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佛法與科學在廿一世紀的交匯

(2008-04-13 17:27:16) 下一個


佛法在原子時代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772 更新時間:2006-5-2

————————————————————————————

              羅無虛 著?
               總目錄:
             
             一、科學與佛法
             二、變異的世界觀
             三、相對的人生觀
             四、人生宇宙之實相
             五、佛法與相對論
             附錄?原子與無我
             詳細目錄:
              序?
             自序
         一、科學與佛法?
           科學定義及科學方法
           科學知識及其演進?
           科學發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對科學應有之認識與評價?
           佛是什麽
           法是什麽?
           一般覺證實相的步驟
           佛法真理簡介
           佛法與科學間的橋梁——真理
           佛法與科學相輔相成
           佛法與科學異同之比較
         二、變異的世界觀?
           甲、略說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二)三大真理的聯貫性?
           乙、本題:變異的世界觀?
            (一)觀察現象——依常識說?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說明
     
         三、相對的人生觀?
           甲、生活,生死問題
            (一)生活問題?
            (二)生死問題?
           乙、我,法的究竟義?
            (一)‘我’往哪裏找?
            (二)法的體性
           丙、相對人生觀的價值?
           丁、相對人生觀的實踐?
           戊、真善美人生宇宙的創造?
         四、人生宇宙之實相?
           (一)實相的種種異名?
           (二)依聖言量說實相之性質與含義
              甲、原始經典說涅槃
              乙、大乘經典說實相?
           (三)體證實相之一般步驟
           (四)結語
         五、佛法與相對論?
           (一)質能相對
           (二)動靜相對?
           (三)時空相對?
           (四)一切相對?
           (五)餘論?
              甲、對機說法?
              乙、應病與藥?
              丙、中道原理??
         附錄?原子與無我?
            原子概念的演進
            原子彈的爆發證明原子不可分的理論不正確
            佛法對心性的說明
            科學家及哲學家對意識的新概念
            佛法的三法印
                
