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實為道玉,甘做路石:好老師少有,好校長更稀缺

(2022-09-09 06:21:09) 下一個

 

 先知書店 先知書店店長薦書 2022-09-09 05:00 發表於北京

 

 

 

實為道玉,甘做路石

好老師少有,好校長更稀缺

文:先知書店  編:大宛

 

每年總有兩份名單總會在網上廣泛傳播:
 
第一份名單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是:曹雪芹、胡雪岩、李漁、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鬆齡、洪秀全、袁世凱……
 
唯一不同的是前一份名單裏都是狀元,後一份名單裏都是科舉落榜生。
 
有著相似命運的其實還有兩類人:
 
第一份名單是:孫家鼐、羅家倫、馬相伯、馬君武、蔣夢麟、羅家倫、郭秉文、胡先效……
 
第二份名單是: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章太炎、傅斯年、錢玄同、聞一多……
 
在這份名單裏前者多是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學——清華、北大、複旦等等一流大學的締造者,而後者則是那些學校的教授。
 
校長,連接著社會與象牙塔的兩端,特殊的位置,讓他有可能改變一代人的命運,造就一個時代的人文基底。

 

回望整個20世紀,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教育的兩個黃金時代,也是兩個最具生機和活力的人文時代,盡管發端於幾位校長的創造,這些校長卻是容易被低估的一群人——

 

學校裏,校長並不直接麵對學生,其存在感遠不如一個好老師突出,與學生的聯係也不如老師直接;在社會中,校長的貢獻也僅僅局限在校園之內,哪怕名校校長,其影響也遠不及企業家、政治家。

 

也正因此好校長極為稀缺,他必須具備特殊的品質——一個締造一流大學的教育家;一個成就無數人才的伯樂;一個讓人心生向往的精神符號。

 

尤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教育的黃金年代——80年代:每當反思中國教育,人們總習慣將目光轉向歐美,或者追溯到上世紀的民國時代,其實,四十年前的中國教育,曾經誕生過一段可以媲美歐美和民國教育的奇跡——劉道玉和他創造的“珞珈山奇跡”。

 

而理解什麽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需要的“好校長”,就不能不談劉道玉,這個有“當代蔡元培”之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最好的校長”。

 

 

 

▌武大的珞珈山奇跡:誰是一流大學的締造者?

 

一個好校長,是一個締造一流大學的教育家。但是,對於“什麽是一流大學”卻常常存在誤解:

 

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是為了培養具有某種技能、完成某種使命的人才。這是將人當作工具的實用主義。其實,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教育的起點,是明是非、別善惡,而終點則是追求真理,因為追求真理才是教育的真諦,是人類最高、也最美好的理想。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負有使命。劉道玉的使命,就是壯大真理、愛生如子。他革新中國教育,為國家掄才,為民族養士。他的舞台,就是80年代的武漢大學。

 

然而在劉道玉剛剛出任武漢大學校長之時。大學裏狂熱反智、人才凋零。追求真理需要的常識長期被顛覆、人性的是非善惡長期被政治左右。

 

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一片教育的沃土,就如同在一片荒漠中打造一片綠洲的奇跡,何其之難?

 

不知道問題和痛點,就無法有的放矢,也做不到一針見血。沒有多少人比劉道玉更清楚教育的問題所在——他很早就心係教育,甚至直接參與了高考的恢複工作。對於“真正的教育”的喪失,他看得很明白:

 

他深知:創造性的成果既不是由科研規劃出來的,也不是由領導重視和號召出來的,更不能靠搞群眾運動,而隻能誕生在自由的園地裏。中國並不缺乏有識之士,缺少的是在現實的重重禁區之下,敢於行動的勇氣和魄力。

 

一個能創造出“一流大學”的教育家,更像是一個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企業家——他要擁有理想和將理想變為現實的能力:有穿透時代問題的洞見;有切實可行的理念和方法;有不畏挫折的勇氣和魄力。

 

劉道玉作為一個教育家的魄力,以一係列改革舉措,讓武漢大學成為了整個八十年代的先行者,一個難以再現的教育奇跡——

 

