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越來越受不了國內大導演拍的電影了

(2006-12-14 22:04:05) 下一個
      越來越受不了國內大導演拍的電影了!!

     千篇一律。最終目的都是衝奧。為了衝奧而刻意將電影的文化和語言向西方靠攏,說白了就是討好!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電影開始抽象化。好像越不明白越另類就含義越深。比如,刻意不用音樂背景,可能是想打造出真實場景的氣憤。或者是沒有台詞,演員看起來都很心事重重,欲言又止,好像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太曲折了!我的情況太複雜了!!你們自己慢慢回味吧。王家衛擅長這種拍法。自從出了個<重慶森林>,就開始沒完沒了的另類。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紫蝴蝶>,作為新生代導演,婁曄對待電影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對傳統充滿排斥,一心追求另類。在<紫蝴蝶>中,莫名其妙的鏡頭層出不窮,太過刻意製造壓抑和另類了。加上故事本身的枯燥老套,讓人感覺膚淺。

     幾年前李安帶著<臥虎藏龍>衝進了美國,打了很響的一炮。之後國內的大導演們就坐不住了。到了今天,好像在國內有點名氣的導演誰要是沒衝過奧誰就丟份!不管好的壞的,趕緊拍完一部趕緊衝奧。功夫片有市場就一窩峰都功夫片,到處都是飛人,長袍,長發飄逸的大俠,到處都是竹林,到處是緊繃的死臉,到處是深仇大恨,你算計我我算計你,到處是嘴角流血,手掌一伸對方就崩到幾米以外。為什麽咱中國人連拍電影都跟開中餐館一樣。除了左宗雞就是炒飯。<臥虎藏龍>完了是<英雄>,然後<十麵埋伏>,<夜宴>,現在又來一部沙塵暴代言片<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那套,難怪很多美國人都說:“我再也不想去看中國人飛來飛去了。” 丟人!!!!對於<夜宴>不想多說,太昏暗,太複雜,故事的精彩和飽滿並不在於是否曲折。沙士比亞式的電影不代表就得讓中國人說蹩腳的英文式中文。就像讓美國人看自己同胞在電影裏點頭哈腰的貧“你丫的。。。”感覺一樣。那部<無級>我就不提了,提起來我膽固醇偏高。

     其實這幾部電影在某些方麵還是不錯的。比如<十麵埋伏>,無論從場景,道具,服裝還是主題曲都很華麗和精致。但是這麽一部方方麵麵都作足功夫的電影居然失敗在最重要的一點上--劇本。簡單的情節,枯燥的對白,從頭到尾就三個人。好萊塢裏哪部片不是多於十幾個人物的,這樣故事才飽滿。張導在講自己對本片的感覺時也是吞吞吐吐,最後幹脆說:“就這樣說不清楚才是愛情,愛情就是沒有道理的,說的清楚了就不是愛情了。”這也許就是對本片牽強的情節的最好解釋了。張藝謀近幾年的電影都太強調畫麵的華麗,而忽視了故事本身。

    對比起張導的自負,李安就沉穩多了。一部<臥虎藏龍> 連同恰俸的時代造就了章子怡。非常喜歡她的外表,小臉,小骨架,細腿,好皮膚,好牙齒,高鼻子,還幸運的在小時候打下了舞蹈底子。隻能說她生來就是給演藝圈的準備的。但是對於她的得到的某些榮譽還是覺得太過了。在電影裏隻看到她歇斯底裏的狂哭狂喊,要不就是麵無表情,要不就是恨咬著牙關,要不就是擺著腦袋扮可愛微笑。演技她不具備。那些誇張的表情是不難做到的。真正的演技是演平常人平常事平常表情還那麽自然。微笑時不假,無奈時不假,說下一長句台詞又有表演效果而不是平淡如水又不象是演話劇時的誇張的拖長語調。

     現在的影視圈有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就是覺得隻演電影比演電視劇要高級。甚至有位影星自豪的說:“我一直保持拍電影”。然而好的純熟的演技是要用幾百集的電視劇慢慢鍛煉和積累起來的。電影有個較大的局限性----篇幅太短。有些故事必須要用足夠的篇幅來交代。比如一個愛情悲劇描述兩人在一起很久,但是結局卻不得不分開。電視劇可以用十幾集以上去演他們在一起的時光,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充分感受兩人在一起的感情。當分開時,觀眾也會體會到那種分離的思念和痛楚。電影就沒有這種效果。一個小時描述兩人在一起5年的生活,隻是一些概括性鏡頭,比如一起追逐嬉戲,街頭擁吻,相互調情,太多生活的細節不能囊括和體現,最後分手了,觀眾也不會有任何感覺,你們統共才在一起一個小時左右嘛。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多象華麗的時裝表演了。不實用。看一遍就完了,沒有看第二遍的需要。甚至有的就直接參賽吧,不適合老百姓看。電影本身是娛樂,本來的作用也是娛樂大眾。可是現在看了電影讓人堵半天,心裏憋悶,要麽太昏暗太血腥,看了更鬱悶了,要麽太含蓄,看完了出了電影院還得費勁心思琢磨半天,累人。我最喜歡的影視作品是<我愛我家><男婦女主任>。看了N遍了。當然還有好的作品就不列舉了。

   嗬嗬批評了一通,心裏爽快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