  時人崇科學,在窮物質之利用,佛法立三諦,為闡眾生之性德,粗觀有理事之異,細思則理事相即也,實則科學不超三諦,三諦未舍科學,惟佛法了覺而圓融,所以隨緣不變,究竟涅槃,時人迷昧而偏執,反成觸境縛心,輪回六趣。然覺為固有,迷乃妄加,故迷應藉方便以啟覺,覺必藉弘化以覺圓,迷者三惑所迷,覺者三諦之覺也。?以言乎空諦,言思兩絕,一法不立。經雲:羊兔毛塵,析為水金塵相,複析為極微,為鄰虛。方之科學,元素原子,析為核子電子,複析為中子。是皆色不異空,說空諦也。了知則萬法本空,可破見思之惑。?
  以言乎假諦,萬象森羅,不舍一法。經雲:六大自在無礙,草木瓦礫,悉為三昧耶身,於工巧、醫藥、聲音、星算等,必得其明。方知科學,物理電化,一切發明於創製。是皆空不異色,說假諦也。了知則萬法妙有,可破塵沙之惑。?此事理無二,而名相有不同也,惜乎執物者非心,執心者非物,各稱一元,寧知同落偏見,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以不二法門,說中諦也。既曰不二,是真一元化矣。了知則法法皆圓。可破根本無明。?
  雖得中矣,然亦不廢乎空假,猶掌伸拳握,總是一手,智者見一,愚者見異耳。若耽科學者,昧於真空,誹謗佛法,是凡外相著人我,心續世間、未聞大道、猶可原也。若習佛法者,昧於假有,排斥科學,是定性見涉斷常,心障所知,欲趨大乘,豈能進也。?
  羅居士無虛者,現科學家身,行菩薩道,際原子時,說原子佛法,契眾機而了義,就唯物以顯覺性,翠竹黃花,無非般若,何異是哉。輯其弘法數講,匯成一冊,名曰:《佛法在原子時代》今世之人,見聞而心折之,爭倡付梓,屬予為序,曰:此利眾之舉也,其勿辭。
  予三環讀之竟,曰:昔王小徐,尤智表二居士,俱優為此調,不圖今日而有斯文也。且時境又遷,此文契機,似尤勝於前賢,至其筆粲電化,氣暢電流,尚餘事也。是時代不曰太空乎?不曰原子乎?彼執假而來,我執空以應,二執交攻,徒見其鑿柄不入,方便雲乎哉?弘化雲乎哉?!?
  不有方便,於世法亦有所難行,喻一晝夜,實非日升月落,語人日時,必稱曰地一私轉,人將笑其顛。從事弘化,不權巧無以收攝折,譬醫療疾,必察所患與藥,墨守一方,而應百千種症,人將被其殃。況大乘佛法性相圓通,無虛無實,又安可執時間之今古,空間之東西也哉。說三諦即是科學,明乎體,恰如其分,說科學即是三諦,達乎用,今正是時。弘化也,方便也,是文俱得之矣,予欣為其序以表之。何有乎辭。??
   佛曆二五一○年歲次1996年立春稷下李炳南識
              自 序
  由於寶燈法師倡導,我得有機緣追隨洪寬濤、張璜、崔常祥居士等在中華佛學研究會作通俗演講。其中五題徇朱斐居士之請,經整理錄出後刊登於‘菩提樹月刊’。茲後複蒙虞兆興,陳誌偉居士等之倡議印此單行本以便流通。在這眾多因緣下此小冊子方能與讀者見麵。我在這裏謹向各位倡導者,讚助者,助印者表示衷心的謝意。?
  通俗演講的宗旨在去除一般人對佛法的誤解,使之了解佛法之真義,啟發正信,得到佛法的利益。其實一切佛法都不離對機而說。應運而生(運即時代)。因此離‘時’離‘機’實無話可說。所以所謂‘一般人’,在講者不得不預為假想是某一類人,否則即有說法不對機之弊。我所假想的對像是:受過科學
  教育者,中、大學學生,對人生宇宙等問題有興趣者,以及一般想憑藉理智追求人生宇宙真理者。預備用他們所熟悉的語言文字及思想方法,使他們了解佛法,發覺求真理的途徑與其利益。這種用通常知識來認識真理是‘知’的功用。所謂通常知識,我認為在目前應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日常知識。用這通常知識來說明佛法,即是我所想提倡的‘常識佛法’(COMMONSENSE BUDDHISM)?
  一切法不離佛法,科學知識亦不例外,追溯科學知識的本源即能見到佛法,亦是可以理解的。那麽用時代的驕子——科學知識——來說明佛法,一定是最適應時代要求的。反之,如固執一套固定的陳舊的方式來弘揚佛法,恐怕已不能為大多數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所能接受。不求適應時代,佛法將為極少數人所信受得益,在形勢上必為時代所淘汰了。?
  佛法是重行的。僅僅是‘知’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不過要行而受益則非先從‘知’著手不可,尤其是受了科學教育的非從‘知’方麵分析清楚是不肯貿然信從的。如能真知,必能明白行的重要,行的利益。那麽定為從信解而開始實踐。佛法的行門更是千差萬別(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因為在佛教內也是隻有對機的行持法,沒有固定不變的教條。我們情意上、偏差,各各不同,所以對治它們的行持方法也因之而異。知的偏差尚可以從風行時代的科學知識找得個假想對象。情意方麵的偏差卻隨各人的生活習慣,家庭教育,文化水準,不同的職業,乃至與生俱來的個性而異。除了個別教導外,幾乎不可能確立一個普遍性的行門來適應一般的機。但在原則方麵可以這麽說:?
  (一)佛法是現實的生活方法(WAY OF LIFE)。佛說八正道即是指示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直趨涅槃妙果。依之而行、即生、即受其益。可是目前部份信佛者不充分了解這道理。以為修行(其實是修改行為的意思)是專為來生的,與日常生活行為無關,這樣就脫了節。對個人說即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在他人看來佛法卻變成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是與實用人生無關的。這當然是不合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大原則的。
  (二)在這時代中得正覺的大導師是難找到了,但善知識不是沒有,要多親近並虛心求教指示正確的行持方法。不過主要還是要依靠自己的理智抉擇。佛陀在世時亦鼓勵人:‘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在佛法內知與行是並重的,不可分離的。得到了正知正見的,自可以自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行持方法。總之在行方麵要不脫離現實,不好高鶩遠,要自病自知自處理,方得受用。所以在這方麵我主張提倡‘實用佛法’。(PRACTICAL BUDDHISM)?
  除了知與行以外,佛法的總歸宿是著重於實證。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可以成佛。沒有實證那麽一切涅槃菩提等等殊勝功德豈非徒有空名?實證是離言說文字的,用科學名詞說是離時空的四度空間。這裏不擬多說。要說的是從知從行,必能實證人生宇宙實相。?
  現在借刊行單行本機緣向讀者一提這幾篇講稿的動機何在,目的何在。但願讀者不要嫌文字粗陋,或因人微言輕而忽視之。究竟說,真理隻能自求自得的,外在的文字,隻能做為求真理者的助緣罷了!?
  本冊承妙因、妙境兩位法師暨石純福居士披閱指正。又承李炳南老居士賜序,為本冊增光不少。於此謹表感謝並致敬意。??
                    一九六六年二月 ?  
                     無虛謹識
           一、科學與佛法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的講題是:‘科學與佛法’。在未講之前,有兩點須加說明,第一,我選這個講題,似乎自不量力,因為我既非科學家,又非佛學家,雖說學的是工程,信佛二十多年,卻很少研究,對於科學與佛法,隻能說是膚淺的認識,我之所以大膽嚐試,以此為題,隻是一種信心鼓勵,我相信用通俗講法,可以闡明科學與佛法的關係,供大家作為參考資料,引起追求真理的興趣,至於進一步專門性的研究,有待法師和專家門來竟其全功。我相信,佛法是多方麵的,可以用常識去理解,也可以用科學來說明。第二,這次以粵語講述,亦可說是大膽的嚐試,以我生硬的粵語,可能詞不達意,但為求普及和免除翻譯之煩,試以粵語出之,希望各位原諒。
           科學的定義及科學方法?
  何謂科學?簡單地講,科學是分科之學識,是對事物現象之相互關係作有係統地研究,經過實驗證明成為公式化之知識,這種知識,便是科學知識,由此而獲得的結論,便是科學的結論。這種科學知識和結論,雖然也是由人類經驗中得來,但科學方法是必須經過實驗的,一種假設須經實驗證明,才能確立,所以通過科學方法而作出的結論,一定能正確地解釋某一種事象,因為依靠實驗的科學方法,才能避免主觀的臆測和判斷的錯誤。人類對於周圍的事物,各有各的看法和想法,這種看法和想法,多數是主觀的,不一定是對的,譬如人類對天地的想法,起初以為地是平的,天是圓的,太陽是繞著地麵而旋轉,現在大家都知道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這就是科學糾正了人類主觀的臆測。
            科學知識及其演進?
  科學對於宇宙實相(REALITY)方麵的認識和發展,近世紀來不斷有極其重大的發現,對於宇宙的構成,有了更進步,更具體的認識,現在分兩節來講:?
  (1)對原子概念的演進:在十七世紀,人類對物質的認識,認為任何物體是由一種基本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物質微粒,稱為原子(ATOM),它的原義,就是‘不可分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道爾登(JOHN DALTON)首創原(ATOMIC THEORY)認為宇宙間一切物質,均由有限的元素構成,元素由同類原子所構成,原子則不可再分。一九一三年,丹麥科學家波爾(BOYLE),經過實驗而獲得的結論:原子可以分為兩部分,就是電子和核子,電子圍繞著核子而活動,核子堅實而電子含有磁力線。電學專家法拉第(FARADAY)描述原子的形狀,好似星魚,身體小而手臂長,這一概念,甚為重要,已打破原有的原子獨立存在的概念,說明了物與物之間在互相攝拒、互相影響、相對地存在,這與佛法內‘諸法眾緣生’的哲理可以會通。?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EINSTEIN)預測物質與能力可以互相轉變,並認為極小的物質,可以變成極大的能力。他把物質和能的關係立出一個公式 E=MC*C,E代表能,M代表物質,C代表光速,C就是光速的自乘,換句話說,物質乘光速自乘的數字,就是能。光速每秒三十萬公裏,即是說極小的物質可以轉成龐大到驚人的能量。如果把一磅煤轉化為能,就可變成為9.6乘以10的17次冪磅的能量。(一呎磅,就是把一磅量的物體,高舉一呎的能量。)?
  他的預測,已由原子分裂的成功而得到完全的證實,原子不可分裂之說,終於打破了,確切地證實了物質和能可以互相轉變的,而更重要的,把不可想像的假設,——極小的物質變為極大的能力——成為現實。這是科學史上極端重要和具有革命性的發展。毫無疑義,對於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整個曆史,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原子分裂及其它科學上的新發現,對於一般宗教來說,不也啻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動搖了某些宗教的神造萬物的理論基礎。唯一的例外,就是佛教。科學的發展,不但不足以否定佛教的理論,而且替佛教的理論作了有力的論證。在二千多年前,佛經中就用‘芥子納須彌’來說明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收縮的時候,可藏之於芥子,釋放的時候,可以大過須彌山,(最大的山,形容其大。)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講法華經時,一坐就是五十劫,(劫是億萬年的長時間)這就是佛家對時空的體證。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上,如果乘數倍於光速的飛機在太空飛行,時光同樣能不流或倒流,看到過去世的種種事物,這種科學的時空概念,與佛家的時空體證,正複相符。科學界的分裂原子,使極小的物質變成極大的力量,打破了原子不能分裂的理論;在佛教的理論上,如能打破‘我執’,同樣可以產生無可比喻的精神力量,不過物理上的力量,可以看到的,精神上的力量,是無法衡量的。用比喻講,覺者破我執後所產生的大智慧與大慈悲,與物質界原子釋放後所產生的光和熱,極為相似。?
  (2)靜的力學概念演進至相對論動的力學概念:牛頓的靜則恒靜,動則恒動的力學概念,對於地球上各種物理現象的應用是適合的,但對於太空外的大宇宙(MACRO COSMIC)和原子內部的小宇宙(MICRO COSMIC)牛頓的定理就無法應用。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新的力學概念,代替了牛頓定理,它認為動靜相對,絕對動與絕對靜同樣沒有意義,所有一切物質能力都在相對情形下而存在而發展,甚至時間與空間亦屬相對地存在,由空間的變動才能產生時間的概念。現在太空航行中已證實了這一點。對於此後MINKOVSKY創立四度空間的理論,致關重要,所謂四度空間,即是長、闊、高三度空間加上時間,(也就是時間加空間)物質在三度空間內存在,並不能充分描述動的宇宙,必須加添一時間因素進去,才能表達宇宙實相。這便是科學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是科學家以數學方式推求出來的,科學家認識這四度空間的宇宙雖是實相,但無法為我人意識所了解與思議出來,這正與佛法中所說的‘一真法界’,或是‘諸法實相’一樣,是不可思議的,至少在這一點上和現代科學家所作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正如尤智表君在‘佛教科學觀’中所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能發揚光大’。佛教的教義,不隻經得起科學的考驗,而且科學上的新發現,更有力地為佛教教義作了注解
           科學發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從一般的說,科學發達,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增進了生活的享受;而另一方麵,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特別在都市方麵,由於工業發達,人口密集,工作繁忙,生活緊張,都市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物質文明高漲的國家,最近報載,英國心理學家霍士稱:‘英國成年人有四分之一都有精神病,原因是由於焦慮與恐懼所致。(見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星島日報)其它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有類似的現象。即在本港,過去三月中,就發生了一百○二起自殺事件,這在農業社會時代,是無法想像的,這可說是科學發達對人類所引致的一種不健康情緒。科學豐富了人類物資生活;也為人類帶來了更多的煩惱!推其原因,主要的不外下列數點:A、過去維係人心的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由於科學發達而逐漸被衝淡了。B、科學本身並未建立新的道德或新宗教,致使人類精神方出現了真空狀態,失卻了精神的寄托。C、物質方麵的成就,增加了人類對物欲的享受,所謂欲壑難填,是現代人苦惱的根源!人除了工作、享樂外,就惶惶無所適從。?
  (2)就特殊方麵講,科學的發達,論證了四度空間的宇宙實相,建立了科學的宇宙觀,在哲學上自有其極重大的意義,但對一般人說來,艱深的數字公式,並無多大用處。不過以佛學觀點看,這種科學宇宙觀,不違乎佛法內的宇宙觀,無異替佛教理論作了科學的說明!同時也構成了使科學與佛法融會貫通的橋梁,故對於佛教來說,卻是極端重要的發展,必然的,有助於今後佛法的發揚光大!
           對科學應有之認識與評價?
  科學豐富了人類的知識經驗,科學提高了物質的利用,科學滿足了人類的生活享受,科學也造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武器,科學究竟為人類帶來幸福抑或罪惡呢?這是運用科學的‘人’自己的事,科學本身,原是人類的一種工具,無所謂功過,譬如火,善用之,可以煮餐,不善用之可以成災。現在人類對人生宇宙的真理尚未有正確的普遍認識,內心的貪、嗔、癡、疑、慢無法控製,在這時候忽然擁有了絕大毀滅力的核子彈,無異小孩子手執火把,實屬極為危險的事,我們需冷靜地去麵對現實:?
  (1)科學在物質方麵的成就,可以增加人類的幸福,也可毀滅整個文化,關鍵所在,還在人類怎樣去運用,是禍是福,仍在人類自己去選擇。?
  (2)科學對於精神方麵的研究和成就,遠不如物質方麵,相對地,在科學領域中,精神方麵就顯得落後,因此,雙方發展失卻平衡,實是增加人類種種困惑、煩惱的主因。
  (3)由於科學的發展,某些宗教的理論受到破壞;某些社會道德觀念受到影響;某些人精神上喪失信仰,造成人類精神上的空虛和彷徨。?
  (4)科學所作出的宇宙實相的數學公式,很少人能了解它的哲學意義,以致無法成為一般人追求真理之研究對象,科學所產生出來的‘瑰寶’,卻無法為人普遍享用,以彌補科學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空虛!?這些事實,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也無法使人類的曆史開倒車!今後人類精神上何去何從?應該把已有的豐富科學知識轉過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本體;認識知識的本源,才能進而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和真理!於此,隻有介紹佛法來解答及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
            佛是什麽??
  佛(BUDDHA)是覺悟的人,就是徹底覺悟人生、宇宙實相(REALITY)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裏,第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是印度釋迦牟尼(GOTAMA SAKYAMUNI)他徹悟宇宙人生真理,從徹底認識能知的自己是什麽?所知的對象又是什麽?其間又有什麽關係?宇宙間一切事理現象——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不離能知、所知以及其間因果變化的關係。這種一切事物變化及其因果關係,總而稱之,便是‘法’,了解了這種法法之間的關係,去認識,去體證本來麵目,去究竟一切,去尋求覺悟,便是佛法!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是對世間法的徹底覺悟。任何人能依法——佛法——而行(修持),人人都可覺悟!亦即是人人都可成為覺者——佛。
            法是什麽??
  依照我們的常識,“法”可以分類,如下表:?
   法理法
   |
   |
   真空[1]佛教哲理——實相及實踐方法的方便假說(理論屬知)
   [2]科學假設事物間(或心物間)相對關係的說明
   [3]一般情見——不離主觀,對事物現象的理解。
   本體|
   |
   妙有|
   |屬四度空間——超時空,不可思議,唯證相應。
   原則性的,普遍性的法本體——實相。
   |事
   |
   |
   |
   |
   |
   |
   |
   |法|
   |
   |
   |
   |方法(實踐屬行)依因因果法則,求證實相的方法。
   現象心理的明了意識知
   情
   意
   潛意識(第八識)
   物理的色聲香味觸等(主觀感覺對象)
   由電子以至整個大宇宙(客觀對象)
  說明:
  1、法本體是不可思議,不可說,唯證相應的。方便的說法,在本體裏事與理不是二件事。從事方麵說,事物的實相,即是緣起而有的妙有。從理方麵說,本體即是理性(真理)緣生而無自性的真空。妙有非實有,所以妙有顯真空之理性。真空非頑空。(執頑空,其實即執實有。)?
  2、佛教哲理是不可說本體的假說,是假立的,比如房屋的圖則(二度空間的)用以說明立體的房屋一樣;又如靜的照片,用以顯示動的人物一樣:哲理與本體的關係,亦複如是。?
  3、科學的假設,亦是實相的投影或圖則,不過因為它的出發點已假定事物是實有的,實存的,最後推論出事物是相對的有,相對的存在。但因為研究的是認識的對象,而非認識本體,所以無法體會‘假’是‘真’的圖則,想從認識對象中去求實相,好象從照相中去找真人,了無可得。?
  4、假如知道了科學假設是‘假’的,即可與佛教哲理相融會貫通,以確立對實相的正確認識。?
  5、一般情見,因為不離愛(情感的)見(理智的)的主觀作用,把實相幻成不正確的圖則,有如戴了有色的眼鏡,看不出事物的本來麵目。但是情見雖妄,妄的本質卻也不離實相,隻要能除去有色眼鏡(除去情見)實相原在眼前!?回目錄
         一般覺證實相的步驟?
  1、從關係性——事物或心物之間相對關係,(因果關係)去了解一切法,去認識法的本性——諸法實相,以獲得正知和產生正信!(從假說裏體悟真理)?
  2、由正信而生的力量,依照因果法則,引發與實相相應之行為——修持。
  3、由行為的逐步成熟,以至圓滿,(即是覺行圓滿)最後究竟,覺證一切法(人生、宇宙)的實相。一是覺;二是行;三是覺行圓滿,徹證諸法實相,便是佛。依此體證,依此修持而究竟一切徹悟人生宇宙的本體的方法,便是佛法。
           佛法真理簡介?
  佛經上說明一切世間法的關係,常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前二句,說明事物同時相對存在,後二句,說明異時因果關係。前者是橫的說明,後者是縱的說明。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流轉門’,執此而不悟,就難脫出六道輪回。第二和第四句是‘還滅門’,能使人超脫生死。總說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關係),是互依互成的相對存在的。龍樹中論偈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為因緣生,所以無自性(無獨存,實存的性質)故說為空,以破除執有、執實、執常等情見;又因為無自性,所以一切法是假名有的,以破執實、執空、執斷等情見。於‘空’‘假’都不執,徹悟空假之理,即是中道。換言之,排除一切主觀的情見執著,觀察非空、非有的一切事物的本體,始能究竟、覺證諸法實相,徹悟人生。?
  這裏有兩點,須附帶說一說:1、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客觀的排除我執(主觀)的理智產物,是破除人類暗愚、幻覺和迷信的!有些人指佛法是迷信,隻是對佛教的外表有所誤會,佛法經長期來流傳,不免摻雜了當地原有鬼神信仰和某些宗教儀式,使人混淆水清。在中國和日本的佛教,就有摻雜了崇拜祖先或神道說教的色彩。這是學佛的人,應該加以分別和澄清的。2、佛經的文字,過於深奧。高古的文字,使現代人難於理解。這一點,是急需設法改進的。用淺顯的現代文字語言來闡揚佛法,用科學的知識來解釋佛法,彼此互相印證,使大家易於了解,易於起信。佛法是對機而說,說法不對機,等於閑言語,因此,也不應囿於固有方式,應該拈現代的題材,作佛經的詮釋。使人易於了解,易於接受。?
  以上兩點,願已信佛者予以澄清,予以提倡。
           佛法與科學間的橋梁——真理?
  緣於上麵所說佛法和科學的關係,可見非但並不對立,而且有很多通同之點:科學的立場是客觀的,而佛法的立場絕對排除主觀的(我執)。科學是理智的產物,曾經破除人類對物理上的謬見;佛法是理智的徹證,徹底地破除人類心理上的迷執和愚暗。科學家研究方法,依靠邏輯對各種錯綜複雜的事物,進行演繹歸納,經過實驗而作出正確的結論。佛教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更深入地觀照,體證世間一切事物的真相,佛法和科學最終目的,同樣是追求真理!真理可成為兩者的匯合點,亦是溝通兩者間的橋梁。因此,科學與佛法是互相發揚,相輔相成的。?
  過去許許多多科學上重大的發現,佛教不但不像其它宗教的理論不耐科學的考驗而告破產,相反的,都成了佛法理論的有力注解,證實佛法的偉大和正確性。如上麵所提的四度空間,在基本宇宙觀方麵,科學與佛法的知見,完全和協而一致,其它方麵,多得不勝枚舉——尤智表居士在“佛教科學觀”一書裏,例舉得很多,各位可以參閱。
           佛法與科學相輔相成?
  科學的發展,無疑已震撼了某些宗教的理論,動搖了某些人的固有信仰,喪失了精神上的寄托,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虛。但是對佛教來說,科學的發展,是科學替佛教作了科學性的驗證,有力地證實了佛法理論的正確性。以科學的論證,充實了佛法的理論,加強了原有佛教徒的信心,同時也必然的擴張了佛教的新領域——成為更多人的新信仰!使彷惶歧途喪失信心的人,對人生宇宙,重新建立新信仰,恢複精神和物質的平衡發展,這一點上,科學和佛教的結合,是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同時,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能,以弘揚佛法,論證佛法,必然使更多人容易起信——特別是服膺科學的知識分子。使科學與佛法為人類謀幸福的共同目標下,引導人類走向真、善、美、和諧幸福的境地。
         佛法與科學異同之比較
  科學與佛法有通同的目標,也有通同的特點,結果也相互助長,相輔相成,但兩者之間,顯然也有方法上的差異,現在把兩者異同之點表列如下:?
   區別佛法科學
   方法觀察對象,見諸法無常性,無我性,摒除主觀成見和欲求,使正確認識諸法實相。觀察現象,創立假設,須依實驗證明,使主觀成見無所滲入。
   觀察
   方向內觀的(對認識的對象言)向外的(對主觀認識言)
   證成或發現直證實相,非言說思議所及,但仍不妨相對地假立無量哲理及方法。一切現象作用,都是相對地存在與發展。本體是不可思議的四度空間。
   效用徹底明白人生宇宙真相真理,根除憂悲苦惱,解脫生死束縛。物理、化學、工程、醫藥等方麵的物質成就,由於物質的偏麵發展。使人類精神方麵失去平衡。 
  現代科學的發展,對於物質方麵的成就,無疑大過心理方麵的,不及佛教對於心王心所等研究的深入,而心法的生滅變化,又較色法(物質的)靈活而難於捉摸,因此,心法和色法在科學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因其如此,今後心法(心理學)在科學上的發展,自有其廣闊的前途。我對於心理學素少研究,但我確信,科學的心理研究及其成就,必將有助於佛理的闡揚,一如科學在色法上的成就,對佛法所作的貢獻一樣。?
  上麵是我對科學與佛法粗淺的看法。也是希望引發各位的興趣,作更深的研討,來發揚佛法的微妙精義,使現代人得益!多謝各位的惠臨。
  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講於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通俗佛學講座。
           二、變異的世間觀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上次所講“科學與佛法”中,曾講到近代科學上的發明,對於佛教的理論,非但不衝突,而且作了有力的旁證。換言之,佛法也可用科學的方法來論釋。現代科學對於物質世界的構成,已可從數學公式推出它的真相——宇宙是在四度空間的情況下存在。這一科學的發現,在科學上自有其重大的意義,在哲學上,這是數千年來紛爭不休的本性問題,科學雖提供了肯定的資料,但進一步的實證,在現代科學範疇內,隻能說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境界,以此為止。佛法中所謂涅槃,所謂實相,所謂一真法界,雖也是離言說思議的境界,卻是可以體證的;並且有方便的講法,有助於對這種境界的認識,現在把這個不可說的實相,試以方便的說法來說明,預定三次講完。今天先講變異的世間觀。?
            甲、略說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在說本題之前,先約略說說三法印。?
  三法印是什麽?三法印是區分佛法與外道的準繩。印,就是印證,就是以此三項準則印定某法是否真實的佛法。一切法與這三法印一一契合的便是佛法,若不能完全契合的,就非佛法,所謂:‘若無此三法印,即是魔說,而非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精義之綜合:所謂‘佛法該攝而立三種之法印’。學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無法了解佛法精義。?
