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es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此音能得幾回聞?Gould,Rose演奏貝大提琴奏鳴曲三號(3rd mvmt)

(2007-03-02 23:27:30) 下一個
Glenn Gould – 不用再介紹。
Leonard Rose (1918-1984)美國出生的偉大的提琴家,也是馬友友從九歲到十六歲在Juilliard Pre-College 的老師。馬是 Isaac Stern介紹給Rose的。 Rose 第一次聽到馬試奏,就告訴他女兒馬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提琴家之一。馬那時就有非凡的音樂記憶力,隻有Rostropovich和Gould能比的上。
 馬在15歲時即被哈佛錄取,他延遲了一年。那一年中,他開始瘋玩包括醺酒等等,也很少練琴。他父母對他的反逆毫無辦法。後來是Rose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漸而改斜歸正。
Rose 比Gould 年長~15歲,兩人都是出名的重視音色和有著超越的技術。在風格上一個內斂,一個外揚。他們的組合有著罕見的默契同時又富有自我特性。這樣的配合才會有這樣動人的演奏!



[ZT] 鋼琴象詩人,感情敏感而豐富;大提琴象哲人,性格沉靜而內斂。當詩人和哲人相遇時,就自然會有對話,有交流,也有衝突。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就賦予了兩個最富個 性的樂器之間最完美的對話方式。
貝多芬是對大提琴音色真正賞識的第一人,這在他的《第五交響樂》的第三樂章和《第九交響樂》的第四樂章就表現出來,在這兩部交響樂中,貝多芬大大提高了大提琴在樂隊中的地位,但它們還隻是交響樂裏的一個角色而已。真正得到個性張揚和淋漓盡致的發揮是在《大提琴奏鳴曲》中。這五首堪稱精華的樂曲,充分地利用了大提琴天然的那種抑鬱哽咽的音色,讓樂器的歌唱帶點悠悠愁緒,悲戚而感人。然而,鋼琴的演奏則讓大提琴不至於沉溺在過份的憂鬱之中,它聽來精神抖擻,激情昂揚,優柔之中兼收剛強。
第一號和第二號(OP5)是早期作品,但已經非常成熟,貝多芬的音樂個性在這兩部俊朗剛健的作品裏凸顯無遺。第三號(OP69)為中期作品,是五部《大提琴奏鳴曲》中最優美,最感人,也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首樂章兩件樂器互相唱和,心有靈犀;次樂章又似乎在激烈辯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三樂章時而深情款款,時而相互競賽,你追我趕,深情和激情交織為一體。這部作品給人印象最為深刻,整個作品充滿力度、速度的對比和思想感情的強烈變化。第四號和第五號(OP102),不用說,從作品編號就知道是晚期作品,這最後兩部的思想性更為突出,感情更複雜,更豐富,也更耐人尋味,和《第九交響樂》、《晚期弦樂四重奏》、《晚期鋼琴奏鳴曲》一樣,代表了貝多芬沉鬱頓挫,雄渾浩大的音樂風格,是貝多芬晚年心血的結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ollector 回複 悄悄話 淋漓盡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