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紀念堂叔公:著名橋梁專家王序森先生

(2007-06-17 17:12:49) 下一個
驚聞廣東九江大橋被撞壞,網上不少網友提到了武漢長江大橋。
叔祖父王序森先生參與主持了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特轉此文,紀念為祖國的橋梁建設做出貢獻的所有勞動者。
                  記橋梁工程專家王序森

  

    從事橋梁設計施工50餘年,參加建造的大型橋梁工程達數十座,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舉世聞名的工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王序森,為橋而生的老一輩橋梁專家,用他的人生書寫著對橋最堅定的追求……

 

 

 

                            

                               孜孜求學積極實踐

 

  王序森對科技的興趣始於初中,192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後,他開始攻讀土木科。時逢·一八事變,王序森熱血沸騰,投入到學生的遊行請願和宣傳活動中,並刻苦攻讀專業基礎知識,決心走科技興國之路。
  193510月,王序森被分配在浦口的津浦鐵路工務處設計科,參加舊橋檢定和加固設計。他注重將書本知識與橋梁工程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以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19385月,王序森在國民政府交通部技術廳橋梁設計工程處任工務員。這期間,他參加了係列鋼梁標準圖設計,以及瀾滄江跨長135米的公路懸索橋、跨長120米的鐵路雙鉸鋼拱方案和鋼骨架混凝土伸臂梁方案的設計工作。在結構較複雜的設計中,他刻苦鑽研,打下了橋梁理論和繪算工作的基礎。19405月至19412月,王序森被派駐香港監製滇緬鐵路鋼板梁,他深入現場協助工作,從中掌握了鋼梁配製中的主要技術。
  王序森曾於194412月到美國芝加哥BURLINGTON鐵路公司橋梁部實習。他在一位美國老工程師的配合下,完成了美國密蘇裏河上一座大橋的完整設計及其他舊橋的加固設計,受到橋梁主管工程師的讚許。他與同學、同事劉曾達(我國橋梁專家),同在芝加哥的兩家鐵路公司分別實習,都擔任主要設計工作,朝夕相處,互相切磋;實習結束時,得到兩公司贈與的管內現代化實橋技術圖紙資料,並共同係統地考察了美國橋梁公司在各地的大、中橋梁製造廠,了解到現代鋼結構配製的內容與水平,為他們前後五十年的並肩學習與工作,創造了條件。
  回國後,王序森晉升為正工程師。他是錢塘江大橋基礎修複設計的主要參加者和黃浦江越江工程(固定橋、活動橋、水上隧道)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完成者。上海解放後,王序森主持滬杭線幾座大橋的修複設計和鋼梁配製工作,其中包括被破壞的跨長92.4米的41號橋,為落水鋼梁補充配製半孔,並提出安裝方案,使這幾座大橋很快修複通車。

由於我國開展大規模橋梁建設的需要,19504月王序森被調往鐵道部設計局。開始,因鴨綠江上兩座連續梁大橋破損較重,撓度波折較大不便行車,由鐵道部組織重修方案研究小組,王序森為技術負責人。根據承載力檢算及連續梁變形撓度曲線,他提出了在江中關鍵節點下,設少量樁排架,依次施頂,使補製弦杆能在內力為零時安設的方案,保證了撓度順直。王序森被評為一等三級工程師。隨後他負責武漢長江大橋上部結構方案設計。1953年武漢長江大橋初步設計完成,同年7月,他隨同武漢長江大橋初步設計鑒定組赴莫斯科參加鑒定工作,回國後調鐵道部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

 

                              投身長江大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序森從參加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的設計開始,先後在重慶白沙沱、南京、枝城、九江長江大橋工程中,參與了主持設計和技術領導工作,為研討、解決一些重大技術問題提出過有益的建議與措施。

萬裏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建橋史上的一個裏程碑。1950年,王序森擔當了武漢長江大橋鋼梁設計組組長。在開國之初修建這一技術複雜的浩大工程缺乏經驗,請了蘇聯專家作技術援助,而王序森過去所習慣的美國橋梁標準與蘇聯的有較大差異,在接受蘇聯橋梁規範研討任務後,他刻苦自學了俄文,很快能以閱讀俄文專業書籍,對比美蘇技術標準,貫通了兩者的聯係和不同,這就便於在理論原則基礎上理解和執行蘇聯專家的建議。

