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將剩飯進行到底

(2006-11-13 21:38:21) 下一個

以前寫東西的習慣是,脫稿之後再命名,好象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寫的過程中思路不受約束,可以興之所致地東拉西扯。仔細想起來,這習慣還由來已久。從初中開始的作文課,最怕的就是命題作文。兩節課,90分鍾,對著諸如“我最敬愛的人”“我的老師”等讓我坐在教室裏無論如何也沒有靈感的題目發呆,最後逼出數行不痛不癢的文字,再以幾行口號式的句子草草收尾。一旦老師說,今天隨便寫點什麽吧,或者圍繞某事件寫篇評論吧,我就特別激動,就象終於盼來了解放區明亮的天似的。倒不是每次這樣的機會都能寫出老師在下次課拿出來評講的範文,隻是感覺心裏積了許久的句子們終於見了天日,或傷感或激越的感慨揮撒出去了,輕鬆而爽氣。

對這篇短文,卻是題目在先。改了習慣嗎?不是,是生活給了我過於深刻的印象,每天都要鼓勵自己“將剩飯進行到底”。說到將什麽什麽進行到底,好象前幾年有部當紅的電視連續劇,叫“將愛情進行到底”,女主角是我最喜歡的演員徐靜蕾。盡管這部片子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名字挺吸引眼球的,大有寧為玉碎的絕訣。說的更遠點,當年中美合作所的烈士遺詩(抱歉,記不得作者了)有一句“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把這牢底坐穿”。 被壯士一去不回的高亢曾感動得痛哭流涕。所以當初想的題目是“把剩飯吃透”之類,但又覺得不能很貼切地描繪現在進行時的狀態。想來想去,還是進行到底吧。

來美國幾個月後,就想以此為題寫點字,可提筆無言;又過了幾個月,盛夏的Atlanta驕陽似火,辦公室裏又冷氣逼人,一熱一冷交替煎熬,食欲不振,還寫什麽字。昨天的一場大雨,斷斷續續下到今天,暑熱徹底褪去。午飯後去休息室倒水,無意間往窗外一瞥,劈啪大雨不知什麽時候成了蒙蒙細雨,從五樓望出去,視線下的鬱鬱蔥蔥都罩在迷幻的薄霧中,downtown的高樓隻露出灰色的輪廓,路上的傘和車在森林綠肺的血管裏流淌。江南的煙雨!恍惚中仿佛置身樓外樓看春雨西子湖,又象千禧年平安夜在嘉陵江邊的茶樓上看江心的霧一點一點吞噬黃花園大橋的燈火。雖然兩者似乎不同季不同景,但心中卻開始莫名地激動,不知這細雨到底觸動了我哪根現在已經如鋼絲般堅強的神經。轉回頭,打開筆記本,在世界杯球迷的興奮和歡呼中,終於開始將剩飯進行到底。

所謂剩飯,就是頭一天吃剩下又舍不得倒掉,第二天還能湊合吃的飯菜。剩飯當然沒有新鮮的飯菜香,這是常識。但是也有例外,以大部分川渝人士的包括我的感覺,回鍋肉就新鮮的沒有再回鍋的香,特別是裏麵的配菜,在濃汁裏醃上一夜,入味徹底。一般而言,還是喜歡熱騰騰上桌的鮮亮。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很少吃剩飯,特別是夏天。因為那時沒有電冰箱,夏天的飯菜是不能過夜的。所以,在晚飯後街坊鄰居聊完天以後,入睡以前,每家主婦都開始打掃餐桌,一家老小再來一頓,食物裝在肚子裏就是最好的節約。一般來說這樣一來就不再剩下什麽了。如果不巧那天計劃出了問題,該來的客人臨時不來了,主婦們一定會在家裏最涼快的角落盛一大盆涼水,把裝剩飯的鍋漂在涼水上,而且不能用鍋蓋蓋上,據說要捂壞,要用紗布罩著。這剩飯如果能逃過酸敗的命運,一定作了第二天的早餐,總算沒有暴殄天物。冬天當然沒有高溫帶來的問題,但是在那個每月幾十元工資的年代,說實在的,能剩下的飯菜著實不多。

電冰箱真是個好東西。記得我家的第一台電冰箱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買的,當時可算是個大件,而且還得托關係才能拿到。電冰箱的好處多多,放學回來可以吃到媽媽熬的透心涼的酸梅湯(那時還不知可口可樂是何方神聖),可以自己做冰棍,可以把從鄉下帶回來的雞鴨凍在冰箱裏,不用發愁找不到地方暫養。當然,最方便的是再不用精心計量,剩菜剩飯都不愁,三五天定壞不了。從那時開始的二十年間,電冰箱的功能款式變化日新月異,單門,雙門,有霜,無霜,數碼控溫,迷你型,大容量,等等,我們家也換了好幾代。打開任何一家的電冰箱,首先撲入眼簾的肯定是層層疊疊裝剩飯的各式容器。電冰箱、煤氣、微波爐改變了我們的飲食文化,下班後的時間不再圍著鍋台轉,用剩飯解決一頓也好,來點微波食品墊墊也罷,反正有更多的時間休閑出行,精彩世界離普通人越來越近。

