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楠,“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攝影家”、“當今中國最有分量的攝影家之一”,他的鏡頭讓人想起馬克·呂布,他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照片《為無名山 增高一 米》的製造者。在1989-2004這15年中,呂楠如苦行僧一般生活、工作和學習,在推出《被人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在路上——中國 天主教》和《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三部曲後一舉成名,他用他那些冷峻、殘酷但極為真實的照片,把攝影和當代藝術最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
(來源: 新鮮攝影網)
呂楠從不讓自己的形象出現在印刷品上,不少人誤把他作品中這個修士形象當作呂楠本人。呂楠堅持別人對他直呼其名,不肯被稱老師;拒絕出席自己作品的開幕式和研討會,並以自己“太醜”為由,拒絕任何媒體的拍照……
1989-2004這15年,呂楠如苦行僧一般生活、工作和學習,他堅信“好東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2005 年之前,見過呂楠作品的人屈指可數。三部曲一出,他成為“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攝影家”、“當今中國最有分量的攝影家之一”
《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
1996-2004
犁地的夫婦 2004
呂 楠把他鏡頭下的西藏農民從3500多個膠卷、126000多張底片中精心挑選出109幅純淨的黑白照片,組成了《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這部作品 以季節為順序,從春播到秋收,從溫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幾乎包含了西藏農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像一幅幅“影像版”的古典主義繪畫。
吃晚飯的一家人 2002
7年中,呂楠拒絕拍攝所謂典型的、流行的景色與人物,幾乎每年,他都有至少一半的時間生活在西藏,最多的一次,他在西藏連續工作達9個月之久。完整的秋收,呂楠前後拍了4次,春播拍了兩次。
洗被子的女人和孩子們 1997
他靠地圖選擇拍攝地,用比例尺來計算能夠步行走到的村子,幾乎每天下午,這位自稱“沒有信仰隻有信念”的攝影師都冒著沙塵暴,往返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村莊和駐地。拍攝之餘,每天還要花數小時研讀柏拉圖、歌德,並且聽他喜歡的巴赫。
做驅雹法事的人們 1997
正是這些幾乎被“當代”遺忘的“大作”成了呂楠在西藏的精神動力,他說,是歌德是巴赫支撐著他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並給他以巨大的營養,使他一直保持著一種宗教般的虔誠。
紡線的婆婆和織布的兒媳婦 2000
把相機放在手邊,藏人在呂楠麵前走來走去,做自己的事情,他們互不打擾。從呂楠安寧從容的照片來看,他離藏人很近,藏人在他的鏡頭裏平靜得似乎沒有攝影者的存在。
跳繩的孩子們 1996
一年四季的場景和情緒,藏人發生在山野和雪水之間的日常的瑣碎、散漫與溫暖就這樣被一個來自異鄉的攝影者緩慢記錄著。
背麥子的男人和女孩兒 2002
當 問及為什麽選擇拍攝西藏的農民時,呂楠說:“攝影家不愛拍農民,因為他們的生活過於平淡。但我認為在一個相對廣大的地域裏麵,西藏的農民是世界上最後一個 不受任何誘惑、從容不迫生活著的人群。很多人認為藏族是一個很特殊的民族,我一開始拍就沒把他們當作一個特殊的民族。因此,這7年,我並不是在拍‘西藏的 農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們當初曾經也經曆過的、但在大多數地方已經消失的人類健康的質樸的生活。”
挖食用植物的母子 2004
“控製畫麵的情緒,也許是《四季》保持莊嚴感的重要方式。”栗憲庭如此評價呂楠。所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四季》的每一幅作品,所以能始終統一在莊嚴、肅穆、大器、凝重的整體氣氛中,控製力可能是呂楠最重要的語言方式。”
休息的人們 2001
一 個鏡頭可能要拍掉幾個膠卷,而且所有的照片都不剪裁,《四季》能把普通變成不普通,把日常生活變成“經典”,在栗憲庭看來,在於呂楠體會到了西藏人的勞動 是百之百地為著自己。他第一次看到把勞動變成了勞動本身。“凡高說強烈的陽光下就是莊嚴肅穆太對了。在西藏,沒有麵朝泥土背朝天苦的那一麵,他們完全是為 自己幹,所以勞動終於變成勞動是快樂的。就跟藝術變成藝術本身一樣才有可能出現偉大的東西。一旦有世俗就跟偉大沒有了關係。”
外祖母和外孫女 2001
呂楠在他拍攝的村莊裏,還有一個“神醫”的雅號,西藏的一些農村看病很難,每次回到村子,呂楠都會給鄉親們帶來各種藥物,他還自學很多醫學知識,拍攝之餘給鄉親們看病,一治一準,時間長了便成了“神醫”。
拾麥穗的女人 2003
秋收中的母女 2003
收工的一家人 1999
村莊 2001
磨鐮刀的少女 2002
過水渠的少年 2003
爺爺和孫女 2001
在鄰居家頭痛的奶奶和受驚嚇的孫子 2001
奶奶和孫女 2002
編辮子的夫婦 1999
妹妹和向母親告狀的兩個姐姐 2003
跳舞的姑娘們 2000
秋收中煮茶的老婦人 2000
降神師和前來降神的人們 1997
2005 年之前,呂楠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人們常常誤認為他沉默寡言、難以溝通。其實呂楠很健談,名人警句、旅途見聞、人生感悟,隨手拈來。15年四處奔波,結識各色人等數以萬計,呂楠說:“我比賣菜的還好打交道”。
15年間,呂楠沒有收入,除了偶而在雜誌上發表作品所得稿費,生活和工作都靠借錢。呂楠笑著說:“所幸認識了些極好的朋友,可是如果一不當心,路上死了,立刻就成為債務未清者。”
“從1989年到現在,我都很清楚,幹好了是例外,幹不好是正常。” 呂楠說,“但我隻有一個願望,或者說目的,殘酷的是這個目的不一定能達成:我隻希望我的作品比我活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