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25)
2009 (208)
2010 (205)
2011 (219)
2012 (218)
2013 (191)
2014 (158)
2015 (164)
2016 (199)
2017 (249)
2018 (255)
2019 (255)
2020 (210)
2021 (211)
2022 (161)
2023 (185)
2024 (184)
2025 (1)
看到很多的父母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孩子們周遊世界了,那些孩子也就是剛會走路,可能孩子呀呀學語,或者孩子還在上幼兒園上小學的時候,就被父母帶到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去周遊世界了。這些有眼光的父母就帶他們在世界各地轉悠了。說是要帶孩子開眼界,了解更多的東西,看看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活有多麽的不同,話語中帶著肯定,帶著自豪,帶著大國風範。
其實,我倒是覺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們去周遊世界,並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孩子的心智在小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孩子的知識結構,在小的時候也沒有建立起來。一個幾歲的孩子,懂不了紅場,懂不了美人魚,懂不了埃菲爾,懂不了比薩斜塔,懂不了格林威治,懂不了大笨鍾,懂不了泰姬陵,懂不了羅馬鬥獸場,懂不了尼羅河,也懂不了金字塔和人麵獅身像,懂不了伊麗莎白橋頭的那兩頭獅子。
更懂不了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甘地和大小種馬。即使有些神童在三歲就會背唐詩三百首,那也就是死記硬背,懂不了陸遊的一飲五百年,一醉三千秋,更懂不了李白的但願長醉不願醒。
孩子在上初中之前,就是玩。對於孩子們來說,到迪斯尼玩,到環球影城玩和去印度玩,去日本玩,去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玩沒有什麽區別,估計孩子們更喜歡去遊樂場去玩。沒有知識的積累,沒有文化的底蘊,孩子們懂不了曆史留下的痕跡,也懂不了文化留下的輝煌。
想想我自己,十歲之前的記憶也就是破碎的片段。記憶最清楚的就是我姥姥做的炸茄盒。我出國在中國人中間也不算晚。但是,我十幾歲的時候跟隊去比賽去過不少國家,但是我幾乎什麽都記不得了。我的記憶不是最差的,但是,如果不是苦苦回憶,很多很多事情都記不得了。我雖然不是聰明絕頂,但是,比我聰明的孩子也是有限。
2008年的時候,我帶我女兒在北京看奧運會,那時候她六歲。奧運會呀,多大的事情呀,多麽令人向往的大事件呀。但是,對於她來說,給她留下記憶的不是長城,不是鳥巢,不是故宮,不是奧運會的開幕式,不是奧運會的閉幕式,也不是奧運會的各種決賽和各種破紀錄。
給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北京金錢豹的自助餐吃飯的時候有人在她麵前跳舞唱歌,西苑飯店頂層的旋轉餐廳和五方橋那裏的遊樂場。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對她來說,無感!
金錢豹倒閉了,但是,那可是曾經大火的京城美食城呀!
所以,我覺得在上初中之前的孩子們,如果不是讀過曆史,讀過曾經發生的事件或者是對某些事情特別感興趣的話。帶他們去看高第的建築,帶他們去看白金漢宮,帶他們去看奧匈帝國的輝煌,帶他們去看羅馬的鬥獸場,帶他們去參觀奔馳的工廠,帶他們去看尼羅河文明,帶他們去看紫禁城,帶他們去看諾曼底,帶他們去看捷爾任斯基的雕像,帶他們去看羅丹的故居,帶他們去看貝多芬用過的鋼琴,帶他們去看歐洲唯一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帶他們去看安徒生的豪宅等等,全部都是浪費。第一他們不懂,第二他們不會感興趣,第三,也不會達到父母對這次旅遊的期待。留下來的最多就是在裴多菲的雕像前留過影,在某景點上麵照過相,僅此而已!
我覺得,孩子上了初中之後,有一些曆史的知識,有一些文化的積累,再加上有錢有閑有興趣,然後就可以去周遊世界了。
周遊世界花錢費力耗時間,一定要有所收獲,不然的話,真的還不如到 Downtown 轉悠轉悠吃點兒美食呢。
但是,如果人家說:“我們願意,你管得著嗎?”哈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阿嚏!
《版權周遊世界所有,翻印年齡太小不究》
什麽時候帶孩子去周遊世界比較合適? 答案應該比較簡單: 什麽時候帶孩子去周遊都不合適。
孩子小,遊了等於沒有遊;
孩子大了,誰還跟著你遊呀!你要坐郵輪,人家要去荒山登野嶺;你要去歐洲顯富,人家要到非洲去幫窮助蠢。嗨呀, 大家還是洗洗先睡吧。
就像我的問題是:蜂蜜和糖哪個更甜?回答是:尖椒更辣!
大家年齡大了,就不要那麽著急了,哈哈哈。仔細讀讀題目,自己看看內容,不然,我會笑話你們的,哈哈哈哈。
I remembered that I took my 2 years old daughter to Disney. All the fun moments. Of course she forgot all.