· 取消政治輔導員,開設導師製和學術假製,使得教師隊伍形成學術至上的作風。

 

· 學分製、主輔修製,使學生可以自主形成知識結構;

 

· 轉學製,讓學生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 插班生製、貸學金製,為學生的學習廣開“方便法門”。

 

何為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標準去看——當年的武大,校長不像校長,學生不像學生。

 

有學生記得,在開學第一天,劉道玉就講:“如果老師的課講得不好,你們可以不聽。”

 

據當年武大學生回憶:學生們在路上可以輕易地攔住他們的校長,討論問題。他們的校長永遠麵目和藹、舉止優雅。因此學生們形容他說,仿佛不是回家吃午飯,而是去趕一個外事會議。

 

學生們可以組成討論會,探討各個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據說,隻要學生們邀請,劉道玉校長會盡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參與討論,傾聽學生們的聲音,這個被稱為“快樂學院”的群體,至今仍是劉道玉的驕傲。

 

劉道玉的個人魅力,加上他直擊要害的改革措施,武漢大學的麵貌很快煥然一新。當時的武大,成為全國各地學生們最向往的學校,武大的目標,並不是爭當中國第一,而是奮起直追世界級名校。

 

劉道玉的專業是化學,他最初夢的想是成為一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是他的偶像。而當他服從組織安排,成為武漢大學校長之後,他卻收獲到另一種樂趣:“培養出讓自己尊敬的學生而驕傲。

 

珞珈山下、東湖水畔,在他擔任武大校長的八年,送走了近2萬名天之驕子。中國失去了一位化學家,卻多了一位世界級的教育家和無數名傑出的“武大人”。

 

原為武大教師的陳加寬先生曾說:“解放前的校長我最崇拜的是蔡元培和竺可楨,解放後是匡亞明和劉道玉。”他撰文稱:“劉校長的氣節已經影響了一代武大人。”那個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櫻花,而是由劉道玉和他的教授、學生們共同締造的珞珈山奇跡。

 

 

愛生如子為時代相馬的“伯樂”

 

一個好校長,更是一個能為時代相馬的“伯樂”。

 

人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的興盛,都離不開人才。但“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稀有的從來不是人才,而是能識才用才、護得住人才,讓一個個人才各得其所、而不是平白消耗的“伯樂”——

 

有伯樂的識見,一個人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有伯樂的知人善任,一個人才能在他最適合的位置上;有伯樂不遺餘力的提攜,一個人才能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斷成長蛻變。

 

劉道玉至今仍被人不斷提及、感念,就在於他為了人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絞盡腦汁,不遺餘力。種種“愛才如命”的行徑,讓他的學生易中天感慨道,劉道玉不是一個聖人,而是一個戰士——

 

越是有思想、敢表達的人才,越是容易“因言獲罪”,卷入社會輿論和政治的漩渦。沒有伯樂挺身而出予以保護,人才往往就此被不寬容的時代洪流所吞噬、淹沒。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

 

當時作為武大學生的趙林寫道:曆史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而人首先是個人,所以每個自覺到自我價值的人都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就是曆史”。他的聲音掀起了進一步討論的高潮,但卻被評價為不當言論,這位酷愛哲學的年輕人一時竟斷送了學術前程。盡管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武大哲學係的研究生,但該係以“政治不合格”不予錄取。


是劉道玉頂著巨大的壓力,不顧政治的風險,而將趙林保護起來——把趙林留在由劉道玉擔任所長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所工作,等風頭過去,再把趙林分配到哲學係當教師,以了卻他的夙願。

 

多年以後,已經是著名哲學家的趙林遇到劉道玉時,仍然頗為感慨:“校長,我真的非常幸運,如果你當年不把我留下來,我真不知道今天會是一個什麽樣子。”

 

易中天能夠留在武大從事教學研究,同樣離不開劉道玉的竭力周旋。易中天從武大畢業時,按當時的政策和製度,他必須回到新疆的原單位繼續做中學老師。對於他這樣的人才來說,過早地結束學術生涯,無益於殺雞取卵。

 

是劉道玉嚐試了各種辦法,最後一直找到教育部長,答應每年動員五個本科生去新疆,才換來易中天留校。

 

