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臭臭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龍應台:難民問題,不僅僅是人道這麽簡單

(2015-09-29 04:22:12) 下一個

最近不久,因為一張敘利亞3歲偷渡兒童溺亡的照片在媒體上傳播,敘利亞的難民問題才引發了各國公眾的高度關注。作為難民首選目的地的歐洲,也被置於風口浪尖。

雖然一張照片似乎推動了對難民的人道救助,雖然歐盟為此開始重新討論難民安置議題,德國總理默克爾還表示會接收更多難民,但真實的難民問題,群體與個體在這個世界的安放,人道主義和同情心並非萬能鑰匙。

本文是龍應台的一篇舊文,初版於1988年,是她在瑞士期間對難民問題的所見所思,放在今日也可以讓我們去從另一角度看待難民安置的困境。

人道難為

文|龍應台

                      

TU▲瑞士難民委員會(Swiss Refugee Council)的宣傳海報

4月5日,瑞士全民投票表決政府是否應設法阻擋太多的難民湧入瑞士。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投讚成票,反對者卻大聲指責瑞士違背了立國的人道精神。

1956年,匈牙利爆發革命,成千上萬的匈牙利人逃亡國外;瑞士收留了16000人。1968年,捷克發生動亂,瑞士接納了114000名逃難的捷克人。1975年,越南淪陷,上萬難民——大多是中國人,漂流海上。美國隻收年輕力壯、具生產力的難民,瑞士卻特別容納孤寡殘障,歡迎近9000名難民到瑞士定居。

1986年,來自非洲乍得的穆兀瑞在瑞士要求政治庇護,被政府拒絕,他的瑞士鄰居,共10個人,與穆兀瑞一起絕食抗議,要求政府改變主意。

以紅十字組織馳名世界的瑞士,一般以自己的人道主義為榮。多年來不斷地接納難民,比較貧困的鄰國百姓又不斷地滲透進來打工賺錢,今天的瑞士已經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口是外國人,也就是說,在六百萬瑞士人中,每六人就有一個外國人。在蘇黎世坐一趟電車,隨時可以聽見各國的語言。

瑞士是個極小的國家,又極度缺乏自然資源,整個國家的財富主要依賴觀光、精密工業,以及銀行業,換句話說,大多是腦力的經營。眼看著外國人越來越多,瑞士人心裏的不安全感也越來越深。

這種想保護自己的不安全感與傳統中的人道主義形成一個兩難的矛盾。這個矛盾就在執法中表現出來。1980年以來,有五千名來自錫蘭的Tamil申請庇護。六年以來,政府隻處理了將近2500個案子,而真正獲得政治庇護的,不到100人。

去年夏天,國會通過了一個新的難民法案,給予政府權力在必要時阻止任何難民進入瑞士國境,同時把考核難民身份的職權下放給地方政府。這個法案立即引起社會的注意。

反對人士很快地訴諾行動。在瑞士,任何政府的決定人民都有否決權。短短的幾個月中,反對人士收集了六千個簽名,要求對新法案由全民投票表決。

4月5日是投票日。投票前,掌管難民部門的官員預測說:"可能會是五十五對四十五之比,讚成限製外人入境。"結果卻出乎意料: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肯定新法案,而且投票率是百分之四十二,比一般要高,顯示瑞士人對"外人入侵"這個問題有高度的關切。

這樣一麵倒的投票結果,明白地表現了瑞士人對外人不歡迎的態度,這種態度當然其來有自。

一方麵,瑞士人覺得外國難民坐享其成是不公平的。"我們的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輔助難民,供吃供住不說,還加零用金,"一個投讚成票的蘇黎世人說,"瑞士自己也有不少窮人!真實的情況是,瑞士不是沒有窮人,住在山裏養牛的那些農人,生活很清苦的。他們辛辛苦苦從早做到晚就賺那麽一點點錢,跑來瑞士的難民不必工作就有我們的政府養他們——這當然不公平。"

當瑞士人發覺來自錫蘭的難民把瑞士發給的福利金寄回錫蘭給親人時,這種"不公平"感就更加深了。"用我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養他一村子的親戚?"一個花店老板很不高興地說。

文化差異也往往造成衝突。一個去投票的家庭主婦抱怨說:"你看我們樓下的南斯拉夫人,一家人到半夜十二點還嘩啦嘩啦地製造噪音,小孩子蹦來蹦去,他們燒的菜有奇怪的味道,有時候從早上八點就開始燒萊,好幾個小時整棟公寓氣味彌漫,窗子關了都擋不住那個奇怪的氣味。"

有潔癖、愛安靜、中規中矩的瑞士人如何與愛熱鬧、講人情、散漫不羈的南歐人和平相處?文化的差距造成溝通的困難,缺乏溝通了解,憎惡猜忌油然而生。國會之所以在此時製定新法案,也無非是看準了瑞士百姓的排外情緒,投選民所好而製。

然而反對的聲浪卻也很大。瑞士四大黨之一的社會民主黨、天主教及基督教組織、慈善機構,以及國際人權組織等等,一直在設法抵製新法令的通過。甚至有一個瑞士人組成的地下組織,取名"庇護所",冒著犯法的危險專門收容即將被驅逐出境的難民。

這些組織指責瑞士人違反了人道精神,"自私"、"排外"。他們指出,瑞士人排外表麵上是經濟理由,骨子裏其實是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早期的難民之所以獲得收容,是因為他們大部分來自南歐,仍屬白種人。現在湧進的乃是亞洲人及非洲人,膚色較深,所以受到排斥。

一些專欄評論者認為今年四月五日的反難民投票結果與去年瑞士人全民投票反對瑞士加入聯合國有相同的涵義:瑞士人有自我中心、自我封閉的心態。

這些主張寬容難民的組織,雖然顯然隻占少數,卻也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四千多錫蘭難民就是由於這些組織的堅持而得以躲避了被遞解出境的命運,暫時留在瑞士境內。

加入違法的"庇護所"組織的老百姓高達九千餘人。與穆兀瑞一起絕食抗議的瑞士人戲劇性地代表了與瑞士"恐外"心理相反的聲音。

瑞士所麵臨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兩難。1859年,當歐洲、美洲、亞洲仍舊在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屠殺時,小小的瑞士已經組織了紅十字會,超越種族、超越國籍、超越文化的,救濟全世界受難的人——隻要他是"人",而且在難中,都是援助的對象。

這麽一個崇高的理想,並且付諸實際行動,使瑞士的國旗(紅底,白十字:是紅十字會旗的反映)成為人道精神的象征。許多瑞士人因此堅持對難民敞開大門。

然而,現實是冷酷的。70年代,每年大約有1000名難民進入瑞士,在1986年,這個數目變成8546人。而今年,平均每個月就有1000人申請庇護。21000多個案件仍舊在等待之中。

湧入的第三世界難民之中,有的確實受到政治迫害,一旦遞解回國,馬上有生命危險。有的,卻隻是受貧苦所驅,希望在瑞士謀取較好的物質條件。真正的政治難民與隻是"找出路"的難民如何區分?而小如麻雀的瑞士又如何能吸收一天比一天多的難民?

主管難民事務的官員歎息著說:"我們解決不了第三世界的問題!"人道精神?還是自我庇護?在第三世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在瑞士,卻是個道義問題;後者,並不比前者簡單。

 

摘自龍應台《人在歐洲》,三聯書店1997年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