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本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HPNyXsAUsFgSj3tAn2ioqQ
從政治角度看,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但從經濟角度看,要把香港、澳門和台灣剔除掉,中央財政的管轄範圍是31個省和5個計劃單列市(深圳、大連、青島、廈門和寧波)。
在這裏,把每個省和計劃單列市比作一家公司,它通過轄區內的經濟活動賺取財政收入,同時要應付各種各樣的開支。如果A省開支超過收入則需要中央財政來調節,讓富有的B省來補虧空,這就是所謂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
90年代開始,中國把稅收劃分為國稅和地稅,國稅基本上繳中央,地稅基本留給地方。另外,海關關稅由海關機構收取並上繳中央財政,而非稅收入則由地稅部門征繳。於是,小編把代征關稅納入到國稅部門的收入中,把非稅收入納入到了地稅部門的收入之中。
首先登場的是“共和國長子”東北三省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毛澤東時代,東北三省曾經是中國大陸最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地區。現在,東北三省是中國經濟轉型最艱難地區,奇葩的遼寧省去年的GDP居然出現了負增長,金融圈有句名言“投資不過山海關”。
東北三省的財政缺口越來越大,2014年合計為3562億元,2015年激增至5268億元,2016年繼續增長到5580億元,2017年上半年為2575億元,考慮到下半年財政壓力更大,預計2017年要直奔6000億元了。
山海關以外債務深重經濟低迷,山海關以內的情況又如何呢?
一起來看看緊挨著東北的華北三省河北、天津和山東。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所以沒有計入華北片區中。
萬萬沒想到,掛著“東部沿海省份”光環的山東、天津和河北居然都在虧錢。GDP排名第三的山東居然在2016年喪失了財政獨立能力,開始向中央伸手要錢。2016年隻虧了64億元,2017年才過了一半就虧了387億元,這就像大壩決堤,一發不可收拾。順帶說一句,青島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但在財政上卻不歸山東管。山東省經濟發展不平衡,臨沂革命老區的包袱太重了。嚴重依賴外貿的膠東地區也陷入了瓶頸期。
作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2016年的地稅收入(含非稅收入)居然同比下降了15%,財政缺口同比增長了164%。而在官方媒體裏,天津2016年的人均GDP排名全國第一,比北京上海還要高,被吹為“閃耀的明星”。為什麽會這樣矛盾呢?因為天津的經濟發展主要靠國有企業的固定投資拉動,而國企上繳給政府的稅後利潤都會還給企業。
而有“環京貧困帶”的河北毫無懸念,一虧到底。國地稅總收入增長緩慢幾乎停滯,而預算支出卻屢創新高,剛性缺口預計要飆到2500億。河北人民真可憐,經濟持續低迷不振,環境也越來越糟糕,2016年空氣汙染top10城市占了6個席位。
太行山以東的華北三省的財政缺口越來越大,那太行山以西的西北片區呢?
西北片區:老少邊窮要大補
西北片區地形複雜且氣候惡劣,是中國扶貧工作的主戰場。不會有任何意外,西北7省(寧夏、青海、山西、陝西、內蒙古和新疆)全都處於財政虧空狀態,它們當然都無法向中央財政貢獻盈餘,並且一定會高度依賴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
2016年,寧夏財政缺口規模732億元,青海1225億元,山西1517億元,甘肅1884億元,陝西1962億元,內蒙2564億元,新疆3162億元,合計13046億元。
仔細看數據會發現一些奇特的現象:2016年青海的國地稅總收入為298億元,一般預算支出為1523億元,支出是收入的5倍,青海政府每花一塊錢,中央財政就要補貼四塊錢;從2014年到2016年,陝西和新疆的國地稅總收入連續兩年在下降。
幹旱的西北很窮很困難,再往南走一點就到了濕潤溫暖的西南片區,那裏的情況也很糟糕嗎?
西南片區:重點開發很缺錢
西南片區六省市,重慶、西藏、雲南、貴州、廣西和四川,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意外,全部處於財政淨缺口狀態。
GDP增速三連冠的重慶在花錢方麵也習慣了大手大腳,導致財政剛性缺口也越拉越大,是四大直轄市裏最需要中央補給的,畢竟還要供養14個國家貧困縣。
從人均財政補貼來看,西藏遙遙領先。2016年西藏的常住人口為331萬,對比其1397億的財政缺口(也就是中央財政補貼),意味著當年度西藏的人均財政為42205元。而2016年度中國的城鎮人口的人均收入為33616元。由此可見,中央扶持西藏發展的決心有多麽大!
