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當前拉動內需是西方的陷阱

(2010-06-02 16:20:59) 下一個

中國當前拉動內需是西方的陷阱


張 

 


    摘要:內需增長和老百姓的收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是人多資源少的中國趕超世界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於中國,保障資源供給是關鍵,比內需更重要。西方需要中國的內需,中國需要世界的資源。問題在於:一旦中國的內需起來了但又從世界得不到資源支持,結果一定是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大倒退。


 

一、西方從中國拉動內需得到的好處

 

    現在中國有一個很熱門的詞匯,就是拉動內需。這樣的詞匯是西方的經濟學家們灌輸給我們的,他們還一再論述中國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等都與內需不足有很大的關聯,他們強調內需不足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為什麽中國的內需沒有拉動?主要原因是中國的高積累率和中國農村的貧困。但恰恰是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下中國實現了持續10年、甚至近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今天,中國真的需要改變這一經濟模式轉向發掘內需嗎?
    讓我們首先把目光集中到拉動內需的前提條件上,或者說,中國沒有拉動內需缺少的是什麽呢?大家都說,是老百姓的消費意願和老百姓不敢消費。但是我們再反問一句:如果老百姓能夠消費了,你就什麽都不缺了嗎?你有能力滿足這些需求嗎?經過這樣一問,實際問題就出現了——老百姓要是消費提高了,我們有那麽多可以用來保障消費的資源嗎?如果沒有,實際的結果又會是怎麽樣的呢?
    這些年,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老百姓的消費量已經巨幅增加,從而造成了對資源的巨大需求,也造成了世界的資源恐慌和大宗商品的牛市。由於世界資源市場被西方控製,因此中國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以前不緊缺的物資在中國釋放的龐大需求麵前成了緊缺物資。但問題在於,中國當年的需求會一直持續嗎?以鋼鐵為例,中國的鋼鐵年產量和產能幾乎是人均半噸,中國會常年地消費半噸鋼嗎?這樣的消費規模隻能在我們的建設積累期才出現,也就是大家都要買車買房和國家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才有:我們的汽車平均一噸多的自重基本是鋼材;我們房屋的造價裏麵30%是鋼材;道路橋梁、鐵路、市政、鋼結構房屋等等會消耗更多的鋼材。由於這個階段不可能是無限的,在大多數人都購買了汽車和房子以後,在我們的高速鐵路、公路建設完成以後,還有什麽需要那麽多的鋼材呢?既然如此,針對由於我們現在的巨大需求而導致的鐵礦石價格暴漲,我們為什麽就不能壓縮一些需求,讓這些資源的價格合理後再購買呢?為什麽非得在如此高價的時候買進呢?還有就是我們明知自己的能源、土地等等是非常緊缺的,卻在鼓勵消費讓國人大量的買車,由於這麽多的汽車是要用油的,因此世界的石油需求必然暴漲,而能源價格的上漲反過來又會極大地打擊中國經濟的發展。現在石油價格的上漲,本身就是西方擠兌中國經濟的手段;如果讓我們的老百姓都買得起車用不起車,這樣的內需消費是對內轉嫁矛盾和危機,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更大浪費。
    我們再想一下,西方總說中國不能提高內需的攔路虎是教育、醫療、社保等等體製問題,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進行了教育、醫療市場化的很多工作,這樣的醫療和教育本身也是消費,老百姓對於教育和醫療所進行的儲蓄活動,也是消費準備,以後遲早要支出的,因此這方麵的所謂的問題最多隻是一個消費的滯後效果。至於社保的基礎醫療,國家也正在進行大麵積的普及。在這些方麵老指責中國的美國做得又怎麽樣呢?
