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憂傷的自行車

(2005-06-23 05:24:57) 下一個
--  作者:哪吒
--  發布時間:2004-11-28 16:28:40


昨天半夜臨睡前,亂按遙控器調換電視機的頻道,偶然看到CCTV-6正在演一部老舊的黑白影片,配音還帶著解放前國語電影中人物話語的味道,這種節奏緩慢的影片,實在是抵擋不住困倦,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早晨上網,查了資料,才發現,這部影片居然就是德·西卡1948年的新現實主義經典作品——《偷自行車的人》。
    
    說起來這電影,實在是慚愧得很,早在四年前,DVD還不盛行的時候,就買了刻錄盜版碟,15元,簡陋的牛皮紙包裝起來,卻也一直也沒有看,放在櫃子裏,落滿了灰塵。至於後來什麽時候買了DVD回來,就根本記不起來了,晚上無事,趕緊打開來看,居然有國語配音音軌,跟昨晚上看到的一樣一樣,不禁很驚喜,盜版商真是善解人意啊。
    
    影片講述已經失業了兩年的裏奇,剛剛找到了一份為廣告公司張貼廣告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必須要有自行車才可以,可是他的車在一個月之前當掉了,一貧如洗的他們隻好又當掉了家裏的床單,換回了自行車,當裏奇滿懷希望的開始新的工作的時候,自行車卻被小偷偷走了,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隻好帶著兒子布魯諾,在朋友的幫助之下,開始了尋找自行車的旅程,一天之內,他們行走在自行車市場裏,在鄉村教堂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裏,可還是一無所獲,雖然最終他找到了那個偷他自行車的小偷,卻因為沒有證據,無功而返,萬般無奈的裏奇選擇了偷自行車這個辦法,可不幸的他卻被當場抓住,雖然沒有被送到警察局,卻被人們大大的奚落了一番,在影片的最後,裏奇拉著布魯諾的手,走在擁擠的人群裏,走向未知的明天。
    
    這部影片是做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導演之一的德·西卡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和前幾天看到的費裏尼的《甜蜜的生活》中,將意大利的上層社會的浮華與奢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不同,德·西卡則把鏡頭對準了另一個極端——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從始至終都帶著當時意大利社會底層人們的無奈與憂傷,雖然影片僅僅講述了在不到3天的時間裏所發生的故事,但正是這短短的時間,將整個社會生活濃縮在我們麵前,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德·西卡就像是一個裏奇一家人的生活和那個年代的意大利的旁觀者,用鏡頭冷靜的記錄著這3天中所發生的一切,這部影片全部采用了非職業演員,這些人們的本色演出,真實地反應了普通的意大利人當年的生活,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1948年的意大利。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還沒有撫平,太多的人們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他們沒有工作,每天擠在職業介紹所門口,盼望著一份哪怕是臨時木工的工作,他們靠著社會救濟金生活,住在集體宿舍一樣的單元房間裏,他們要排隊才提的到每日所需的水,他們之中幸運的得到工作的人,早晨天不亮,便騎上自行車或者擠上罐頭一樣的公車去拚命工作,那些不幸的人,則會到教堂裏去,裝模作樣的進行禮拜,以換取一頓免費的菜湯和麵包,或者把希望寄托在毫無希望的占卜師身上。當然,他們也會去看羅馬隊的球賽,或者聽廣播裏的轉播,隻有這些,才和我頭腦中意大利的印象有那麽一點點的交叉。
    
    德·西卡在關注著殘酷的現實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這艱難環境中的父子之間的真情,看起來隻有七、八歲的裏奇的兒子布魯諾,生活的艱辛使他過早的成熟起來,一舉一動都帶著大人的模樣,但是當鏡頭一次又一次的對準了他的眼睛,那裏卻又分明是孩子所獨有的清澈和透明,他小小的身軀跟著裏奇奔走在羅馬城的大街小巷,在大雨中跌倒,又毫不在乎的爬起來,接過父親遞過來的手帕,輕描淡寫的樣子與他的年紀是那麽的不相稱,一頓並不豐盛的午餐,就能讓他忘記父親無端的責罵,這時候的他卻又是那麽的容易滿足,當他意外的看到父親最後也成為了偷竊自行車的小偷的時候,那雙大眼睛中充滿了不解與憤怒,但最終,他還是拉緊了父親的手,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父子牽手的情景,德·西卡的精心安排使影片的結尾雖然殘酷卻也充滿了濃濃的溫情。
    
    那些記錄著底層人們生活的伊朗影片,不管是馬基德的《巴倫》,薩米拉的《下午五點》還是阿泊爾法茲爾的《沙漠中的少年》……所有這些,無一例外的都帶著艱難生活的眼淚和努力生活的堅強,這些影片,也都無一例外的采用最平實的紀錄方式,緩慢,憂傷卻又平靜而深邃,主人公都被那些在我們看起來無法承受的生活重擔緊緊的擠壓著,可是他們卻也有我們所不具有的力量,一種從不屈服,也無法屈服的力量。他們都有受到《偷自行車的人》的影響麽?我無從得知,也許真正關心他們的電影導演大都是一樣的吧,有著柔軟的內心和敏感的神經。
    
    同樣是自行車的故事,同樣是下崗工人的故事,不免又會記起《十七歲的單車》和《看車人的七月》,一樣的精彩,一樣的震撼,卻一部被禁3年之久,另一部雖國外拿獎,也隻是花開在了牆外,國內票房慘敗,我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也沒有不想去關心這個事情,隻是覺得,在越來越多的所謂的大製作,所謂的國際接軌彌漫了我們的眼睛,蒙蔽了我們的心靈的時候,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沒有如夢的幻想隻有殘酷的現實的世界,那是個真實的世界,卻被我們拋離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