  三法印的具體內容是什麽?阿含經中所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涅槃寂靜,此是三法印”。諸佛菩薩皆通達三法印而證佛果!?
  從現實世界說,三法印所包涵的: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滅性、也是人生宇宙間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這種真理,而生倒見,進而執著倒見,才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成為一切苦的元本。佛說三法印,便是針對不明真相、執著倒見的人而說法,使他們明白真理,產生正見,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流轉!?
  用現代話來詮釋三法印。?
  a、無常性——變異的世界觀——‘無常’法印。?
  b、無我性——相對的人生觀——‘無我’法印。?
  c、無生滅性——人生宇宙的實相——‘涅槃’法印。?回目錄
          二、三大真理的聯貫性?
  三法印的無常——無我——涅槃,是相互聯貫的、由淺入深的觀照法門,也是修持的一般層次。?
  從現象上觀察一切事物都不斷地在變。所謂:‘世事無常’,這是大家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容易接納的概念。無我的道理,就不易使大家了解,接納了。因為大家從生出來到現在,一直執著了一個‘我’,一旦聽到無我,不免引為驚奇,大多數人一定感到難於想像。但是如果對於世事無常的道理有了認識,再從無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沒有這個‘我’。無我的道理,也不難於了解了。懂得了無常、無我的道理,也就不難通達本來無生無滅的道理。?
  無常、無我、無生滅、三者間的相互關係,可列出來說明:
?
  ‘幻’知道它是幻而不執:‘假’知道它是假而不執,即能證真。所以通達了無常性、無我性,也就自然通達無生滅性。因為‘真’是‘事’的實相,‘理’的實性,明白了無常性的事相,滲透了無我性的理性,就顯現出無生滅性的本體——‘真’。證真時,幻事、假相,都成為本體之用。須附帶說明的,這裏所說的‘真’,也隻是對幻、假的對比而言,不可執著。如能不執著即證離思議言說,非文字所能形容的自性。因執著事相、理性為常、為我,世間一切苦惱,因而產生。故增一阿含經中,在三法印之外,另加‘一切行苦’(即諸行是苦)為四法印。使大家了解苦之本元,以體證無常,無我,也是體證無生滅的實相。反之,如果能參悟無常,無我的道理,也就可以正本清源,消除諸苦的根源!同時,因為不執我法(事相),一切現象事理本來寂靜,生死煩惱均歸息滅,自然而然進入四度空間無生滅境界,而體證人生宇宙實相。?
  佛說種種法,無非使眾生,自求覺悟,自證自性,三法印是統攝人生宇宙諸法、最賅要、具體、淺顯的說法。
           乙、本題:變異的世間觀?
  變異,就是變動,因空間的變動,而產生時間的概念,故時間可代表空間的變動。宇宙雖大,可以‘動’字,一以概之。宇宙之間,任何事物,時時刻刻在動,刹那之間就變,一念之間,此世界,即非舊世界!試想轉瞬之間,世界多少事物,移轉了原來崗位,宇宙之間的星球,已不知移轉幾千萬裏!宇宙雖大,卻找不出一樣不變不動的事物!隻是變得快或慢而已。平常我們所能感覺到的變和動,隻是些變得快或較快的。變動慢或較慢的,有時不容易覺察罷了。?回目錄
           一、觀察現象——依常識說?
  從常識去了解無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異、滅的規律,世界上任何事物,決沒有生而不變,住而不動,變異變滅,亦複如是。試從物理、生理、心理各種現象上去證無常之理。?
  a、生物現象的變異——成、住、壞、空。?
  b、生理現象的變異——生、老、病、死。?
  c、心理現象的變異——生、住、異、滅。?
  現在先看物理現象的變異,現代科學進步最快的,是對物質的研究,因此人類對物理上的了解也最多。物質、元素、原子、核子……山河大地、太陽、星雲……整個宇宙、均為物理現象,在原子內部的小宇宙(MICRO COSMIC)、所包涵的核子和電子,就不停地在轉,不息地在動,推之於大宇宙(MACRO COSMIC),地球不停地轉,不斷在變,其它星球、星雲,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陽,在科學觀點上講,已非昨日之太陽,太陽已形成了三十萬萬年,據科學家估計,再經一千萬萬年,便會逐漸減低以至消失它的光輝和熱力,也即是說,太陽也在變動,太陽黑點周期性的出現,足以說明太陽不隻在動,而且動得很顯著,隻是人類感覺直接不易覺察而已。總之,整個宇宙,跳不出成、住、壞、空的法則,不論從科學或佛法來講,均是如此,一切息息在變,息息在動,永無休止的變動;永無休止的流轉:?
  b、生理現象的變異,不出生、老、病、死的規律。從人生來說,從出生、長成、老病以至死亡,是必然的過程,也就是說明生理上的變異。從科學眼光看,構成動物物體的細胞,時時刻刻在新陳代謝之中,生理學家說,人體全部細胞,約經十一個月的新陳代謝作用,就全部更換一新。其他如血液不停的運行,吸收氧氣,排去碳酸氣。筋骨、皮肉、毛發等等,都不停地在變動,嚴格地說,今日的身體,已非昨日的身體,不變,隻是錯覺而已。最近覺世報刊上有一篇‘胡子’詩,可以借來說明變動、無常的道理:‘幾天不刮,你就長長,十多年前,你在何方?現在你黑,將來你白,再將來呢?無常無常’!?
  c、心理現象的變異。佛說:‘念念生滅’!我們如能一念反觀,即能自己發現,心理現象時刻在變。以人類心理狀態來觀察,心理學家把人的心理轉化分為知、情、意  三種狀態:?
  知——知識、知覺、認識作用,時時刻刻,對內對外,起分辨認識作用。?
  情——情緒、情操、由知覺、認識、感受而起,如喜樂、憂愁、悲傷、恐懼、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變化不息,有些由於生理而引起,出現周期性的變異。?
  意——意誌。由欲求或願望的推動,不停地指揮身體的言行舉動,諸如男女、飲食、生存等等,都是推動行動的基本欲求,這些欲求在明白真理之後,方可轉成比較固定的願望。?
  以上三種是明了意識,是自己可以覺知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不分晝夜,時時刻刻的活動,即使在睡眠時,亦是不息活動,不過稍為朦朧而已。
  潛意識——相當於佛學中的阿賴耶識,也即第八識。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能潛藏我人經曆中之各種複雜經驗,保持不失,成為一種潛在勢力,不自覺地支配了某些思想、行動。表現最顯著的,就是潛意識中的執‘我’的勢力,有生以後,無時不以我自居,從不懷疑,習慣成自然,潛意識中深深刻劃了不可磨滅的幻影的‘我’!不自覺地頑強地執我為實有,成為一種極頑強的中心勢力,在有意無意之間表現出來,成為“我”的個性,換言之,性格受潛意識所支配,也是潛意識的反映,俗話說:‘江山好移、本性難改’。因為一般人的性格,不自覺地受潛意識的支配,而潛意識又是以根深蒂固的我執為中心,確乎很難於改變,但也不是不能改變,隻是難於改變而已。因為潛意識也是在變動的,經過長時期的教育,或是突然的或強烈的刺激,都可能改變人的性格,眼望著一種經常的重複的行為,也可以逐漸代替或衝淡原有的潛在意識。例如寫字,原來學習顏真卿的信手寫來,便是顏體(舊的潛意識),如果想改為趙孟 體,隻要經常不斷的練習,日子久了,也就一手趙體了,在佛法上講,藏識的內容,是可以改變的,佛法中的念佛、觀照、戒律、禪定等等修持工夫,目的就在糾正改變潛意識中的錯誤,顛倒的潛力。譬如執我、執常,原是我人藏識中根深蒂固的倒見,我人懂得了無我、無常的道理,卻也不可能一下就排除我執,必須經常不斷下工夫去修持,猶之寫字那樣,工夫到了,才能寫出你所要的那種字體,修行就是這個道理。簡言之,作凡成聖的關鍵,就看明了意識能否改變藏識中的錯誤倒見。?
  潛意識也是變動的,平時明了意識內所作所為,所見所聞,不知不覺的陸續潛藏起來,同時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潛意識的內容。?
  由上述這些分析,可見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現象,由生住到異滅,不息地在變,不停地在動,找不到一成不變東西,也絕無呆著不動的事物,變異是宇宙間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我們也須正視此種變的特征,從而在這種變異——無常的觀點上去了解一切事物,尋求其真相,才能獲得正確知識。?
  反之,如果對於某些表麵現象,執以為常,以為大地山河,曆久不變,日月星辰,周而複始,永恒不易,常住不改,由此而尋求真理,真理猶如兔角,渺不可得,由此以概人生,人生就煩惱無盡,執常而實在無常,執我而實在無我,為名利得失,生老病死的旋渦所轉,難免要受生死煩惱的苦果。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說明?
  a、世事無常,為什麽無常?因為在變異,為什麽變異?用佛法來解釋,一切法是眾緣(即條件)所生,相對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無有自性(沒有獨立存在的不變的實有性)生是幻生,滅是幻滅,是隨其因緣變異而有生滅,佛法中的緣生真理,是心物關係的因果法,是極為細密、繁複的心物間變動關係的法則。人人都受這種因緣法則的規限,設其中一緣有變,一一緣都隨之而變。依科學來說,一物體在影響其周圍之其它物體,同時亦被其它物體所影響,如此互依互攝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說眾緣所生的存在,在此種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變化無常極顯而易見。?
  b、事相變異的過程說明:任何事物都脫不出生、住、異、滅的法則,這個法則,也就是事相變異的過程,生和滅在現象上是突變,在性質上是質變;住和異,是漸變,是量的變異。突變大家可理會,漸變,就容易為人所忽視,不過任何事物不停地在變,這是可以肯定的。以人為例說吧:生:是眾緣和合的現象,也是一種‘異熟果的開始’。何謂異熟果?依佛法說,過去世的行業,結成這世的果報的主體,新生命的開始,由生到長成,(二十歲左右)這個階段的變化,甚為顯著,大家可以體會到的。?
  住:從長成到中年,(到五十歲左右)形態漸趨穩定,外表上似無激烈變動,實際上仍是不斷在變,不過不像幼年時期那麽快速顯著,以致往往被錯覺為常此不變,忽視了無常、變的真相。所以這期間的人,往往不容易或不願意相信事物的無常性。?
  異:經過短時的穩定,慢慢從中年步入老境,生理上逐一出現老態,齒發動搖,精力衰退,使人不得不承認變異無常的現實,在這時期往往因自身的經驗,體會到無常的事相。?
  滅:量的變異,最後必然發展到質的變異,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結果——壞滅。對於人來說,就是死亡。?
  佛在金剛經裏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覺者對人的看法,提示變動快的事例,使人體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變動中。一般人以為人的一生,有的是綿長時間,如果站在曆史觀點上看,隻是刹那之間的事,而好多人把這‘刹那’誤認為永恒,就是對世事無常認識的不足。?
 c、不覺悟人生無常的後果,無常是一切有為法——一切事物的真理,誰都無法否認這個變異的真理,可是大多數人執著倒見,以無常為常,因此不可避免的引致種種矛盾、常為煩惱、痛苦、以及死亡所恐怖,這些都是不認識無常真理的必然後果。對於“我”和“我”的一切,強烈的希望它能常住,特別是對生命的欲求!古往今來,除了覺者以外,雖功業如秦皇、漢武、富有四海,都無法求得不死之藥,脫出無常的法則,也就是免不了無常所引起的苦惱!?
  b、解除倒見,即見實相!人能不能跳出‘無常’的圈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常與無常,相對而來,執常是顛倒事理的倒見,把倒見倒轉過來,就是真知!執常就不免於無常。能離常見,亦無無常!如果了解眾緣所生‘本無自性’的道理,明白眾緣和合的‘有’是幻有,時時不起常見,內對身心,外對一切事相,常作如是無常觀,體驗一切法隻有幻相並無實體,久而久之,不期而然會體證無常的真相(實性),見到無生滅的本體而超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這就是佛法中的‘無願三昧’,又稱‘無願解脫門’——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之念而得的禪定解脫——這可說是情意上的解脫!?
  在理智上,亦可從諸法眾緣生無自性的認識而進入‘空三昧’‘空解脫門’,詳細的,留待下次第二法印時再講。?
  事相的無常感,因為認識體的執常而起,執常之見解除了,事相即是實相,實相中一切相對而統一。說常、說無常,皆屬多餘,根本無所謂常與無常。但是對於執常的人說無常,對執無常(執斷滅見)的人,也不妨說常,自在無礙,即是無生滅的涅槃境界。在講第三法印時,再詳細研究。?
  佛說法就是如此圓融無礙,從多方麵啟發人們的深思,活潑生動,方便自在,並非死板呆執教條主義。於此可順便說一說,有些經內,個別的措詞,看來好似矛盾、實在皆是圓融無礙,自然統一。例如有人看到金剛經所說:‘無人、我、眾生、壽者相’,與無常、無我法印的道理固然符合,但與彌陀經內所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劫”,似有矛盾,不能領悟。其實彌陀經所說,乃是覺者‘果地境界’,即是說不執壽者相(常見)壽命即無量!在果地,任何矛盾皆歸統一,正反相成,不一不異,所謂不二法門。?
  佛說無常,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真相,警惕眾生執常的妄見。說無量壽,是對有些頑固執常的人,聽說諸法無常反過來執斷滅見,順應他們,循循善誘的方便說法。果地境界,自證自知,不生不滅,也就是超脫時空,而空間無邊!時間無邊,豈不是‘無量壽’?究竟地說,無法可說,常與無常,皆為佛方便說法,均不可執!無執、無著,始可圓融無礙!自證實相!?
  茲錄唐代高僧善導和尚‘勸念佛偈’,以結束本文。此偈以無常觀,導人求覺道,能發人深省。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要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講於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通俗佛教講座。
           三、相對的人生觀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三法印中的第二無我法印。用本題‘相對的人生觀’來方便說明。?
  無我法印與無常法印,雖同為說明人類倒見妄執的佛法哲理,可是兩者的含義及性質各有不同。上次所講的‘變異的世間觀’(即無常法印),是從事相(現象)上觀察一事物的變易的道理,這是具體可見的,所以是比較容易理會的。?
  無我,是進一層去研求事相內含的理性。理性是抽象的。是無形相的,在佛法中,雖然到末了是可以證知的,但是對初學的說來,這個抽象的而又與習慣想法相反的概念,顯然是不易於了解的。不過佛法中有種種善巧方便,隻要我們能摒除成見,便可以從理智上去認識無我的真諦。?
  在說明‘無我’原理以前,我們先檢討一下以‘我’為中心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矛盾煩惱等現實問題。回目錄
          甲、生活、生死問題?
  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問題,可說無量無邊,今但舉主要的大問題,不外生活問題與生死問題,以及此兩問題所引起的煩惱與苦悶,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問題?
  人一生下來,即有謀求生存的本能與意欲。為這生的意欲所驅,不自主地必需活動,謀營生活,因而發生生活問題。生存是有條件的。就人類來講,一生下來就需他人撫養,否則無法自存。在物質方麵,衣、食、住、行,缺一即無法生存。要解決此種需要,必須作種種謀生工作。及至長成,又有男女配偶的需求,由此種欲求,即產生組合家庭的需要。以家庭為基層,形成社會的組織,國家的組織。發生種種人我、物我的錯綜複雜關係。其原始的動力,是謀求個體生存。?
  但是一般人並不注意或追溯這些問題,隻知向外地謀求生活所需的一切。並對所謀求的對象,生起種種貪著,因而又產生對食、色、名利,權勢等等的愛著與追求。使生活問題更趨繁複。?
  本來講,無衣無食,會使一般人感到求不得的苦惱。但是因向外追求,欲無止境,有了衣食等,又想更多更好,得不到便生煩惱,得而複失,更生煩惱,所以盡管富有天下,權傾四海,免不了恐懼失去的煩惱,即使一切鞏固,但欲占有享受此一切的‘我’卻不堅固,長生乏術,生死的威脅,無意識中無時或離,生活在不明真相之下,其實大致上是充滿了痛苦與煩惱的。
           二、生死問題?
  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規律。但是人是與生俱來有‘生’的欲求,除了覺者徹了生死,人人對於死亡,不免產生極大的恐懼。有人以為自殺的人是不怕死的。殊不知自殺者,並非不怕死,隻是感到苦的威逼,超過了死的恐懼,誤信‘死’可以解決生的痛苦,才做出這愚蠢的行動,沒有生的勇氣,即是怯者,那有怯者反而不怕死的道理??樂天的人,他可以把死亡看作自然的結果,把它看得淡些,但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既不徹底,更不能予人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決不是一種完滿的人生觀。?
  一般人在沒有掌握正確人生觀之前,所謂‘生活’,其實即是‘生死’。因為一生下來,即無可避免地走上了死亡的路途。惟有能徹了相對人生觀的人,才能生動活潑地過生活。因此一般地講,生活問題與生死問題是分不開的。
  由於人類對生活問題引起的種種煩惱,對生死問題不明白所產生的苦悶,在思想上便產生了種種哲學、宗教、人生觀、宇宙觀,企圖詮釋人生宇宙之迷。但是思想有先天性的限製(見‘科學與佛法’詳候下一講‘涅槃法印’時解釋),隻能把時間與空間分開來觀察,所以一有對象(所知的概念),即成靜的、死的、生滅法(亦即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切世間的哲學、科學、宗教等。假若有一套可立的思想,想解釋人生宇宙問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思想上不能思議四度空間的實相。這點在佛法內說得最明確清楚,在科學內亦已證明其確切(見‘科學與佛法’)。如是說來,那麽人生宇宙問題豈不是永遠不能解答嗎?那也並不。佛法內有善巧方便,雖然言說所不能說,卻可用相對的方法,解粘去縛,引導人們自證自知人生宇宙的實相。
  現在試把現實生活中生活與生死等問題,依佛法方便來講。?
  依佛法說,人生問題宇宙問題,表麵看來似甚複雜,其實找到的問題中心去觀察,甚為簡單!其關鍵在人們不能正確了解人生的主角‘我’的體性。與宇宙間事事物物——‘法’的體性。如能把‘我’與‘法’的性質弄清楚,其它枝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乙、我、法的究竟義?
  ‘我’的定義包含二種意義:?
  (一)有獨立存在的性質;?
  (二)有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的性質。如能證明一切有情於中並無此兩種性質,那麽‘我見’即無所根據,也即是‘無我原則’便能確立。?
  ‘法’,是被認識的客觀對象,所以說有沒有‘自在’與‘主宰’並不確切。隻要能說明宇宙間一切事象,理則都‘無自性’都不能單獨存在,即可證成‘法無我’原則。?
  確立了我、法的真義,即能正確地解釋和解決人生宇宙的根本問題。?
  順便一說,佛法對人生宇宙的解釋,不定說唯心,亦不定說唯物。一般總是心與物相對說。因是人生問題與宇宙問題在佛法內並不分開來說。有‘有情’即有其所處的世界,離‘有情’說世界,隻得抽象的假名,要想象它,仍憑‘有情’以往的生活經驗為認識基礎的。本題說‘相對的人生觀’,其實已無法不提及與其關聯的宇宙觀。但是本題是偏重於人生一方麵的。佛法是不尚空論的,處處著重現實,著重實踐,著重基於苦樂的價值觀點。因此,單獨說宇宙如何安立在佛法內是不多見的,因其與實踐及苦樂均無直接關係。?
  現在先討論‘人無我’或‘有情無我’。
         一、‘我’往哪裏找?
  一般最通常的見解是以我們的身體就是‘我’。但如一經分析了解,則大成問題。
  依常識我人的身體是由血肉、筋骨、毛發等組成。依科學此等組成物又由碳、氧、氮、鐵、磷等各種化學元素所組合。依生物學又可說由動物細胞複合而成。又人體時時需要空氣、食物等的營養吸收,另一方麵又需排出廢料,換言之即是人體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乃此均足以證成:我人身體實不能單獨存在。進一層說,我人對外吸收營養,如呼吸與飲食等動作,實是身不由自主的,絕無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獨存,更無法主宰,即無‘我’的性質。‘我’隻是‘情有理無’的幻相。反之‘無我’性方是‘實相’。?
  精神方麵是不是有我呢?精神作用不出意識方麵的知、情、意,與潛意識裏麵的本能、習性等,這些都可能是為一般執為‘自我’的。?
  ‘知’是不是‘我’?西哲有雲‘我思故我在’即認‘知’為‘我’。不知我人的知識、思想都是依外在環境而起而變的。沒有所知的對象,如何能證明有獨立的能知‘自我’?所以能知的‘知’,與所知的對象,互依相對而立,都不能獨存。又我人當外境現前。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由是可證我人對‘知’實無主宰自在作用。所以‘知’沒有‘我’性。?
  我人日常生活中,情緒起伏猶似波濤,推其動機,十、九為外境所牽引,不是單獨生起的,更難自作主張的,所以‘情’亦無‘我’性。?
  我人的意誌,表麵上好似可由自己作主,究其實,都受內在欲求所左右,外為環境所左右而不自覺。所謂自由意誌,在執‘我’為中心的人說來,簡直是沒有的。我人的內在欲求如生的欲求,男女的欲求,十分劇烈,我人的意誌多數受彼驅策,不得自在,所以‘意誌’亦無‘我’性。?
  以上所說知、情、意三種作用,其實是互相牽連的,知可以影響情,意。情可以影響知、意。意也可以影響知、情。不可分割。更證明各無單獨存在性,即無‘我’性
  潛意識一方麵有保持我人以往知識與行為方麵所得的經驗,一方麵又形成潛勢力影響以後我人知、情、意的活動。此等活動的總和形成我人的性格。所以潛意識與明了意識互為因果作用,即是並不單獨存在,又潛意識裏含藏著與生俱來的種種原始衝動與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潛意識亦無‘我’性。?
  綜觀身心二方麵,沒有獨存自在的‘我’性可得。即是身心中找不出一個‘我’來!‘我’隻是情意上的錯覺和執見。所以說情有理無。?
  依佛法說,‘我’隻是我人物質作用與精神作用的假合體,集在一起的時候假名為‘我’。我隻是代名詞而已。例如眾木聚在一起稱之為林。‘林’隻是代表眾木的假名,除了眾木,別無有林。?
  佛經上有一段關於無我的寓言,頗足發人深省,茲錄如下:?
  ‘昔有一人,受使遠行,獨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擔死人來著其前。後有一鬼,逐來罵前鬼:‘死人是我所有,汝何以擔來?”二鬼各捉一手諍之。前鬼言:‘此有人可問。是死人是誰擔來!’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實語,亦當死;若妄語,亦當死。二俱不免,何為妄語,語言:‘前鬼擔來’,後鬼大 ,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補之即著。如是兩足頭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於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見二鬼食盡;今我此身,盡是他身肉。我今為有身耶?為無身耶?若是有者,盡是他身;若無者,今現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悶,譬如狂人。明日尋路而去,到前國者,見有佛塔眾僧,不可問餘事,但問己身為有為無?諸比丘問:‘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為眾僧,廣說上事。?
  諸比丘言:此人自知無我,易可得度。而語之言:‘汝身從本以來,恒自無我,非適今也。但以四大合故,計為我身’。即度為道,斷諸煩惱,即得羅漢道。是為能計無我,得道不遠’。?
  上述寓言,以現代知識說,亦很合理。因我人身體中細胞,新陳代謝,每十一個月全身細胞就統統換成新的。可惜我人不知不覺地被‘無常’鬼,偷了換了,竟不能由此體悟無我的至理。
            二、法的體性?
  人生除了主觀認識體以外,還有客觀的事物。以個體主觀方麵說,客觀的事物即成為‘環境’。在佛法內統稱為‘法’。廣義說:‘法’包括一切物質、精神、事理、概念……等等,無所不包。所以有時稱為‘諸法’,或‘一切法’。現代名詞無以相當,勉強可說為‘宇宙萬有’。?
  宇宙間物質精神種種事象,表麵上好像各個獨立地存在,各有它的特性。現在說‘法無我’,即是要說明一切法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所謂一一法的特性,亦是要依賴其它各法始能顯現的。換句話說,宇宙間一切心、物、事、理,各各都不是絕對地存在,而是相對地,在互依互含的狀態下存在。?
  佛法內說一切法都是眾緣所生,而無自性。緣,意思是條件。譬如說一座房屋,是水泥、磚瓦、木材、玻璃等材料,加以各種技工,按照建築的設計,眾多條件湊合起來,才能完成,除了各種的條件,在適合之情況下(這情況也是條件之一)湊合起來,房屋即無法產生。而完成後這房屋的特性與功用,也是依組成它的各種材料而決定的。除此以外。即沒有房屋的‘自性’可言。例如說房屋有遮避風雨的功用,這功用好像是房屋所特具的,其實假如我們想像,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爛了,這功用即時就打了折扣,可見房屋沒有所謂‘自性,在眾緣湊合的條件下,在起一種暫時的性能或功用。說‘暫時’,因為組成它的各種‘緣’進一層了解,亦是各各依其它條件而存在,所以不可能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存在,而是刹那刹那在變(見‘變異的世間’一文)既然是在變,即否定了‘自性’二字的意義,因‘自性’應有自己獨存的性能,有不可變異的含義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一首有名的偈。說明這諸法緣生無自性的精義。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從沒有自性方麵說,稱之為‘空’。在眾緣成就時,相對的相狀,作用非無,名之為假名。空對本體非有說,假名對相對地相用刹那非無說。如偏執諸法定是空,則忽視了眾緣生的相,用起不起功用,成為斷滅邪見。如偏執假名的相,用為實有,則成我人通常的常識觀點。成為決然的人生宇宙觀,無法體會諸法無自性的實性。二邊不執,即是佛法中道第一義。能說明的以此為止。因為究竟中道實相,不是以言說可以說明的。唯能離言自證自知。一切言說(思想與文字)都建立在假名上麵。隻能是諸法的代名詞而已。諸法實相按科學說是四度空間的,而言說、思想、文字都隻能代表三度空間的。諸法實相,好比一個活動的人,諸法假名,好比那個人的一幅照相。無論照相如何像真,決不能真正代表一個真人。?
  眾緣生無自性,是佛法說明‘法無我’的方便。因為我人對內對外執諸法為實有,由來已久(與生俱來),絕不懷疑,所以每覺得‘法無我’的道理,甚為深奧。此處順便說及,詳細待說‘涅槃法印’時,再予討論。
           丙、相對人生觀的價值?
  人生的主角‘我’既是不存在的,其相對的‘我所’即一切法,也是眾緣生無自性的,那麽上述因執我為中心而起的種種生活問題,生死問題,以及執法而起的宇宙生起問題,都應能迎刃而解的。不過‘我’與‘法’的相對性,隻是覺者們自己實證以後給未覺者的一種正確的啟示,要徹底的解決人生宇宙問題,則非由自己經實踐去自證不可。
           丁、相對人生觀的實踐?
 
