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電影談起
(2009-02-26 19:56:16)
下一個
由印度電影談起
--大宗師
一個同事同我講,Slum Dog Millionaire 前幾天奧斯卡大獲全勝後,他向他組裏的印度同事祝賀,但這位印度同事卻說這個片子刻意表現印度的貧窮、落後、愚昧,是為迎合西方人口味,特意為西方人拍攝的。他們印度中產階級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固然印度某些犄角旮旯確有貧窮、落後、愚昧的地方,但印度這些年是有著巨大的發展的,不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貧窮、落後、愚昧的地方,而是更應該集中在這些年印度的發展變化上,集中在這些積極向上的地方。這個觀點可真是耳熟,和很多同胞對當年張藝謀、鞏麗的“紅高粱”在海外得獎的批評是一摸一樣的,看來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心同此理!不過說印度近年來的變化和發展壓倒性的掩蓋了印度局部的貧窮、落後、愚昧倒有點不太符合實際,最近去過印度的人都看到了印度無所不在的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差別,貧民窟、流民比比皆是,而少部分中產以上階層,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遠離窮苦大眾,他們並不了解也不願了解印度的實際情況,所以他們的看法也是相當有局限性的。
印度和中國發展起步差不多,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很多方麵,印度都遠遠的落在中國的後麵,不過有些方麵印度還是發展得不錯的,甚至超過中國,譬如電影業和IT業。我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就和大批從印度派往美國的IT人員在一起做項目,來來往往打交道多少年了,感覺他們從很多方麵上來講,都和我們很相似,人都不賴,水平也可以,也很用功,能吃苦,這些年印度IT業之所以做得比較出色,不在於個體,個體和我們差不多,隻是語言略有優勢,而在於整體大勢的操作、原英屬殖民地的特殊地位及一些曆史原因,這是題外話了,不多講了,還是回到電影上來。
改革開放開始時,中國電影市場並不是好萊塢的天下,相反的,好萊塢當時在中國是相對被排擠的,好萊塢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才逐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老大,甚至是唯一的外來電影實體的。改革開放以前,也有些國外電影,都是些所謂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象原蘇聯的、東德的、羅馬尼亞的、南斯拉夫的、朝鮮的、阿爾巴尼亞的、越南的片子,那時談到蘇聯片子就總記得漂亮女人露大腿,談到朝鮮片子就總記得裏麵不論男女就知道哭,談到越南片子就總記得B52轟炸,後來才知道“賣花姑娘”原來是金正日當年拍的,想不到這金老二還真有兩下子。改革開放後,陸陸續續的進來了一些日本的、印度的、西德的、法國的、巴基斯坦等的片子,還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時進的美國片子淨是些不入流的老片子,直到“第一滴血”才打了個翻身仗。印度進來的片子有一個叫“流浪者”,講的是關於血統論的問題。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迷信血統論並依此判定一個強盜的兒子紮卡有罪,紮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通過綁架拉貢納特的妻子對其進行報複。拉貢納特見到贖回後懷孕的妻子,認為有辱門庭,將妻子趕走,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紮卡又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遇上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但是,紮卡在繼續逼迫他,而他的親生父親拉貢納特卻又是麗達的監護人,於是他們的愛情曆經艱辛、挫折、磨難。到最後衝突達到高潮,拉茲、拉茲的母親和拉貢納特終相聚首,在與紮卡的衝突中,拉茲的母親為保護拉茲被紮卡殺死,拉茲為報仇又將紮卡殺死,拉貢納特的血統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good news是拉茲終於贏得了麗達的愛情,算是個happy ending。
和當時其他的外國影片相比,印度的“流浪者”且歌且舞,有華麗的衣著,宏偉的廟宇,男女演員英俊美麗,驚如天人,故事曲折動人,製作流暢,非常有特色,令人難忘。影片播出後,一曲“拉茲之歌”,頓時紅遍大江南北。後來才知道,印度電影業相當有曆史、有傳統,水平相當高,這部“流浪者”相當的有來曆。“流浪者”是由印度電影世家卡普爾家族第二代傳人拉傑.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傑.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裏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傑.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而麗達則由印度著名女影星娜爾吉絲飾演。自1948年起,娜爾吉絲就開始和拉傑.卡普爾合作拍片。在長達8年的合作中,他們一起拍攝了近20部影片。他們共同拍片時,不僅各自的表演盡善盡美,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而且能相互激發對方的藝術才能。“流浪者”是他們倆主演的第三部影片。銀幕上的合作,使他們相互間產生了很深的感情,但由於印度的封建門第觀念,拉傑.卡普爾的父親不願兒子娶一個女演員,致使拉傑.卡普爾和娜爾吉絲未能結為眷屬,這似乎和“流浪者”裏麵的一些劇情恰好相反。“流浪者”公映後,轟動一時,並於1953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所以這次印度影片Slum Dog Millionaire在奧斯卡取得一係列大獎,實在不是什麽新鮮事,而是功到自然成。
擇善而從,絕非崇洋媚外。
我特別到附近的印度商店看可一下,絕大部分的印度電影中的編,導,製片,發行,男主角還是印度人!
(抱歉,你的話在此更正)
為了不受外國的宣傳影響,他們自己發展寶來塢(Ballywood),出的電影數量世界第一,印度都喜歡自己的電影;著和中國人崇洋媚外的心態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