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索爾仁尼琴——俄羅斯的良心

(2013-12-29 20:30:54) 下一個

 

2013-12-28 OC

索爾仁尼琴——俄羅斯的良心

莊祖鯤

2008年8月3日,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的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1918-2008)去世了。這位一代傳奇的世界文壇大師,在遠離塵囂的鄉間,默默地離開了世界。卻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有人稱他為“20世紀最後一位先知”。

無辜遭流放

索爾仁尼琴生於高加索的基茲洛沃茲克,他是遺腹子,母親是位中學教員。後來隨母遷至頓河上的羅斯托夫市,在此他讀完了小學、中學及大學。他大學主修數學物理,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同時,他也是莫斯科大學文史哲學院文學係的函授生,成績同樣非常優異。

大學畢業後,他應征入伍,參與對德戰爭。他曾因戰功,獲得2次勳章,官至大尉,擔任炮兵連長。當時他虔誠信奉馬列主義,在寫信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很高興把生命獻給列寧。”

但是在二戰結束前夕,1945年2月,他因與友人通信批評了斯大林而被捕,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罪名,被判處8年勞改。1953年刑滿獲釋,被流放到哈薩克。1956年被解除流放,1957年被平反,宣布無罪,恢複名譽,在中學當數學老師。

1962年,他以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曆,創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當時批判斯大林的風潮下,他的作品甚至受到赫魯曉夫的鼓勵和推崇。他的朋友形容說,這本書像原子彈一般震撼人心。在短時間內,這本書共賣出85萬冊,使他一夜成名。後來,他又陸續創作了3篇暴露社會陰暗麵的短篇小說。

但是,赫魯曉夫下台後,社會情勢開始轉變。1967年,在蘇聯作家代表大會上,他散發了一份抗議報刊檢查製度的公開信,受到作家協會的公開譴責。1969年被開除會籍。

從此,他的小說無法在俄國出版。從1968年開始,他的許多作品,如《癌症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等,都陸續在西歐出版,引起國際文壇的關注。1970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理由是:“因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缺少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但索爾仁尼琴卻無法親自前往領獎。

1974年2月,他被以叛國罪名驅逐出境。

 曠野的呼聲

索氏先到德國,後遷居瑞士蘇黎世,最後流亡美國。

流亡期間,他不改對時局的批評態度,指責西方社會的道德墮落,批評西方音樂(特別是搖滾樂)令人難以忍受,新聞媒體喜歡揭人隱私等。逐漸地,他不再是西方媒體的寵兒了,而逐漸地變成一隻曠野裏離群的孤鳥。

1978年他應邀在哈佛大學演講,嚴厲批評西方社會的實利主義和自由主義,這在自由主義大本營的哈佛引起一場爭論。但當年留學哈佛的馬英九,卻因聽到這篇演講而感動不已,以筆名寫了一篇回應文章《勇者的證言——索爾仁尼琴的哈佛演講及反應》,登在《中央日報》上,引起了蔣經國的注意。後來馬英九返台,應聘擔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這成為他日後在政壇崛起之因。

在海外流亡期間,索氏出版了著名的《古拉格群島》,引起極大反響。該書是對1918-1956年間蘇聯集中營的實錄,共分7大部分。其中包括他自己的經曆,還有上百人的回憶、書信、報告,以及蘇聯官方和西方的數據,是類似於報告文學性質的作品。有人這樣形容說,在人類文明史上,如果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19世紀最輝煌的樂章,那麽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就是20世紀最悲愴的史詩。

1991年蘇聯解體。1994年,索爾仁尼琴終於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他仍然直言批評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政府,認為新政府既腐敗專權、縱容財閥,又盛行物質主義。因此,他拒絕接受1998年葉利欽頒發的“聖安德烈榮譽勳章”。

但是,因為他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與普京不謀而合,2007年,他卻欣然接受普京頒給他的最高國家獎章。

走過死蔭穀

中國人對索爾仁尼琴的認識,主要來自於他對專製主義的反抗,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氣,是來自於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上帝的信仰!

