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9)
2019 (30)
2023 (48)
在國外還是要盡量多了解當地文化
--大宗師
昨天到一個client,一家大銀行,去找一個Director辦事,他們說這個Director所在的Department正在Cafeteria搞Potluck,就帶我過去找他。進去一看,裏麵大概有兩百人的樣子,挺大得一個Department,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食品、飲料,放著聖誕音樂,人們有坐著的,有站著的,有些人還打扮得像聖誕人物,還蠻有氣氛的。我無意間往角落邊上一看,注意到大約有男男女女幾十個大陸人模樣的員工擠在排在一起的幾張長桌上吃飯、閑聊,似乎刻意與其它族裔的員工保持距離,與周圍的氣氛不大協調。當時冷不丁一看,就跟國內的民工一樣。不會吧,這些人可都是知識分子啊,怎麽在國外穿裝打扮、舉手投足之間還是與國內的民工有些神似呢?
那個Director朋友見我進來,很熱情的過來和我打招呼,將周圍的幾個Director、Manager,還有他們的VP介紹給我,讓我也參與他們的活動,隨便吃點、喝點,不要客氣。我邊吃也就便和他們閑聊天,他們談的內容大多是家裏的聖誕節目、時下流行的各種電視節目、體育節目、電影、音樂、科技等。這些IT出身的人,對科技尤其感興趣,航天是個hot topic。我就開玩笑說:很多人認為登月是假的,他們聽了都一笑,說:那些說這種話、信這種話的人,都是沒文化的人,他們不知道這麽複雜的高科技,造假比這高科技本身還要難得多,怎麽可能去造假呢?!
和公司裏當地人social,的確要對當地的文化(特別是電影、電視、音樂、廣播、體育等流行文化)、風俗、曆史、人物有相當的了解,英文倒在其次,你隻要肚子裏有貨,英文講的差一些沒關係,別人仍舊感興趣聽。我想很多大陸來的同胞在公司裏隻和國人同事打交道,與當地人social不多,大概主要問題不是語言,而是文化問題。很多大陸來的,到這裏都很多年了,還隻看中文電影、電視,隻聽中文音樂、廣播,隻去華人超市,隻吃中餐,隻和大陸人打交道,當地的電影、電視、音樂、廣播、體育、書籍、曆史、文化碰都不碰,也就太狹窄了。
有些人說:知道那些玩意兒有什麽用,還不是該掙多少錢掙多少錢,別人根本不會重用華人。職場的種族歧視有沒有不太好說,但很多華人自己不努力,不上進,不爭取去了解當地文化、曆史,多與當地人同事、上司溝通,恐怕也是不受重用的主要原因。退一步講,人生就為了錢嗎?恐怕不是吧,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一個錢盒子裏太可憐了吧,人生應該有各種各樣發展的機會、空間和生命實踐,應該去體會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曆,人死了的時候,錢是帶不走的,能帶走的可能隻有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曆,一個更加成熟的靈魂。多嚐試去了解當地的文化、電影、電視、音樂、廣播、體育、風俗、曆史、人物,多讀讀當地的書籍,多與當地人溝通,機會、錢財還在其次,至少你有了豐富的異域文明實踐和體驗,人生豐富些、快樂些、生活質量、品位也高些,不然總在阿Q、王胡子、小D、趙太爺、吳媽情結裏打轉轉,非常negative,不陽光,沒什麽出息。你反正也在國外了,很可能要呆一輩子了,死了也要埋在這兒了,為什麽不多了解一下這塊土地的文化和人民呢?
這個現象在新一代中一樣,可能還更嚴重,尤其是通過中介公司到歐洲來留學,父母資助的留學生,他們連融入當地社會打工的必要都沒有。天天是學校,超市,宿舍,三點一線,周末就隻和中國同學聚會。有的七八年了,對當地社會,政治,習俗還是一無所知。
老中見老中,堆在一起不敢到其他種族人中混的現象在老一代留學生非常普遍, 現在年輕一代應該比老一代好許多, 抗拒當地文化似乎是一個潛意識的問題,尤其男同胞們比女同胞更難走出向老外靠攏的一步, 我曾經把它描述為一種類似古希臘神話中的 Odyssey 情結, 當你不願意主動去了解和熟悉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的時候,你永遠找不到如魚得水的感覺, 即使有很多的專業知識,有很不錯的薪水,你永遠不會有"這裏是我的家" 的感覺. 古人說的長安雖樂不如故居好, 就是很明顯的 Odyssey 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