    如果按照美國的社保標準,美國的社保和政府的債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截至2009年9月底,美國國債高達11.9萬億美元,即將“戳破”12.1萬億美元的國債上限的“天花板”,也就是說若國會不提高國債上限,聯邦政府將落入債券到期、財政部卻無權借錢支付到期債券的窘境。更驚人的是,美國國債正以一年一萬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而美國一年的GDP才13萬億。國際上公認的債務占GDP比例安全線是60%,中國的債務占GDP 的比例是16%(2001年),美國則奔著100%就去了。這還僅僅是公開的國債,據估計,加上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隱性債務,美國現在已經陷入了一個73萬億美元的債務巨坑,而全世界一年的生產總值也就50萬億美元。換句話說,三億美國人,把全世界都花破產了一次半。如果中國這個第一人口大國進行美國式的社保,世界就要崩潰了。當然,世界上也有比美國福利更好的國家,但都是些人口稀少和天然資源豐富的資源型的國家,大量的資源可以讓他們奢侈,世界上多數國家包括中國恰恰是人多資源少,因此不可能效仿前者。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如此起勁地讓中國拉動“內需”對西方世界到底有什麽好處。我們一審視西方借此得到的利益,就可以知道他們是無利不起早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對於資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如果此時內需消費再增加,結果就是需求更大,會讓資源價格漲價到偏離價值很多的暴利區域,會讓掌握資源的西方世界賺取暴利。而資源的價格過高也遏製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等到中國經濟停滯以後,資源的價格會自然回落,到那時候中國人即使想要消費也掙不到用來消費的錢了。而且,中國的內需一旦啟動,要停下來就不可能沒有損失,這就好像你蓋房子蓋了一半,即使建材再漲,你也隻能硬著頭皮把房子蓋好,否則前功盡棄。再舉鋼鐵的例子,中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計劃兩年投資四萬億拉動內需,與之配合的銀行資金更是大大超過這個數額,最後的結果是鋼材漲價,而在鋼材裏麵鐵礦石賺取了大部分的利潤,由於鐵礦石主要來自進口,因此這些利潤就被外資賺取。因為鋼材等有關價格沒有下跌到我們計劃的區間,導致原先計劃的投資數額大大不足,而投資拉動內需又不能中途下馬,遂必須追加投資,這一追加的投資實際上就是鐵礦石等外商的利潤,中國拉動內需的好處就這樣為外商所得,中國的鐵礦石談判也更為艱難並一躍而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綜上,西方要我們拉動內需,實質是要在我們原本就已很緊缺的資源上麵雪上加霜,通過把資源價格炒到更加不合理的地步,以賺取更多的利潤。為此,西方對我們的消費作了區別對待:我們對於教育、醫療等等不是立即實現和消耗資源的消費,就不受他們輿論的支持,因為這沒有消耗掌握在他們手中可以卡中國脖子的資源!在中國,原來的公費醫療隻是很少的人能夠享有,大量的老百姓因為貧窮而有病不醫和輟學打工,隨著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老百姓產生了極大的教育和醫療需求,中國的人均壽命和人均醫療支出均大幅度上漲,老百姓現在要為醫療和教育進行儲蓄。以大學為例,擴招前後的大學生相差10倍,學費相差2~3倍以上,有多少資金進入大學消費領域?醫療亦是。這些教育和醫療的需求不正是內需旺盛和增加的具體表現嗎?隻不過這樣的需求既不產生資源壓力,也不對外開放,使得西方世界難以從中直接牟利,遏製了他們需要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會說我們這樣的需求不是需求。