  我們也許要問,為什麽知道了這道理還須經過實踐後才能自證?因為我們潛意識內有一種慣性作用,以往處處時時執‘我’為實有,執‘法’為實有,因而起種種對內對外貪著,計較,傲慢等等行為,這種種行為在潛意識內留下一種潛伏的勢用,即使已經知道這行為使我們起煩惱,對真相起障蔽作用,可是除非也在行為上去糾正它(佛法內稱為對治),這執我執法的勢用是不容易去除的,不去除也就無法清除煩惱,體證實相。譬如抽鴉片的人,抽上了癮,即使理智上了解它是有害的,應該戒除的,但是除非下決心去戒除這習慣,便無法解脫被煙癮所引起的束縛。?
  如其‘我’‘法’兩執經實踐中去除了,即能契入諸法本來平等自在,清淨安樂,充滿智慧,慈悲的覺者境界,到那時才能稱為,人生宇宙問題的究竟解決!?
  由於我人不了‘我’‘法’是因緣生無自性的道理,我人即生活在以幻覺的‘我’為中心,幻現的‘法’為環境的世界中。心智昏暗,情緒矛盾,意誌盲目,到處千重束縛,萬般煩惱。於中我們也是在實踐,不過脫不了業力的困惑,生死死生,流轉無盡,所謂生活,即是生死!如此生死旋渦,覺者稱之為有情世間的輪回。?
  關於業力輪回問題,似另專題再講,此處從略。
           戊、真善美人生宇宙的創造
  認清楚了的人生的主角,及其周圍環境的緣生性質,更了解不明這道理而執著‘我’‘法’獨存,所引起的種種矛盾,迷惑及煩惱,使生活變成生死,使人我、物我間生起矛盾,衝突,失去了和樂,互利的功用。這樣,便可以對人生起一種正確的觀點與信念,依這人生觀,一步一步去實踐,便能正智日朗,煩惱日輕,執我而起的貪、嗔、癡、慢等習性漸薄,對人對物的同情心日益擴大,漸漸從自心上體驗到光明(出離迷暗)自在(脫離束縛)安樂(脫離煩惱)清淨莊嚴的境地。?
  這種人生觀既是真,又是善,又是美,這便是佛法的人生觀。這不是烏托邦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由知而行去創造,去實證的世界!真善的人生可以完成,美麗莊嚴的世界可以創造,這是覺者們給我人的啟示,既可以適合我們知、情、意的要求,更經得起科學的考驗,試問那一種人生觀有這樣圓滿?這樣徹底?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一日講於中華佛教圖書館通俗佛學講座
            四、人生宇宙之實相
  依三法印說,本題是說明第三法印,‘涅槃寂靜’。?
  不過本通俗講座是以現代知識青年為對象的,所以用本題,以實相兩字為主,闡明第三法印。?
  實相,雖依佛教各宗亦有種種不同含義,然本題為方便通俗計說為諸法之真實性質與真實相狀(性質與相狀,在佛法內簡說為性相,略言之,性即本體,相即現象),如此說法,很接近於西洋哲學的REALITY,亦即實相之意,或說為THINGS AS THEY ARE,有本來麵目之意。
  依三法印程序說,從現象得知法無常性,從性質得知法無我性,但契合這諸法的無常性與無我性,需要從實踐中實證。不能實證一切佛法的道理(包括無常、無我),便不異於世間哲理。所以第三法印,實是三法印的重心所在,無此法印,即失去佛法離苦得樂,普利世界的價值,也可說離此法印,佛法等同外道!故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
  實相是人生的究竟安樂處,宇宙諸法的本體,智慧之泉源,是一切世間法的體性,所以不離世間法,但與世間法不同範疇,所以不即世間法。(世間法是時空分離的,實相是四度空間性的,即是超越時空的。)?
  因為與世間法不同範疇,所以‘實相’不可能成為我人思維的對象,因一落思維,即時空分裂,墮入三度空間的世間相。科學的結論也是說四度空間的實相,是不可思議的。(見‘科學與佛法’一講)。
  既不可思議,即不可言說,也不能以文字來直接表達。雖然如此,實相的體性是人人可以親證的,親證的過來人也可以用語言文字從各方麵間接顯示它的體性,好比多幅平麵圖則可以顯示出一座立體的房屋一樣。?
  本講即是依先覺者對實相體驗的說明,用通俗的言詞介紹與各位。但請不要忘記所說所講的,都是方便說明這不可言說思議的實相,隻能意會,不可執著。?回目錄
           一、實相的種種異名?
  諸法實相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已如上述。但可以用方便說,不過要了解所說的隻是實相的圖則(用上喻)而不是房屋的本身。房屋的圖則可以從各方麵劃出來,例如平麵圖,側麵圖,以至橫切麵圖等等。實相亦然,可以各方麵來方便形容。茲略舉數名如下:?
  法性,就它是一切法的體性或通性說。?
  真如,就一切法體性真實,平等,無差別說。?
  法身,一切法依之為體,體中含有一切法,故曰法身。?
  涅盤,就它的離言寂靜,無生滅說。?
  佛性,就它的自覺自證性說。?
  其他如華嚴經說為法界,解深密經說為真如或無為,般若經說為般若佛母,楞伽經說為如來藏等等,都是從各方麵說明實相的體性、相狀或功用。
          二、依聖言量說實相之性質與含義
  實相是唯證相應的境界,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親身體證,意識是測度不到。好像沒有到過外國的人,如欲知道外國的情況,一定要請教去過外國的遊曆者一樣,我們沒有親證實相,隻有從先覺者的經驗談裏麵,得到一點實相的消息。已經錄下來先覺者的言說,即是聖言量。茲依佛法原始經典與大乘經典對實相說法,以供各位參考。
            甲、原始經典說涅盤
  在初期的佛經裏麵,說實踐的方法多,說本體的理論少。多數佛弟子都依隨佛陀說法,具足信心,勤求解脫出離生死,致偏重於證寂滅的涅槃,很少說明實相的哲理。?
  佛陀當時教弟子們依照所教導的方法修行,即生可以自證聖果,不尚詭辯。這也許因為當時印度有很多外道,喜歡討論各種問題,如世界有邊無邊?如來(當時外道所執我自體的別名)死後存在不存在?
  佛及弟子們如遭人問到此等問題時,概答以‘無記’,意即不可記說。因此等問題在言說上辯論,都屬戲論,與解脫生死無關。所以不值得討論,還不如勤力依法修行,自己不難自證自知。?
  雖然如此,原始典籍並不對‘涅盤’一點沒有說明,不過不注重空言討論而已。?
  涅盤,巴利文為(NIBBANA)意即寂滅,寂即寂靜無熱惱,意謂生滅的矛盾性消除。滅即貪瞋癡滅,渴愛滅,與無明滅。貪瞋癡是種種情緒的衝動,渴愛是生命對自體生存的欲求,延續的欲求(如性欲),無明是不覺,即是不明白實相的盲目衝動。凡此種種均歸息滅。這息滅後的境界,稱之謂涅盤。?
  依原始經典說,涅盤有二種:?
  有餘涅盤,指已得解脫,出離生死輪回界之境界,但尚有現身之位。?
  無餘涅盤,已得解脫者,當其現身亦舍,即所謂‘永遠隱沒不現’。?
  有餘涅盤與無餘涅盤,以身體有無為別,其本質並無差異。
  以上所說的無餘涅盤,往往容易為人誤解為斷滅論者(NIHILISM),即使佛弟子中也有此種誤解。當時有焰摩迦比丘,(YAMAKA),初即主張證涅盤,聖者阿羅漢,即生壽盡,即入絕無之境,不存一物。但遭佛陀嗬責,說為邪見,後經佛上座弟子舍利弗為之開說種種法義。說明五蘊與無我的關係,‘五蘊非如來,離五蘊亦無如來’,令彼自知其意見之錯誤,結果焰摩迦聞法後,即撤回其絕滅之主張。?
  在經文方麵,亦可引證佛法絕非斷滅論者。如雜阿含經有如下說法:‘彼知正受,知受而於現法無漏,身體雖滅,住於法而為聖者,亦不入於輪回之數!’後兩句顯明地說:雖斷生死輪回,但‘住於法’而為聖者,足證不是斷滅。?
  又本事經也有一段比較更顯明的說明:‘雲何名為無餘涅盤,諸比丘謂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舍重擔,已證自義,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無複希望,皆永滅盡,究竟寂靜,究竟清淨,隱沒不現,惟依清淨無戲論之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隻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盤,以此名為無餘涅盤界……。’?
  另一方麵原始聖典中亦有對涅盤作積極方麵的解釋,如說自覺時有‘光明爆發’,‘得自在’,‘得不死’。‘接於久遠’,‘絕對安穩’,‘清涼’,‘最高樂’,等等說法。此等對‘涅盤’的直覺,無疑地與大乘經說大涅盤有常、樂、我、淨,四德有密切的關係。?
  征之事實,佛陀自身,自大覺後,說法四十餘年,於此世界創立佛教,是證涅盤的積極性。又佛弟子中有不惜身命,弘布佛法,如富樓那布教於輸屢那地方,明知該地人凶暴殘酷,彼甘冒生命之險,卒使無佛法處有數千百人皈依佛法。又如目犍連,相傳因布教而為外道所謀殺,更顯證道後之無畏精神,所以有的說,阿羅漢為獨善主義者,其實是有不定然的,因決非全部阿羅漢都傾向於灰身泯智的偏差的。
           乙、大乘經典說實相?
  大乘經典是指由梵文譯成的經律論,傳布於中國(包括西藏、蒙古)、韓國、日本與越南的一係佛教,通常稱為北傳佛教。相對於南傳的巴利文典籍,盛行於今錫蘭(斯裏蘭卡)、緬甸、暹羅等國。?
  大乘經典對實相有比較詳盡的善巧的說明,在說明的時候,指出其不可言說思議性,預告人們不可執著言說或文字。喻如‘因指見月’,不能執‘指’為‘月’。又說明以言遺言,以楔出楔的道理。?
  般若部經典就用隨說隨掃,或正,反,合的辯證方法來說。例如金剛經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大乘起信論:‘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明,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是就一切法體性說,一切矛盾(即相對性,兩邊性,生滅性),都歸統一,平等真實,不可言說。但另一方麵,體證了此實相的覺者,也不妨從言說名相隨對方的迷執來建立相對的說明,以啟發未證者,引導彼等證成離言實相,這也是說明了為什麽佛法可能建立種種不同的哲理(理論上可建立無量哲理),而不如其它宗教、哲學,隻有一套固定的哲理,並執之為真理。?
  涅盤在原始佛教偏重於實證已如上述。但在大乘經內,涅盤的含義,相狀,功用給大大地擴充了。?
  法華經內說:‘我(佛陀自稱)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盤,我雖說涅盤,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經文是佛陀對部份修道者以了脫生死而得涅槃,執涅槃有寂滅相,不知生滅相本身虛幻不實,如不執我法,生滅相當體即空,本來寂滅。所以寂滅相亦不能執,一執即滯,不能流通,發不出本性具有的無量功德妙用。這是大乘教基本的觀點。?
  思益梵天所問經說:‘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盤,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盤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盤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盤’這說明證實相者,徹了一切法緣生性空,一無可執實相是活潑潑地,無障礙的,隨緣隨機,可以生起無量稱性功用,所以除了自身證成解脫之外,更能發揮自性本具的度生利他種種功德。在覺體方麵說,完成此種功德的作用即是般若(意即智慧,不過不同世間的智慧,故用原名。)?
       依大乘說大涅盤有三德:??
  大涅盤三德 :
  般若德——實相之相——光明遍照,一切無礙。?
  法身德——實相之體——一切功德法所依,遍十方三世。?
  解脫德——實相之用——眾苦都盡,離分段變易生死。自利圓滿,利他無盡。?
  從上亦可說:狹義的涅槃,隻就解脫一方麵說;廣義的涅槃,則從實相的體、相、用三方麵說。但體、相、用雖然說為三方麵,卻是一實相的三方麵,是不能分割的。?
  在大乘經論內,往往把實相的體與相,用同時相對地說,並指示人們說:這是一體的兩麵(或三麵)不能把它分裂執為兩邊,不執兩邊即能契於中道。體證實相。所以有時稱實相為‘不二法’。?
  茲列通常於經論內見到的‘不二法’,以供各位參考:??
   實相體、性空、真空、寂、不變、無生、無知、泯一切、定、平等、無量壽。
   相或用、緣生、妙有、照、隨緣、生、無不知、立一切,慧,差別、無量光。
          三、體證實相之一般步驟?
  無論原始經典或大乘教法,有一個一貫的目標,即是:教人如何體證實相。究竟說,除了體證,佛法的真價值是無法顯示的。佛法內常說:‘說食不飽’,即是通常說畫餅不能充饑的意思。所以佛法不光是哲學,哲理在佛法內的地位並不太高,它隻能令人啟信得解,是一種方便,本身不能視為究竟法。佛法內甚至有些宗派輕視哲理,而主張從實踐中直接去體證(例如禪宗)。?
  不過,對一般說即是對大多數人說,體證實相可分信、解、行、證四大步驟。現在略述梗概於後。
  (甲)‘信’可分為兩種:?
  [1]理信,即是依我人的理智分辯而確立我人的信仰。我人的智識是由過去自己或他人所得的經驗而來。我人的知識又可為兩種:一種是日常的經驗,即是常識,一種是經過實驗證明的知識,即是科學知識。對實相的信仰,可以確立在這兩種知識中無論哪一種上麵,這一點也是佛法所特具的,其它宗教、哲學,雖說都自有一套真理,但往往經不起科學知識的考驗,因而不能為現代科學知識者所信奉。?
 [2]事信,有些人不喜分辨或不善分辨,他們可由見到了覺者們的相好或莊嚴的儀態或道德學問等,即生信心。這種信仰近乎情感的信仰(近乎基督教的FAITH),雖然也可一樣得益,但一切行為均以‘常’‘我’為中心,在佛法內終是覺得有欠缺的,因為它可以導人入於歧途而不自知。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叫人依靠自己(的理智),依靠覺者們所說的‘法’不要依靠旁的。?
  佛法可說是自始至終,重點放在智慧上麵的,從分別的理智開始,直到無分別的般若。所以,緊隨‘信’之後、即是‘解’。?
  (乙)‘解’,是進一步的了解。既然‘信’已經建立在理智上麵,那末為什麽再要說解呢?因為上麵說過實相是‘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即是不能成為我人知識的對象的。所以須要了解我人通常的知識,是如何來的?它的可靠性怎樣?與怎樣可以轉我人的知識使它為‘般若’智慧?這種種是可以了解的,並須要深入了解的,這些是近乎現代的認識論。?
  我人一般的知識,都雜有主觀的情見。科學的知識,雖沒有情見作用,但它建築在假名假設上麵,而科學知識一到我人習慣的思想方式裏麵,不期而然執假名的東西(如原子、電子等)為實有。因是得不到正確的了解,反成為體證實相的障礙。?
  要了解一切法因緣所生,沒有自性,可言說思議的都是假名無實。這樣即可得正確的了解。茲引大乘起信論關於如何去正確了解,如何能契入不思議的實相,一節文字以供參考。?
  ‘若知是義者(接上文說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諸眾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文中‘若知’兩字,即是深入了解。‘隨順’,即是雖仍分別,但不堅執。‘離於念’,即是不起分別。‘得入’,即是契入無分別的實相。?
  從分別到無分別,是須要鍛煉的,鍛煉過程即是‘行’。?
  (丙)‘行‘,即是行為。鍛煉的行為即是修行。行為可分為身、口、意三種。為什麽我們須要修行後才能證實相呢?我人可以觀察,我們目前的一舉一動(包括意識在內),都受以前我人所作所為習慣所牽製,以支配。我人以前對一切法的實相無正確認識及了解。不知道一切現象是無常的,在變的過程中是沒有‘我’性的。不知道無常、無我,因而主觀地堅執‘常’‘我’,一切行為均以‘常’‘我’為中心,為出發點。以心理學言之,一方麵行為的慣性影響思想,思想又引導新的行為。展轉互為因果。思想是比較容易轉變的。我人若從思想上認清楚了無常、無我的道理。但以前行為(包括意識)的慣性作用仍在,又影響我人的思想。在意識上我會自覺一時認得清楚(例如無常無我之理),一時卻又為慣性所擾亂,還複到以前的想法(執常,執我)。因此,思想上一時明白過來,仍是不可靠的。一方麵須不斷地以正確理解反複觀察,另一方麵須從行為上來改造以前的慣性作用。?
  現代心理學說,後天性的重複行為,可以造成條件反應(CONDITIONAL REFLEX)這是潛意識的。這條件反應也可由另一種重複行為使之轉變。這過程名為RECONDITIONING。佛法修習止觀,亦可說是心理上的(RECONDITIONING),以對治以前錯誤的心理狀態及習性。佛法的種種戒行,是身口兩方麵行為的對治,亦可說對潛意識內在情意方麵的(RECONDITIONING)對治
  心理學中又說無條件反應(UNCONDITIONAL REFLEX)如饑思食,倦思眠等。佛法內說為俱生的慣性作用。如經過長時期的鍛煉,也是可以轉變的
  (丁)‘證’,由不斷的鍛煉,解行純熟,一切情見偏見不再能擾亂了,即能契入諸法實相,自證知,自實現,自遊履,於四度空間的實相境界中。?
  證即證成所信所解的正確無誤。證成無生滅的寂滅解脫境界,不為生死煩惱所束縛,證成宇宙間各種法界(通常依果報不同分成: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法界,以及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六凡法界,共十法界。詳見天台宗哲學)生成及其間變化的因果法則。亦即證成人生宇宙的真實相狀。詳請參閱佛教各典籍。?
  信、解、行、證四步驟,是互相關連的,不可截然分開為定有前後。其間都有互為因果關係,例如信篤而解深,解愈深而信愈篤,解行間,行證間亦然。一般說起信以後,要解行並重,然後能捷得菩提,速成聖果!
             四、結 語?
  究竟實相是不可說的,所以說隻是隨順對方的機而說。現在說個比喻,希望各位能意會對機說法的道理而對以上所說不起執著,佛陀親證了人生宇宙的實相,萬法真理,徹然明了。卻好比一個精通萬國語言的人,對人不知講那一種語言好,隻有依照對方所知的語言而講。佛陀說法亦然,隻是對機而已。是故金剛經說:‘我(佛陀自稱)無定法可說’。又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試問世間各宗教哪一位教主會說自己所說的道理,是應當舍棄的!?
  但是活潑潑的實相,真實性質如是,覺悟實相的覺者也隻能如是說,別無他法了。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講於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通俗佛學講座。
            五、佛法與相對論
  原子釋放成為原子能,是人類劃時代的大發明。是禍是福,暫置不論。今且討論與質能互轉有密切關係的相對論。以及佛法與相對論相似與相異之處。?
  遠在原子能大量釋放以前,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已於一九○五年發表簡明的質能互變公式。即E=MC*C。 E代表能量,C代表光速。光速是極大的,它的自乘數當然更大。即是說:極小的質量可以轉成極大的能量。這公式是依據相對論原理推演出來的。它的正確性已有原子能的釋放而予以證實。因此相對論被科學界一致認為是揭穿人類對宇宙奧秘的銳利武器!?
  本題所要討論的是相對論的幾個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在佛法內如何用另一方式表達出來。最後再說明:依佛法,相對論是可以實證的,這實證竟徹底解決了人生宇宙的真相問題。不同科學,雖求得了數學公式,卻無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去契證這四度空間實相。
            一、質能相對?
  如前節所述,物質與能力是能互相轉變的,塊然的物質,抽象的能力,這種概念已成過去。質與能絕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單體(ENTITY),而可說是一體的兩麵。物質可說為‘能’的濃縮狀態。在適當條件下質可以變成能,能也可以變成質。這已是科學所證成的事實。?
  依佛法唯識論說:物質主要是感覺對象,如色、聲、香、味、觸等,須依種種條件才能現起。其中主要條件是我人的第八識(近乎現在心理學的潛意識)中的色法種子,種子實是一種潛在的能力,色法種子生現行,也可說即是‘能力變物質’。反之,感覺現象生起的同時即還薰第八識使成潛能。也可說為:‘物質轉成能力’。這兩種過程在唯識學中名為‘種生現’與‘現薰種’。不過,這是依我人習慣想法方便說的。其實色聲等當體即是能力,依因緣(條件)和合而現起,又依因緣離散而隱沒,一法如是,法法如是。非特質與能相依(即相對)互變,質與質間,能與能間,莫不相依互變,推論廣義說之,法法相持而存在,依佛法術語說為:‘諸法眾緣生’。眾緣在理論上應是無量條件,雖在實用上我人隻能計度有限而顯見的主要條件。?
            二、動靜相對?
  牛頓的力學概念是以物體動則恒動,靜則恒靜為基礎的。這觀念看來似甚合理,但如深入一步研究,宇宙間實找不出,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來。反過來說,也找不到一個絕對動的物體。依相對論說:動與靜隻是在相對比較時才有意義。相對論發現以前,科學家曾費盡心機要找出一個絕對靜止的坐標,以便測定宇宙間物體的運動。有些科學家假定有一個絕對靜止的‘以太’(ETHER),說為遍宇宙無處不在,其他物質都在‘以太’中運動。這假定須憑實驗來證明,可是沒有一個實驗能證明‘以太’的存在。及至相對論麵世,含有神秘性的‘以太’概念才給打得粉碎。相對論說明:一切動靜都是相對地存在,說一物質絕對動或絕對靜,同樣沒有意義。我人也毋需假立一個絕對靜止點作為坐標,而可以依我們的便利隨意假立一點,作為坐標,以便說明物體在這一係統內的運動。?
  十七世紀初葉有科學家卜魯拿,(BRUNO)因創地球自動(自轉)之說,被當時教會視為異端,竟以身殉!大科學家加裏雷倭(GALILEO)也創地球為太陽行星之一,亦遭盡磨折,幾乎終生被幽禁。如以相對論釋之,說太陽繞地球而行,或說地球繞日而轉,俱無不可。但如堅執一說為是,則都屬偏差。不過我人如以太陽為中心而說地球繞日運行,則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能計算或解釋天體運動,比較以地球為中心方便點。究竟說:一切爭辨,都屬戲論。?
  佛法中對動靜相對說法,極為普遍,如圓覺經說:‘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即說明物物之間,動靜相對。又六祖壇經內有下列公案:‘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即六祖)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是說:心有執著(即心動)即生風、幡之相,心無執著(不執實有風、幡)即無風幡動靜之爭。這是更深一層說明心境(即心物)相對而存在,是覺者體驗實相後的方便示說。亦已是相對論的實證境界了。?
  又五代時有位布袋和尚有一偈雲:‘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偈顯示出體證相對境界的自在風光,末兩句更明白說出超越世俗習見(人動橋靜,或水動橋靜等成見)的相對境地,此偈亦可與上述地球繞太陽,太陽繞地球的相對道理互相比觀。?
              三、時空相對?
  依相對論說,我人常識中有空間的感覺,也是時間的感覺,但是這個分離(時空分離)是純粹主觀的。空間與時間分開來都是相對量,它們對每一個觀察者是不同的。依這原理,德國大數學家柯斯避(HERMANMINKOWSKY)發展成為時空連續區的假說(CONTINUUM),以數學方式來表達相對原理。時空連續區的觀念亦即是四度空間(4TH DIMENTIONAL)的宇宙實相觀。?
  巴納特(L.BARETT)在‘宇宙與愛因斯坦’一書內說:‘你不要以為時空連續區不過是算術上的虛構,這個世界、實在就是時空連續區。一切真實在空間時間中存在,兩者是分不開的。一切時間的度量,秒、分、時、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間對於太陽、月球、恒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樣,我們計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經度與緯度,是用分與秒來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計算時,我們必須知道年中的某日,與日中的某時……’時空互依而成立是可以想見的。?
  我們現在再看佛法中如何說明時空。佛法說:時間是不能離開‘法’而別有的。中論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即是說時間是依具體存在的變動相待而起的概念。離開具體的存在即無常住不變的時間實體。一切法都在不斷的流變中,這一切法的變動,便現出時間相。結論是:時間是無自性的。(即相對性的)佛法說空間是與物質相對而存在的。‘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色’即相等於‘物質’,以有礙為性,空間以無礙為性,但無礙的空間,沒有有礙的色法是無法顯現的。即沒有色法,那有無色處的空相可得?物質與空間相對存在,在佛法內說得最清楚最徹底的。?
  一切法相對存在,佛法用‘眾緣所生’來方便說明。緣,即是條件(CONDITION)。一切法在眾多條件之下,刹那生起,刹那滅盡。從縱的時間方麵看,雖前法後法相似相續,但前法已非後法。從橫的空間方麵看,眾多條件下生起的法,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即沒有決定的‘自性’的。所以離開了時間因素而想像某法存在(占有空間)是不符真相的。依緣生觀,一切法無自性(即無單獨實存性質),而緣生時假相幻用非無。無自性所以非‘實有’,有假相幻用所以非‘實無’,這是佛法的中道觀,亦即是,時空不分割時一切法的實相。實與四度空間的觀念若合符節。?
  佛法更指出,我人的主觀經驗,很久以來,是依時空分裂的觀點去認識人生宇宙的,這倒見即產生了我人主觀的世間相。由於這觀點的慣性作用,我人即使知道了一切法相對存在的道理,竟無法立刻破這根深蒂固的倒見。須要經過鍛煉,才能把我人的主觀錯覺糾正過來,真實的見到實相。也可說為相對性的究竟實證,或說為四度空間的契入。佛法內說為自性的覺悟,徹見諸法實相。
  時間、空間在佛法內,與相對論一樣,說明為主觀的產物(假分位),並都說把它們分開來,隻是一種方便的看法(假立的)。佛法不同科學的即是:佛法找出了這是主觀的錯覺,即從糾正主觀著手,進一步,引導人們怎樣去除主觀,體證實相。解決了知識的矛盾與迷惑,情意上的苦悶與煩惱,這些問題,都為科學範圍所不及的了。
           四、一切相對?
  質能,動靜,與時空是宇宙間一切現象事理的最基本概念。它們既然都是相對的,無疑的宇宙間一切都是相對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切色相如色別,大小、明暗、美醜等等;一切聲音的高低,幽揚,靜躁等等;一切感覺如冷暖,輕重,硬軟等等;一切動態如動靜,快慢等等;以及一切概念如時空、有無、斷常、主客,乃至相對絕對等等,總之一切見聞覺知,都不離相對性,故說一切相對。科學與佛法可說殊途同歸,同此結論。
           五、餘 論?
  相對論可說為科學已證實的世間極成理則。由分析觀察現象開始,綜合其共通性,發現宇宙間一切相對,這真實相狀卻不在我人思議範疇以內,隻能表達在四度空間的數學方式中。換言之,這結論對一般追求真理的人說,是消極性的,並容易給神教者以機會說:科學既無法徹底說明人生宇宙的實相,足證憑人類的智慧,人生宇宙的實相是無法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是科學家不少也在相信上帝創造萬物,……。?
  有些人明知這是不合邏輯的,但也很難反駁它。?佛法卻說得很清楚!我人之所以見不到一切法的相對性(即一切法的實性),因為我人的認識作用(包括明了意識與潛意識),受主觀成見及其慣性所擾,所以即使知道了諸法的相對性,也看不清楚諸法實相。但主觀成見及其慣性,卻可以利用相對原理去破除的。破除了以後即能明明白白地體證到諸法實相。體證實相的人(不是神)稱為覺者。所以依照先覺者的方法去訓練自己,人人有機會體證實相而成為覺者的。?
  現在分三節來略述佛法如何利用相對原理,來糾正我人的主觀錯覺,以結束本講。
           甲、對機說法?
  徹證諸法實相的覺者,一方麵徹見眾緣所生、相依、相攝(即一法中有一切法,一切法中有一法,見前數講)的假相幻用,另一方麵亦因眾緣所生,徹證諸法空無自性的體性。
  這相用與體性都是活潑潑的,四度空間的,時空不分割的境界。遠離我人充滿了主觀成見的意識領域。既然不能成為意識對象,亦即無法出諸語言文字。不過覺者們卻可以隨順我人的常識方便地假立語言文字。利用相對原理,來糾正我人的主觀錯覺。假立的語言文字與實相的關係,好比房屋與圖則的關係。或真人與照片的關係(詳見前數講)。假立隻是假立,並非真實,科學內立的假說,其實也是方便說明。但是科學家如不知道‘假’與‘真’的關係,即無法排遣執假為真而生錯覺。請注意,以上說明也是假立的,領會到了,不必執著。?
  覺者以假立的語言文字如何說法呢?回答是:隻能針對對方的錯覺與誤解,依對方所能了解的語言文字,予以糾正或予以說明。譬如迷途的人,迷東方為西方,隻能指出他相反的方向卻是西方。如我人執實有一個獨立自在的‘我’覺者隻有依我人的知解來說明‘我’實是不存在的。假如不針對對方的錯覺說,這說法的作用便不發生。又如不依對方所了解的說,對方不能懂,說法的作用也不發生。所以常言:‘說法不對機,等於閑言語’。?
  就覺者自身講,一切法的體性、假相、幻用,法法間的關係,都是徹了無遺的。在這情況下,可以想像他實是無法開口的,除非依不覺的對方而說。好比一個精通萬國語言的人,見對方是中國人即可說中國話,即對方是英國人即說英國話,隨機應感,恰到好處。但試問對方如不開口,他應說什麽話好??
  金剛經內佛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無上正等正覺),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這充分地說明了利用相對原理,方便對機說法的道理。?
  修學佛法的人,對對機說法的原理,更不可不知。佛所說的經,與其他先覺者所說的論,都是有時、地、人等等因緣,應機而說的。在對機的時候都是恰到好處,成就殊勝功德,值得讚揚。但萬不能以此抑彼,以自宗為最勝(這是可以的),而去毀謗他法(這是不合理的)。他法自有對他法的機,破他方便,罪過不輕!?
  上麵所說,是就我人知識方麵的錯覺,(理性方麵的錯誤),需要對機說法。我人理性方麵的錯誤,人人之間,雖千差萬別,但亦有相似之處,共同之處。例如一般人都執有實‘我’,有實‘法’。針對此執,覺者們說種種‘我空’,‘法空’的道理。因為‘我’‘法’是一般的執見,所以‘我空’、‘法空’也成為佛法一般真理了。依常識,一般均執質能或時空等的單獨絕對存在,所以相對論與緣生性空的‘中論’,亦可成為普遍真理了。
            乙、應病與藥?
  除了知識方麵的錯覺,我人尚有情意方麵的錯覺。因為不了解諸法的緣生性,無自性,內執獨存的‘我’盲目地願望它能常住,外執獨存的‘法’,起種種愛憎行為。情意方麵的錯覺,是依知識錯覺而起的,但因為勢用大,卻不能單憑理智力可以克服。先覺們除了用上述相對原理說明以外,更施設種種對治方法,去糾正情意方麵的錯誤行為。情意方麵的錯覺,是比較具體的,其性質與程度,因人而異,實是千差萬別。因此事相方麵的對治方法亦成千差萬別,所謂‘法門無量’。?
  法門雖多,但原理則一,即是應病與藥。我人的錯覺如病,覺者針對它而說某一法門好比是藥。藥以治病,病去藥也不需要再服了。足證是不離相對原理的。金剛經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即說:覺者所說的法,為使未覺者覺。好比渡河用的筏,等渡到了彼岸,這筏也應舍去了。能令人覺悟的‘法’,尚且應舍,何況其他‘法’泥?可見佛法是徹底的相對論。?
  我人外在的種種錯誤行為,佛法用戒律對治之。我人內在的種種知識上,情意上的錯覺,佛法用種種觀行調服之。例如對貪欲重的教修不淨觀,對嗔恨心重的教修慈悲觀。對心多散亂的教修數息觀,對愚昧不明理的教修因緣觀,對業障重的教修念佛觀。種種方便,無非對病發藥而已。?
  相對原理已如上述,但在實施之時須恰到好處,即是中道原理。
            丙、中道原理?
  在法則上,一切法既是相對的,即不應執有兩邊(用現代語即是兩極POLARITY)。例如對執‘有’的人應說‘無’,但對執‘無’的人應說‘有’。不執‘有’‘無’兩端即成中道。六祖壇經說:‘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在程度上,當鍛煉行為或修習觀行時,亦不可趨於極端。所以佛佗的教法,一方麵反對當時的順世外道享樂主義,一方麵又反對極端的苦行主義。認為兩種都不是中道,在四十二章經內有‘弦緩不鳴,弦急聲絕,緩急得中,諸音普矣’的比喻。?
  總之,相對原理證到了時是活潑潑的,無可形容的實相。等到遇緣應機時,卻又是肯肯定定的,恰到好處的中道。宇宙諸法,實性如是,除了依相對原理方便假說以外,亦別無他法可說了。本講所說,亦請如是理會。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三日講於香港三輪佛學社。
           附錄 原子與無我
             前 言?
  ‘科學是創造近代文化的主要因素’這種說法,相信不大有人會反對的。近年來,由於發現了原子能力可以釋放,科學又引導著人類踏進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我們所通稱的‘原子時代’。但是,不幸得很,揭開這新時代的序幕前奏曲:是以非常殘忍、恐怖的武器——原子炸彈的——爆發,宣布這新時代的誕生。於是,人類開始惶惶不安了,認為生活在這個時代裏,是很危險與不幸的,原子的威力,隨時可以徹底毀滅整個世界、人類、種族以及全部文化。一般人不由產生了這種想法:不如放棄這危害,破壞性的能力,而寧可平穩地過一種簡單、樸實、類似我們祖先的那種比較安靜、和平的生活。可是,曆史的進步,是不允許時代開倒車向後退的,正如美國科學權威康普頓(COMPTON)所說:‘沒有一群人能夠阻擋這原子時代的來臨。’因此,人類隻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自覺人類在這個嚴重處境中,應時時提高警惕,糾正自己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在那種辦法之下,使人類在已經掌握到這種新的能力中,用於有益於人類方麵。事實上,原子彈的本身是並沒有錯誤與罪過可言的,若是有罪過,應是人類本身。?
  原子彈的爆發,不僅影響了整個科學的領域,同時也影響到其它一切的知識領域,如哲學、心理學、甚至宗教……本文的目的,是要向讀者們介紹和指出,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一連串重要事實以及新的觀念,與遠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陀(意即覺者)所揭發與宣揚的宇宙基本真相(在佛法內稱為實相),是何等相似而可以作相互比較
          原子概念的演進?
  一八○八年約翰道爾登,第一個提出了原子的理論:他認為每一個元素是實實在在一個一個獨立而不可分割、看不見的原子所組合的。他將原子想像為桌球房裏的桌球相似。到了十九世紀末葉,大科學家如法拉地、墨司威爾,開爾文等,他們開始將原子從事在電學方麵的研究,因而使原子在電的性能上,也被發現出一部份來。一九一三年丹麥科學家波爾,他提出一個理論是:每一個原子可分為二個部分:一部份極小而質量比較極重的稱為核子,它是被另一部份稱為電子的所包圍著。核子外有一層相當距離的空間,空間的外層有很多電子圍繞著核子轉動,好像行星環繞太陽轉動相似。電子的周圍有磁力場,磁力線的影響力,在理論上的可說是普及全宇宙的。法拉地描寫原子像一種星魚,身體小而手臂特別長,它能夠交叉牽纏四周其它一切所能接觸到的物質,這就是說組成種種物質宇宙因素的質體是相互牽連而難能分割的,這種原子概念,在哲學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證明了物質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將物質認作為單獨存在的想法,實在是我們心理上的錯覺而已。宇宙簡單地說,僅不過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程序及一組一組相互關連的活動,在活動中間,沒有一個因素可以單獨變化而不影響其它因素,一切是在不停的動態狀況中。這種說法與佛陀在梵網經內對宇宙相所作之比喻極為相似,佛陀描述法界實相(即宇宙真相)譬如帝釋天宮殿外發光的珠網,每一個網目上的明珠含有其它千千萬萬明珠的影子,而其他千千萬萬明珠中也均含有這一明珠的影子。宇宙的組成就好像帝網珠一般地光光互攝,重重無盡。這與科學家們所發現的原子電子世界,可說是極相吻合的。不過,佛陀是從能認識的心方麵體證法界實相,科學家則從研究所認識的對象中發現這宇宙間各質點的互相關連狀態,可謂殊途同歸。?
  在原子能沒有釋放以前,科學家們總有一種信仰,認為全宇宙有一百多種元素(現在已發現者為一百零二種)在他們想象中,元素內最小單位是原子,它是不可毀滅的。但早在一九○五年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已預見到‘物質與能力可以相互轉換’,他曾經立出一個簡單而又明了的公式:E=MC*C(E=能力(量);M=質量;C=光的速率)從上列公式即可見到:極小的質量假如能完全轉成為能力的話,就可以發出極巨大的能量,這個公式在廣島、長崎等地原子彈的爆發,證實基本上是正確。因此,我們不妨將物質或原子,描寫成能力的高度濃縮狀態。
       原子彈的爆發證明原子不可分的理論不正確
  原子(ATOM)一字,是希臘文(ATOMS)借用的,ATOMS原義是‘不可分’,但釋放成能力原子後,證明是可以分的,也就是說:‘原子不可分’的理論是不成立的。不過,在普通化學及傳流原子理論上,為了方便於科學之研究工作起見,原子(不可分)的理論,依舊可以適用在實用範圍之內,可以講成如此:一個原子(不可分,意思)其實不是原子(因為可分為)而稱它為原子,是由於方便起見。基於這樣的觀點,如果讀者們能有機會看一遍‘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其中有一句:‘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世界,是各種各樣的因素組合而成,各因素是互攝互含的,不能單獨存在的,這樣的組合是不可能成為我們意識對象的,所以說世界非世界:但是為了言說的方便起見,不得不給予一假名為世界。實在真實的世界,是無法言說的,不可思議的),就一定會感覺到佛陀的此種說法與現代科學家們所發現的若合符節。現在我想將這題目轉向到另一個新的區域去與讀者們共同研究,這個區域是一般科學家比較所不重視的——‘心’的功用。
         佛法對心性的說明?
  一般公認心理上的動態要比物理上的動態來得複雜、精微,最不容易捉摸。其實每一個有情(有生命的動物),是具有足夠現成的工具與材料供自己研究,隻要自己願意觀察思維的話,就一定會發現,我們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功用,所以分為二個區域;一個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上,另一個是在意識狀態以外的,即所謂無意識狀態。無意識(或稱潛意識)所包含的內容,現在心理學家用種種名詞稱之謂:‘原始衝動’、‘欲望’、‘本性’、‘本能狀態’等……不容諱言,目前科學家對這一門學說,還是在比較幼稚狀態中。這裏有一件令人驚異的事實:就是無意識(或稱潛意識)的區域,在原子能時代中的人類,卻還無法能看清楚,但在佛教典籍中,早已有非常詳細,反複、充分的解釋了。在佛教典籍內,不但提出了關於‘心’(包括有意識與無意識活動)的理論,並且更進一步具體地提出了如何薰修身心的方法,能使其掌握表麵上似乎不能控製的衝動與欲望;徹底根除這些積習,達到明心見性(覺悟)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能使我們證到一切法的實相(宇宙的真實相狀)而覺悟到無我的真諦——沒有自我的獨立存在,也沒有任何一種物質可以獨立存在。
  由於篇幅關係,本文不可能詳細講述佛教哲學及薰修身心方法,僅簡單地介紹佛教中‘唯識論’一部份理論與讀者們共同研究。?
  根據‘唯識論’哲學的解釋:整個宇宙可分為八個識(識的意思是了知分別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的功能是感覺,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謂物質世界。第六識(意識)的功能是知覺,最最活動,是包括一切心理活動,它的對象即是現代科學家所謂的概念:在佛教中稱為法塵。第七識(末那)的功能是我執,它是心理上與生俱來的本能,盲目執住第八識(阿賴耶)能知部份當作為‘我’。第八識(阿賴耶),也稱藏識,這是最重要的,它的功能是包藏以往行動及經驗累積所產生的業習,而引成物質世界的一切種子。?
  第七、第八識的作用,是永恒繼續不斷的,它是我們心理係統中,不管一個在有意識狀態中,或在睡眠中,甚至在普遍稱作死亡狀態中。這第七、第八兩識的作用,依舊在繼續不斷活動著的,尤其是第七識,盲目執我的力量是極大極大的。它就是好像是一個原子核心中核子心力似的那樣巨大,第七識與第八識引發在心理表層上求生本能,對下一生的滋生欲及占有欲……事實上本能我執,是引發一切表麵上所謂情感或情緒的衝動,它甚至影響到我們理智作用,使我們意識的心念發生錯覺,引成‘我’以及‘法’等等個別存在的錯覺。由於這個錯覺遮蓋了本來無常、無我的本性,因而在意識心上的一切作用,被一種盲目執我的勢力所影響。可以講成如此:潛意識的區域是意識活動的核心,這核心我執是一種牽製的力量,而其他的心理活動(有意識活動)用原子的理論來比喻,無意識好像是原子核,意識好像是電子圍繞核子轉動的情形相似。?
  各種原子,它的電子圍繞核子運動的排列方法是不同的。由於排列方法的不同,也就決定這個原子的化學性質不同,同樣情形,每個有情(有生命動物),它們有意識活動、情緒、情感、思想等活動的不同,也決定每一個人的性格及特性不同。在這裏需要特別提出一點,就是人類的第六識有高度分別的力量,這種力量是能夠對環境及過去經驗產生了解、分析、以及歸納的功用,由此人類可以傳達及相互交換各自的理解與思想。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第六識被本能我執所影響的力量,是比較最小,反過來說,經過思考及理解、反可以使自己認識無我的真諦。事實上就是運用這一種精致的意識功能——第六識(思考)。去除我執,成為可能。用比喻來說,就是人類有可能成就心理上的原子爆發。
           科學家及哲學家對意識的新概念
  或許由於新近一連串科學發明新概念的形成及理論的啟示,使一般科學家及哲學家對‘意識’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如科學家兼哲學家威廉、占姆司,他宣稱:‘意識其實是一個過程’。英國大哲學家羅素,他說:‘所謂心念這一個詞,並不是屬於單獨有自性的東西,(即:幻覺的我)僅不過是一組各種單純條件組合而成的。’像這種說法,預示人類對‘無我’心念的複活,恢複對真實相狀的信念;這一種心念是建築在一個純粹理智和哲學基礎上,這種哲學與現代科學是有非常密切的契合與關連。但是了解‘無我’的道理是一件事,而實踐、體認及過‘無我’的生活,又是一件事。比如,愛因斯坦早已想像到原子能可以釋放的理論,而事實上原子能釋放直到四十年後才產生。也就是說,理解‘無我’比實踐‘無我’來得容易,而真正要體悟‘無我’必需要實踐,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要理論,理論是指導和幫助我們實踐的方針。像釋迦及其阿羅漢弟子們,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已證悟全部自覺及徹底去除了‘我執’的境界,而辛勤地向全人類宣揚、弘布,雖然他們的目的與目前科學家的目的並不相同,然而這種自覺的狀態,在千萬億有情中,實在是稀有的,這就好像世界上一種放射素,如:鈾、鐳等一樣的無比珍貴。關於如何修行的方法,每一部佛教典籍中都有提示,本文不容詳細介紹,不過有一點,我相信讀者們一定有興趣去注意的,就是在佛教典籍中,每一個地方,總是提示中道的原理,這原則的精神,是指導我們在心理及行動時,避免采取極端,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使我們有效地一步一步深入達到自覺。?
  在原子核擊破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一個原子是有複雜的負電荷電子層,包圍著一個相當距離的正電荷的核子。有電荷的一種粒子,(像正子、電子或者是阿爾法拉)及有電磁場的放射線(如加馬線)、在經過這一層空間的時候,能力就會消失,速力也降低了,科學家終於發現出一種新的粒子——稱為中子(沒有電荷的粒子),是能夠穿破電子層而無阻擋的深入,直到撞擊到核子為止。佛教徒利用一句佛號子(專念阿彌陀佛四字)或參一句話頭(禪宗的術語,用它為疑情,時時刻刻地參究),久而久之直到擊破我執為止,這作用與科學家利用中子擊破原子核極為相似。雖然,原子科學與佛法從表麵看來,似乎是二回事,但實在說他們完全在解決一個同樣的問題——能力及能力的釋放。擊破這能力極濃縮的狀態,在科學上稱為‘原子’,在佛法上稱作為‘我’。還有,他們的方向也是一樣的——是向內的。雖然,破除我執能力——我的釋放,並不像原子的釋放那麽顯著和可怕。所以我們用不著驚奇這二種東西有極相似之處。同時,我們也應該體會到,佛陀的偉大,他那崇高的智慧及無窮的慈悲,完全像光與熱,從自然原子能(太陽)內放射出來一樣。
              佛法的三法印?
  以上簡單地略述佛法中三個主要原則(在佛法中稱之為三法印)中的二個原則:無常、(一切是在變動,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無我、(因緣所成,沒有單獨存在的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涅槃,(由不執無我為有我,不執無常為有常而體證的無生滅境界)以上三個原則,在佛法中是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是被公認為一切佛教的試金石,就是說,任何一種理論或學說,假使完全與這三個原則相符合,我們就可以稱它是佛法。從這一點事實來看:我們不難感覺到佛法的理性的性質,至於另外還有一個原則——涅盤。
  由於與本題無直接關係,隻能等有機會再另題與讀者們研討。?(本文係羅無虛居士於一九四七年在香港聯青社用英語演講。原稿經居士口述,王槐居士筆錄,附刊於茲,以便讀者與原英文稿對照參閱。)
          經書法寶,難得見到,
          研讀熏修,得益匪淺,
          啟發智慧,增長德行,
          隨緣流傳,吉祥如意。
             回向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災障消滅,禍患不生,
          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回向偈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發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原址:http://www.ss133.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8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從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應中---探本體明自性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641 更新時間:2006-5-2


