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中國·1985
該片根據張曼菱的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由張暖忻執導。講雲南西雙版納知青生活的故事。這個名字是導演起的。該片在取景、攝影、錄音、美術等方麵都有相當高的水準,在如散文詩般娓娓闡述中,表現出知青成長過程中對文化、對美的覺醒。
1985年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攝製 彩色 9本
根據張曼菱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
編劇:張暖忻
導演:張暖忻
攝影:穆德遠、鄧偉
美術:李勇新、王硯縉
作曲:劉索拉、瞿小鬆
錄音:馬躍文
剪輯:趙綺華
主演:李鳳緒(李純)、馮遠征(任佳)、鬆濤(房東大爺)、郭建國(房東大哥)、玉妲(依波)
是部紀實性影片,是部主觀色彩很濃的影片。
此片在紀實性方麵走得比〈沙鷗〉遠得多……它完全擺脫了敘事、情節對於戲劇性的依存,第一次實現了整體的非戲劇電影的散文框架。
當年的插隊知識青年李純,在遙遠的傣寨,淳樸的傣家人中度過了自已的青春歲月。
若幹年後,她上了大學,但在傣鄉的這段生活和傣家人對她的情誼,使她永生難忘。
初到傣寨,李純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傣鄉的風俗和傣家人的生活觀念與她完全不同。她不會幹傣家活,那身“軍裝綠”也很鬆垮破舊,與打扮得美麗妖嬈、快樂的傣家姑娘格格不入,寨子裏美麗又傲慢的姑娘依波為此經常嘲弄她。
漸漸地,依波的筒裙,姑娘小夥的對歌,傣家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強烈地撞擊著她的心靈,深深地打動她,吸引她。她開始發現美,關注美,開始學著像傣家人一樣地生活。
她用色彩豔麗的床單裁成筒裙,戴上漂亮的耳環,她頓時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傣家姑娘。當她穿著筒裙,扭動腰枝上井台打水時,傣家姑娘們對她發出一片讚美之聲。鄉親們也都把她當成自已的親人。房東大爹細致入微地關懷她,依波也同她成了好友,她欣喜地融入了傣家人的生活。
幾年後,李純和在鄰寨插隊的男知青任佳相識,並逐漸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一次,在舉寨歡慶豐收的晚宴上,李純房東家的大哥喝醉了酒,和任佳打了起來。李純這才發覺房東大哥在深深地愛著自已,而她畢竟不是真正的傣家人,不可能接受大哥的愛。最後,她隻得離開這些忠厚善良的傣族鄉親,到一個山區小學去當教師。
她走後,大哥90多歲的老奶奶因為思念她而去世了。她懷著無限的思念和充滿內疚的心情,參加了老奶奶的葬禮。
又過了些年,李純要回城上大學了。行前,房東大哥真誠邀請李純的男朋友任佳來家裏做客,以表達他的歉意。然而,任佳已經不可能再來了。他被一次突發的泥石流卷走,永遠地留在了那裏。
李純走了。她告別傣鄉,告別傣家親人,也告別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但是,李純永遠也不會忘記那片土地,那個使她找回了愛美的本性,萌生了初戀的情感,樹立起新的生活信念的地方。
1985年,第四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張暖忻拍出了那個永遠留在一代人心中的故事《
青春祭》。關於“知青”生活的影視作品已經不在少數,但其大多表現的是生活中的苦難和這種苦難與理想的衝突。青春的失落是這類題材影片的一大主題,而《
青春祭》則超越了傳統的主題,同時又代表著那個時代青春對美和理想的呼喚。
“ 呀呀”的牛車,夕陽中的小路,畫麵上是一種沉靜之美。這裏已沒有了對青春流逝的哀歎,張暖忻和她的女主人公一起,在這古老的傣家山寨找到了青春與生命的真諦。
影片以散文詩式的寫意風格和具體場景中的寫實手法相輔相成,在女主人公李純斷續的回憶和意識的流動中捕捉著那青春歲月如夢似幻的畫麵,傳達出在特定的年代和地域中主人公精神世界所受到的衝擊和陶冶。
知青李純在傣家山寨開始了她的插隊生活。素樸的竹樓,敦厚的房東大哥,慈愛的“伢”(房東家的老奶奶)和大爹,愛美的傣族少女們……在這偏遠、古老的文明中,不僅有淳厚的善良,也有自由自在表達生命的快樂,這樣的生活象一麵鏡子,讓李純照見了自己,照見了自己的“不美”,喚醒了她被那個時代扭曲了的青春意識。李純脫下肥大的綠軍裝,換上了傣家姑娘漂亮的筒裙,像傣家少女一樣扭動著婀娜的腰肢去擔水、趕集……。美,回到了這個漢家姑娘的身上。影片也以這種對美的禮讚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在流逝的歲月中,主人公李純所得到的遠不止於青春的覺醒。在傣家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死觀中,李純理解並相信了,在生死之間,生命永遠延續,也永遠美麗。影片《
青春祭》以它對青春與生命滿含蒼涼的禮讚為新時期的銀幕注入了強烈的生命意識。