 

二、中國需要積累和控製內需

 

    當前乃至今後相當時期內,中國最緊迫的需要是經濟的發展,因為經濟發展將增加財富,有了足夠的財富才會有足夠的消費。美國人壓他人美國化,中國國內也有不少人將美國視作榜樣。問題在於,中美不僅曆史文化不同,社會發展也有50年以上的差距。具體到內需,在美國,是發展後發達社會的消費;而中國,正處在發展期間,更多的需求應當是在建設(開發與投資)上。我們想一下,美國在二戰前有這樣多的內需消費嗎?那個時候西方世界是馬克思描繪的血汗工廠。或許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日韓等遠比我們發達的亞洲國家至今仍在積累:日韓的普通公寓也是很狹小的,而且是與父母合住的,其服裝、食品等等的價格是高昂的,更多原因是他們的勞動力價格高。如果以個人資源消耗和同等勞動量來衡量消費,中國很多大城市的消費已經超過了日韓:我們的經常下館子、請保姆的生活,是日韓普通階層做不到的,其實歐美也是。我們再想一下,滿足每一個中國農民每天洗一個熱水澡的要求並不過分,但我們的水資源夠嗎?我們的環境承受得了嗎?不僅僅資源遠遠不夠,僅僅環境的壓力也難以解決——我們的市政、環保等等配套建設跟不上。因此這樣的拉動內需會讓我們的家園變成垃圾場,進而極大地抑製我們將來的發展。
    因此現階段的中國需要的是控製內需,讓中國的資源緊缺不要被西方過於卡住脖子。中國要發展肯定要有代價付出,中國要趕超也不可能重複西方崛起時的殖民擴張、資源掠奪、快樂奢侈之路。不僅中國如此,後發趕超國家都這樣,比如二戰以前日本的經濟遠遠比中國發達,但是其民間生活水平並不比中國高。今天,如果要讓中國的內需起來,足夠的資源保障如何解決?西方的資源版圖是中國比不了的,西方的內需增加與中國的內需增加所不同的就是西方掌握了資源。正因為中國沒有足夠的資源供給能力,內需增加的結果必須就是與經濟發展爭奪資源。就如我們的房地產,要住好房子是當前中國民生中老百姓最重要的需求和消費了,但這樣的需求釋放後結果又如何呢?住房剛性需求所造成的土地、房屋價格的暴漲,危害到其他行業的發展。而且,住房剛性需求是我們十幾年來房改一下子釋放的,相比之下,西方的住房至少是在幾代人時間裏建設的,其結果在中國一定是土地、住房價格的非理性暴漲。對此,需要政府控製住需求讓它逐步釋放,使之成為中國長期發展的動力,而不是突然釋放產生通脹和經濟低迷,使得後續需求難以為繼。

 

三、中國內需的特殊情況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不同,不僅僅是西方擁有大量的資源儲備,在需求增長時可以滿足社會的供給,更大的差別在於西方是一個信貸消費的社會,而中國是一個存款消費的社會。在西方,如果內需旺盛導致通貨膨脹,貸款的利率就會增加,還貸壓力將使得老百姓手裏可以消費的錢更少,老百姓也沒有多餘的存款進行投機,這樣價格的上漲和通脹就很好地抑製了需求的進一步增加。中國的情況就大大不同了,老百姓幾乎人人都有餘錢存銀行,即使是貧困人群也要儲蓄保命錢以應付急需,一旦需求旺盛發生通貨膨脹,老百姓就會恐慌性地提出所有的存款買東西,產生恐慌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使得需求與價格的關係是畸形的。因此中國會比其他國家更加容易發生惡性通貨膨脹。
    讓我們再次回到資源上來。中國人口太多資源有限,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就帶來了供給不足的通貨膨脹的資源基礎。如果按照西方的資源消耗標準來發展我們的內需,即使世界的資源全拿來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比如即使我們的人均消耗隻是美國的1/4(美國總量是世界的45%,人口是中國的1/5),中國也要消費超過美國消費的資源,也就是中國和美國消費光全世界的資源還要多。因此中國內需增加的同時,西方國家一定要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減少資源消費。但這種改變即使是可以發生的,也不可能很快。大家可以想一下,美國已經占有世界資源的45%,世界還有歐共體和日本亞洲小龍兩個發達的國家群,而中國有世界20%的人口,即使是平均的20%的世界資源,對於中國來說世界都沒有空缺。
    我們還要看到,除美國因為控製和占有了世界一小半的資源因而其拉動內需有足夠的保證以外,歐洲國家的人口土地隻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世界老二日本的人口土地也隻相當於中國的一兩個大省,俄羅斯雖是世界國土最大、資源眾多,但人口也就相當於中國的三四個大省,因此他們拉動內需對於世界資源的消耗與中國也是不同的,隻是中國的1/10到幾十分之一。而香港、新加坡這樣的地區或國家,規模不到中國的1/100,其資源需求的增長對於世界基本可以忽略。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內需,一方麵不可能同時增加,一方麵因互相競爭而此消彼長,他們的拉動內需的背後就是向世界買入資源,是一個國家資源流入的過程,資源流入當然是一個國家發達的過程,而且這樣的過程對於世界資源市場作用有限,不會造成資源價格的過度上漲。但是中國就不同了,中國的拉動內需是要改變世界資源版圖的,會造成世界的恐慌和被世界的投機者利用金融工具把價格炒作到天價,從而直接催生國內的通貨膨脹,國內的通脹又直接威脅中國的外匯安全並給世界帶來更大的投機,造成惡性循環——這是世界金融大鱷的盛宴和中國發展的陷阱。中國是特殊的,對於其他國家的成功和拉動內需,中國不能簡單地借鑒,兩者的經濟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其中的關鍵就是其他國家的內需變化對於世界資源市場再分配的作用與中國是根本不同的。
    惟一可以與中國類比的國家是印度。印度的人口僅次於中國,但印度的經濟起飛遠遠落後於中國,需求基數很低,總量也很低。在同樣的增長率下,兩國資源需求的絕對數量卻差距巨大,就如中國十年前也不會有今天的資源壓力,當前印度的發展也不會有中國這樣大的資源供給壓力。但是以後的印度也會發生類似今天中國資源緊缺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恰恰會最直接地導致與中國的衝突。對此,中國應有預案。