仁 香

一、名詞解釋及本題緣起
  認識宇宙人生事物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規律,從中發現奧秘,開啟智慧,覺悟真諦,以確立人生的正確信念和改善現狀開創未來的正確途徑,是從古至今人類的共同追求。“佛”是古印度梵文“佛陀”音譯的簡稱,意譯為覺者(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覺者對宇宙人生事物真相和真諦的弘揚叫佛法。現在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他通過多年不懈追求和種種探索,最終通過禪定(外不住相,內不動心)的修持,開顯了自身潛在的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是自性本來清淨、本具照明和覺了一切的能力),在對宇宙人生事物進行全麵宏觀認識和徹底微觀深入的切身體中,覺悟了自性。
  佛法的覺悟究竟圓滿,覺者的如來境界微妙不可思議,沒有一定修學基礎和一些切身體驗的人很難理解,甚至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的真實性。
  當代科學利用高科技手段,也擴展了對宇宙事物的宏觀認識和微觀深入,這時我們發現,雖然佛法與現代科學的求證手段不同,但雙方對宇宙宏觀景象和微觀現象的觀察結果相應,結論對應,隻是現代科學還沒有覺悟自性,因此,兩者結合,即有利於現代人對佛法的理解領悟,也能給現代科學研究以啟迪。
二、從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應中--契入本題佛法意境
  例1、當代能源和信息領域的高科技應用和開發前景展示和說明了,物質活動越接近微觀,能量轉換和信息感應的性能越強,與此對應就可以這樣理解,人本身是智能生命體,自身本具本原物質的能量轉換和全息感應性能,佛法稱此本體性能稱為“如來智慧德相”,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開顯了此本體潛在智能,而達到了對宇宙人生事物全麵認識和究竟覺悟的人。
  例2、愛因斯坦指出:“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另一位當代西方科學界先驅愛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質各係統一般可歸為物質、能、電荷等等,一概都是歸於零(空)”。這兩位科學家的觀點與佛法的“如來藏中,性色真空,空性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觀點對應,其中“場強很大的空間”與“如來藏”對應(“如來”是本來如此,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意思;“藏”是含藏萬有,能出生萬有的意思)。
  例3、如來境界是不可思議境界(沒有主觀思想意念的境界),《華嚴經》說:“自性本空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分別而不能證得”,與佛法的揭示對應,現代科學也發現了:在量子力學中,觀測者的主觀行為或稱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觀測者所能測到的數據,已非該係統未被幹擾前的本來狀態。
  例4、與佛法“本體不滅、生命輪回”說對應的現代科學研究和發現:
  例(1)1963年獲諾貝爾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維與識力的‘我’,他控製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控製電腦,它使大腦內的神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後,仍然存在,並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例(2)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係及心理學係主任史諦文遜博士,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之說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了著作進行論述:“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理論是真實的”。
  以上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應理解便契入了本題的佛法意境,現代佛法修學者能從中比較容易的領悟到:
  1、自己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源頭是本體,本體的性能是自性。
  2、自己的本體無形無色,場能空間大至無外、小至無內,周遍宇宙空間和宇宙萬有,佛法稱此本體場能空間為“如來藏”,也叫“清淨心”、“法身”、“一真法界”和“實相”等。如《金剛經》說:“是實相者既是非相”、“非身是名大身”。
  3、本體本具本元物質的能量轉換和全息感應性能,本體能量轉換產生的本原光能是自性本具的照明一切的能力;能全麵感知本體所照的全息感應性能是自性本具的覺了一切的能力。
  4、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同體(真空的場能空間)共源(真空的空間場能)互為作用,自性本來清淨(沒有執著和分別),本體能量本來是在清淨無色的如來本體和潔淨明亮的本原光能之間轉換(此是自性的不生不滅境界);是執著和分別的主觀思想意念作用於本體能量轉換產生了雜染物質活動,使本來明潔的性體晦昧不顯。 佛法把不同精神活動作用於本體源頭能量轉換產生的不同的微觀物質活動分為黑業、白業、雜業、不黑不白(無色)四種,並指出了貪嗔癡是三毒煩惱,能產生有毒害作用的物質活動。在這方麵,現代科學也有相應的發現:如,斯坦福大學作了實驗,拿鼻管擱在鼻子上讓你喘氣,然後再把鼻管放在雪地裏十分鍾,如果冰雪不改變顏色,說明你心平氣和;如果冰雪變白了,說明你很內疚;如果冰雪變紫了就說明你很生氣。把這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給小老鼠打上,1--2分鍾後小老鼠就死了。還有,日本波動研究所江本勝先生發表的水結晶實驗報告揭示了:人的情感意念(包括帶有情感意念信息的文字和音樂)能使水結晶起變化,愛和感謝等善的情感意念能使水的結晶美麗,憎恨和敵視等惡的情感意念能使水的結晶難看。他們還發現,善的情感意念能淨化汙水、減輕食物的腐壞、促進植物生長。這兩例科學實驗說明了,人的情感和思想意念不僅能直接作用於自身能量轉換,使自身產生不同的微觀物質活動,同時,也能直接作用於自身以外物質的能量轉換,同時還說明了,非有情物質也有接受信息、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功能。此段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應,可以使我們從源頭上理解《華嚴經》揭示的“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和“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含義。
  5、因為,自己的本體是無形無色的場能空間,肉體生命的死亡隻是肉體功能的停止,而自己的本體和本體的微觀物質活動還存在,本體又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源頭,所以,肉體生命結束後自己還存在,並且還會隨精神活動作用於本體能量轉換產生的微觀物質活動,再進行下一期生命活動。
  6、(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開悟時說的:“原來自性本來清淨,原來自性本不生滅,原來自性本不動搖,原來自性本來具足,原來自性能生萬法”是對自性本質和性能的精要概括。
  7、對所有事物現象(包括空)的執著和分別都是迷執妄想,因為事實的真相是:真空不空生妙有,妙有無常為幻有,執有著空均迷妄,破迷除妄顯本真;本性清淨本無念,本體空相本無色,空寂之中顯靈光,本覺見光不起念,靈光光顯滅刹那轉,有如不生也不滅,此是一真法界境。
三、佛法的自性求證意境(先簡要摘抄佛法論述,再對應理解領悟)
  1、求證自性應具備的基本覺悟和基礎條件
 (1)發菩提心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跺“音義的簡稱,“菩提”意譯為正覺,菩薩是正覺者、是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菩薩的四宏誓願,發此誓願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自性德能的正覺和求證的強大動力。
  順應本性為“德”,精神方麵是清淨、平等、慈愛、正覺,物質方麵是潔淨、光明、美妙。
  “道”是宇宙事物本來的運行規律。“佛道”從作用上說,是覺者的智慧德能對宇宙人生事物的運行發展所起的淨化、圓融和改善的作用;從存在上說,一是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二是覺者的本體能量轉換活動回歸如來(回歸了自性本來的運行規律)建立淨土世界。覺悟者知道,自己和宇宙萬有同體共源息息相關,成就佛道是自性價值的最高體現和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2)恢複清淨心
  《金剛經》說:“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為利益眾生故應如是行布施”。
  解:自性本來清淨,恢複“清淨心”是從源頭上求證自性的必須條件。菩薩要麵對現實,把各種執著和分別的貪嗔癡的思想言行修正過來(簡稱為修行),達到無所住生清淨心,以此清淨心開顯如來智慧德相,成就佛道。
  2、明心見性(親證自性的現量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
  解:“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音譯,意譯的意思是依智慧,從有種種迷惑和種種苦惱的此岸,到沒有任何迷惑和沒有任何苦惱的彼岸。“般若”是智慧,佛法稱這種智慧的體用為“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即:本來沒有知覺的本體有全息感應功能。
  依“般若”觀察事物為“照見”(本體有“照”的功能,能感知本體所照為“見”)。佛法有比喻:自性的寂照功能如清潔平靜的水,有清晰的映照功能;迷執妄想能使水產生波動和雜染物質活動,破壞了水本有的清晰的映照功能;停止迷執妄想,就能使水逐漸停止波動、沉澱雜質、恢複本有的清晰的映照功能。
  菩薩通過持之以恒的以利益眾生、無所住行布施為思想言行準則的修行,淨化了精神活動也淨化了自身物質活動,在此基礎上,當精神活動達到一念不生定力持久時,本體能量就轉向了自身物質的更微觀、更深(至空)、更廣層次的序化,一念不生的定力越強,本體場能空間越大、穩定性越強。此過程可不同程度的開顯出一些本體潛在功能(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事物現象、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境界),對看到和感受到的所有境界無所執住,就能不斷深入開拓本體場能空間,達到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突破了一切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層次,“照”達諸法之空,“見”證本體之有),就探到了本體,由此,從源頭上親自感受、親自看見和親自驗證本體性能,佛法稱這種親證自性的現量境界為“明心見性“。
  《妙法蓮華經》說: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祗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做差別,其最後三昧,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前時,由大寶蓮花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眾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之處所能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座其餘蓮華之上,周幣圍繞。一一個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
  《楞嚴經》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
  解:
  西方著名物理學家f 卡普拉菱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述,與現代物理學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量子物理預言:“當兩個雙生般完全相同的的分子被製造成完全相同的物質特性時,科學家若對他們兩個之任何一個的觀察,就會推動兩個分子的另一個‘立即反應’,縱然那一個分子可能在宇宙的另一端”。
  著名的法國物理學家狄布赫格將從事一項新的研究,他要用反傳統的實驗證明:心力比光速快。
  對一切事物外不住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
  “三昧”是正定中感受的境界。
  “此三昧現前時,由大寶蓮花忽然生出,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與現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說對應。
  根據佛經闡述:日月圍繞須彌山是一個小世界(與現代科學對應理解,一個恒星係是一個小世界,須彌山是一個星係的中心,如銀河係的中心,也就是說,一個星係中的每一個恒星係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地球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在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普照十方寶光明世界種是銀河係,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從最下層向上、向外擴展分二十層),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又在華藏世界的中央(華藏世界是一個星係團),華藏世界的周圍又有與華藏世界相等的世界(組成一個超星係團),若廣說不可窮盡。以上所有世界無不從真空的一真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一真法界是諸佛也是自己的法身(宇宙萬有共同一法身) ,若離妄執,妙契一真法界,身中現刹,刹中現身,層層交參,自在無礙(此自性妙用境界可與上網的電腦功用對應理解)。
  《楞嚴經》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空性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性覺真空,空性真覺”。“見覺無知,因色空有”。“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所從,蒹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解:本來無形無色的本體空間可以轉變出有色物質,有色物質還會轉變成空。本來無知無覺的本性可以隨緣轉變出種種知覺,如,見覺本不顯能知的作用,因色空出現而顯現見覺的作用。所以應當知道:自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虛空和地水火風,這七種宇宙人生事物的基本元素,不是從任何所在而來,都是如來藏本具的本無生滅的能量轉換和全息感應性能的循業發現(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互為作用和反作用產生的宇宙萬有為“循業發現”)。
  《楞嚴經》說:“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妙明元心,離即離非、是即是非”。
  解:清淨本體寂靜不動有照的功能,清淨覺性能感知本體所照而寂靜不動,在這種情況下,本體能量就隻在清淨無色的如來本體(真空)和潔淨明亮的本元物質(真色)之間刹那轉換,此“離即離非、是即是非”境界,就是如來藏本具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的不生不滅境界。
  