2016年,重慶的財政缺口1222億,西藏1397億,雲南2229億,貴州2270億,廣西2412億,四川3542億,合計13072億。與2014年的合計財政缺口規模10020億相比,增幅30%。今年上半年的財政缺口合計7040億,預計今年的總缺口將超過1.5萬億。
西部大開發,燒錢自然多,全國人民都能理解。那麽,整天嚷嚷要崛起的中部片區要不要中央補一補啊?
中部六省:崛起過程要燒錢
中部片區6省,海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與河南(說明一下,海南實在是沒片區合適放,所以放到了中部),基本上都是人口大省,當然也是財政缺口大省。
最南端的海南雖然地小人少,但財政缺口卻一年上一個台階,2014年是200多億,2015年是300多億,2016年是400多億,2017年預計會超過500億。要是人均收入有這麽快的增速該多好呀!
作為人口過億的中部大省,河南的財政剛性缺口當然是全國第一,預計今年會超過5000億元,和東北三省的總量相當。嗬嗬,官方媒體吹捧的河南原來是大窮鬼。
2016年,中部六省財政缺口合計13325億,較2014年的合計財政缺口數9074億,增幅47%。今年上半年的財政缺口8008億,預計今年是要直奔1.7萬億而去了。
25省小結:整整5萬億缺口
我們將這25個省市的財政缺口數據匯總起來,我們將得到一個很驚人的總數,見下表:
從2014年到2016年,25省合計的財政缺口數從31927億,上升到48134億,增幅51%。而今年上半年的財政缺口合計已經超過2.5萬億,今年一定是要超過5萬億了。因此,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的是,剩下能夠創造出財政盈餘的6省一市: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深圳(計劃單列市),它們到底能掙多少錢。它們有沒有能力,補上這5萬億的財政缺口?
六省一市:努力賺錢養國家
我直接放出這六省一市的收支數據表好了:
2016年,福建的財政盈餘644億,深圳2851億,江蘇5178億,浙江5441億,北京6390億,上海7748億,廣東9301億,合計起來,六省一市總共給中央財政帶來了30373億的貢獻。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貢獻規模已經達到了極限了,從2014年到2016年,六省一市合計的財政盈餘幅度始終維持在3萬億左右。今年上半年的合計盈餘規模1.7萬億,考慮到下半年的財政支出更大,預計今年這六省一市的財政盈餘規模,也就是3萬億左右了。
這樣的數據,與財政缺口數據相對比,還真是一件令人感覺悲傷的事。2014年,25省的財政缺口3.2萬億,與六省一市3.1萬億的財政盈餘數據大致能對應上。然而到2016年,六省一市的財政盈餘依然保持在3萬億出頭,而25省的財政缺口卻已經高達4.8萬億,今年更是必定要突破5萬億了。一來二去,這中間的差值,已經高達2萬億。
解決之道:愛國公民買國債
我大天朝當然不能坐視地方政府的現金流斷裂而破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出的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政府借債。隻有兩條出路:由省級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但中央政府限製非常嚴格,越是缺錢的省份越不讓發行地方債;由中央政府發行國家公債,收到資金後再給地方政府輸血,這就像老母親四處借錢給窮孩子。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老母親也是要吃飯的呀。軍事外交開支,中央各部委的行政開支,國家級重點建設項目開支,這都是要錢的。2016年中央政府本級預算內支出2.74萬億,今年上半年1.42萬億,這筆錢也是節省不了多少的。要知道中央政府也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源了,除了六省一市的3萬億財政盈餘必須上繳中央之外,另外的最大一筆收入就是央企上繳利潤了,2016年利潤上繳規模5038億,合計起來,一年也就是3.5萬億左右。
好吧,現在我們知道了:2016年,中央政府手裏能動用的資金總量3.5萬億;它承擔的財政支出規模則高達7.54萬億,其中維持自身運轉的中央本級支出2.74萬億,填補地方政府財政缺口4.8萬億。7.54-3.5=4萬億。這,就是我大中國目前切切實實的財政壓力。
在本文的最後,還要列出一組數據:
2015年,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1.99萬億;
2016年2.95萬億;
2017年上半年1.37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