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的一則笑話

(2006-12-22 17:59:18) 下一個

        每個人都能看出此blog的名字竊取自蘇東坡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今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本詩見《東坡七集》。嘉祐六年( 1061),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今屬陝西)簽判,  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此兄弟倆平生第一次分開。蘇轍然後返回京城開封,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五年前,父親蘇洵帶他們兄弟倆赴京應考曾經過此地,那是他們第一次出遠門,一路坎坷記憶猶新。

        蘇軾依韻寫下本詩,當時作者隻有25歲。短短五年的時間,故地重遊,蘇軾卻發現這一偶然經過的地方已是物是人非。
老僧二句憶昔年與老僧奉閑相知相交而如今僧人已故去而築起墓塔,舊日題詩之壁也已破壞而無法再見。詩的結尾以問句提起前次來澠池時的狼狽,道路崎嶇而馬又死去,隻能騎著跛驢而行。而  “飛鴻雪泥”以其特別生動貼切而優美的文字禪寓,進而演化為成語廣為人們使用。


  蘇軾一生坎坷,屢次政治風波中,長期貶竄各地,甚至飽受牢獄之災,死裏逃生。但他均能豁達地走過。從本詩裏作者表達的人生態度裏,不難窺見其後期剛強達觀的底蘊。人世無常,變幻莫測,不必過於計較,麵對人生艱難總要采取一個超越的態度。自古真能如東坡這般瀟灑者並不多,譬如屈原、李白雖亦浪漫,而牢騷頗盛。

        東坡豁達開朗向上的人生態度深受佛教影響。東坡家世奉佛。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遊,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

         東坡的一則有名的笑話如下:

         再貶謫黃州期間,東坡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係,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

        就本偈語本意,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一世。香港天壇大佛落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提詞還是用的這首偈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是這首偈頌的中心思想。一方麵固然是在讚頌佛陀;另一方麵,是隱喻作者具有超俗,不為物累的境界,是自負不凡的得意之作。

        禪師看後在上麵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嗬嗬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歎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

       也從此看出,明理和致用是完全兩回事。 頗有解悟,但如果缺乏實踐工夫,頂多是個麵子光,受益與否就難說了。就像每個人都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對於個人的事業發展和性格鍛煉是有益處的,但能真的持之以恒的勤奮上進,總不鬆懈的人卻很少,成功的也是少數。大家也都知道應該助人為樂,但真正事到臨頭時候,如果需要自己經濟精力上付出太多時候,很可能就會猶豫止步。所以,不但要知道怎麽做,而且要看能不能真的用心用力去執行,這才是難得可貴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