  《優婆塞戒經》說:“世間之法,有因有果,無因無果”。“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轉動”。“業有四種: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不黑不白,是無業無報。黑業黑報,所謂地獄;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雜報,所謂欲天、人、畜生、餓鬼;不黑不白,是業無報,所謂無漏”。
  解:
  根據《楞嚴經》闡述,宇宙眾生的成因是:性覺必明,自己不知,起一念妄想,欲明覺體,覺體並不是妄心所能明的,一念妄想(也叫妄動),便產生了妄能,使本來清淨明潔的性體晦昧不顯,本來無分別的自性因妄動而妄分為能(主觀我)所(客觀存在)兩部分。妄想堅持欲明,晦昧與虛空相對而成動搖,是故產生風輪執持世界。堅依於覺而成寶,動搖之性而成風,風輪相磨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變化而生。寶體因明極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因此產生水輪含十方界。火勢上升,水勢下降,兩種性質交錯發明而產生地大。總之,從一念迷執妄想開始,妄想和妄相交替發生,遞相為種,生滅不已,就是這個原因,世界從中成就毀滅,相續不斷。另一方麵,妄想成就了自身的妄相,能受了自身妄相的限製,聽不能超越聲的局限,見也不能超越色的局限,各種妄想和妄相相繼成就,由情想合離,形成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不同的形式受生,更相變易。所有眾生,受自己的業力牽引,或飛或沉,各往受報之處受生,以此因緣眾生相續不斷。
  不同的思想行為和不同的情感意念,作用於本體源頭能量轉換產生不同的微觀物質活動(此為“身業微塵力”),歸類為黑色、白色、雜色、無色四種。一期生命結束時,本體場能活動(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源頭)從亡體分離出來,在自身場能空間範圍內(意念專一定力強則自身場能空間大,意念散亂定力小則自身場能空間小,清淨無想者場能空間無量),潔淨升華(命終時清淨無念定力強者立即升天),染濁墜(命終時憎恨等惡念強者立即墜地獄),或成為中因身(中因身一般最多存在四十九天),各往受報之處受生(胎生眾生,以自己的業力為因,所投父母為緣,三者業力互相纏繞而受胎),這樣一期一期因果相續,形成一個攜帶迷執妄想信息儲存的本體能量轉換活動在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惡鬼、地獄)裏,輪轉往返生滅無常。明心見性的覺者,能超脫六道,回歸如來,不生不滅為無漏。
  3、成就佛道(自性價值的最高體現和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妙法連華經》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聞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住,隨其根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名,具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係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舍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刹。
  《華嚴經》說:“華藏世界海,莊嚴及清淨,安住於虛空”。“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此一一世界種中,一切世界依種種莊嚴住,遞相接連,成世界網,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種種差別周遍建立”。
  解:
  覺者妄念不生的定力和利益眾生無所住行布施的願力所開顯的本體場能空間為“功”、作用於本體的此種信息儲存和產生的潔淨美妙的物質活動為“德”。
  華藏世界是一個宇宙世界,地球所在的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中。
  宇宙萬有同體共源息息相關,無始以來,無量覺者以大慈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和大智慧(究竟圓滿、善巧方便)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使無量眾生轉迷開悟,離苦得樂;無始以來,回歸了如來的無量覺者,以無量功德建立和延續的無量淨土世界,維係著宇宙的淨化、圓融與和諧,為宇宙眾生提供著清淨本體的無量光明和無量能源。
  眾生都有佛性,因為迷執妄想不能證得,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為眾生指出的成佛捷徑。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度,是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發了四十八願,於無量劫,修菩薩行、積功累德建立的淨土世界,眾生隻要發菩提心,願生淨土,以一念佛淨念,斷諸煩惱妄念,達到一心不亂,由此淨化形成的本體信息能量場,就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場感應道交,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於一念頃生到佛淨土,親見如來境界,得無上正等正覺,永不退轉。
自性概要
  真空不空生妙有,妙有無常為幻有,
  執有住空均迷妄,破迷除妄顯本真。
  本性清靜本無念,本體空相本無色,
  空寂之中顯靈光,本覺見光不起念,
  此光顯滅刹那轉,有如不生也不滅。
  迷執妄想生染業,相續作用成六道,
  迷妄隨業六道轉,生老病死諸苦隨;
  眾生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自作自受是因果。
  覺者回頭歸本性,一念不生本靈光,
  慈悲喜舍利眾生,心量廣大福慧增,
  功德圓滿超六道,回歸如來常寂光,
  不生不滅成佛道,普施眾生功德寶。
  眾生都有佛之性,妄念不斷不能證,
  念佛伏妄最方便,求生西方佛淨土,
  阿彌陀佛大願力,臨命終時來接引,
  於一念頃到佛土,受諸妙樂無煩惱,
  見性開慧覺無上,成就佛道不退轉。
回 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斷除貪嗔癡,同歸於佛道。
說“幻”
  有的人看見了一般人看不見的現象,被不理解的人稱為幻覺,意思是他看見的不存在,不承認他看見。
  而實際上,他的見是真的,是自性本有的,他看見的現象也存在過,是微觀物質現象,微觀物質現象轉變的快,消失的快,如閃電,如電視熒屏的圖象,另一方麵,他自己的這種見也會被看見後的思想念頭產生的物質活動遮蔽,所以,看見了還會消失。
  要說“幻”,不應該說見是幻覺,而應該說相(現象)是幻相。因為,宇宙所有現象都不能永存,都有消失的時候,隻不過是有的現象消失的快些,有的現象消失的慢些,《華嚴經》說,“凡所有相,皆使虛妄”,所以,對一切現象都不應該執著;另一方麵,執著的精神作用會使自身產生業障,遮蔽如來妙用,甚至走火入魔(喪失理智)。
後記
  學佛和弘法的最大難題是一個“信”的問題,現在佛法已能和現代科學對應理解,也就是說佛法可以被現代科學驗證,在現有驗證的基礎上,可以推論出佛法的自性覺悟是正確的。現在我們佛教界應該向科學界傳達這個這個信息,以推動佛法與現代科學結合,係統的把佛法的真實和真諦性闡述出來,讓大眾都知道,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源頭是自己的本體,宇宙萬有都是這一個共同體,精神活動能直接作用於本體源頭能量轉換,不同的精神活動產生不同的物質活動,隻有確立正確思想意念,才能從源頭上改善現在,開創未來,無論是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環境狀況,包括宇宙狀況都如此,這樣,不僅有利於現代學佛人很快進入正信和正修,也能避免現代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走入歧途。
作者意願說明:
  學佛和弘法的最大難題是一個“信”的問題,現在,佛法已能和現代科學對應理解,也就是說,佛法已能被現代科學證實,現代科學可以在兩者現有對應的基礎上推論出佛法自性觀點的正確性。現在我們佛法界應該向科學界發出這個信息,以促進佛法與現代科學結合,共同盡快把佛法的真相和真諦揭示於世,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覺悟到: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源頭是一個真空的場能空間,宇宙萬有同體共源,本體本具本原物質的能量轉換和全息感應性能,眾生的主觀思想意念能直接作用自身和自身以外物質的本體能量轉換,不同的思想意念產生不同的物質活動、、、、、,確立清淨、平等、慈愛的思想意念,就能從源頭上改善現狀開創光明美好的未來,無論是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環境狀況,包括宇宙狀況,都是如此。覺悟了這些道理,不僅能使學佛人很快進入正信和正行,也能防止現代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走入歧途。
  因我的學識和德能都很欠缺,本文僅為拋磚引玉,望有認同的德才兼備者,予以修正完善後,發表出去(現在科技傳遞信息太方便了),願全人類早日共同覺悟,同歸佛道,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佛法與科學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311 更新時間:2006-5-2

        智行(本講稿作者為核物理專家,退休後研究佛法)
向釋迦牟尼佛 合十敬禮
向諸山長老、各位大德、各位善士、各位善信合十敬禮
諸山長老、各位大德、各位善士、各位善信:

  能參加這個莊嚴的法會,真是一個殊勝的因緣。我來參加這個法會的目的,是來聆聽諸山長老的開示接受各位大德的教誨並與各位同修一起研討、交流學習佛法的心得體會。但是,周居士通知我來參加這一法會時,要求我也講一講,並且出了個題目。

  幾十年來,我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但是,對於科學,我懂得的確實太少,太淺薄。而對於佛法,我更是在退休之後才逐步開始學習的。至於皈依佛門,作為一個佛弟子,日子就更短了。的確,我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在這裏講。今天,我謹作一個引玉之磚,我把學習佛法的點滴心得體會向各位做個匯報,不當之處,請多批評。

一、引子(也就是破題)

  我認為:佛法不是科學,佛法也是科學。

  這要從科學與佛法本身來研究一下。

  首先,科學是什麽?

  根據辭典的解說,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惟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係。人們常說,這件事情是科學的,或說,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其含義也就是,這件事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是正確的;或者,這種方法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正確的。

  再說,佛法是什麽?

  佛法是佛的教法,是讓人們覺悟宇宙、人生之大法。

  本來,佛教以佛所說為教,佛弟子所說為宗,宗為教的分派,合稱宗教。而到了現代,所謂宗教是泛指對神道的信仰。

  既然,佛法已經成為宗教,而且是當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在人們心目中,佛教已經僅僅是燒香拜佛,作揖磕頭,燒紙放鞭炮,求佛菩薩保佑發財,保佑身體健康、保佑生個胖娃娃……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當然不是科學。

  第二步,我們從科學與佛法研究之對象,研究時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對結果的判定、講究上來分析一下。

  一般來說,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體,說白了就是“我研究你”。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外求,也就是它要使用儀器、工具,例如要研究細菌,就要用放大鏡、顯微鏡;要研究天文、研究星星,就要使用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在地麵上看不清楚就把望遠鏡裝到衛星上,如此等等;科學對研究的目標、結果、講求實證。

  再來看看佛法,佛法研究的對象是主體是自我,說白了就是“我研究我”;佛法研究的方法是內求,也就是不需外界的儀器,設備,僅僅是依靠自己的身心,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歸根結底,存乎一心;佛法對研究的目標、結果,講求的也是實證。(信解行證)。

  第三,從佛法與科學所覆蓋的範圍來看。

  所謂自然科學,一般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礦物……等等。所謂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而社會是指由一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譬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實質上,任何社會都是人群組成的,所以社會科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各種關係、各種現象的一門科學。它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曆史學、文藝學、美學、倫理道德……等。所謂思惟科學是研究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認識活動的科學,也就是研究人類應當怎樣認識主、客觀世界的科學。它通常包括了邏輯學、哲學……等。

  好了,我們看看佛法。

  佛法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社會科學、思惟科學;而且還具有極其豐富的自然科學。佛法不僅具科學所覆蓋的內容,而且在這三方麵均有極其突出的貢獻。

  下麵,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佛法對自然科學的貢獻。

二、佛法對自然科學之重大貢獻舉例

  佛法對自然科學有許多重大的貢獻。這裏我謹舉兩個例子:一個數學,一個天文學。
1、佛法對數學的貢獻。

  所謂數學是指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它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微積分等。我現在要說的是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事,那時候的數學還沒有現代這麽複雜、高深。就在那個數學還處在比較原始的時候,我佛如來開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講了大數,並為大數定名。所謂冪,也就是乘方,它的一般表達形式是:
               n
              X

  X的n次冪,也就是一個大寫的X,在它的右肩上寫上一個小寫的n。念起來是“X的n次方”。如果二者均為2,即是2的2次方,表示兩個2相乘,結果是4。也就是“2的2次方等於2乘2等於4”。用現代數學寫法如下:


  佛給我們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

  佛還給我們講了大數,給大數定了名,而且告訴我們數大無限。

  這件事情,現在講簡直小事一椿,初中生,甚至於高小學生都懂得。但是退回去二千五百年前,這簡直了不得。這是對世界數學的發展進步的一大貢獻。關於這個問題在《國際數學通史》這部書上寫得明明白白。也就是說,全世界公認釋迦牟尼佛對數學的重大貢獻。釋迦牟尼佛在國際數學的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這講這件事是有根據的,是寫在《華嚴經》上的。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六十五第十一頁到第十二頁。上麵寫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自在主童子麵前……原文是: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我亦能知菩薩算法,所謂一百洛叉(10萬)為一俱胝(千萬或億),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音雨)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音京)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祗,僧祗僧祗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

  請各位看看,這是不是講無限次冪,是不是講了大數,並給大數定了名。
2、天文學

  幾千年來,人們都認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月亮、太陽以及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直到大約500年前,有一位科學家提出太陽中心說(即日心說),也就是說,太陽才是中心,而地球、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太陽運行的。這一比較正確的說法竟遭到當時天主教會的反對,那位科學家(布魯諾)竟被教會活活燒死了。

  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空間宇宙構成的學說竟與今天最先進的天文學、宇宙構成學說是那樣的吻合,那樣相似。

  佛陀不認為地球、太陽是中心;佛陀認為,宇宙本無中心、本無邊際。這個說法也出自《華嚴經》。

  在《華嚴經》第一卷之前、華嚴處會之後,是法界安立圖。這裏先講了小世界——也就是我們的地球、月亮、太陽,接著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千個太陽係,算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之一個大千世界,並且畫出了圖形,還特別說明了圖形是平麵的,實際上是立體的。

  接下去講無量數的大千世界構成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無量數的世界種構成華藏莊嚴世界海。

  再接下去,佛陀講了,若以華藏莊嚴世界海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可以標出十個世界海,它們都與華藏世界海相等,並且指出:“廣說者不可窮盡。”

  而且在《華嚴經》第八、第九、第十三卷,即華藏世界品更是專門、詳盡地給我們講述了無限宇宙之構成。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在二十世紀快要結束的今天,天文學界的科學家們使用了那麽多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的宇宙空間,而我佛如來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看到了,並且講得那樣具體,那樣清楚。難道這也是封建迷信嗎?這能用一般的“宗教”二字所能說明的嗎?

  謹就以上二例,完全可以證明佛陀是非常偉大的數學家、非常偉大的天文學家。在佛教的經典裏有高級的數學、高級的天文學,有豐富的自然科學。

  當我讀經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對於世尊我是由衷地敬仰、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明明白白的正信,哪兒有一點迷信的影子呢?!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下麵我們就講一講現代科學技術發現之宇宙構成。

三、宇宙之構成

  先講宏觀,後講微觀。現在講宏觀宇宙。

  在秋天晴朗的夜空,天上有一條銀河,這就是我們居住的銀河係。概括天文學家多年的觀測研究,確認在銀河係中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恒星有一千億顆之多。太陽在這一千億顆恒星組成的銀河係中,僅僅是個小兄弟罷了。許多恒星都比太陽大。有的大幾百倍到一萬倍;有的更大到幾萬倍甚至幾百萬倍……。

  當然也有比太陽小的恒星,例如白矮星,隻有我們地球的幾十分之一大,但是它們仍然是恒星,它不像地球是行星,本身不發光,要圍繞太陽——恒星——旋轉;它們自己發熱發光圍繞銀河係中心旋轉——人們基本上察覺不到這種旋轉,所以稱之為恒星。所謂矮,是指它們體積小;所謂白,是說它們亮。白矮星雖然小,但是它上麵的物質卻很重。1個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小手指尖那麽大,如果是水,它重一克;如果是黃金,它重十九點三克。而一個立方厘米白矮星物質竟有幾十千克,幾噸,甚至上千噸。

  更為奇妙的是1967年以後才發現的中子星,幾十年來發現了三百多顆,它們是恒星,但是特別小,它們的直徑大約廿千米(公裏)左右。中子星上的物質更重得出奇,一塊小指頭尖那樣大的東西,用一萬艘萬噸輪船都拖不動。

  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在銀河係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類似於銀河係這樣的星係。

  真是,天無有邊,無限大呀!大而無外呀!

  科學家們用最現代化的天文望遠鏡,望出去100億光年那樣遠,也還沒有看到邊。

  光年——是表示距離的單位,因為宇宙空間太大了,用我們日常所用的公裏來表示實在太小,所以就用光線跑一年那樣長的距離做單位。光線一秒種就跑三十萬公裏,30萬乘60秒乘60分再乘24小時再乘365天,這樣遠的距離就是一光年。(946,080,000萬公裏)。

  過去認為星球之間廣闊的宇宙空間什麽也沒有:沒有物質,沒有空氣,連聲音也不能傳播,因而稱之為真空。現在,經過研究發現,宇宙空間並不是真空,而是充滿了宇宙微粒,隻不過這些星際物質,或者星際塵埃,非常稀薄罷了。此外,還有宇宙射線,還有星際磁場。否則無線電波怎麽能夠從月亮、從火星上傳回來呢?

  這正是“真空妙有”啊!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宇宙之間某一天,條件具備了,會發生大爆炸,於是就形成了新的星星,新的星係。而這些星星也會逐漸衰老,太陽有一天也會死亡,也會消散,重新變為星際微塵。

  這正是“緣合則生,緣盡則滅”呀!宇宙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下麵講微觀之宇宙。學習過中學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世界是物質構成的,而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而一切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為了方便,今天再簡單說明一下。

  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這種分子就是這種物質的最小顆粒。雖然非常小,但仍具有該物質的基本性質。大家都知道,大海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組合而成的。如果把一個水分子,一個水分子小得人眼無法看到,但它仍然是水。如果我們把水分子再分,那它就不是水了,而是成了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我們用“H”表示氫原子,而用“O”表示氧原子,那麽一個水分子就是一個“H2O”。現今科學家們發現的原子有109種,也叫做109種元素。我們的地球就是由這109種元素構成的甚至月亮、星星也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科學家們還發現一顆星星,全是由黃金構成的。

  那麽原子又是由什麽構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是由中間一個原子核和外麵圍繞它旋轉的電子所組成,而電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肉眼是看不見原子的。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層樓那樣大,原子核也不過黃豆那麽大,而電子呢,大約也就是一粒微塵那樣大。十層大樓那麽大的一個原子(放大了的),除了黃豆大的一個核,和一個或幾個,或十幾個微塵那樣大的電子之外,就空空如也了。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原子組成了空空的分子。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分子組成了你眼睛看得見手能摸得著的各種物質,於是人們就以為這相世界是那樣堅固,那樣真實。

  那麽原子核又是由什麽組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核裏有質子、中子等粒子。進一步把這些粒子再分就是所謂基本粒子,已經有300多種基本粒子了。再研究,這些基本粒子會互相變化……再研究下去,就沒有了,不存在了——不是說全沒有了,而是再分下去的那些粒子,“壽命”太短了,通常隻“活”萬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你剛看見它,它就不見了,這真是:

  萬物本空,空而妙有!