越是天才,越需要放他到廣闊的天地中去。很多時候,沒有伯樂的推波助瀾,天才很可能被困在狹窄的環境中,蹉跎了才華。劉道玉一生幫助學生無數, 但是若論遭遇最坎坷,又最傑出的學生,非楊小凱莫屬。

 

楊小凱是標準的“革命二代”,18歲那年因一篇《中國向何處》的萬字長文入獄10年。但在獄中,他卻通過自學,成為那個年代接受教育最好的年輕人。

 

據劉道玉校長親述:十年牢獄之災出獄後的楊小凱,非常坎坷。1978年恢複統一高考以後,小凱報考了北京某大學,但由於政審不合格不予錄取。1979年,報考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又被取消參考資格。

 

當劉道玉聽說了楊小凱的情況,當即希望把楊小凱調到武漢大學。正好湖南省委書記毛致用到劉道玉先生下榻的飯店看望他,劉校長當麵向他提出了調動楊小凱的想法。為了做細工作,劉道玉還拜訪了楊小凱的父親楊弟甫先生,並獲得同意。

 

▲楊小凱翻身的三大推手:於光遠、劉道玉、鄒至莊

 

就這樣,楊小凱雖然沒有正式入過大學的門,但卻以自學和研究的成果獲得了世人的器重,從而成了武大的一名教師。一年後,經教育部批準破格晉升楊小凱為講師,並據此給他定了工資級別。 

 

1982年7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鄒致莊教授來武大講學,他對楊小凱的才華和成果極為欣賞,邀請他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可是,那時還處在撥亂反正期間,左的思想還占據著主導地位。劉道玉把楊小凱的出國申請提交討論,結果絕大多數的常委不同意他出去,認為他坐過10年牢,在政治上是不可信任的,像他這樣的人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劉道玉勢單力薄,楊小凱出國的申請遭到了否決。

 

劉道玉把情況告訴了小凱,並對他說:“看來,現在隻能繞道走,撇開武大黨委。”劉道玉建議楊小凱請鄒先生給上層寫一封信,明確要求你去他那裏讀博士學位。果然這一招很靈,劉道玉很快收到了中央信件批示:“鄒先生的要求應當支持,請武漢大學辦理。”

 

有了尚方寶劍,劉道玉就不再把小凱的申請提到黨委常委會上去討論了,而由他直接批準楊小凱出國。次年5月,劉道玉又批準楊小凱的妻女去美國探親,這就解除了楊小凱的後顧之憂,使之專心致誌地從事學術研究。

 

小凱出國後,劉道玉跟他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兩人亦師亦友,並彼此引以為傲。楊小凱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又曆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講師、教授。1993年,他被選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楊小凱是改革開放以後30萬留學生中的第一個院士,是真正的佼佼者。美國媒體評論說:“華人經濟學家中,楊小凱是最有希望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

 

1984年,就在小凱的成果逐漸被世界認可同時,國內卻響起了批判他的聲音。甚至,不少人以此為把柄攻擊劉道玉。教育部的一位領導就公開說:“楊小凱是劉道玉臉上的汙點之一

 

劉道玉並不曾為幫助過小凱而後悔,他遺憾的卻是沒有辦法實現跟小凱的約定。

 

▲楊小凱與諾獎得主布坎南

 

當年前往美國深造之時,楊小凱曾和劉道玉校長約定:學成歸國,一起把武漢大學辦成世界一流高校。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為大環境突變,隨著劉道玉校長的被免職,這個約定終成泡影。

 

這是劉道玉和楊小凱的遺憾,也是中國的巨大損失。

 

為了讓人才脫穎而出,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絞盡腦汁,不遺餘力,光是教育部就不知跑了多少次,找了多少人。

 

可以說,沒有劉道玉這位伯樂,就沒有這一張張代表了中國文化新生的名片:鄧曉芒、李百煉、彭富春、楊小凱、野夫、易中天、於可訓、張在元、趙林、艾路明、陳東升、葛鴻偉、田源……

 

今天,他們是中國學界、商界的“頂流”;當年,他們都是劉道玉最愛的人——在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其命維新》中,第七章的標題,就是“愛生如子”這四個字。