 

四、沒有資源保障的內需會導致惡性通脹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龐大內需的資源供給要求,既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價格戰就可以解決的,我們買什麽就漲什麽已經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如果我們以價格戰在國際市場爭奪資源,會麵對怎樣的風險呢?人家是國際通用貨幣,是可以印鈔票的,控製著市場並且可以得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支持;而中國目前囿於實力隻能使用人家印刷的鈔票,同時,國際金融控製權、資源產權也在人家手裏,武力的優勢更在人家手裏。在這種環境中,一旦中國的內需發展了起來但又從世界得不到資源支持的話,結果一定是惡性通貨膨脹。原先我們想要內需起來不容易,真到了內需起來後,由於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再想讓內需停下來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那個時候的市場由於供給不足而整個地陷於恐慌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擁有龐大存款的中國老百姓在通脹預期下,會不顧一切、不管價格地把所有的錢拿出來消費,造成需求的進一步增加,最後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甚至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存款的大量流失和降低,對於依靠高儲蓄生存的中國金融體係是致命的,會造成我們的曆史大倒退,就如前麵提到的住房消費需求的非理性釋放,造成的是房地產越漲越買的效果。設想一下,老百姓因恐慌性需求把存款都提取出來撲向市場會是什麽樣的結果?這樣的恐慌需求造成上世紀8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進而導致政局不穩的曆史經驗教訓,是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的。
    麵對內外、上下一片拉動內需的呼聲或壓力,保持清醒甚為不易。有觀點說,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產能是過剩的,所以怎麽拉動需求都不怕,因為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正好有富裕的產能可以支持,滿足富裕產能的生產需要開動了機器,從而讓你走出經濟危機。真的如此嗎?經濟危機中產能確實過剩,你投入的大量的流動性資金由於擔心經濟下滑而持幣觀望,造成購買力在流動性增加後卻反常下降,結果發生通縮。可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一旦你的經濟在哪兒出現了供給不足產生的利益空間,由於資本的利益貪婪性,市場上逐利的各種投機性需求和恐慌性需求就會蜂擁而至地撲向緊缺的供給,從而造成惡性的膨脹,因為此時市場中早已經流動性過剩,資金供給非常豐富,結果就是過剩的產能更加過剩,緊缺的物資更加緊缺。經濟危機情況下,通縮與通脹的危險都在同時加大,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對於小國,由於可以通過國際供給滿足緊缺;對於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由於貨幣是國際貨幣,惡性通脹可以向全球輸出;但是對於人口龐大的中國,其緊缺是世界難以滿足的,再加上人民幣也不是國際兌換貨幣,使得對於這樣的惡性通脹的發生概率和壓力,中國與世界是不對等的,如果不能認識到這樣的不對等,中國就離掉進陷阱不遠了。
    所以,這樣的拉動內需是一個西方的陷阱。就如當初西方對我們洗腦說要財政收支平衡,結果西方自己都是債務國甚至是資不抵債;再如西方對我們說不能是負利率,結果美聯儲利率已經基本是零了。這些美麗的說辭背後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在承擔他們貨幣政策性貶值的損失,並且給他們的熱錢投機漁利的空間。現在,西方又來說中國該拉動內需。經過本文詳細分析,這裏存在著似是而非的陷阱——中國與西方是不同的,這樣的不同足以產生巨大的陷阱。
    如果中國盲目拉動內需導致供給不足發展到惡性通貨膨脹的境地,結果就是中國不得不把外匯儲備用來購買資源,緊急大量拋售中國手中的美國國債等外匯資產,本身就會造成價格的短線暴跌,損失很大。同時西方世界就可以把資源價格炒高到天價,迅速把中國所有的外匯消耗光並且從中賺取巨額利潤。等到中國沒有外匯了,資源價格低下來你也買不起,你也沒有什麽內需可以追求了,因為你是窮光蛋了,你又回到了不得不賤賣資源的地步,甚至你原來高價買入的資源還要賤價賣出去。所以先要有資源保障,然後才能拉動內需,這樣的次序是絕對不能顛倒的!

