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水滸:由戴宗吃的麻辣豆腐質疑水滸作者及成書年代
(2006-11-17 18:28:28)
下一個
主流派史學界一般認為<<水滸>>作者為施耐庵,但其生平不詳,僅知他是元末明初
人,曾在錢塘(今浙江杭州)生活。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
現了一些有關施氏的資料,對其生平有較詳細的說法,然可疑之處頗多。這種說法
的依據來源於明嘉靖高儒的<<百川書誌>>:“<<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
的本,羅貫中編次。”同時人郎瑛《七修類稿》雲:“<<三國>>、<<宋江>>二書,
乃杭人羅本賞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
二者的說法相近。稍後的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和王圻<<稗史匯編>>都記為羅貫
中作連央視所拍攝的<<水滸>>也在原著一欄中注明“施耐庵 羅貫中”。
但也有非主流派學者認為<<水滸傳>>是明代中葉的作品,而且<<水滸傳>>並非個人
著述,而是累積型集體創作的作品,此說是當代的一些學者倡立的。可是由於缺乏
說服力的例證,沒有被學術界大多數人接受。孰是孰非,各執一詞,然而峰回路轉
的是在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中以下一段文字卻耐
人尋味:
“戴宗坐下, 隻見個酒保來問道:“上下,打幾角酒?要甚麽肉食下酒,或豬、羊、
牛肉?”戴 宗道:“酒便不要多,與我做口飯來吃。”酒保又道:“我這裏賣酒賣
飯,又有饅 頭粉湯。”戴宗道:“我卻不吃葷腥,有甚麽素湯下飯?”酒保道:
“加料麻辣 豆腐如何?”戴宗道:“最好,最好!”酒保去不多時,環一碗豆腐,
放兩碟菜蔬, 連篩三大碗酒來。戴宗正饑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吃了,卻待討飯
吃,隻見天旋 地轉,頭暈眼花,就凳邊便倒。”
一道家常小菜---“麻辣豆腐”卻帶來了意外的時間線索,但凡“麻辣”二字菜肴所
用的調味料中兩樣就是必不可少的:花椒和辣椒。前者原產於中國,秦代的陝西
“秦椒”就已見諸史料,即使另一種調味品豆瓣醬(大陸用蠶豆豆瓣,台灣用大豆豆
瓣)中的蠶豆也是在漢代由西域傳入。而恰恰是辣椒是由美洲引種世界各國的,中國
關於辣椒的記載始於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番椒叢生,白花,果
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我國發現野生辣椒較晚,20世紀70年代在雲南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裏發現有野生型的“小米辣”,但從未見於史料更未有人工種植
的曆史。
哥倫布於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將辣椒,玉米,番薯等物帶回歐洲,此時已經
是明朝中葉(明孝宗朱佑樘執政,年號弘治)。1513年(明武宗朱厚照執政,年號正德
),葡萄牙商人首次抵達中國廣東,中國與歐洲的海上直接貿易從此開始,原產美洲
的農作物包括辣椒就有可能就此進入中國引種。玉米最早的記載見於明嘉靖三十九
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誌>>,當時叫“番麥”。“辣椒”一詞則最早記載見於
高濂的<<遵生八箋>>(1591年)一書。書中稱之為“番椒”。因此可以定論,作為
麻辣菜肴的“辣”的調味品辣椒是比大哥“麻”的調味品
整整晚了十幾個世紀出現在國人的餐桌上,此時已經是明朝中葉的弘治嘉靖年月了。
而恰恰巧合的是,有關<<水滸>>一書的最早記載也出現在同一時代-嘉靖時人高儒的
<<百川書誌>>,在此之前並未有任何著述提及。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推藏於上
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據專家鑒定也是大約刻印於十六世紀的上半葉,即明
朝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間。這些都為<<水滸>>的成書年代提
供了依據,作於明朝中葉是比較可靠的。
在對於<<水滸>>作者的論證這個話題上,是不是可以按照官方出版物中以生平資料
不可考甚至有查無此人之說的施耐庵為定論呢?累積型集體創作的可信性也是比較
高的。首先,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有一些文學作品已寫到宋江殺閻婆惜的情節,
如元人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可以說<<水滸>>是在積累了元宋明民間說話的傳
統上逐漸定型的。其次,<<水滸>>一書有不同版本,以回數區分,有一百回本、一
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
十四回本等多種類型。 通常認為最接近於《水滸傳》原本麵貌的是一百回本。不同
版本的內容也有所出入,比如明嘉靖年間武定侯郭勳所刻行的一百回本中,第七十
二回柴進在皇宮內禦屏風上所見“大寇”姓名,並非“宋江、王慶、田虎、方臘”
而是“宋江、遼國、方臘”。按照簡本繁本之分,據信這是比較早期的版本(即繁本
),而後期的簡本水滸中的平田虎,王慶不但被文人們指為“情節就變得鬆垮散漫,
人物也大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而且還造成了時間重疊的破綻(請看拙著:夜讀<<水
滸>>:宋江招安後征戰過程中出現的時間重疊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
MsgID=39800),後人加料是無可置疑的。明末金聖歎將繁本的<<水滸>>砍去梁山大
聚義以後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成為七十回本,詐稱是一種“古本”但卻
它保存了原書最精彩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進,確有他的藝術眼光也從此成為最流
行的版本,而簡本係統的<<水滸>>卻淪為了消遣版本。
從一道書中提及的小菜嘮嘮叨叨了這麽多甚至有點離經叛道了,諸位莫怪,無知者
無畏,老漢隻是一家之言拋磚引玉罷了,並非文史科班出身歡迎網友們批評指正,
就像一道麻辣豆腐從明朝誕生至今不斷演變一樣把<<水滸>>的賞析交流下去,謝謝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