 

劉道玉時代的武大師生

 

 

▌一個讓人向往的“精神符號

 

1988年,正當武大的奇跡震動世界時,劉道玉卻突然被免職。持續近十年的教育奇跡戛然而止,“劉道玉時代”成為曆史。

 

被免職後,劉道玉曾被委任某市市長等高官,但是他專門赴京謝絕任命。他說:“我不會做官,隻會辦教育”。也有世界名校發來邀約,他卻以“我做不了拉讚助的校長”婉拒。

 

經曆過高光時刻,又在高峰中跌落,劉道玉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沉迷於昔日榮光。他潛心研究教育理論,還成立了劉道玉教育基金會,將慈善注入教育。

 

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但他的所思所寫,不是為自己辯護立傳,而是探尋“何謂人才、何謂大學、何謂教育之真諦”等追本溯源的大問題,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現實路徑。這些作品,是傳承、複製珞珈山奇跡的密碼。

 

他斥責功利化的教育是“無意義地戕害人性”,對官僚化、背棄現代文明的教育更是深惡痛絕。

 

他的所思所寫,不是為自己辯護立傳,而是探尋“何謂人才、何謂大學、何謂教育之真諦”等追本溯源的大問題,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現實路徑。

 

 

2008年以後,劉道玉受熊彼特、德魯克等大師的啟發,從“破壞性創新”、“管理者的領導力”等角度,為自己的教育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尤其在“如何發現天分、如何培養人”等具體問題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闡釋。

 

他對教育的診斷和設想,無一不指向其病根所在。但是他說:“光有理想和理論是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理想的拓荒。”

 

劉道玉開創的奇跡,常被歸因於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家才能。但真正成就“70年來最好校長”的,其實是他的“教育家精神”:愛生如子,不甘讓天才埋沒、被戕害的大愛;為民族掄才養士的使命;為捍衛神聖不可侵犯之教育規律的“教條主義 ”。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的謙卑——天才可能成為改變時代的巨人,但像劉道玉這樣的教育家,卻成就了無數個巨人。

 

他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一個精神符號,正如蔡元培已經與北大、與民國的教育畫上了等號;劉道玉早已等同於武大、80年代的教育畫上了等號。

 

過去,他引領並激勵了一個時代的變革與轉型。他是“武大精神”的代名詞,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象征。談起那個時代,他的名字,就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

 

曾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就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就是說“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呢?”

 

很多學者都曾試圖回答,但是都沒有觸及一隅。而劉道玉校長已經用自身的理念行動、人格魅力、生平際遇給出了最豐滿的答案。

 

一個源源不斷產生人才的學校,教育家給人才創造適宜的環境、伯樂讓人才自由成長、時代符號給予精神指引,三者缺一不可。

 

沒有這樣的“好校長”,真正一流的大學和教育,隻能如水中花鏡中月。追求真理的真教育,永遠不會戰勝學以致用的功利化迷思。

 

教師節是感念師恩的日子。但有一類特殊的像劉道玉校長這樣的老師,同樣值得被感念。

 

因為劉道玉校長身上,凝聚的不僅是一個過去的時代,也是當下的一麵鏡子,未來的一盞燈塔。讀懂劉道玉,就是立足中國,來看教育的可能性,一個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大學該有的樣子。

 

為此,先知書店誠摯推薦《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除了真實還原80年代的教育奇跡以及台前幕後不為人知的故事,還匯集了劉道玉最近三十多年的思想曆程與研究成果,書中最後一章,更是劉道玉未完成的改革設想的首次公開。因此,《其命維新》是88歲高齡的劉道玉迄今最看重的一本書。

 

無論是今天仍然在學校教育中前行的學子,被焦慮裹挾的家長,還是心係教育未來的人,都不應該忘記劉道玉;不應該忘記曾經還有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校長,和一群為了教育,為了理想和未來,而毫不惜身的人。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還可在規格中一並收藏楊小凱作品)。閱讀本書,重溫那個已成絕響的學風和校風,一瞥高等教育曾經有過的一抹短暫亮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