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窮家富路

(2006-11-17 16:43:27) 下一個

自古以來中國人似乎就不太建議家裏人出遠門,古訓常言諸如“父母在,不遠遊”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甚至“近田醜妻家中寶”什麽的,仿佛隻有活不下去 才會背井離鄉去外地謀生。其實這些除了國人傳統的大家庭觀念,也從側麵道出孤 身在外的不易,世道險惡人心叵測等等因素。若是無依無靠確實是滿艱難的,雖說 是“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不能什麽都靠朋友或者無論到哪兒都有朋友可靠 吧,<<水滸>>中的宋江倒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不過及時雨的江湖品牌畢竟是虛構的, 更何況現在想找個真心的朋友恐怕比在北京上海找個處女都難,所以出門凡事還得 靠自己,那麽“窮家富路”這句話倒還真是至理名言。

“窮家富路”語出何時何處,從沒人考證過,但至少清代就已經是廣為人知的民間 俗語了。石玉昆的白話小說<<三俠五義>>中第23回中就有這麽段:

劉老者笑道:“賢弟不必多慮。此銀也是我相好借來的,並無利息;縱有利息,有 我一麵承 管。再者銀子雖多,賢弟隻管拿去。俗語說的好:‘窮家富路。’我又說 句不吉祥的話兒, 倘若賢弟落了孫山,就在京中居住,不必往返跋涉。到了明年就 是正科,豈不省事?總是寬 餘些好。”

過去進京趕考,現在出門求學的書生都遵循著這麽常理,老漢我年輕的時候回家過 完寒暑假回返校園之時,親友們每每送些錢口中也念叨諸如“窮家富路”之類的話 語。那時對於這個詞老一輩的解釋是:家境再窘迫,路途中也要出手大方些,該花 的要花,別虧待了自己。話雖這樣說,可是還是理解不深:何為窮家,又何為富路, 這兩者有何聯係呢?難道隻有窮人出門才應該多帶錢,富人呢?刨根問底下去,大 致解釋就是:窮家,就是說在家裏的時候,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什麽都是熟悉的,有 急有難總會有個幫手,再窮橫豎難不住人餓不死人;而富路是指人一旦出門在外, 舉目無親就得靠自己,就得把盤纏帶足了,還得有點閑錢物件以應不測。否則人生 地疏有個不測風雲真有可能“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秦瓊賣馬楊誌賣刀的故事就說 明了這個道理,可人家畢竟還是有著寶馬寶刀啊,要是這些都沒有那到真的會走投 無路了!除了應付意外,還在於人在旅途車馬勞頓就不要為了幾個大子而處處節儉, 否則就太遭罪了。同樣是進京趕考,也不是所有文化人都和書中的那位一樣盤纏充 裕甚至和叫花子有得一比的,陳毅元帥在自傳體回憶錄談及這樣一件事:他家祖上 有位書生進京考試,從四川到北京再回來,為了省下菜錢就隨身帶了個鹹鴨蛋往返 三個多月還沒吃完,這位就活得太累了。所以老漢當年搭火車馳騁大江南北,到從 未虧待過自己的腸胃,燒雞燒鵝鹽水鴨外帶水果飲料(當然也不了方便麵)吃得紅光 滿麵,一路歡聲笑語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們把酒言歡訴說且聆聽著三教九流的江 湖故事,倒也樂在其中。

工作以後,因為參加的都是投資幾十個億的重點項目,吃喝玩樂也成了工作的一部 份,盡管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畢竟“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所以經常 和負責銷售的業務員吃個便飯交流一下思想。有那麽一回,吃便飯吃出了尷尬,工 程部說是來個業務經理談完了工作要請大家吃個飯,就把我從技術部拉了過去,路 上又拉了個計劃部的年青人說是趕上了不去就是不給廠家麵子,總之“來的都是客” 見者有份。誰知吃完了一看帳單,人家業務經理傻眼了:被店家斬了菜頭不說,自 己身邊的錢還不夠買單的。害的人家窘迫得和老板商量是否可以先壓上身份證,我 們幾個一看連忙勸住:“我們是這裏的常客,和老板熟得很,既然你身邊錢不夠今 天這頓就算我們身上。”一席話感動得那位連聲道謝,說由他付大部分餘款他回去 後馬上匯給我們,大夥幫人幫到底,就作個順水人情:“這何必呢?四海之內皆兄 弟,買賣不成仁義在。你出門在外用錢的地方多,窮家富路,以後再說嘛。”人家 千恩萬謝地回去了,很快就把錢匯了過來,也拿到了訂單,後來還帶了些家鄉土特 產給大家。

