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與外國不同,有些是民間故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偶然性的多聲部組合音樂,大部分都是合唱音樂雛形,有支聲複調,與音樂的汪洋大海比起來,還顯得不夠豐富。但作為研究很有價值。
中國合唱應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從西方傳入,是第一期。
第二期是學堂樂歌時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遊》、《送別》、趙元任的《海韻》(1927年,中國專業合唱作品第一部)。
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戰時期聶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麵,又有西方專業技法)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及《黃河大合唱》等可稱為合唱之魂。也還有學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第四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50―60年代是輝煌期,50年代的《祖國頌》、《祖國萬歲》;60年代的《長征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賢的無伴奏合唱《牧歌》,《烏蘇裏船歌》等許多優秀作品。
最近20 年中國合唱有很大發展突破,田青的《雲南風情》、譚盾的《蜀道行》、陸在一的《祖國母親》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場經濟的約束,有些不能在國內發表而隻能在國外發表。
國內的合唱觀念還有偏差,在樂隊與合唱的關係上,有如音樂航船的兩隻翅膀,缺一不可。建立合唱隊無論在才力,人力上都比樂隊容易,但合唱比樂隊難訓練 。合唱應該避免歌星式的表演形式,而應強調共性。
合唱聲部為4: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4個聲部。但每個聲部又分第一和第二聲部,第一、第二、又可各分兩個三個、四個聲部,這樣一共可有16個聲部。
人聲分聲部一般把聲音輕巧型放在第一聲部,有厚度的、大號的、戲劇性的聲音放到第二聲部,並且相臨聲部間要有音色的過度,無論男女都是如此。
合唱講究音色,混聲與童聲要求一樣。但人在生理上是有不同發育期的。一般而言,童聲可分雛聲期、童聲期、變聲期。成人一般就不再分期了。
童聲訓練中,要注意使兒童會用假聲唱高八度,即掌握真聲與假聲兩種方法。變聲期時,不可使用禁聲唱法,因為在生活中他們也不可能也用禁聲方法說話,而得法的訓練可以縮短變聲期,可以使兒童在變聲期後唱得很高。
什麽樣的歌唱才是良好的歌唱呢?
歌唱是氣、聲、字、腔、情組成的。氣、聲、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無論是獨唱、齊唱還是合唱都要有:
第一,正確的姿勢;
第二,正確的呼吸支持;
第三,良好的起聲;
第四,準確的母音狀態;
第五,圓潤的音色(不是明亮,或大嗓門);
第六,豐滿而集中的共鳴位置;
第七,清晰的語言;
第八,準確的感情表述。
整個歌唱過程應處於興奮狀態,它能帶來好音色,以及好的感情表述。休息太多容易鬆弛。
真正的演唱並不是唱一係列的母音,於是存在聲音與字的結合。不同字組合成詞,不同詞組合成句,字的不同母音狀態使音色發生變化。不同母音的發音和共鳴部位是不同的,但都要以起聲作為基礎。
在歌唱過程中,氣起著重要作用:氣與聲、氣與字、氣與腔、氣與情等都是息息相關的。歌唱就是要解決好這些氣與字、字與聲等等的對立統一關係。
起聲(即氣與聲帶撞擊的瞬間):起聲的關鍵是找到氣與聲的正確比例。
發音有點,線隨點延,短音是長音的基礎。
字正腔圓是目的,不是手段,許多歌唱者重聲不重字,不懂各種語言的發音特點。
呼吸的重要性:“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國外有歌唱家誇張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不能指望聲樂指導提高合唱隊水平,因為合唱強調共性,作為合唱指揮要有選擇地吸收適用於合唱的聲樂技術。
呼吸訓練要解決的問題:
1、吸氣量 首先要打破氣吸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的觀念,應在自然呼吸基礎上適當加深,適當加大,以需要為準。
2、控製機能:主要指吸氣後的保持和控製 不應對立生活與歌唱中的呼吸,歌唱時的呼吸與平時生活的呼吸差別在於生活中的呼吸是下意識的,而歌唱中是有意識的,並且主要不同點在吐氣,歌唱時的吐氣是有控製的。
自然吸氣、吐氣:呼與吸的時間基本一致。在歌唱中的呼和吸並不都是一樣長,但是吸氣後的保持時間一般不超過6秒鍾,否則會增加心髒負擔。
合唱發聲訓練最基本的要求:齊、準、合。
1、正確良好的起聲(即氣與聲帶撞擊的瞬間),起聲有硬(急)起聲(attack)、軟起聲(soft)、緩起聲等幾種情況。
2、正確良好的基音
3、正確良好的擴大
硬起聲:吸氣後稍加停頓再發音,開始練習不要帶音樂,不要用樂音,合唱隊員以最低、短、輕的音發聲,即基音,牙齒不要咬住,要求聲音有顆粒狀,有彈性,要能聽到氣與聲帶的撞擊聲。
軟起聲:比硬氣聲較深的吸氣量,發音時要保持一種吸氣狀態,不是鬆馳而是控製,發音前有氣保持,吸氣要足,無重音。 軟起聲的價值在於音樂作品中的大量歌唱性旋律 。
一、關於弱聲 唱法訓練
人聲的各個共鳴區是可以調整的,這不同於樂器,要使各個共鳴區的發聲平衡且有圓滑的過度,用弱聲唱法訓練。弱聲唱法必須從中聲區開始,然後逐步向兩端擴展。弱聲唱法最好先用u 和 u母音唱。i母音易阻住通道。做到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弱而不虛,強而不炸。
二、哼鳴唱法訓練
可以建立一種混合共鳴區,它是造成合唱色彩變化的手段。要求:1、牙不要咬緊,2、力度不要太強,3、不要穿鼻而過 舌根放平,牙齒不咬,嘴唇放鬆,聲音從鼻腔發出。音量不強,音過眉心。
哼鳴唱法可以建立混聲及頭聲之感,聲氣平衡,肌肉放鬆。關於調節變化:共鳴器官的調節在口咽腔,並不要有“換聲區”的感覺。而要作到舌根放平、提軟口蓋、喉頭向下。口腔內利用母音變化,唱高想低、唱低想高、唱跳想連,唱連想跳。
擴展音域的訓練
用一個八度站穩後適當向上延伸,類似管樂器超吹,延伸後的小音符要有彈性。Mi-Ya中Mi用假聲,帶出的Ya就可以是組合聲,有利於變聲期學生。
幾種基本唱法
一、連音唱法(基礎是跳音唱法) 適合用級進方式,且不用重音。
二、跳音唱法(是連音唱法的基礎) 要求輕巧靈活,起聲要用急起的硬起聲,聲音要顆粒狀。
三、加強音唱法(是跳音的加深) 一定要以弱聲唱法做基礎才能得到加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