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郎朗李雲迪演繹現代版“絕代雙驕”

(2006-11-25 23:30:12) 下一個
郎朗李雲迪演繹現代版“絕代雙驕”

一個用藝術來對話,一個在藝術中沉思;一個把藝術當作生活去燃燒藝術,一
個把藝術當作生命在藝術中燃燒自己;一個有較寬闊的人生閱曆能舉重若輕,
一個有更豐滿的詩人氣質能出神入化。郎朗是“因緣俱足”的幸運兒,李雲迪
將來能夠達到一個什麽境界,要看命運之神給他什麽樣的人生,以及他如何超
越自己。



就目前來講我偏愛李雲迪,收集他的作品令人放心。而“盛名之下”買過一張
郎朗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笫一鋼琴協奏曲,聽了笫一樂章就不想再聽下去了。另
外從電視裏看,我也不太喜歡郎朗過度誇張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真正的音樂應
該是音樂本身,NBAFan_1說得很對。傅聰少年時代也有這種輕浮的毛病,曾被
傅雷痛批,Itzhak Perlman在俄國遇到一個“翩翩起舞”的女學生,也告訴她
要穩如泰山,不要上下翻飛。去偽存真追求內在的完美,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一直以為不能將他們二人進行比較,他們是不能放在一塊兒比的。因為,他們一背景曆史不同、二成長環境不同,前兩個不同就導致演奏風格的迥異,既然連最基本的條件都不好拿來一比,又談何爭論呢?簡直就是子虛烏有一派胡言。
可現在又有不同的想法了,凡事,隻要有個標準就能比,就好象曾經有人問我:古琴好還是鋼琴好?這種無聊問題就好象在問李雲迪好還是郎朗好一樣愚蠢。可是如果細細探究下去,就要問說,你是從哪方麵講呢?是音質?音響效果?如果不清楚這些,就沒有再“比”下去的必要了。

對於李郎二人,我的比較是建立在如下幾個方麵:
1、技巧性的比較。
怎麽說呢,凡是可以立足國際舞台的鋼琴家,技巧上都是一流的!沒的挑!這時就要考慮到他們的學習背景,郎朗屬於從小吃“百家飯”張大的,各類的養料都吸收過,也就不存在什麽立哪種“範兒”之說,當然,可能在國內一部分人看來有點“野”,甚至有點不規範,可手上的“不雅”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音質變化,因為他的天才嘛,天才是不需要許多“正規的”的訓練的。李雲迪從小拜師在但先生門下,一學就是10年,自然,他指下的工夫,深淺可見!因為直至今日整個中國的鋼琴教育,還是建立在以指頭訓練為主的基礎上,所以,李和中國其他孩子一樣,手指沒的說!技術也相當規矩、相當棒。但他和郎朗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同時都能立足國際舞台,也恰好說明無論用什麽方法訓練手指,目的都是一樣的。

2、音樂性的比較
說到“音樂”,就想起的是郎朗火暴的美國人的熱情和李雲迪優雅的歐洲人的熱情。郎朗一般給人的視覺效果很可怕,引用我美國朋友對他的形容,Very terrible!但是他的演奏是建立在一個真正的天才的熱誠的基礎上,並沒有十分惺惺作態的表現。他的演奏,能給人的感覺,就是“熱情”二字!可李雲迪呢?有人說他的音樂都是“做”出來的,這一點我不能予以認同!首先,試想一個靠“做”音樂來演奏的鋼琴家可以拿到肖邦的頭獎,除了說明評審團集體的筆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借口。沒錯,他的老師在音樂上對他很下工夫,但絕對沒有到要去刻意“做”什麽的地步(另外,插一句,但先生的課我是上過一些的,並沒有什麽刻意的設計,隻是在給學生一些表達音樂的啟發)李雲迪的天才我們不能否認,可他和郎朗是不一樣的。他是屬於東方式的。郎朗的熱情時刻爆發,而李雲迪的熱情時刻準備爆發,他的音樂永遠給你一種緊張感、壓迫感。

3、肢體語言的比較
說起肢體語言的表現,大家都不陌生。這和他們二人上述的一些方麵是存在共性的。他們不同的音樂背景就導致他們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郎朗的肢體動作一般比較誇張,,沒有什麽特別的設計。他經常在一些世界最大的演奏廳舉行音樂會,他的效果永遠是放大的,這樣在大音樂廳會有好的表現和好的視聽效果。這也和他早年留學美國有關,他有著美國式的熱情和奔放,全然不像一個“東方人”在演奏。而李雲迪的動作大部分是設計過的,我這樣想。他早年喜歡ZIMERMAN,他特意模仿過他的演奏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還是有一些模仿的成分在裏麵,隻不過被這個東方人加工得更有氣質與品位。他的舉手投足都充滿著歐洲藝術家的氣息。他的整個人是被藝術化過了的。當然,演奏的時候,兩位藝術家都是投入白分百的熱情的。但同樣的“熱情”,卻有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是背景的差異導致的結果。他們注定屬於不同領域的競爭者。

