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澄吟草

@願語默如雷,期心澄似鏡 @@任雨任風,惟因尋夢;@@向儒向佛,原為安心。
個人資料
正文

科學與藝術的異同 (舊文節選)

(2007-01-14 10:55:59) 下一個

科學與藝術的異同

科學家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疊羅漢式的攀登者,今天的科技水平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比如今天一個普通中學生的知識量就比十九世紀的大科學家更具深度、廣度,但不能因此說當代中學生就更具“水平”。因為任何人的科學成就首先要與其時代的水平相比,取一個相對高度,然後才能較客觀地與前代或後來學者相比較。而藝術家則不然,他個人的起點永遠是零,隻能從亂塗亂抹的初學者,升華到心手相應的專業人士,盡管藝術自身有一個積累豐富的過程。也就是說,對藝術家來說,與同時代的比較固然重要,但其實也和前代先賢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在和他們“較量”。而這種“較量”,毫無疑問是絕對高度的比較。不論你在當代名氣、地位多大多高,隻有你的作品才能說明你是否接近或超越前賢。往大裏說,一個時代的藝術水平,就是代表那個時代的某幾位大師的水平。通過比較各代大師的水平風格,就能分析不同時代的風格差異。“當時則榮,沒時已焉”(司馬遷語),沒有大師的時代,是平庸的時代,也是藝術消沉的時代。

就科學與藝術自身的發展,在我看來,科學隻會前進不可能倒退。即使出現空白或斷代,也可以引進、嫁接、跨越式發展。因為科學具有最飽滿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它不會因政治、經濟、地域、人種等因素而改變其客觀原理。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人牛頓發現的,但一點也不妨礙東方人的使用;美國人的科研成果,隻要我們嚴格按其實驗方法操作,也一定能重複出來,所以盡管世界各國科學水平有高有低,但所有的研究卻象在同一座建築上添磚加瓦,成果是世界通用的。我們完全可以“照搬照抄”“全盤接受”別人的科研成果。但藝術具有的是最燦爛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它不能靠引進、嫁接來生存,隻能在自己的文化土壤、傳統氛圍中,靠每一個個熱愛它的藝術家、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來延續、體現、蓬勃其命脈。你到巴黎不可能學到真正的中國藝術,即使你跟一名華人藝術家學到的,也是點變了味兒的東西,而且最關鍵的環境熏染也不是中國藝術的氛圍。正象中國的傳統工具不可能表現出西方藝術的純正效果,西方技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國的規範。中西方的藝術可以比較,但不應該也不可能融合為一體。中國(東方)可以有張大千,不可能出現畢加索;西方隻會有畢加索而不可能出現張大千;亦如凡高的畫拍出天價,我們不能理解;中國甘肅的農村(如甘肅通渭、甘穀等縣)家家壁掛書畫作品,老外也不能理解一樣,藝術“口味”很大程度上就象我們的遺傳因子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和我們的民族性格緊密聯係在一起。因此藝術的靈魂首先是它的民族性。沒有民族性,就意味著這門藝術的消亡。中國藝術最開放的發展途徑應該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借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的藝術家一定要把握傳統,同時要包容時代,放眼世界。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藝術,完全體現在生機勃勃的藝術家群體。沒有了藝術家的藝術,是已經死亡的藝術,隻能屬於文化遺產。

真正搞藝術的人,注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首先得從零開始,從前輩傳統那裏獲得最基本的技法,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千萬不要以為比×××晚生三百年,筆下的作品就一定有更高的水平。別忘了,藝術比的是絕對高度。藝術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倒退衰落。守著金庫糧倉的富家子弟,如果沒有睿智的“大腦”和強健的“腸胃”,也可能是一個窮漢饑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