溫飽問題解決後,健康和環保開始流行。前幾年有專家撰文,稱剩飯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於健康不利。我的一個朋友據說有特異功能,隻要是進了冰箱的飯菜絕對能被聞出來,統統要扔掉。她老公心痛,主動承擔了解決剩飯的任務,不幸的是,這自告奮勇的節儉讓他得了個綽號“電冰箱”,暗指他不講究健康生活,裝一肚子的垃圾食物。加之滿大街酒樓茶肆一家接一家地開,吃法推陳出新,百花齊放。不在家吃飯的頻率逐年攀升,即使在家,不想做了,還可以電話叫外賣。生活真是越來越美好啊。

去年5月,折騰幾個月後來到美國。當天住落杉磯同學家,晚上在她哥哥的豪宅吃餃子,第二天早餐居然是永和豆漿。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真是不假。下午飛亞特蘭大,航空公司提供了點心,同事接了我暫住她家一晚,又吃了點她做的晚餐。隻吃了一點,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她一個勁地解釋做飯不在行。臨睡前,同事鄭重地說,明天去實驗室見老板,中午的飯我幫你帶吧。現在想想,當時我真是不知好歹,盡管禮貌地道了謝,心裏卻想著明天出去找個地方吃飯。第二天,一早見了老板,老板又帶著見了係秘書,辦各種手續,約時間見人力資源部及稅務辦公室的女士。轉眼中午,餓得快吃得香,發現同事帶的飯挺好吃的。下午搬進公寓,與一對小夫妻合住,臥室不算大,但客廳和廚房大。晚上另一個朋友開車帶我去吃披薩,強烈建議第二天帶我去買做飯的家夥及油鹽柴米,說美國飯不合中國人的口味,偶爾吃吃還行。

雖然第二天買齊了裝備,但是沒開工。一周下來,基本上學校周圍步行30分鍾路程內的餐館,主要是快餐,被我吃了一遍。對美國飯以及亞特蘭大的中國飯徹底失望,而且還傷了胃,估計以後的對海鮮過敏起因在此。這才體會到朋友說的,美國飯偶爾吃吃還行。總結一下,典型的美國飯就是吃大餅(披薩)喝涼水(ice water always is free)。

第二周開始自己做飯。開始工作還不太忙,而且沒有買車,坐最晚的校車615分回家,所以晚飯都是新鮮的,剩一點剛好是第二天的午飯。第四周買了車,而且實驗越來越忙,開始一次做兩天的飯。再後來,幹脆兩頓飯在實驗室吃,因為晚7點前肯定回不了家。時間一長,同樓的中國人之間開始交流做飯心得。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一單身小夥子說,我最輕鬆,一周做一次飯,連雞蛋都一次煎七八個,往冰箱裏一塞即可。我的眼前立刻呈現出這樣的畫麵,來自正史:說古代一賢人(好象是一個詩人,或文學家)在廟裏苦讀,煮一大鍋粥,天寒成冰,用刀劃成幾塊,每次啃一塊。真是個好主意,省時省力,而且呢,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尚感由然而生。當下有幾個女同胞躍躍欲試。

幾周過去,晚上在一起吃飯,一女同胞捧著飯盒愁眉苦臉。

怎麽,病了?

不是,太難吃,吃不下。

看著挺好的嘛。

上周末做的,第五天了,一股子冰箱味。

媽呀,原來如此。萬幸啊,我還好沒有實施一周一做計劃,就此打住吧。

看來,在美國如果你受不了垃圾食品,受不了甜得膩死人的甜點,擔心體型走樣拒絕油炸雞腿和高熱量小吃,唯一的出路就是將剩飯進行到底,將剩飯吃得有滋有味。想通了就好辦。菜譜交流開始,這樣除了川菜,我還嚐試了北方菜,連台灣菜也在進行中。烤箱學習開始,烹調方式從明火到微波到烤箱,美國飯的優點要繼承和改良。

於是,晚上十點以後,廚房熱火朝天。每次做兩天的剩飯,已經被證明是比較合適的周期。但是呢,麵對新鮮的飯菜,常常忍不住東一筷子西一筷子地嚐幾口。俗話說,吃了睡油貼背。就這麽幾筷子體重就長了好幾磅。不嚐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一天,同樣做完飯後,心想國內正好是星期六上午11點,先打個電話給兒子吧。電話那頭傳來甜甜的聲音,很興奮:媽媽,你給我買新玩具了嗎?我照例是問了學習成績,問了學校及老師的情況。

兒子催著,快說吧,我要出門了。

去那裏啊,有什麽安排嗎?

我要和爸爸去吃披薩。

拜托,兒子,千萬別在媽媽麵前說披薩。

我已經飽了,什麽也不用嚐了。

將新鮮飯放成剩飯,然後將剩飯進行到底。

其實也挺好,至少還不錯。就是不知我那有特異功能的朋友來了美國怎麽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