笑人不如人,我自己也遇到了這麽碼子事兒。某回去同係統的另一家企業調研,大 搖大擺就往裏闖,結果被守門的武警攔住。我報上姓名找某某科長,領去一見麵, 人家問我要工作證,我說沒帶。介紹信?沒有,身份證?沒帶。對方頓起疑心,打 長途電話去單位,又趕上午餐時間沒人了。這下慘了,饑腸轆轆連投宿都沒地方去 因為沒有身份證,鬱悶!捏著癟癟的錢包象隻泄了氣的皮球踱到廠邊的一家小餐館 吃飯,剛好鄰桌有間設備安裝公司的工程隊正在吃海鮮,桌子堆滿了他們自己從海 邊買來由店家煮熟的蝦怪(寄居蟹),看的我饞的直流口水,沒話找話地搭訕了幾句, 嘿,巧了!原來他們和我的單位都曾經為一個項目合作過,於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 起來,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他們就把我拉過去一起吃喝,要不怎麽說就應該工人 階級領導一切呢,這工人隊伍才是真正代表先進文明先進生產力呢,比那些機關幹 部知識分子強多了!酒足飯飽過後,再去找人,電話驗明正身,於是辦了客飯住宿 解決了,我又開始神氣活現了,倒是把請我吃海鮮的工人兄弟們忘在腦後了。

一晃出來十幾年了,國門出出進進,同一個航班南腔北調各色人等見了不少。加上 信用卡的普及,所以簡簡單單一個背包就可以走遍天下,不必再象80年代的父輩們 那樣背著方便麵出國省吃儉用帶回幾個大件回來。不過第一次出境的國人還遵循著 窮家富路這條老規矩,而且可能還出於麵子把自己包裝得衣著亮麗,工人,學生, 新移民,往往在行囊賽滿了生活用品以備急需,盡管這裏接應的人告訴不必帶太多 的物品,一來外麵什麽都有二來國內的衣著未必適合當地口味。成打的襪子,牙膏, 香皂,成藥,方便麵,我甚至見過涪陵榨菜。隻有國內的考察團倒是向來腰包鼓鼓 的,出手闊綽,反而是海外的華人老板相形見絀能省則省看著就不象書本上說的資 本家。各地的免稅店,似乎永遠擁擠著國內的考察團觀光客,各地的輪盤賭場裏似 乎也總能聽見熟悉的鄉音,先富裕起來的那部分國人在國內肯定不是窮家,但出來 必定是富路,走到哪裏都是留下揮金如土的瀟灑。有一年在曼穀的一間夜總會裏吃 年夜飯,看著身邊的國內來的貴賓團的行頭未免有點自慚形穢,一打聽是外經貿部 的人,果然了得!本來京官架子就大,看著我們這些在海外謀生的洋插隊們略帶嘲 諷地說:“怎麽大過年的你們就吃這菜啊!再說窮家富路,省也不能省到這份兒上 吧?”是啊,人和人不能比,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富路了,在外麵平常還吃不上這 個呢,因為掙的都是血汗錢。

其實“窮家富路”中的這個“窮”除了指貧窮的家庭以外,還有更深的層麵意思, 就是指應節儉持家而出門則要多帶盤纏, 免遭困窘。老人們之所以總是說窮家富路, 是因為曆史上過於頻繁的動蕩帶來的不安全感,所以要未雨綢繆,勤儉持家有所積 蓄應急,而出門在外更要帶足金錢以防不測。歸根結底是缺乏安全感和無依無靠的 所致,繁華的都市,亮麗的風景,時尚的權貴,奢糜的慶典,這些都與平民百姓自 己無關,更不要指望這些會給自己什麽幫助,還是要靠自己。朱德元帥生前做詩曰: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遠是真言。”一個國家,一個政府要 建立起自身的形象,不在於龐大宏偉的麵子工程,不在於繽紛亮麗的政府行為,更 不在於所謂的高薪養廉,而在於廉潔奉公克勤克儉踏踏實實給予普羅大眾關懷和幫 助,將取之於民的社會積累公平地回饋給平民百姓,使得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認為自 己是國家的主人,而政府則是自己最可信賴和最可依靠的堅強後盾,無論居家出門, 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隨時隨地可以尋求並得到政府的有力幫助和熱情關懷,這樣也 會使每一個海外遊子衷心地把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政府看作無窮的力量無盡的財富, 回報以真誠的愛國情懷。

這,也許可以看作是新時代“窮家富路”的政府版本的解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