片子帶著中年導演的寬容色彩,以紀實和表現相結合的路子與之呼應,開拓新電影的可能性。
張暖昕說:“這部影片從頭至尾都是李純對傣鄉生活的回憶。既是回憶就不可能是原來生活的逼真再現,那些她回憶中最深刻、最值得懷念的東西,經過歲月的衝刷,往往已變了形,帶有了強烈的主觀色彩。這種敘述方式,為藝術上的主觀抒發找到了合理的心理依據。
本片的形態可稱為”人化的自然“……一般觀眾現在對這部影片的意見,常集中為”沒有準確地再現一代知識青年在動亂歲月裏的坎坷曆程。這恰恰是不恰當地用傳流觀念中客觀反映的模式來大度這部主體觀照的作品……隨著創作者主體意識的越來越明確,影片越來越偏離傳統而樹立起全新的框架,比如李純初到傣鄉,跟著大爹在無盡的密林小徑中直來,用南國特征又帶有神秘色彩的巨大的仙人掌叢和悠悠的芒鑼、鼓聲,單純而強烈地襯托出人物初到異鄉的陌生感和恐懼心。這個更換了的片頭現在成為奠定了影片基調的重要部分。又如結尾,導演大膽割舍了所有交代,隻留下現在這樣一個結果,用李純幾年後憑吊泥石流遺跡的意象化場麵,凝煉而更豐富地表達了人物懷念、悵然和體味人生的多重情感。這些變化給影片帶來新氣質,促使我們去思考新的藝術觀念不斷變幻銀幕形態的可能。
從紀實手法的發展變化而超載紀實美學的局限,這就是〈
青春祭〉的價值……
在電影探索目前趨向多元化的一九八五年,此片作為中年異常第二輪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一種幾代創作者各走其路而交相輝映的前景。如無大幹擾,這種書麵必將帶來中國電影真正立於世界之林的一天。
《青春的野葡萄》
《
青春祭》,二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它卓爾不群的藝術風格在當時是先鋒形式的嚐試,在今天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優秀作品並排同立時也絲毫不顯遜色。
這是那個特殊的年代發生的故事。女主人公,上海姑娘李純(李鳳緒飾)隨大批知青來到邊遠的景頗族村寨插隊落戶,與當地少數民族村民同吃同住,開始了另一種艱辛的生活。這裏山水自然,民風純樸,物質貧乏,生活簡單,也許在“文明人”眼中還有些蠻荒和未開化。每日辛苦的勞作,生存物質的匱乏並不影響這個小寨村民們體會生活本真的美好和幸福。在這裏,有著獨立思考的李純重新認識了生活的美。當她身著筒裙像小“普少”一樣窈窕地出現在清一色軍裝的知青麵前時,同伴們驚異的目光讓她突然意識到掙脫扭曲和壓抑的生活原本應有的美麗;當“大哥”舉著火把在森林裏經過徹夜的尋找終於將迷途的她找到的時候,她對“大哥”曾經讓她驚慌失措的愛的舉止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青春,愛情,生命,原本是如此自然而美好,它們本不該被如此地扭曲和束縛。
這是一部幾乎沒有對白的影片,也許可以作為無聲勝有聲的一個絕佳的詮釋。村長年邁的母親“婭”贈送李純珍藏已久的筒裙銀腰帶的場景沒有一句對話(“婭”不會說漢語),可是每一個平靜的畫麵,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觸動著你的心。主人公的獨白抒情而委婉,是獨特卻極有感染力的敘事風格。詩意純樸的畫麵,在黑白膠片的基調下,有一種含而不露的哀婉和憂傷。影片中李純與另一名男知青的情感交流,是那麽的含蓄,卻又那麽的動人。黃昏的泥濘小徑上,老樹默默靜立兩旁,牛車吱吱啞啞地載著兩個年輕人,他們談著對遠離的親人的思念還有看不清的前景和希望。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的結尾,這是我看過的無數電影中最讓我心靈震顫的畫麵之一。像許多知青一樣,李純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返城,但男友卻執意留在了山寨。許多年以後,當李純再一次回到這個景頗小寨子,試圖尋找她曾經熟悉的人和記憶的時候,一種前所未有的悲涼灌頂而來。。。村寨沒有了,人們消失了,這裏除了空曠還是空曠----- 一次巨大的泥石流吞沒了整個寨子,卷走了她所熟悉和熱愛的鄉親,也卷走了她朦朧情懷的戀人和深愛他的“大哥”。眼前這泥石流過後的荒涼怎麽也讓她無法相信這就是那片她曾經生活並熱愛過的土地,曾留下過她所有青春歲月的土地。畫麵上的李純在失聲痛哭,我覺得那幾乎是我見過的最悲慟的畫麵。一群鳥飛起來了,一首歌隨之響起,充溢了整個畫麵的是這樣一種聲音:
青春的野葡萄
淡黃的小月亮
媽媽發愁怎麽做果醬
哦,媽媽
我說,媽媽
媽媽別憂傷
看那早晨的籬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太陽, 太陽
媽媽,媽媽
UPL下載鏈接: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VGMUN8SV/Qingchun.Ji.cd1.rmvb.htmlhttp://www.uploading.com/files/1FLOSMNV/Qingchun.Ji.CD2.rm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