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臭臭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子女終究是子女,不可以朋友視之

(2008-02-11 06:44:34) 下一個
我認為這篇文章說得有道理, 請大家也看看. 轉載愛在人間

許多家長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將孩子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孩子才不會有壓迫感,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與家長平等交流,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這樣的看法確有它合理的成份,實踐中也確有值得肯定的效果。但世間事凡是有利就有弊,這樣的教育理念隱藏著一個很大的社會弊端。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孩子從小就泡在蜜罐子中長大,父母雙親、祖父母、甚至外祖父母,全家所有的人都圍著一個心肝小寶貝。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不被溺愛也幾乎不可能。中國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慈愛的父母了。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麵是由於中國人秉性善良,另一方麵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中國人自古以來講求人倫之道,即人與人相處的道理。人倫中以五倫,即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種人際關係最為密切。在父子關係中,父要慈,子要孝,如此就會形成和諧的長輩與晚輩的關係。正因為中國人從來都認為做父母的疼愛子女、養之、育之、撫之、教之是天經地義的事,傳統影響所及,所以形成了現代中國父母舉世無雙的對子女的慈愛之情,有時甚至愛得有些出格,成溺愛了。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的人倫之道中,“父慈”一項,中國人並沒有放棄,甚至還有所發揚光大了。

但與“父慈”相輔相成的另一麵,“子孝”,則幾乎不見蹤跡了。中國人認為,孝道,既是天生的感情,更是後天人文教化的結果。說它是天生的,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受到父母的細心嗬護;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父母雙親經年累月嘔心瀝血的結果。任何一個人,當他略微長大一些,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時,就會油然而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這種感情,是天生的。

但孝道更大程度上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每個人固然都有體會到了父母辛勞、自然而生報恩之心的時刻,但這種寶貴的天性,若不加以後天的熏陶與教育,則很容易流失掉、泯滅掉。人性中有善的一麵,有惡的一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惡從善。若對孩子從小就教以孝道,使孩子天性中善的一麵從小就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則孩子一生受益。中國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即是此理。反之從小若養成惡習,則其後果不堪設想,會成為一生之累。

我們現在視子女如朋友,家長主動將自己擺到了與子女平起平坐的地位,於子女言,自會欣然接受,認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理應如此,理應是平等的,從而不容易樹立起父母是長輩,自己是晚輩,晚輩應尊敬長輩的觀念。平等容易相親,而不易相敬。不相敬,則不容易生起對父母的敬畏感;無敬畏感,自然就會我行我素,甚至發展到無法無天。在家長眼中,則是所有作長輩的共同感受:“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

不僅如此,不良後果後麵還有。孩子從小被父母以朋友視之,遂順理成章地認為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都應是如此。但將來長大成人走入社會後,卻發現並非如此,社會上人分為三六九等,不平等的現象比比皆是。孩子遂認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欺騙,書本上的理論都是假的。在這樣一種受騙上當的憤慨心情中,一方麵會使自己迅速地適應社會,不再以平等觀視人,從而人很快地世俗功利起來;另一方麵則有了一定的反社會傾向,甚至認為世無好人。這樣一種偏激的心態,如不及時加以矯正,有可能會產生心理疾病。十九世紀威脅人類最大的疾病是肺病,二十世紀是心腦血管疾病,二十一世紀是精神疾病。可不慎哉!

中國傳統孝道不會有這樣的看法。中國人認為:人人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人應該有上下尊卑之分,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孩子呱呱落地,童幼無知,無謀生能力,此時與父母相比,自然是不平等的。人入老年,體衰力竭,如何與中年人平等?如非要講平等,則老年人應繼續拚老命與中年人相競爭,如此,這樣的社會豈非很殘酷?我們願意自己將來垂垂老矣之時,也步入此一淒涼人生境界否?故平等乃指價值觀而言,現實生活人群相處,樹立相應的上下尊卑秩序,亦屬必要。孝道就是要教育孩童尊老,敬老,親老,愛老。孩子在家中逐漸有了上下尊卑的觀念,才會日益體會到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何其深,何其厚,自己若不孝,罪何其大!“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尊老敬老,才會對父母長輩既愛且敬,才會深知父母的教誨都是為了自己的好,自然會對父母長輩有敬畏心,父母的話才會真正去聽,去做。有了這樣的心態,將來走入社會後,發現社會果如家庭,有一定的上下秩序,自己於此早習以為常,遂不會產生反社會、受欺騙等心理病態。而且,在家即知尊老敬老,在社會自會發現可值尊敬之長輩、前輩,乃至平輩,自會執弟子禮,謙恭受教。這樣的年輕人,誰人不喜?這樣的心態,豈非一最健康之心態?