在他因為批評斯大林而被捕之前,他是堅定的馬列主義者。換句話說,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後來在傳記中寫到,當他被關到稱為“古拉格”集中營的牢房裏時,是他從悔改走向上帝的開始。在那裏,他才開始了解自己內在的生命,傾聽靈性的聲音,最終找到上帝。

依據艾克曼所著的《偉大的靈魂》,索爾仁尼琴是在麵對死亡時,才遇見上帝的。當時,他在監禁與勞動的重壓下,得了腹腔癌。開完刀,在萬念俱灰之際,在漆黑的夜裏,他與鄰床一位陌生的猶太醫生進行了整夜的心靈傾談。

在黑夜中,索爾仁尼琴看不見那位醫生的臉,但那位猶太醫生講解了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如何從猶太教徒轉為基督徒的心路曆程。他洋溢著喜樂的聲音,將福音信息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第二天清晨,那位猶太裔的基督徒醫生,就死在了手術台上。但是他的話,卻像光,照亮了索爾仁尼琴心中的黑暗;像鹽,給了後來成為作家的索爾仁尼琴試圖醫治人類心靈腐爛的永恒藥方。索氏的作品,繼承了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種道德傳統與宗教情操。

美國作家艾力克森在《索爾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書中說,索爾仁尼琴是一個“燃燒著理想、信仰,具有動人生命史的人”。

索爾仁尼琴認為,是無神論造成了斯大林的烏托邦和暴政。那是一個沒有愛、沒有公義、沒有信仰的世界。用口號來宣揚階級平等,隻改變了外在的社會環境,而沒有根本改變人的內心,反而使人心的罪惡更加泛濫。

懺悔的精神

陳奎德在他《舉世已無索仁兄》的追悼文中說:“索爾仁尼琴最為核心的特征,是他那極富宗教色彩的‘內省’,那種自我批判的深度。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自我懷疑,自我審視,自我拷問,甚至自我虐待。……這顯然同他的東正教信仰有關,廣義地說,與宗教感有關。”

陳奎德感歎地說,他所遇見過的中國才子,固然才智過人、言辭犀利,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炮口向外,他們似乎天生就不會反躬自省。但索爾仁尼琴卻是屬於18-20世紀群星璀璨的俄羅斯精神譜係,這些人包括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這是一個人類精神史上,最富有內省特質、極具深度的精神譜係。

反觀中國,在文革之後,雖然出現了一些諸如“傷痕文學”的作品,但是卻缺乏這種精神高度的創作。作家在作品中除了喋喋不休地訴苦外,就是將苦難的責任全部推給外在的環境。因此,在反思的深度上,與索爾仁尼琴的作品有天壤之別。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達到這種精神高度,與其說是天才之作,不如說是信徒的懺悔精神使然。

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那麽索爾仁尼琴應該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了。他們的共同之處,都在於他們有著深厚的基督教信仰。他們的作品,都在揭示著處於備受屈辱時刻的人的品質,體現了對不可摧毀的人之尊嚴的肯定,和對破壞這一尊嚴的企圖之批判。

時代的先知

有人稱索爾仁尼琴以筆代劍,戳穿了蘇聯政權的虛偽包裝,使這頭巨熊頹然倒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索爾仁尼琴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作家。

有人稱讚索爾仁尼琴是20世紀最後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是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是回歸祖國的先知。但是波蘭作家康布羅維奇卻認為索爾仁尼琴浪費了一個作家的生命。

他曾拒絕葉利欽頒贈的“聖安德烈勳章”,卻欣然接受普京頒贈的、標誌著人文領域最高成就的“俄羅斯國家勳章”。原因是他認為葉利欽走西方資本主義路線,帶來社會道德的淪喪;而普京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路線,卻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公開讚揚普京,認為他是俄羅斯文明的捍衛者。他也因為西方國家批評普京“專製”,挺身為普京辯護。所以,有人批評他是俄羅斯沙文主義者。

有人說他與時代脫節了;有人說他走得不是時候,回來的也不是時候;也有人說他太天真了、太狹隘了、太不食人間煙火了……但我們不要忘記,他隻是一個“人”,是一個受限於時空環境的“時代之子”。

索爾仁尼琴像是一位時代的先知,總是鬱鬱獨行。因為先知從來不會受萬人擁戴、眾人景仰。相反地,他們往往因為直言無諱地痛斥罪惡,所以會遭致惡人的攻擊與毀謗;也因為能洞察世事的險惡,發出警世忠言,卻遭致世人的訕笑與譏諷。

但是,正如大衛王和眾先知一樣,索爾仁尼琴也服事了他那一世代的人,然後就安息了。不知道在具有俄羅斯精神深度和宗教氣質的作家中,索爾仁尼琴會不會是最後一個?

圖片來自網絡

 

舉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