  也就是說:宇宙之大,大而無外,宇宙之小,小而無內。

  世尊二千五百年前的教導,已經為當代科學所證明。

  下麵給大家講點有趣的事例:

  大家所熟知的汽油、煤油、凡士林等,其組合的元素隻有兩樣:一樣是炭,一樣是氫。也就是說,不管是汽油還是煤油,或者凡士林,它們都隻不過是炭與氫的組合而已,都是炭氫化合物。

  再說我們日常所吃的糧食、脂肪、酒精、糖……它們的內含都是一樣的東西——炭、氫、氧,氫和氧組成水,加上炭,所以也叫炭水化合物。

  再說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燒鍋爐用的煤、學生用鉛筆芯的材料石墨,再一個做高級裝飾用的金剛鑽。雖然它們的價值不相同,但是它們的成份——組成它們的元素——都是炭(符號C)。滲有雜質的炭,就成了煤炭,比較純粹的炭就成了石墨,可用來造鉛筆,可用於鑄鐵等用途;而高純的炭,不含一點雜質,它就成了金剛鑽。

  這正好說明:眾生自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能否成佛全在一念之間。

  說到念頭,說到心之發動,說到認識,下邊就要講一講:佛法與思惟科學。

四、佛法與思惟科學

  佛法中之思惟科學極其豐富、非常高級。

  我們知道,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曾求助於佛學,有不少的哲學家曾求助於佛學,還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因學習佛法中的思惟科學而悟入(宇宙真理)。

  佛法中講認識論,講思惟方法,講哲學,講邏輯學的經論是非常之多的。舉例說:中論、唯識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專門著作。實際上,在每一部經論中幾乎均可找到非常高級的邏輯學、哲學。

  今天,我僅從《金剛經》中舉一個例子來說。

  《金剛經》中有一著名的哲學公式:“佛說——即非——是名——”

  換個說法就是:“說是什麽,就不是什麽,也就是什麽。”這是我學習《金剛經》非常深刻的一點收獲。說它是個公式,是因為它通用,是真理,是可以套的。今天,我們就來套一套看:

  說是個人,就不是個人,也就是個人;

  說是同學,就不是同學,也就是同學;

  說是時間,就不是時間,也就是時間;

  說是西方,就不是西方,也就是西方;
……(這涉及到相對論、模糊理論、量子物理、測不準原理等知識,我們再回憶一下《道德經》中開篇也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等等。

  為了辯明真理,我試著來解釋一下。

  首先,通說一下。開頭一個“說是”,那是假觀,假者,借也,是個概念,借以說明某件事,某個人……等。第二個“就不是”,那是“空觀”,是說那個人,那件事本無自性,本無實體,本無一根你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第三個“也就是”,那是“中觀”,為了在一定範圍,一定條件下得到一種方便,暫且如此。(也就是所謂緣起性空者也。隻講緣起,會著於“有”,而隻講性空,隻會著於“無”,兩者都會出問題,隻有圓融二者,既講緣起,又講性空,才能一切無礙,與宇宙實相相符,編者注)。

  現在解釋第一例。

  說是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概念,是一個抽象,它已經經過舍象,舍去了具象——舍去了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老人,小人……等。

  就不是個人,是因為既然是抽象,是概念,它已經沒有了自體。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具體的男人,女人,具體的張三、李四、王老五……。

  末了,也就是個人。這是為了方便,因為我們講話時總不能一氣把張三、李四、王老五……全說出來。

  現在解釋第二例。

  說是同學,這同學二字也是一個概念,是人們假借而來的一個名詞,事實上並沒有一個實際存在的某個同學。例如:我們班上有36位同學,這是為了說話方便而已,實際上拿不出一個“同學”本身來看一看。我們看到的隻不過是張三、李四、王老五。同學隻不過是說明一種關係而已。全班就你一個人,就沒有同學。增添一位張三,可以說增添了一位同學,張三是你的同學,你也是張三的同學,互為同學,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緣起性空”,並無一個實體的同學存在。

  人們經過舍象,抽象,為了方便,創造了一個個概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人們常常把概念當真實,當作具象,從而自我矛盾,弄出許多怎麽也講不明白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中國古老的經典《易經》裏也就有了論述。(《易經》——你可以認為它是一部算卦的書,但的的確確它是一部記載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巨著)。《易經》裏說:“形而上者謂之神,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就是形象,是人們經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觸的東西;所謂上就是經過舍象,抽象思惟加工的過程;所謂神,是指精神概念。所謂下者,是求其形象之具體者;而器就是一件件具體、實在的事或物。上麵講的人,同學就是形而上的結果。再例如“糧食”二字,就是形而上,古人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它們的果實,種子可以果腹,於是把這些各種各樣的果實種子,舍去一個個具象,經過抽象,上升為概念,也就是形而上,就得到了“糧食”這兩個字,反之,追求這些果實、種子之具體、有形、實在者,就發現有大米、小米、麥子、玉米……等等各各不同,這也就是形而下。

  人們的確太聰明了,但也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們往往把概念當真實,把在一定時空中正確的東西,無限擴大,結果自己給自己找了一些說不清弄不明的問題,所以佛說:“不住於相”。

  下麵我們就解釋一下上邊舉的第三個例子——時間。時間是什麽?隻不過是人們為了方便借用的一個假名而已。誰見過時間?誰能拿一個具體的時間來看看?!(愛因斯坦曾說過:時間、空間,是人類的錯覺,編者注)不用急,好好想想再回答。手表、鍾是時間麽?日出、日落、立個竹竿,觀察日影而看“時間”,那隻能說明地球自身在旋轉,春、夏、秋、冬也隻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對位置不同而已,哪有一個真實的時間?時間隻不過是人類為了方便所創造的一個概念而已,它並無自性,更無真如實相。

  人們說,一天24小時,這不是時間麽?

  我說:這既對又不對。

  古人定一天為十二時辰;今人定一天為24小時,這都是人定的,為了方便,否則事情就亂套了。

  但是,什麽是一天呢?人們心目中的一天是指一晝夜,即一個白天加一個夜晚,從今天早上太陽升起到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算一天。這是人為的,是非常有限的。譬如在月亮上,這就不能成立。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月亮上一天(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晚上)相當於地球上29天還多。其實,就在我們的地球上,有的地方就不是一天等於24小時。譬如地球的兩極——南極和北極,在那裏一天相當於我們這裏一年。因為在那裏有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南極和北極正好相反)。科學家們研究還發現,質量非常好的鍾表,在地球上和在宇宙空間走時就不一樣。所以一天等於24小時,又是不正確的。(再想,若一年是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周所化的時間,那如果此軌道直徑縮小或擴大不是一切就亂套了嗎?)

  我們學佛,得智慧,就不要把在一定條件下正確的東西,當作永恒的東西,尤其莫把概念當真理。

  下麵講方向這個問題。

  不要忘記《金剛經》教給我們的這個公式:“佛說——即非——也就是——”,方向也一樣。

  舉一個西方,那麽東方,南方,北方都是一樣的。說是西方,這是人為確定的,它是一個假名。即非西方,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西方存在(佛經中說,“虛空無跡”);也就是西方,這是在一定範圍內,為了說話,為了交流,為了分別,一句話,為了方便。拿我們成都市來說,不分個東南西北,你怎麽走路呢?

  但是應用的範圍是有限的。譬如說,印度在哪裏?你當然會回答:在我們的西方。另外有一個人,他回答說印度在我國的東方。你說對不對呢?你說對,和剛才回答西方不就矛盾了嗎?你說不對,那麽這個人說:我向東走,經過日本、太平洋,經過美國、大西洋,地中海,經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是也到了印度麽?

  再說,如果在北極頂尖上去修一間房子,四邊都開上門。那麽,你從任何一個門出去都是南方。在那裏已經沒有了東方、西方、北方。

  如果你再辯論一下說:“我左手指向西方,是空間的西方,不圍繞地球表麵轉。”好!我們畫一個圓表示地球,畫一條切線表示你左手指向的西方,這時正好是白天,你麵向太陽。但是,當到了夜晚,地球自己轉了半圓(180度),你背向太陽,你的左手實際上指的已是東方了。

  佛說:“如我伸手,本無上下。”

  各位,能自己想通這個問題嗎?

  談到認識論,談到哲學,就有人說:佛教是唯心論。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你們佛經上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寫著萬法唯心嘛!”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無理。因為這樣說話的人要不是對佛法一竅不通;要不就是故意歪曲。

  因為佛經均來自印度,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此其一,其二,是漢字的含義多樣。就以這個“心”字來說,它可以解釋為人的心髒,人的大腦,可以解釋為精神,也可以解釋為認識。所謂萬法唯心,也就是萬法唯識。世間的真理是要經過人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覺知,去認識它。一切事物莫不如此。

  半個世紀了,常常聽到人們說佛教是唯心論,自己看不到的事物就不承認其有,不承認其客觀存在。對此,我也很難置可否。直到最近讀《唯識三十頌詮句》才豁然開朗。現在把文中一段文字抄錄於後,與各位一同分享。

  “雲何為識。唯有二義。一、決定義。表有內心,說唯有識。二、簡別義,遮無外境,說唯有識。世間現見諸色法等,體雖非無,然是識相。識若起時,相方顯現。識若無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說諸色聲等,不離識故,名為唯識,非彼全無,名為唯識。”

  這就是說,客觀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真理,需要人們用心去感知、覺知,用心去認識了知。否則,那些雖然客觀存在的事物,真理,怎麽能顯現得出來呢?

  譬如說我們腳下踩著一個金礦,而且品位很高,極富開采價值。但是在沒有勘測發現並實施開采以前,怎麽樣呢!客觀雖然存在,主觀(內心)卻還沒有認識到。雖然是個品位很高的金礦,從某種意義上說,和沒有也無多大區別。隻有當你勘探它,開發它——認識到它——這時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世尊教導我們的這種思維方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非常科學的,是完全符合客觀存規律的。

  再說,怎麽能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來套當今的什麽唯心論,唯物論呢?!(那樣做不就是在偷換概念了嗎?)

  要尊重古人,尊重祖先嘛!

  其實,心和物怎麽可以完全分開呢?我大膽套用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說法,“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不異物,物不異心”。我沒有一點玩弄遊戲的心思。這完全是我學習經論的體會,是我自身親身的經曆所證明的。

  大約15年前,我還在崗。我們單位一位科技人員研製了一種類似於心電儀的儀器。外形相像,原理相同,主要不同點在於這種儀器的靈敏度比一般的心電儀高了上千倍,從而可以測量人體上極其微弱的生物電流。觀察其變化就可以測知身體某部位是否有病。儀器研製好後的一天,在實驗室裏,在場的約七八位科技人員,記得還有四川大學的幾位教授,我們的工作是要對該儀器進行測試鑒定,以便向鑒定會提出測試報告。記得當時川大一位林教授(頭部禿頂)把兩根探針接觸到手擘的皮膚上。開機後,記錄紙條向外走動,記錄筆在紙條中心線上畫出一條微弱的、有規律的振蕩曲線。我正站在林教授背後,想開個玩笑,心中一動——奇跡出現了,記錄筆被子彈出紙條之外。滿座驚呼:“怎麽回事?!”我告訴大家,是我開了個玩笑。於是大家要求重複一次。重複開始,當我心中一動,記錄筆又彈出紙條外麵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後,和他保持著一定距離,而且這一次是大家聚精會神、瞪眼看著的。事實證明,當我心一動時,就有某種物質從我身上發出而射入林教授體內,從而使他身體內的生物電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被儀器記錄下來。

  科學講究實證,要求重複,此後不久,我們約請了三十多位對人體科學,對氣功有興趣的朋友在文殊院西方丈院內聚會。研製者本人坐在儀器前麵,探針接觸手擘,與會的朋友們一一從他麵前走過,有的想一想,有的指一指,結果都能使記錄筆偏擺一定幅度。我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也參與了“想一想”。這是科學實驗,反複地實驗,證實了心和物有緊密的關係,從而使我得出了上麵心物不二的科學結論。

結束語

  過去在印度的後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薩自身必須具備五明的學問。所謂五明是:

  內明:學習佛法,由修道而悟道。

  因明:精通邏輯、宗教哲學,以及其它人文科學。

  聲明:各種文字與文學。

  醫方明:擅長醫藥。

  工巧明:具備工藝技術。現代來說就是應學習技術,科學等技能。《華嚴經》上說:“了知世間技藝”。

  這五明的要求不是科學嗎?

  佛教的教義,除了哲學思想超人一等之外,最為重要的,它不是空談學理,它是要以人的身、心、為實驗條件去身體力行。這樣長期地實踐,實證,覺悟,開悟,才可以求證到一個圓滿的答案。

  因此,佛法本身,以現代眼光來看,是最有科學精神,而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隻是這一寶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認識,大量開發而已。

  願我佛弟子,各位同修勿忘三皈依誓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身充實,才能宏揚佛法,使正法久住。
阿彌陀佛!
(僅供參考)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證無上道。


------


佛法與科學[2]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366 更新時間:2006-5-2


張 南

  謹以此文貢獻在偉大的宇宙、恩深的師長和寶貴的眾有情麵前,請您接受,閱讀,並思考。
  宗旨:辯析佛法與科學之本質、異同,如何正確對待。
提綱:
  一、引子
  二、科學與佛法的本質
  三、二者有關聯嗎?
  四、不同之處
  五、史實與證明
  六、如何看待科學和佛法
              一、引 子
  在愛因斯坦對宇宙真理的熱沈追求之影響下,我也熱愛上了物理學所指向的宇宙真理。而當我從大學的物理係畢業時,已經是一個佛門居士了。
  幾年來,我驚訝地發覺在許多學習科學和佛法的朋友心中,不能把這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執著一方的人總是排斥著另一方,平添多少煩惱。我即稟承上天好意,降生人間,不忍知而不言,於是便在此寫出內心的所知,希望探索科學和修證佛法的人們,能對科學與佛法產生和諧、廣闊、深入的認識,不要在互相攻擊中浪擲才華和歲月了。
              二、科學與佛法的本質
  先讓我們看一看科學是什麽吧。
  風吹動樹葉,小鳥淩空飛翔,陽光普照大地,星球運轉不息。這些美妙的萬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循著它們的軌跡運行、變化以至消亡,不是已經讓我們習以為常了麽?而那習以為常的“常”是什麽?存在的背後,是誰在操縱它們?我並不是小說家,不準備再舉太多小故事和例子,繞著彎子表達我那直接的思想了,請您接受水的平淡無味,空氣的無色無嗅,真理的淡乎其無味。
  一切存在,空間、時間、物質、能量、虛空,都符合著某些規則,在宇宙中成、住、壞、空。微小的東西組成龐大的東西,細小到一個原子,一個電子的波,都遵循著的普遍而不變的規律,我們稱之為??永恒的真理。
  牛頓力學,電磁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都揭示了真理的一個小小角落,猶如盲人摸象,他那感覺不太靈敏的手摸出了一隻耳朵。於是我們知道:無論是龐大的行星、星係團,還是微小的塵土、光子;抑或是有生命的鳥、獸、蟲、魚,都有著慣性和萬有引力,我們都有由幾種基本的微觀粒子如電子、質子、中子、誇克等構成,都有能量,構成的粒子的每一刻運動,都由它所受到的作用和它目前的運動狀態及自身的物理性質所決定。你並不因為自己是有生命的人,就能擺脫一塊石頭所受到的萬有引力的作用與製約。你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都不能例外。在真理麵前,永遠沒有例外。
  而科學的目的,正是認清/宇宙間一切存在/所遵循的/永恒的真理。
  雖然,迄今為止,沒有哪個偉大的科學家已經向世人昭示宇宙真理的全部。
  那麽佛法呢?
  佛陀的境界非我所知,因此我隻能談論到我所領會的深度,也許已經不是佛陀本意,隻做一家之言罷了。可名之曰“佛法之我見”。
  佛的含義有“覺者”之意,佛陀覺悟到什麽而可稱之為“佛”呢?永恒的真理。如果他不了解宇宙萬有的構成,過去、現在、未來的衍化及其所遵循的規律,能稱他為已覺悟一切真理的佛陀嗎?不,那我就不能稱他為佛。
  佛陀擁有無所不知的智慧和遍覆一切有情的慈悲心??菩提心。
             三、二者有關聯嗎?
  佛法中有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和工巧明,包含對緣起性空的認識,邏輯學、辯證法,文法,醫藥知識,一切工藝技巧方麵的知識。也有對生命的教化,講到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教導人們認識十法界和因果輪回,號召大家諸惡習莫做,眾善奉行。
  在這裏,我們看到佛法對生命界的關懷和認識,也看到對普遍存在萬物本質的洞察??成住壞空,常樂我淨和緣起性空等等。醫方明和工巧明無疑是屬於科學範疇的,一切科技都可以歸入工巧明中去。內明中既含有科學探索的範疇,也含有哲學的玄思。科學家要學習、思考、研究世界並表達他的思想,需要借助邏輯學和文法,這在佛法中屬於因明和聲明的範疇。我們不難證明,佛法中的五明涵蓋了科學的全部範疇。有沒有科學以內的事物而超乎佛法之外呢?沒有,萬有存在與不存在及其緣由都在如來觀照之內,一切悉知悉見。科學所認知的宇宙真理,佛一定全部知曉,否則不稱為大徹大悟的覺者。
  可以說科學是佛法的一部份、一個真子集,好比左腦是人身體的一部份一樣。
  佛法對宇宙的真理之認識,比如說緣起性空、業果、輪回、十法界構成、身心關係等等,與科學對宇宙真理的認識完全相同嗎?這些都不離萬有存在的規律,都是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我看不出有何差別。
               四、不同之處
  縱使如此,二者還是有著不同之處。
  佛法是幫助眾生成佛的方法,好比佛到達了一座山腳下,他看清了山和路是什麽樣子,又回來告訴大家應該到那座山去。他簡單地描述了那座山是如何美妙,好比極樂世界一樣。他告訴我們應該怎麽做準備,怎麽走才能到達那座山,但並不一定把他所了解的山的前後左右、裏裏外外都描述清楚。譬如那山上有多少株草,草上的露珠各有多大,石頭裏有多少個蟲洞……的確,佛陀看見了,但這對我們認清到達山的路之意義不大,因而他更多的是在講,應該走哪些路,沿途的標誌是什麽。但佛陀也完全可能對一些喜歡追根究底的朋友,詳細描述了那山的一切。這些,都是佛法的一部份。
  佛法包括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眾生要離苦得樂,便須有大智慧,認清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循著正確的方法到達無苦之境,並且必須發心,也同樣擔起渡化一切有情成佛的責任,已欲達而達人。
  那大智慧,既包含有關生命的圓滿智慧,也包含對萬有存在及其所依循真理的全部通達。佛無所不知且大慈大悲,而大慈大悲並不是科學所關懷的領域。科學求真足矣,佛法同時具足真和善。
  讓我們考察一下科學和佛法有哪些不同吧!
  (1)目的不同
  科學為了認知,如此而已。
  佛法為了一切有情的最終成就,離苦得樂,證悟佛之知見。佛法是為了生命的幸福而設的。
  (2)原則
  能認知宇宙真理的科學家也是生命,因此他的方法也不離作為一個生命來認知宇宙的方法集合。為了認識宇宙真理,采用的方法在千百萬年來,已經變化了許多,以後還會變化。觀察、實驗、思維、猜想、驗證、反駁,再觀察、實驗……一切都屬於份內之事。
  科學的目的是探索真理,為了結果不擇手段。因此,缺少同情心的科學家為了了解一些現象,獲得一個數據,在實驗室中給千百萬的蝴蝶、麻雀、魚、青蛙、田鼠、兔子、猴子和各種其他動物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並且發明出農藥、毒氣等與生命為敵的產品。
  由於佛法目的在於渡化有情成佛,因而采用的方法是讓有情聞思修證與心靈轉變有關的內容,由凡夫之心升華為覺悟之心。由於佛陀具有大慈大悲之心,因此佛法中,在教化眾生成就最圓滿智慧的道路裏,每一步都不會傷害其他生命,也許恰恰如此,才能成就最高的智慧。
  (3)方法
  科學家們,從不知名的觀察身邊事物和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現象的先民,到後來的亞裏士多德、開普勒、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玻爾;研究的對象,從大自然中可見的事物到不可見的波和能量、勢場及時空變化;觀察的手段,從眼睛到借助儀器,科學的方法在逐步豐富。到如今,觀察者在觀察宇宙萬象時,仍離不開“意識”的分辨和理解能力。凡夫科學家有著自己也難以認清的理解力的限製,比如我來問問:“為什麽你的心識現在是清醒的,而不是處於幻覺狀態?你何以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呢?你對自己從事科學觀察、思考時所倚賴的心智有多大把握呢?要知道,精神病患者中也有科學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瘋了,生活在自己的意識幻想出來的世界裏。”他怎麽回答呢?須知,凡夫科學家隻能自如調動意識,在佛法中稱為“第六”意識(第一是眼識、第二耳識、第三鼻識、第四舌識、第五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他對自身心識中比較微細的第七、第八識是如何存在並發揮作用也是很難察覺的。而他借助的儀器又是沒有心識的元器件,用它們觀察到的宇宙也隻停留在無生命的層次上,哪怕把這些儀器指向生命體,它所能測得的信息也隻是從那生命體中,所發出的無數信息中,無生命的信號中的一部分罷了。人類先是認識了萬有引力,然後認識了電磁相互作用,繼而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如今電磁與弱相互作用已經統一在一起了。我們知道,僅用於測量萬有引力的儀器是不會測量出電磁相互作用的,一個物質管它是帶正電、負電還是不帶電,帶的電量是多還是少,隻要它們的質量(慣性)相同,那麽它們表現出的萬有引作用就相同。對其他兩種相互作用的觀測也一樣。現在的科學觀測手段束縛了我們的視野,使觀測者無法取得這三種已知相互作用以外的宇宙間存在的信息。
  上述說到的兩個局限在佛法中則不同了。佛法認為心識不僅有我們通常運用的意識,還有末那識的和阿賴耶識。佛陀則已經轉識成智: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具足五智。這些便突破了凡夫科學家理解力的限製。修證佛法的手段是用整個身心做儀器,開始觀測身心狀態與外境,包括氣血骨肉皮毛的生長運行,以及眼耳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進入六識產生的相應感覺和意識,並深入到心識的各層麵,最終將貫通五智,突破色身牢籠,與法界合一。可見,當今科學探測方法所能獲取的三種相互作用信息,以修證佛法的心識,同樣可以獲得。一則,那些科學方法同樣是佛法的一部份;二則,在修證佛法時,心識對“境與心識”的體察是包括那三種相互作用的,它們屬於境中的一部份,法界中的一隅而已。
  修證佛法時不但可以接收到無生命的物質(屬於色法界)所發出的信息,也可以對生命體所可能發出的特有的信息做出反應,突破了當今科學研究方法的第二個束縛。
  第三點不同,在收集到相應的信息後,用以思維這些信息的心識智慧也是有區別的。凡夫科學家們隻能比較自如地用第六意識,因為他無法把握第七、第八識和五智;而修行有所成就的人,則可以自如運用第六、第七、第八識乃至五智,這通天徹地的智慧,不是局限在肩膀上的左右腦所容納得了的,須知,修行或就者的身心已突破肉身限製,“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列一個表對比一下:
        