1953年時任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技術科長的王序森,與我國橋梁專家、時任副科長的劉曾達一道,一麵自己畫鋼梁方案,一麵領導全科進行武漢長江大橋的總體設計和施工設計。在武漢長江大橋的鋼梁設計中,為充分發揮材料強度,簡化製造工作,方便在江麵高空拚鉚作業,主桁杆件采用了H型截麵,考慮了杆件的互換,以適應橋梁製造工廠采用無孔拚裝工藝,這對於保證鋼梁製造和安裝時的精確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采用的懸臂架設法,則是我國架梁技術的一項重要進步。這些都是在王序森具體指導下,由絕大多數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而且其布置和細節還為我國以後修建的很多長大鋼梁所沿用。
  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修建的大型鐵路橋梁工程。1958年至1966年,王序森先後主持南京長江大橋的初步設計,負責該橋的鋼梁設計和協助審定全橋的施工設計。南京長江大橋的鋼梁原擬采用從蘇聯進口的低合金鋼,但由於後來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在供貨方麵規格不能滿足結構要求,而此時南京長江大橋工程已上馬施工,在這關鍵時刻,王序森力主使用國產16錳低合金鋼,並隨同鐵道部領導同誌一道去鞍鋼緊急求援,他密切配合鞍鋼技術人員深入研究,提出在保證鋼材韌性和塑性的前提下,在大型橋梁對鋼材要求的容許範圍內,可以適當地降低些強度,使成品合格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終於為這一鋼種製定了符合橋梁使用的“16錳橋技術規範,保證了南京長江大橋鋼梁的需要。這種鋼材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橋梁、建築、造船等部門。南京長江大橋鋼梁設計中,考慮到由於跨度增大又采用了低合金鋼,為避免架設中可能產生較大振動,王序森認真地鑽研了振動理論,並提出做鋼梁模型試驗。試驗由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協助進行,按設計假定,模擬鋼梁架設的全過程。實際架設過程中又觀察、量測各種振動反應及內力,指導施工,保證了架設的安全。

 

                               受命於危難工程

 

作為一名橋梁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在正常的設計、施工中妥善地處理一些技術難題,更要在任務緊急、無先例可鑒的搶修工程中,憑借臨戰應變的能力解決問題。

1958年鄭州黃河老橋主流中11號橋墩被衝垮,我國南北運輸動脈中斷;1964年南京長江大橋施工中45號墩浮運沉井出現建橋史上罕見的大幅度擺動險情;1976年唐山地震災害橋梁搶修等,王序森都積極參加,出謀獻策,並參與領導層做出正確決策,使受害橋梁在短期內得到修複。

1963年,他參加鐵道部專家領導組赴越南進行馬江含龍橋工程檢查工作。臨行前,他獲知洪水可能早臨的預測,作了幾種預想搶修方案。一到工地,即按照實情提出用鋼絲繩加楔,緊箍圍籠及管柱使其聯成整體,連夜澆注管柱已鑽好孔的填充混凝土,使基礎紮根於岩層。四天後在僅有少量管柱受力的情況下,經受了持續特大洪峰的考驗,保住了橋墩。為此越南政府交通部長親自舉行儀式,對我國專家組給予了嘉獎。
  廣州珠江橋西橋25號墩原設計為管樁基礎,施工中發現基岩有溶洞,得修改設計,王序森采用超前鑽孔下沉管柱穿越溶洞的變更設計取得成功。管柱基礎及管柱鑽孔法是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誕生的一項新技術,而管柱鑽岩穿過溶洞在珠江橋則是先例。
  在我國東北嚴寒地區修建橋梁有其特殊性。六十年代初,王序森與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協商,共同製定了陶賴昭第二鬆花江橋在冰凍河流排架上拖拉多孔鋼梁的施工設計方案。審定了哈爾濱鬆花江橋冰下基礎修複及浮運、縱橫移大跨鋼梁換梁的設計。


傾力構建交流之“橋”

王序森在完成橋梁設計和施工技術工作的同時,還以較大的精力投入國際技術交流活動。他多次出國進行橋梁技術考察和參加國際性的技術會議,並參加或主持接待來我國的蘇聯、美國、日本、英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東南亞和印度的橋梁代表團,還主持培訓在我國實習的朝鮮、越南建橋人員。

1958年,他參加鐵道部橋梁考察團去蘇聯,應邀參加莫斯科全蘇橋梁機械化施工會議,訪問設計院、研究院、大學,並在工地與蘇聯專家組研討了長大橋設計發展的有關問題,作南京長江大橋設計參考。1976年,他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組織的赴日本橋梁考察團,訪問了東京大學、設計院、研究所、橋梁廠及很多建成或在建橋梁工地,結識了日本橋梁界的主要專家、學者,探討現代橋梁各方麵的國際水平。他悉心研究日本在地震區橋梁設計與施工、新型長跨結構、高強度鋼的焊接、新型深水基礎等方麵的先進理論和技術,參加編寫並主審出版了《日本橋梁概況》一書。

王序森在1980年參加了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年會。訪美期間,他在裏海大學與美國專家、教授座談了橋梁疲勞與脆斷問題;參觀並座談美國近年建成的長大橋梁及活動橋特點;並與美方商定中美學會合辦(北京)國際橋梁與結構技術交流會議原則。 
  1983年,已愈古稀之年的王序森,盡管體弱多病,卻仍致力於編寫約170萬字的《橋梁工程》一書,該書於1992年完稿。此書乃王序森總結其畢生的建橋經驗,期望對年輕一代的建橋人員有所教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