父母自甘與孩子平等,孩子遂認為自己與父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你是你,我是我。我已長大成人,請你不要幹涉我的生活。這種西方人的個人主義觀念,遂使現代年輕人考慮不到父母長輩的親身感受。逢年過節買些東西看望看望老爹老媽,即已盡了全孝。這就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的看法。為何要盡孝?如何來盡孝?現代年輕人對此茫然無知。誰之過?誰之錯?能一味地將責任推給年輕人嗎?做家長的將子女視為朋友,做子女的將父母亦視為朋友,何錯之有?過節能買些禮物來看看,這樣的朋友又何其難得!

視子女如朋友,子女自感大自在,大自由。中國傳統的“父慈”一倫並未消失,對孩子疼愛有加,孩子在家中享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一旦走入社會,發現社會所能給予自己的自由極有限,遂生一大失望心。於是益加感受到獨立的可貴,隻有獨立才能有更大的自由。不僅對社會中人要爭取自己的獨立,對父母家人亦要爭獨立。同時也感受到平等的可貴。自己不自由,不獨立,蓋由於不平等。於是越發覺得上下尊卑等必要的社會秩序是萬惡之源,罪魁禍首,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越發不知尊敬長者,覺天下無一人可尊可敬,如此才是大平等。此種偏激心態,能使此年輕人真正適應社會,真正感受到幸福嗎?

平等獨立自由,都是人類追求的理想。但世上無絕對的平等獨立自由。此理甚淺,惜乎許多人不察。孩子一入幼兒園,即以朋友視之,稱為“小朋友”;年齒漸長,更以朋友視之,希望同孩子平等相待,以顯示自己無封建家長之作風,同時換取孩子良好的配合,促其成才。中國父母之苦心,其情誰知!真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平等視子女,則必使子女產生求獨立自由之需求。西方的平等獨立自由主張,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由此使子女成人後產生了西方式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這是水到渠成的事。何怪之有!西方式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不是不可取,隻是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多有抵觸。譬如孝道,此其最明顯者。中國人無不希望能夠與子女承歡膝下,同享天倫之樂,但西方觀念於此則特別欠缺。中國人永遠是中國人,骨子深處的中國情結不可能真正消失。我們努力學西方,但不客氣地說,永遠也不會變成真正的西方人!

西方工業文明發展至今,其自身之缺陷已暴露無疑。西方人已開始反省自身文明的缺陷,希望能從東方文明、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成份,以取長補短。但許多中國人,仍一意西化,以為現代化即是西化,其意態之偏激乃如此!家有寶山,卻不自知珍重。即以教育而論,中國自有悠久深厚的傳統教育方式,曆經五千餘年,屢屢證明其特出而過人之處。即以今天的教育理念視之,亦有相當多的科學合理成份。但現代中國人,多以陳舊腐朽的觀念視之。西方教育觀念的偏差,可由其社會機製來加以彌補。如孩子在家中,少有中國父母般溺愛,鋼鐵大王、國會議員之子亦得從小打工掙零花錢,故其獨立性較強。其長大求學成家,亦多靠自力。而中國孩子在家中卻有無限的自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由父母包辦,從而不易培養出西方式的獨立精神。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念博士,費用皆由父母出。結婚靠父母,找工作靠父母,視若天經地義。盡享自由的好處,而無獨立的意識與能力;盼他人與己平等,而自己稍有社會地位,即對社會弱勢群體鄙夷有加。西方文明的精華並未透徹掌握,中華優秀傳統又幾乎消失殆盡。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根源即在此。

中國傳統教育,首推孝道。孝道並不是像許多人理解的培養對家庭的自私,而是從小即培養孩子有一份愛心。能愛父母,才能愛兄弟;能愛父母兄弟,才能愛他人;能愛他人,才能愛社會;能愛社會,才能愛國家;能愛國家,才能最終培養出一種對全人類的無私大愛來。所以中國人說:“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即是此意。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如何想像他能夠愛他人,愛社會!《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民諺: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可見,中國傳統教育,以孝道為先,其中實在是蘊藏著高明的教育原理。

中國五倫之道,乃相輔相成,互為對應。父母越是慈愛有加,乃愈顯出為子女者之不孝。許多年輕的父母,愛孩子卻不知正確的方法,正如古語所說“愛之適足以害之”。為父母者,首先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培養起孩子的孝道精神。古人曰:“愛子,教之以義方。”是父母不教子女以孝,正是父母之大不慈。孝正是義之最大者也。

視子女為朋友,自然會產生西方式的教育思想與後果。這種教育模式出來的年輕人,其觀念與行為自會與中國社會風俗與秩序多有抵觸,在社會中每多受磨擦與挫折。提倡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以孝道為先,正可免其弊而收其利,而其長遠教育效果又遠過之。有心者深思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