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走停停

貓空一名,與貓隻數量沒有關係. 它是台北木柵區的一個地名.因是著名鐵觀音產茶區,有60多家休閑茶紡而聞名. 貓空也成為品茗代名詞
正文

62年黑白版《一樹梨花壓海棠》

(2007-01-07 07:23:15) 下一個
IFC的電影院在放Stanley Kubrick的電影作品展,我終於有機會看了62年版stanley kubrick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直譯為《羅莉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成名小說。小說描述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胡伯·胡伯特(Humbert Humbert)迷戀上女房東的12歲女兒而發生的故事,小說中的女孩原名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為羅莉塔(Lolita)或羅(Lo),因此作為書名。由於納波科夫是第一位以戀童癖題材作為主軸撰寫並公開小說的作家,作品在上市初期飽受抨擊,但也成為後世公認的此類作品之經典。

想出這個中文翻譯名的人有幾分天才的惡趣味。“一樹梨花壓海棠 ”,聞者不免總能感到千年前那位天才詞人帶點點壞心的調侃,同時有種香豔曖昧的意味.“一樹梨花壓海棠”典自宋代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的調侃之作。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就調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之後,“一樹梨花壓海棠”成為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小說被2次搬上銀慕,分別是62年Stanley Kubrick和1997年Adrian Lyne.我亇人認為彩色97版的演員不錯,但導演來講還是62版勝一籌.沒有露骨情節,但很多隱喻的處理反而使電影更接近原著的意境.而且黑白片讓女主角的年齡看上去小些,更接近原著的12歲,而非電影中的14歲.仔細想想,這亇西方視為亂倫的著作故事,可能在100年前的中國是常有的事.慶幸,我活在今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