4、求學環境的比較
郎朗在美國,李雲迪在德國。美洲和歐洲的差異我不用說,大家都可以看到。歐洲是藝術的發祥地,而美國則是現代鋼琴家的工廠。所以我不說自明。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藝術道路。結果呢?讓他們自己去想吧!他們應該有安排自己生活的權利!他們的選擇,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但卻一定是經過考慮的。



最後,我想說比來比去,我都不想摻雜任何個人恩怨在裏麵。
我隻想加一句自己的評論:郎朗最終會成為一個藝術家,李雲迪會成為一個鋼琴家。這是他們的宿命吧!我想。



他們都還年輕,應該有屬於的自己的道路!不需要別人過多的爭論。他們都很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麽。
雖然他們走了截然兩條迥異的道路,可目的卻是一個:
那就是以標價新時代的鋼琴藝術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也許,這就叫——殊途同歸吧!


簽約環球唱片DG的郎朗,現在名正言順成為李雲迪的同門師弟。兩位同是國際上倍受矚目的中國“鋼琴天才”,現在雙雙被收歸環球唱片門下,兩虎一山相遇,會不會互搶風頭?
  唱片公司負責人卻向記者明確表示,這兩人藝術氣質、造詣完全不同,不存在任何衝突。對二人來說,反而能互相切磋、促進,中國音樂已經越來越受國際重視。



  李雲迪比郎朗先跨進環球大門,創下環球唱片DG簽約首個華人的紀錄。但郎朗和環球唱片也淵源已久,他的老東家Telarc唱片公司,原本就是環球集團下的子公司,他以前發行的唱片都是由環球公司代理的。
  
  記者昨天致電環球唱片香港公司,負責人張小姐告訴記者,正是看中了郎朗的海外號召力,以及對他的發展潛力的充分肯定,才最終簽下他。郎朗的國外學習已暫告一段落,現在他是海外最忙碌的古典音樂藝人,每年都要參加100多場演出。這在全球古典音樂不景氣的情況下,算是少有的好成績。她還告訴記者,郎朗目前正在美國作演出,4月份就要錄製自己的新專輯,9月份很可能來上海大劇院演出。

  但凡是記者采訪李雲迪,都會不忘問他對朗朗的看法,此次兩大鋼琴神童共事一地,會擦出什麽樣的火花?雖然相互都知道對方,但碰麵的機會並不多,麵對媒體關注的焦點,張小姐連連說這個話題太敏感。作為郎朗與李雲迪的好友,在記者的追問下,她才細細道出二人的不同之處。
  
  雖然兩人都獲過不少獎,在演奏技巧上,當然沒什麽好說的。但兩人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顯而易見。李雲迪有南方的氣質,是屬於比較浪漫派的;他的外表包裝就比較年輕化、比較時尚,符合時代潮流;所以他的音樂也就是那種不是特別古典的古典,他的觀眾群也就比較年輕化。而郎朗是東北人,身上就有典型的北方氣質;音樂風格也就有很大的分別,郎朗走美國風格的路線,激揚、開放。所以,他們各有各的觀眾群。

  從張小姐的話中,記者還了解到兩人的音樂背景不同,也直接導致了唱片公司給兩人的定位也完全不同。郎朗來自音樂世家,15歲就開始在國外學習,受過嚴格的古典音樂培訓。這些的底蘊,使得唱片公司要把他向職業化的鋼琴家推進。而李雲迪是在2000年得獎後,才有機會去德國學習。他的起步雖比較晚,但贏的獎項卻最多,唱片公司則側重於培養他的時代潮流感。

  這樣看來,兩大鋼琴神童並不能簡單以高下論之,雙峰並峙的互相促進,齊力打創海外市場,才不至於有高處不勝寒的寂寥。



李雲迪:
  年齡:23歲 重慶人
  發跡史:1995年在美國史達拉汶斯基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三名。
  2000年10月參加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金獎,成為這個獎項舉辦70多年來最年輕的冠軍得主。
  2001年4月3日,李雲迪正式簽約環球唱片旗下德國唱片品牌-DeulscheGrammophcn,奠定了他在當今國際樂壇重要地位。
  首張鋼琴專輯亦於2001年12月5日在香港麵世,名為《肖邦鋼琴精選集》,10天內衝破白金銷量。2002年12月中旬推出全新個人大碟《李斯特鋼琴精選集》。




郎朗:
  年齡:23歲 沈陽人
  發跡史:1995年,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在日本舉行,13歲的郎朗以行雲流水般的技巧彈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征服了全體評委並獲得冠軍,被冠以“神童”稱號。
  1996年夏天,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宣告成立,在有國家主席***出席的首場音樂會上,郎朗擔任了唯一的鋼琴獨奏。
  2001年郎朗在著名的卡耐基音樂廳舉辦了個人首演。
  2002年,在《華爾街日報》一篇名為“最能改變世界的二十位少年”的文章中,郎朗榜上有名。
  2002年他榮幸地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錄製唱片的中國鋼琴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