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血色風情

(2009-09-24 07:26:25) 下一個

外出度假,除了觀光休息娛樂拍照盡情享受沒有工作壓力的生活以外,了解當地自然風光背後的人文曆史,與我而言,更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盡管現在的資訊很發達,上網可以搜索到詳盡的資料,但是沒有身臨其境的體會和感受,這些人文曆史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恐怕也就稍縱即逝了。

因此陌生人到陌生地,請位熟悉當地的人來導遊,很有必要,先不說這樣做對於提高自己的人文曆史知識,起了多大的作用,單說上岸就見到網上約定好的導遊舉著咱們的大名牌,用老朋友似的笑容來迎接,一掃咱先前兩眼一抹黑的惶恐,這種”可找到組織了“的感覺,即使產生不了熱淚盈眶的效果,也足以在心田裏綻放出歡樂的花朵。寫到這裏,不由想起咱們老祖宗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沒有“驚魂處女島”的經曆,恐怕這一路都在“按既定方針辦”,不知深淺地闖蕩江湖吧?

在多米尼卡,導遊奧茲,一邊開車一邊向我們講述著沿途小鎮的故事,從路過一個叫做“屠城”的小鎮開始,我對加勒比海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識。如果說蔚藍的海洋,翠綠的島嶼,金色的陽光,雪白的沙灘是萬種風情中的歡快和輕柔,那麽被加勒比海人的鮮血染紅了的河流,用黑奴血汗滋養的甘蔗地,則是萬種風情中最為厚重的悲壯和滄桑。

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來自南美洲大陸的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向北遷徙,登上了這些荒蕪人煙的島嶼,捕魚狩獵,耕種紡織,艱辛而平和地以島為家,安居樂業世代繁衍。公元十世紀左右,生性好戰的南美加勒比印第安人(caribs)也來到這裏居住。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在加勒比海域,看到了這群風光無限的珊瑚島。

1624年,英國人登陸加勒比海的島嶼,同樣覬覦著加勒比海的法國人,也不甘落後,為了爭奪占領這些美麗的海島,開始了列強在加勒比海殖民的曆史。在對加勒比海的侵略中,互相廝殺的英法帝國,在對原著民進行鎮壓的這一點上,取得了一致,聯手對付反抗的加勒比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聖凱茨的“血河“,就是因著 加勒比人的流血犧牲而得名的。

從十七世紀開始,加勒比海地區黑奴遍地,這是因為哥倫布在發現這些島國的同時,也成功地在島上引進了甘蔗的種植。那個時候,蔗糖是十分珍貴的奢侈品,在歐洲隻有王室、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才配享用,餐桌上的糖成了炫耀財富的一種方式。歐洲人對糖的鍾愛,使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布全地,以巴巴多斯島為例,這個僅有430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竟有900多個甘蔗種植園。為了享用甜蜜,殖民者從非洲大舉買進黑奴,從事十分艱苦的甘蔗種植,蔗田綿延到了哪裏,哪裏就有黑奴流灑的血淚。多美尼卡的小鎮屠城,曾經是處決黑奴的刑場,位於安提瓜東部的那塊海水衝刷成橋狀的崖石下,不知吞噬了多少黑奴的冤魂?

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廢了奴,加勒比海地區的黑奴成為自由人,從上個世紀的中期開始,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的滾滾洪流,席卷全球,渴求獨立自由的加勒比殖民地人民,踏上坎坷艱辛的建國之路,終於擺脫了宗主國的統治,宣布主權獨立,被剝削被壓榨的黑奴後裔們,帶著曆史的烙印,成為新興國家的主人。



如今原著民加勒比人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不足千人,大多居住在依山傍海的多美尼卡東部Salibia,在政府設立的保留區內,過著漁牧生活,用祖傳的手藝紮茅草屋,挖空樹幹做獨木舟,采草製藥,編織工藝品,高興時,則打起小鼓唱起歌,男女老少來跳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