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置頂愛加倍家庭中心·不錯過每天的精彩
玩耍與心理健康有什麽關係呢?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顯得人生無趣、創造力缺乏。本文談談玩耍在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玩耍是生命的重要年輪
魯宏說:“人的個性,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征現實與責任。一個完全的人,要具備上述所有特征。”
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而最容易失去或被壓製的,是玩耍及嬉戲這一圈。一般家庭及學校,都是不鼓勵孩子玩樂的。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是把自己處身在內的現實和責任那一圈,過早地套到孩子身上。因此,我在訓練治療人士時,總是先教他們玩耍。
收學生、招聘員工時,也必問:“你愛玩嗎?”不愛玩的,就把他們的申請先放在一旁。
有人問:“玩,真的那麽重要嗎?”真的重要。
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從玩耍中產生的。心理學家約翰·馬理做過一個很有趣的研究,他觀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籠內相互嬉戲作樂,你追我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有機會耍樂。這些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玩耍是人生的彩排期
人也是一樣,沒有經過彩排期的少年,一樣會變成呆木的成人。我們發覺,很多不能進行房事的夫妻,都是不懂玩或不肯玩的人,與馬理的猴子相同。
最近被邀與一群為青少年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座談,我問他們:“你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是怎樣過的?”
引用馬理的實驗,我問:“你們在成長中是怎樣一隻幼猴?”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說:“一隻木木的呆板的小猴子!”
“隻有讀書沒有玩耍的小老人!”
“是個乖孩子!”
他們問我:“錯過‘彩排期’,對現在的發展可有什麽影響?”
我忍不住,開他們一個玩笑:“錯過‘彩排期’長大隻好做社工了。”
玩的藝術——把工作當成了玩
家庭治療大師韋特格就是一個有名的會玩的人。他做治療時,天南海北地與病人天馬行空,在很短的時間內,往往使得本來十分沮喪的一家,高高興興地繼續麵對生活的挑戰。
我的老師米紐琴也是個老玩童。七十多歲的人,卻每次見到我找到什麽新玩意兒,例如一隻照人時會哈哈大笑的鏡子,一個反轉過來會變成青蛙的布造王子,他都要搶著玩,玩得嚴肅。
這兩人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開山祖師。他們那不斷的創造力,與他們對生命的好奇,與他們的好玩,是息息相關的。
有一回我覺得心灰意冷,寫了一篇小說自娛:
一個打算自殺的人,在樓頂徘徊於跳與不跳之間,卻想起人生很多好玩之事:一壺好茶,一隻唱歌的小鳥,一跤跌在雪堆中,一頭被強風吹走的假發,形形色色,生活中意料或意料不到的事,越想越有趣,越好笑。想著還有許多尚未發生的好玩的事:還沒騎駱駝到金字塔,還沒有試過跳傘……,越想越樂,就忘了本來要自殺之事。
玩之道,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教育的萬源之源》+《孩子的祈禱》
第二版
愛加倍家庭中心傾情錄製
若喜歡我們的作品,
敬請轉發和關注哦!
置頂愛加倍家庭中心·不錯過每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