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思想 |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轉載)

(2014-06-11 22:08:42) 下一個

 

2014-06-11 薛巍 三聯生活周刊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 卡根的反駁


 

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謝利·卡根講授的公開課“死亡”頗受歡迎,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這位教授的形象招人喜愛,他一臉的絡腮胡,上課時穿著牛仔褲和運動鞋,有時還會盤腿坐到講台上;第二就是他講的主題了,雖然公開課都是導論性質的課程,但卡根的死亡公開課並不易懂。他坦承:“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難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難一下就把握住。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把某些部分讀上兩遍會很有幫助。”


 

卡根在課上也會講些笑話,比如他介紹說,美國喜劇演員菲爾茲說,希望他的墓碑上寫的是:“我寧願待在費城(而非長眠於此)。”他提到了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遺餘力地分析和反駁跟他對立的立場。卡根顯然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分析哲學家,聽他的課需要很強的思辨能力。他會還原一個命題的完整論證過程,考慮它的各種合理性,然後逐一加以反駁。他使用了最佳解釋推論、兩難推理、類比等各種論證方法。他的講稿一共16章,前半部分討論的是關於死亡的形而上學問題,如身心關係、人格同一性等,後半部分是價值理論,讀到後半部分才會比較輕鬆。


 

謝利·卡根


 

卡根上來就亮出了他的基本觀點:世上沒有非實質的、不朽的靈魂,我們隻是軀體,當我們的軀體死亡時,意味著我們的存在宣告終結,而且永生並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他最後又總結了一遍:“我們隻是機器,當然我們不是隨便什麽機器,我們是神奇的機器,是有感情、有夢想、有創造力的機器。死亡不是什麽難以理解的巨大謎題,死亡並不比你的燈泡或者電腦壞掉更神秘……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不恰當、不合理的反應。我邀請你在麵對死亡時能無所畏懼,不存幻想。”


 

在反駁靈魂存在的說法時,卡根使用了“最佳解釋推論”:對於看不見的東西,我們如何證明它們存在呢?如果設定某種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的存在,能幫助我們最佳地解釋用其他方法無法解釋的事物,我們就推論說這些事物是存在的。這種論證被稱為“最佳解釋推論”。比如我們相信存在著病毒和細菌,因為這樣我們就能解釋人們為什麽會生病。其他事物如魔鬼也能解釋為什麽人會生病,但不是最佳解釋。卡根認為,為了解釋人的特征,並不需要設定靈魂的存在。


 

有人說,死亡之所以很糟糕,是因為死了之後我們就無法享受人生的美好了。對此,卡根使用了歸謬法:本可以出生、來到世上享受人生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這代人能製造出多少可能的人?2011年,全球大概有70億人,差不多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他們一起能製造多少人?一名女性每年大約排出12個卵細胞,大概持續30年。每個男性的生育時間大概為50年,如果他每天做愛一次,每次射出大約4000萬精子。35億名女性排卵30年,每年排出12個卵細胞,35億名男性每個生育期50年,一年365天,每天4000萬精子,結果能生出的人是3乘以10的33次方。如果算到第三代,所得到的數量將會比已知宇宙中的粒子數量還多。”


 

向死而生


 

卡根說,關於死亡有兩種驚人的言論,一是我們都承認,我們的肉體最終將停止運轉,或者將成為一具需要埋葬或火化的屍體,但我們其實都不相信自己會死掉。在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萬·伊裏奇之死》中,伊裏奇摔傷了,他的傷勢每況愈下,他最終死去。令人驚奇的是,伊裏奇發現自己終有一死時大為震驚。托爾斯泰想通過這個故事向我們闡述:我們大多數人實際上都跟伊裏奇一樣,口頭上承認自己會死去,但某種程度上,我們並不當真相信。假如你真的相信你會死去,這種意識帶來的恐懼會讓你開始尖叫,無法停止。在伊裏奇的病加重到某個程度時,他開始尖叫,並一直持續尖叫,幾乎直到他死亡。伊裏奇的一些行為表明,他確實相信他是凡人,並完全意識到他終有一天會死去。然而,當他真的得病並麵臨死亡時,震驚和意外還是會壓倒他,這強烈地表明,他完全不相信自己會死去。卡根寫道:“這確實讓人迷惑,一個人怎麽會同時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終有一死?”這大概是因為如果人一直想著死亡就沒法活了。


 

關於死亡的第二個驚人的觀點是“獨自死去”。卡根說:“獨自死去這種說法似乎是真的,沒有人可以代替我經曆我的死亡,但這不是什麽有關死亡本質的深刻見解。”同樣也沒有人能代替你剪頭發,沒人能代替你去摘除你的腎結石,沒有人能替你吃午餐,“這個言論是無稽之談”——他沒有提海德格爾的名字,海德格爾說,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卡根說,對死亡正確的情緒反應不是恐懼,不是憤怒,而是感激,感激我們可以擁有生命。就像馮內古特在《貓的搖籃》中設想的,人們在病榻上的臨終禱告應該是:“我就是那些坐起來環視四周的泥土。我收獲如此豐厚,而大多數的泥土卻收獲如此微薄。謝謝您賜予我榮耀!”


 

人不應追求永生,生命質量是唯一重要的。我們隻應該關心那些巔峰。荷爾德林在他的詩歌《獻給命運女神們》中寫道:“萬能的女神們!請假我一個夏季,一個秋季,讓我的詩歌成熟,那麽,我的心兒,滿足於這甘美的遊戲,就樂願死去。”荷爾德林說的是,他完全不在乎數量。如果他可以取得一些重大的成就,如果他可以寫出偉大的詩歌,登上巔峰,那就足夠了。


 

在麵對死亡時,有一種策略是追求半永生或準永生。一種形式是生兒育女,讓自己的生命在他們的身上延續,這樣盡管你沒有真的繼續活著,但是你的一部分還繼續活著。如果你沒有孩子,想想死後你的身體變成了原子,這些原子還會循環再利用。最終,我們被宇宙吸收回去,並沒有完全消失。叔本華認為,這種想法可以減少幾分死亡的痛苦。他說:“有人還是會問,微不足道的塵埃和天然粗糙的原材,怎麽能當成我們萬物之靈的延續呢?”他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中回答說:“你了解這塵埃嗎?你知道它是什麽,可以做什麽嗎?這地上的塵土,當它溶解在水裏,很快就會結晶;它就像金屬一樣閃耀;它會釋放電火花,它會自然地形成植物和動物;在它那神秘的子宮裏,它會孕育出生命。”


 

如果你知道自己還隻能活一年或兩年,你會用這段時間來做什麽?你會去學校嗎?你會去旅行嗎?你會花更多的時間跟朋友在一起嗎?幾年前,在卡根的課上,有一個學生快要死了,他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大一”的時候,他被確診患有癌症。在剩下的幾年中,他該怎麽做呢?他決定完成耶魯的學業,拿到學位。他在“大四”的第二個學期選修了死亡公開課。卡根說:“得知有一個像他那樣處境的人決定修這門課,我感到很羞愧,我周複一周地大談沒有靈魂,沒有來生,我們都在講死去是一件好事。在那個學期,給他上過課的老師都要麵對一個問題:我們打算給他打一個什麽樣的分數呢?結果是,他做得非常好。耶魯派了一位行政人員到他的病榻前,在他臨終前授予了他學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橫流滄海 回複 悄悄話 對死亡表麵的接受和內在的震驚源於人的神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