勢頭。
           中國不可能成為超級強權,但別人已經把你當成未來的超級強權的第一候選人。如同在中國在“入世”時,西方一定要把中國作為發達國家,從而設立了過高的門檻一樣,西方的這種錯覺,會使中國的發展付出額外的代價,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煩。從這一錯覺出發,對策正在策劃,布局正在展開,軍艦正在派遣,人員正在部署,這才是中國所麵臨的真實難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