 

五、資源比內需更重要

 

    對於內需的增加,不是你想拉動起來就可以很容易地拉起來的。更要看到,這樣的內需一旦起來了你想讓它下去就更難,因為它有著極大的慣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大城市裏的老百姓如今習慣了每天洗澡,你能夠讓他們改掉這樣的習慣嗎?如果我們的普通農民收入提高後也是這樣的生活習慣,那麽要有多少水資源來保障、多少能源來燒熱水和多少處理廠來處理汙水?如果我們習慣了美國式的鄉村化生活,大家都開車上班,那麽需要進口多少石油?我們有能力來保證汽車用油嗎?那個時候大家已經住到遠郊開車上班了,你怎麽改變?更有甚者,在中國內需發展供給不足造成通脹後,不但不能按照正常的供需關係依靠漲價來減低需求,而且會越漲價越激發恐慌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陷入越漲越買的惡性循環,就如前麵所提到的房價一樣。因此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而言,拉動內需是表麵的,實質的問題是資源占有和消費的控製,是我們的資源版圖。中國迫切需要一個長遠的資源規劃,核心是將內需控製在資源承受能力的範圍之內,避免相對內需水平的供給不足所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如果沒有足夠的預防通脹的準備,拉動內需更有可能的就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陷阱,最後會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和財富席卷一空。
    文章到此,核心觀點浮現:保障資源的供給是關鍵,對於我們資源是比內需更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們的宏觀調控,控製內需比控製價格更加重要。在需求得不到有效控製的時候控製價格,結果就是將我們能夠調節價格的資源儲備和政策環境全部使用了,等我們的調控手段用完以後,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一定會給我們報複性的通貨膨脹,就如在恐慌心理下老百姓提款買東西,我們的收緊貸款和提高利率等等政策都是無效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把需求控製在資源供給範圍內是多麽的關鍵,而資源對於我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製約作用由此可以清晰地展現在大家麵前。
    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作者認為:我們的內需增長和老百姓的收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是我們趕超世界必須付出的代價。回頭望去,我們的生活實際上比10年前改善了很多,比20年前改善得更多,比起3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時簡直是天壤之別,即使是中國的貧困人口,這樣的改變也是明顯的。對於中國,拉動內需是需要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被西方洗腦而一味地拉動內需,做超過我們能力範圍的事就是陷阱,會付出巨大代價讓他人掠奪利益的。西方需要的是我們的內需,而我們需要的是世界的資源。現在中國遭遇資源瓶頸,世界的資源應當合理公平地分配才是我們對外博弈的重點!但在西方的壓力和誘惑下,我們滑向拉動內需這一陷阱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可惜的是中國的學術界被西方洗腦日久,都是沿用西方的思維,對拉動內需連一個唱反調的都沒有。一切沿著西方的思路走,你怎麽可能趕超西方世界?

 

(責任編輯:楊學軍)

 

綠葉 2009 年11期

 

● 張捷,投資公司經理、律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