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史實:1968-1979“上山下鄉”始末(下)

(2017-05-12 17:14:14) 下一個

 

1976年10月,在中國,以華國鋒為首的“華派”逮捕了“文革派”,掌握了中國的最高權力,結束了“文革”。

1978年在華國鋒的同意和鄧小平的推動以及在教育部門的操辦下,高等院校恢複了正規招生和考試入學,全國有570萬以“知青”為主的青年人應試,其中27萬人考入高校,他們成為“文革”結束後的第一批大學新生。他們遭遇過苦難,感知受教育權利的來之不易而刻苦學習。此時的大學校園裏還都是“文革”留下的瘡痍,連個像樣的食堂也沒有。教育功能重新複位,發展科技成為國家戰略。受到這種情勢的鼓舞和渴望情緒的支配,這時發生了知青自發的“大返城”運動。

在“文革”時期,約1,600萬知青被“上山下鄉”運動驅往農村或山區,據統計有25,690名知青死亡,其中非正常死亡高達62%,還有數萬名女知青遭到了當地幹部和軍人的強奸。知青們在一再受挫、理想破碎之後已不再有當年擔當“革命”急先鋒的豪邁,隻有忍受“變相勞改”的悲涼心境,他們對“前途茫然”的感覺極為痛苦。1978年9月,雲南景洪農場的上海知青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曆數廣大知青的艱困、苦惱以及對生活的絕望,要求返回城市。公開信在知青中廣泛流傳。1978年10月31日“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宣布不允許知青返城,而且城市學生還將繼續被分配去“上山下鄉”。華國鋒也在會議上指示“堅持知青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這意味著“文革”雖然結束,但對青少年的政策還要繼續決定中國年輕一代的命運。這遭到全國“上山下鄉”知青和他們父母家人的強烈反對。11月,雲南省國營農場的三萬名知青發起集體罷工,浩蕩的知青抗議很快席卷雲南全省,他們的口號是:“知青不是牛馬,知青要做人,知青要回家!” 這些在“文革”中瘋狂地打人、批鬥、抄家、遣送、掘墳的前“紅衛兵”們,現在向世人展覽自己的“要回家”的悲情。

但知青們的返城要求被某副總理所叱責。這些以前的“革命闖將”如今無招,掩麵而泣。他們曾欺辱了很多別人,現在輪到他們也被欺辱。悲憤之下,1979年1月份雲南省萬名知青發起絕食抗議,他們給“中共中央”發送了一份短短的六字電報:“不回城,毋寧死”。北京受到震動,派出“中央調查組”趕赴雲南。三萬多名知青齊刷刷跪在泥土裏對“中央調查組”反複高呼“我們要回家”,場麵震撼人心。知青在雲南集體絕食的消息在全國迅速傳開,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成都、重慶等各大城市的知青家長紛紛上街遊行和集會,他們的口號是“請放我們的孩子回家吧!” 在此情態下,鄧小平進行了幹予。李先念在談到“知青問題”時也說“(上山下鄉運動)四個不滿意是我講的: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國家不滿意。” 華國鋒畢竟厚道,也就同意了知青回城,這很快結束了對全國“上山下鄉”知青的處置,不僅救了已經“上山下鄉”知青的命運,也改變了尚在學校裏的青少年的未來前景。

據中國官方的統計,僅1979年返城知青就高達760萬人,此後全國各地的知青全部陸續返城。此時,“鄧派”操縱政治局和國務院,在1979年2月全部撤銷了各地的“五•七幹校”。知青“上山下鄉”和幹部“下放勞動”政策的全麵廢止,不再拆散天下的夫妻父母兒女,實際上是恢複了家庭結構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單位的完整性。此後中共未對“上山下鄉運動”給予任何解釋或賠償,並極力避免討論那場涉及到一千多萬青少年命運的“上山下鄉運動”。

那些被“文革”荒廢了的知青返回城市,他們作為一個共命運的社會群體已不複存在。他們得到了就業安排,消融在社會的各行業之中,才發現自己落伍於時代。尤其是知青之中的“老三屆”,人已中年,居無定所,沒有積蓄,缺乏知識和技能,又在整體上被社會輿論當作“文革”罪犯受到譴責。在經曆了中國一輪輪的政治清洗和“革命”運動的狂熱之後,“老三屆”在正常社會裏成了少知識、無所長、思維僵化的邊緣群體。迄今為止,三十年來他們不停地抱怨:在身體發育時遇到大饑荒,在讀書時遇到“文革”,在就業時被“上山下鄉”,“文革”結束後被社會歧視,結婚生孩子時遇到“一胎化”政策,在立業時正逢經濟製度的改革……。除了很少數的“老三屆”憑著個人努力而獲得社會成功之外,那一代人被過早地斷送了終身。尤其是毛時代的“知青榜樣”董加耕、邢燕子之類更是害人害己害國家。大多數的知青,除了抱怨命運和訴說在農村受苦經曆之外,他們既不肯認識自己在“文革”中的責任,也沒有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和曆史的意願。他們把自己打扮成無辜者,認為自己在“文革”初期製造“紅色恐怖”的行為,是當時的國家責任,與己無關。他們甚至特別滑稽地把自己在“文革”中的“集體犯罪”粉飾為“響應毛主席號召”的天真無邪。他們諉過於時代,不敢承認自己是那時代的一部分。事實上他們很有資格質問:我們是怎樣被教導成那個樣子的?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心理錯位,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崛起”引為“青春無悔”──正是心癮難斷,談何救贖自己。這些曆史的灰燼,唯一去處隻能是曆史垃圾箱。
(全文完)

作者投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