Please remember to live at the moment. I took my kids to visit places. I saw that they had fun and laughed. I was very happy. I do not care if my kids forgot all.
遊什麽遊, 是頭豬,趕遍全世界還是一頭豬。
中國人就會忽悠: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 純屬胡扯。人家行百裏, 上初中,不一樣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 ?
本人認為,隻要條件(時間、金錢、健康)容許,孩子越早周遊世界越好。當然,如果按成人的周遊世界觀(歷史、地理、人文)而言,那得讓他們成人後,自由定奪。這裡恐怕是是從家長的角度來討論,至少以下三方麵的理由,是作為家長,和觀察其他家長的經驗與教訓:
自理能力:
要出門旅行,總是孩子們渴忘的一個家庭大事,一年一度定要給孩子們心中這個希望。無論孩子的旅遊體驗是什麼,總是帶到學校分享故事和自信的材料。
出行前由孩子自己準備,帶必備品、打包裝箱(大小視孩子年齡不一,隻是自己負責自用物品)是孩子們乾家務最設怨言的主動行為。不充分的備品,造成旅行中的不方便,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課程,遠勝空洞說教與責備。
個人宇宙:
出門後所見的世界,是不熟悉的環境,沒有熟人、朋友、老師和家長圍著你轉。知道個人小宇宙離家之後行不通,學會謙讓、妥協、寬容,統統在潛移默化中,不需理論高度的引導,增長社會適應能力。這些 intangible 的東西,不是事先能夠計劃和達成的,自然中的體驗不能說不是學問(不必非教育別人才是學問)亦或本領。
驚奇與應變:
出門的不確定性處處存在,有驚喜也有驚慫,這就是大千世界的奧妙,在家呆著注定沒有機會。是驚慌失措還是鎮定自若,對付危機或者目睹家長的危機管控過程,這些都會深深印入孩子本的心中。旅遊中的風險與奇遇,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以上的內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能力,完全不是文中大人的想法。本來旅遊就是提供孩子們見世麵認識世界的機會,不是家長想要孩子學什麼的機會(那是家長自己的事),給不給自己孩子這樣的機會,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作法。
總之,我一定會給,而且在孩子大腦發育最快的兒童時期。至於結果如何,也是未知的,就看你帶他們去哪裡,接觸什麼而已,家長的責任應該就是如此吧。
小的時候媽媽帶著我們去香山,覺得那是世界上最沒有意思的地方,去北海蕩秋千多好,哈哈。長得老大了以後,才體會香山的美。
記得四歲的時候家附近大喇叭放的音樂。
記得五歲的時候坐火車夜裏過黃河。當時人都睡著了。列車把臥鋪車燈都打開,告訴大家正在過黃河,讓大家看。我覺得燈那麽亮,眼睛難受極了。
當然每個人開始記憶的年齡不一樣。但6歲的事一定能記住。算術不就是6歲學的嗎?
所以我覺得6歲以後看全世界就可以了。雖然效果不是最大化,但肯定忘不了,所以沒有白去。
孩子很容易有趨同現象,因此心理上更願意與同學一樣,比如暑期大家都有進入camp,開學後交流,也是一種炫耀。
出國是一種可以炫耀的內容,孩子也清楚,但僅僅是為了炫耀,反而記不住發生了什麽。最近發現當年帶著小家夥專程去DC認識政府部門職能的旅行她竟然什麽都記不住,當時她已經十歲了。那是與參議員辦公室互動,專門被安排的,在我們也是第一次,並不是平時可以隨時發生的,她沒有任何印象,僅僅是記得去過DC。好在我N年前在萬維寫過一個係列介紹使用議員辦公室參觀的優勢,把這個給她,算是學中文和回憶了。
十六歲的時候帶她玩歐洲,她記得這件事,但不記得內容,以至於本科畢業後打算用一年的gap year專門住在歐洲玩。
也許是她這樣,去地方太多了,但我覺得是如今的孩子的興趣不同,小時候的興趣並不是在旅行上,可能不如網上聚眾遊戲更有興趣,印象更深。
孩子大了你還想他們跟你一起旅遊?別做夢了! 你除了主動給錢為他們的旅遊付賬,剩下的就是趕快去禱告吧。 阿門!
說的沒錯,這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我無所事事,白活了好多天以後,也會覺得無聊,要找些有意義的事來做。忙東忙西了一陣子之後,又想閑下來,所謂享受當下,向往起白活的感覺。詩人說, 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目的地。那麽,怎麽去經曆這一段旅程,應該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和小朋友一起,怎麽樣玩,到哪裏去玩,歸根結底,大概不是那麽重要,量力而行就可以;要緊的是一起渡過這些珍貴的時光,能夠多一點經曆多一點回憶的碎片,白活好像也是可以接受的,能夠再學到點東西,那簡直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但是,你沒有任何收獲也沒有關係,白活就白活,哈哈哈
“周遊世界花錢費力耗時間,一定要有所收獲,不然的話,真的還不如到 Downtown 轉悠轉悠吃點兒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