觀測者
      
運用的心識
      
運用的狀態
      
儀器構成
      
采集到的信息
      
思維分析者

        
凡夫科學家
      
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不自如
      
無生命的元器件
      
三種相互作用
      
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修證佛法成就者
      
八識+五智等
      
自如
      
色身、心識
      
上述+生命信息
      
上述+五智等

  於是我們看到,凡夫科學家所擁有的一切資源、手段和方法,修證佛法的人不但都具備,而且還更多、更廣、更深。因而佛陀證悟的真理遠超過凡夫科學家的發現,也就不足為奇了。看來,現在是科學家向佛陀取經的時候了。在此提醒有誌於此的凡夫科學家:聆聽佛陀的教誨,要以謙虛的心懷學習佛法,同時學習真理和慈悲心。如果想隻取其真而拋棄其善的部份,那麽你必然會發現,沒有了相應的善心的積累,你也掌握不了圓滿的真理。因為真理不會掌握在魔鬼手中。真包括了善。
  我們對科學也不要就此不屑一顧,飛機上天、潛艇入海、萬家燈火、高樓大廈是誰帶來的呢?科學研究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還在發展中。麵對科學觀測者,思維者及其觀測手段的局限這三個問題,有見識的科學家必將采取相應的對策,正如前人用望遠鏡取代了肉眼,用邏輯思維取代了主觀臆測一樣,將來必有一天,科學家要向佛法和其他一切文化取經,運用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和五智的力量,麵對並思維被觀測的對象??包括自我身心在內的全部宇宙存在。而借助的儀器呢,也不僅是無生命的元器件,而是包括有氣(炁)、有心識的生命物質組成的“有生命的儀器”,獲得非生命、生命、既是生命亦是非生命、既非生命亦非非生命等各方麵的信息。這樣,能知與所知都擴展了,逐漸接近並致力於達到完全擁有與佛陀相同的心智能力,去探索永恒的宇宙真理,那時的科學家與佛陀又有什麽差別呢?
  那時,科學或許將會象證明萬有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的存在一樣,以不容懷疑的證據證明:宇宙中,生命存在著不同境界,有佛,人與畜生等等,證明前生後世的存在,並且能發現同一個神識可以在天人、阿修羅、人、傍生、餓鬼、地獄有情這六道中以不同的麵貌出現,比如說一個人下輩子變成牛,或者成仙了等等。重要的是,科學家必須揭示出作用於神識在其間轉化輪回的規律,也許那就是佛法中久唱不絕的業果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便趨向佛境,作惡便步入地獄。
  科學會展示完整的宇宙規律圖景,而奉勸我們趨吉避凶的則是佛法。
              五、史實與證明
  在曆史上,以修證佛法而證悟真理的覺者,至少有釋迦牟尼佛,而據他介紹,在宇宙中,還有無數的象他一樣覺悟圓滿的佛。
  某些人對佛陀是否洞徹了終極真理表示懷疑,佛陀那高深的境界並那我輩所達到的,終極真理是什麽樣,我也不明了,那麽我所能考證的,隻是在已知的佛經和曆史中,去勘察它的正確性。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對世界空間,時間和物質分布是如是描述的:許許多多象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一樣的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三個小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中千世界,三個中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大千世界。而法界中有無數個大千世界。佛陀又說“一塵中有塵數刹”,在一個微觀的塵埃之中又有無數的大千世界,那裏的每一粒微塵中又有無數大千世界,如是無窮嵌套下去。這些世界又各有其壽命:億萬年計為一個小劫,又有多少個小劫計為一個中劫,又有若幹中劫計為一個大劫,在每一劫中有成、住、壞、空的階段。相比較之下,另一些文化說大地是無限延展出去的平板一塊,是宇宙的中心,將永恒地存在下去雲雲。而今天,我們借助天文望遠鏡,證實了佛陀對宇宙的描述:太空中確實存在許多象地球一樣的行星,許多太陽係又組成了銀河係,許多星係又組成星係團,星係團再組成超星係團……而且每個行星、恒星、星係、星係團都有其誕生、壯大、保持、衰落、滅亡的過程。在近世發展起來的分形幾何學,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混沌學,對我們周圍世界的新發現,正與2500年前佛陀對世界的描述“一塵中有塵數刹”相應。
  佛陀說一碗水中有八萬四千蟲。在兩千多年後,我們用顯微鏡終於從晶瑩透亮的水中看到了千萬計的微生物在遊動。而佛陀在兩千多年前,並沒有借助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就已道出了這世界極大和極小尺度裏的真相。
  佛陀不但對物質世界有著超前的驚人準確的描述,關於人事他也做了不少同樣準確而不可思議的預言。比如說,他預言在自己涅槃八年後,蓮花生大士將應化世間,弘揚密乘佛法。佛陀還對千百萬年之後的一些人物和事跡做了授記,我們的曆史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樣發展過來了。這些預言的應驗,是非常值得深入思維的現象。為什麽會這樣?佛陀是怎麽作出這些預言的等等。在現在的科學水平下,科學家要想預言一個非常簡單的中子、光子或電子在未來五天、五年、五十年、五百年後,將出現在那一片空間裏,處於何種運動狀態,它會遇到什麽?那麽科學家們必須知道,幾乎整個可觀測到的宇宙中,每一份微小的能量此刻準確的狀態和他們所遵循的各種相互作用規律,才有可能開始計算。這時,就需要無比非凡的智慧,既能同時清楚地知道宇宙間每一存在。無論它多麽渺小或龐大,在同一刹那時的具體狀態,也要掌握那些存在所遵循的運動規律,即宇宙真理,而且以遠超出地球上所有計算機運算能力總和的運算智力,運算這無數個信息,並得出正確的解。目前,縱使動用全部科學家的大腦和計算機也無法獲得、存儲、處理那麽多的信息。請問,擁有這般智慧的人,不是已經洞悉了宇宙真理了嗎,不是已經擁有了彌漫於整個宇宙的智慧,才能做到對宇宙中每一細節了如指掌嗎?懷疑者們該捫心自問一句,“我是否已達到達了佛陀已經達到的境界高度,再去考察那個境界中的智慧是否完美?好比一個小孩子,至少應該學懂了相對論再去考察相對論的得失。”當然,也許佛陀並不是計算每一個粒子後才做出預言的,他或許有另外的方法,不論那方法是什麽,總歸是我們還沒有達到的智慧層次。
  再看那按照佛陀教誨的人,有什麽收獲。直到如今,許多修行有素的人,會在修證過程中驗證佛陀對氣脈明點及不同定境的描述,去世後他們中有的人會留下舍利子。有的人也具備了預言未來事件的能力。從幾天後的人事到活佛對下一次轉世的預言,以及其他在幾十、幾百年後會發生的社會與自然事件等等,並且不乏曆史的證明。
  這一切,以及遠遠不止所舉出的例子的一切,證明了佛陀的智慧高深莫測,佛法是真實不虛的,在已知的佛法中,隻有我尚不了解的,卻沒有錯誤的。
  有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是佛陀帶給我們的:“眾生皆可成佛”。透過今生如法的修持,你有可能證悟佛之知見。
  如今,科技昌隆,也帶來了種種過患。
  信科學而不信因果輪回的佛法的人,是囿於自己的小智小慧,見其近而不見其遠,知乎顯而莫能知乎微。我們已經說明了科學的目的、方法都是佛法中的一部分,佛法在三大方麵還有迄今為止,凡夫科學家所不具備的高明之處。我所接觸的大多數反對佛法的人,都不曾認真閱讀過代表了佛陀思想精華的佛經,他們甚至無法說出佛法的主要內容,和闡述這些內容的經書名稱,更不用提曆史中的種種人物經曆所給予佛法的確鑿證據了。那麽,對於你既不了解、更不理解的事物,你有什麽理由否定呢?在這個世界上,模糊地懷有這一種觀念的人,雖為數眾多,卻都不足道矣。他們在幾百年前的中世紀,會懷抱同樣經不起推敲的宗教信念,而熱情地反對科學,把哥白尼的學說和宣揚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布魯諾投入熊熊大火之中。而具備起碼的科學求實態度和邏輯學素養的科學家,決不會對自己所不了解的領域妄下結論。相反,他們必將認真考察。佛法是經得起檢驗的。
  另外,有些佛教人士也以各種緣由排斥科學。也許,他們並不了解科學和佛法的真實含義,而隻是基於一些模糊的概念和不愉快的感受。其實,經過前幾章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科學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佛法從不與科學為敵。他們本是一體。
  我曾經遇到過一些排斥科學的觀點,在此簡單列舉其中較具代表性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是心外求法,不究竟。然則科學總會轉向內心世界的探究的,因為科學的本質之一是:麵對整個宇宙去探索真理。科學從來不曾宣稱:“我決不研究精神的世界。”本世紀發展起來的心理學、超心理學、人體科學等等不也是科學的分支嗎?
  也有人因為科學帶來了環境汙染、能源衰竭、核戰威脅、物種滅絕、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等等過患,便認為應當抵製科學。
  其實這些過患與科學無關,難道宇宙真理會有意與人為敵嗎?不,是那些心靈雜染,被無明蒙蔽的人,運用科學成果在製造世間的災難。科學家發現了在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事物規律,而運用這些規律的人可就不止是科學家了,還有商人和政客。科學無罪,人心有惡。
  難道我們該停止對認識宇宙真理的探索追求?那麽你怎麽成就佛果呢?又何必擁有能夠思索宇宙真理的崇高智慧呢?在你浪費自己的才智時,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也照做。
  或者,我們不應用科技成果?那麽當敵軍屠殺我們的同胞時,隻有引頸就戳的份兒了,世界上並非隻生活著心地善良而賢明的人。不要忘記,在本國之外,還有其他國家;在地球之外,還有外星文明,他們中也許存在惡的力量,將要進攻地球;而且,還有小行星或毀滅性的宇宙射線會撲向我們的美麗家園。
  那麽當科學家發現一點事物規律後,不要向凡人公布科學成果?這倒是個方法,我們在教育小孩子時,注重他們智慧和慈悲心的平衡發展,對於慈悲心不夠的孩子,我們便停止教授並防止他控製具有極大潛在破壞力的科學成果,以免他今後有能力為害世間。可是希特勒是畫家出身,他要掌握國家的權利,並不需要多少科學基礎知識。而且恰恰是他指揮的研究所和軍隊,在科學研究和科技運用方麵,讓全世界都吃了一大驚。你不教他,他自己仍舊會思索,去了解並運用科學成果。隻是早與遲罷了。“眾生的業力呀!”
  那麽,在科技時代,佛法應如何指導科學的發展呢?
  比如讓科學家研讀佛經並修證佛法,看能否升華其心識層次,培養他們的慈悲心,開啟智慧之門。科學家本人應該稱成為有成就的修行者。退而求其次,可以讓科學家與修持佛法的成就者們一同設計實驗,讓人們觀察到生死輪回中神識遷轉的真相,尤其是證明在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業果規律、緣起性空法則。讓人們認識到行善的重要,不願也不敢以科技手段來造惡業。
  而佛法又如何在科學時代弘揚呢?
  展開佛教與科學界人士公正的辯論會,讓正確的思想驅散人心中的無明。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場辯論會固定為年年舉辦,涉及的範圍也擴大的一切文明中去,真理是不分你我他的。
  將佛法中對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編成冊,以科學印證之。讓科學證明佛法,則信仰科學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實不虛。我們當以現階段的人們,普遍接受的方法設計實驗,讓普通人也易於在各地重複這些實驗,讓人們象經曆中學物理實驗中,自由落體和三棱鏡折射出美麗彩虹一樣,對這些闡述心識層次、因果輪回的實驗,也有親身經曆的機會。我們應該設法,全麵、深入地運用科學方法證明佛法中的真知灼見,也許做出此貢獻的人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讓我們運用傳媒加以廣泛報道,並把這些科研成果帶入教育少年兒童的普及教育領域。


------


佛教的世界觀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315 更新時間:2006-5-2

一、學習佛教世界觀的重要性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世界觀。為什麽要講這個題目呢?因為,雖然佛教的世界觀是一門普通的常識,但對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來說,卻是相當重要的。
有些人認為,因為佛教講空性,所以就沒有什麽世界觀或人生觀等概念;也有人認為,佛教隻不過就是燒香磕頭,勸人向善而已。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麵的,其實佛教並非如此簡單。雖然佛教是講空性,但並不是說萬物皆不存在;燒香磕頭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闡明佛教教義;還有,雖然勸人向善的確是佛教所宣揚的,但卻並不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例如:傳統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教導,也同樣是在勸人向善。由此可見,上述這些觀點,都是因為對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為了讓更多的人弄清這一點,所以有必要就此問題進行一些研討。
要討論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佛教經典對宇宙構成的描述,與現代自然科學所發現的結果,從表麵上看似乎有部分衝突。一些不懂佛教教義的人,就因此而認為佛教不科學,並連帶地將佛教的一些修法與見解,也認定為是不準確、不合理的。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主要是由於沒有係統地學過佛教,因此也就無法透徹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見解。
在西方曆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宗教與科學之間的爭論。每當此時,自然科學往往能提出強有力的、具說服力的證據,來駁斥宗教的部分理論;然而,不但現代科學無法推翻或證明西方宗教所闡述的造物主,就連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點。如此一來,有些人就以點代麵,想當然地以依此類推,對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見解,都抱持同樣的觀感,認為它們都是迷信、愚昧、消極、落後的代名詞,佛教當然也難逃此劫。為了澄清這些誤會,為了消除這些成見,就理當以研學佛教世界觀作為切入點。
因此,雖然佛教特有的教義包括緣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一係列的見解和修法,但今天暫時不講這些,而隻就佛教的世界觀進行一些必要的討論。
這個題目如果深入地講,就必須要對宇宙形成理論作廣泛的研究,其複雜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隻是淺談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給諸位一些思維的線索。
二、佛教的微觀世界觀
要完整地敘述佛教的世界觀,就要從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兩個層麵來講。
首先講微觀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上,都存在著許多分歧,其緣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轉法LUN時,曾有意地宣講了不同的教言,人們根據各自所聽到的法語,從而創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如果將密宗單獨分開,則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暫時不講密宗的見解。)如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則一切有部和經部屬於小乘,唯識宗和中觀派屬於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見解像樓梯一樣,分成四種不同層次,一層高過一層。
之所以有這樣不同的層次,是因為佛考慮到眾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開始傳法就講中觀或密宗,聞法者會難以接受,並因此退失信心,從而不能進入解脫道。如果這一世不能走解脫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N?爍?諫?嘀蠶嚶Φ納聘???聳視Σ煌?諫?母???鴆嘔嵋圓煌?萄緣姆獎怵匆蠆氖┙獺R部梢運擔?且蛭?諫?枰?煌?囊?跡?嘔嵊姓廡┙膛傻拇戳ⅰU庖磺校?際嵌然?諫?納魄煞獎悖??⒉皇欠鸞搪氹?蚋呱?蟮旅潛舜酥?淶墓鄣憒嬖謐歐製緇蛘咼?芩?賈碌摹?
下麵分別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觀點一一進行介紹:
(一)一切有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微塵,就如同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樣,是構成物質的極小單位。他們認為,所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雖然《俱舍論》中對非常細微的、最小的物質結構體,安立了許多不同的名詞: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等等,但我們暫時知道是“微塵”就足夠了。微塵又是由最細小的極微塵組成,這個極微塵已經細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說已經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無方分極微塵。這種極微塵是實有的,它是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質,則隻不過是極微塵的產物而已。

也就是說,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許多極微塵堆積而成的,除了極微塵以外,這些物質實際上都不存在。眾多極微塵的累積,就會使人形成幻覺。所謂的幻覺,就是以為物質確有形狀、顏色等等。然而,這些錯覺中的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卻並不存在,隻不過是一些沒有形狀、顏色的極微塵而已。
極微塵與極微塵之間,有空間相隔。這種極微塵之間的空隙,雖然從宏觀世界的角度來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觀世界裏,它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切有部同時認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無法像物質那樣由方向來分,而是經由時間來分。譬如一個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頭,雖然這一刹那的念頭在宏觀世界裏是非常短暫的,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一瞬間的念頭也可以再分成許多前後的階段,直至最後分到實有的無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還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擇為實有。
由時間將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無分刹那,與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塵相結合,這兩個元素就構成了人,除此之外,我與眾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經由極微塵以及無分刹那來抉擇人無我,再以此為理論基礎,從而證達阿羅漢的果位。
(二)經部的觀點
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基本上與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經部進一步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判定為非實有。
何謂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在一個範圍內沒有被任何物體所占據的位置,這種沒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間,除此以外,並沒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東西占據了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了;當物體被移走後,騰出來的位置就是空間。由此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假立的、不實在的。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分鍾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隻不過是物質變化的過程而已,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隻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時間。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太空中沒有任何星球的話,我們能算定時間嗎?不能。由此可知,時間隻不過是以物質變化為基礎,由人的意識而增上安立的法。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說法,到底時間存不存在,它的本體究竟為何,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課題之一,但經部的論師們卻認為,時間隻是人的一種概念而已,除了物質的變化以外,實際上並不存在獨立的時間本質。
那麽速度又是什麽呢?隻是物質運動的過程而已。除了物質以外,並沒有速度可言。譬如,當某個物體在靜止狀態下,它是處於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進入第一個位置;在第二刹那,進入第二個位置……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速度”。由上可知,無論物體是在零的位置,還是正進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時,都是除了物質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實質上的速度。
雖然從宏觀而言,用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一個物體遷移的速度;但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它卻不存在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遷移。因為一個極微塵才剛產生,在還來不及遷移之際,就當即消失了。這個觀點,與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比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們如果以一個基點為中心,來指出東南西北的方向,這些所謂的方向也隻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如果向東移動一段距離,重設一個基點的話,原來的東方就變成現在的西方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故不一一陳述。
以上內容,為經部與一切有部的差異。
二者的共同點是,經部也同樣認為粗大的物質並不獨立存在,所謂的存在隻是由許多的極微塵占據了空間而已。但極微塵為什麽會聚集在某個空間而不分散呢?他們對此解釋道,這是由於每一個微塵都可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的緣故。請大家注意,這裏所說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水、火、風,而是指某種能力。
所謂“水”,是指將微塵聚集在一起,而不讓它們分散的能力。由於每個微塵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間的吸引力,所以不會散開,但在經部的一些論著中,卻將其歸為風的力量。而在物理學中,則稱其為“粒子之間的引力”;所謂“地”,不是指宏觀世界裏的地,而是指所有堅硬的物質,如骨頭、金屬等物質中的堅硬成分都屬於地;除了四大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眾生的共業,這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證明的。

以上內容,是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西方的科學家們就提出過原子學說。他們認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質的最小碎片,這種碎片希臘文稱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寫法atom,即來源於此。幾千年來,人類一直認為原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單位,但事實證明,原子根本不是堅實而不可分的物質,而是極為微小的能源貯藏室。直至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們才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新的了解,並開始探討潛藏於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個原子的中心,是由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圍有電子(electron)圍繞旋轉。
而誇克學說的提出,更使世人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尺度分別縮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一(相對於原子核)。但即使是誇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更為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麵。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三)唯識宗的觀點
唯識宗認為,如果不詳細觀察的話,外界的物質在表麵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進行觀察,則外界物質的實有性就無法成立。為何無法成立呢?因為,如果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就根本找不到物質終極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麵上的存在隻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這也是佛教獨有的論點之一,其他學說都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裏,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有的物質經過觀察後,都是內心的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萊的“經驗論”,但二者的差異之處也很多。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它們有一點像,便認定唯識宗就是唯心論。這好比牛羊頭上都有角,卻不能因此而認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樣。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創立的,其間必定會有某些共同點,但細微的共同點不足以認定此即彼,彼即此。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一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
(四)中觀派的觀點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諦,所謂世俗諦,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
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中觀也有兩種:一種是與唯識宗類似,即認為不存在物質的微觀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觀世俗諦見解,也可以稱之為世間觀。所謂世間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夠感知到某種物質,就承認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聽到某種事物,就承認這個事物的存在。
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隻不過這是世俗人的見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結論。這就是世間觀,很多中觀世俗諦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間觀的世俗諦境界中,也存在著物質的微觀世界。這種見解與經部的觀點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質是由許多極微塵構成的,很多極微塵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並由人替這些不同的形狀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車子等等,而實際上它們隻是一堆堆的微塵而已。
總結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如下:由於唯識宗認為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所以就暫且不談;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見解,也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中觀派則是將一切有部與經部認為不可再分割的無方分極微塵分解盡了,什麽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物質的本體越往深處尋找就越找不到,最終到達無中無邊的空性境界。就像萬裏無雲的晴朗天空,沒有天地萬物、喜樂悲苦,這就是中觀的空性。

小乘的微觀世界觀,與早期自然哲學的原子論,或經典物理在物質結構上的發現,是有一點點相似的。但是中觀派和唯識派遮破了這種論點,而認為:根本就沒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卻尚未達到這種境界,量子力學雖說比較接近,但也隻是接近而已。
我曾與幾位數學家,以及權威的量子物理學家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物質最終是不可能變成虛空的,即便質量可以轉變成能量,但能量卻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學的觀點僅止於此,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還不夠深。
這兩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學方麵的書,並多次向物理學專家請教,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但對我來說卻是了無新意,因為其中的許多觀點與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經書中都已講得非常透徹。隻是他們的結論是靠儀器實驗出來的,而我們的結論則是由推理或前輩的證悟而來,差別僅此而已。不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是玻爾等人的量子力學,我都不覺得特別新鮮,反倒認為這些理論還未達至顛峰,有必要繼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觀的微觀世界觀,其境界已經超越了最先進的物理學說。至於密宗,則更有著非常奧妙的、準確的、實用的微觀世界的觀點,但現在還不必急著講,就隻先講顯宗的觀點。
僅就微觀世界的論點而言,縱觀全世界所有的學說,不論是宗教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沒有一個能比佛經講得更為透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佛教的微觀世界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學說。如果量子力學能不斷發展進步,也有可能達到佛教微觀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發展,它也不會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世間的科學理論永遠無法抵達究竟,終將被新的觀點所替代。我們都知道,雖然經典物理學家也曾宣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頂峰!但隨著愛因斯坦等人的相繼出現,經典物理學的觀點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觀的微觀世界的境界卻不是這樣,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被分解到虛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為不了解佛教的推斷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觀點,不接受也無妨,這是個人的問題,能否接受通常要看個人的理解程度。諸位也許對量子力學的觀點比較精通,但對佛經中的觀點卻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徹,所以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無論如何,絕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賣自誇,如果單純因為我們是佛教徒才這樣說,那就是片麵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假如無根無據地誇大其詞,也就毫無意義;如果所講的觀點有根據、合邏輯,則在任何情況下都經得起考驗。總之,佛教教理的無懈可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隻需拿幾本其他宗教或者學科的書與佛經比較一下,就可以一見分曉。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為何要如此抉擇物質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們對人、對事、對錢財名利等世間萬法的執著。至於其他學說,則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觀世界觀
世人對佛教的最大誤解,主要是在宏觀世界的問題上。譬如:有人認為,《俱舍論》中沒有說地球是圓球形;《時輪金剛》也沒有提到這個世界是圓形的;佛經中對須彌山、月亮、太陽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與科學家們從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徑庭;還有,佛經所說的太陽圍繞四大洲的觀點,也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另外,經書中在描繪月球的時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宮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羅十一號正式在月球上登陸。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進行了長達二十一小時的探測,卻沒有發現任何的天人或宮殿……這些事實是無法回避的,因為這在佛經中叫做現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見到。
難道是佛的錯誤嗎?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矛盾呢?是不是現代科學發達以後,就出現了新的世界觀,所以我們才要去尋找答案?這一切,就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其實,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的曆史隻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結集的佛經,雖然不可能存在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相抵觸的問題,但在當時的佛經中,就有了自己的問題和答案。當時的佛教學者, 便已經就佛經與佛經之間對宇宙構成,以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過疑問。譬如《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構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說法也有很多種,以至於後來的佛教學者對此產生了諸多疑問:難道是有兩個世界?還是一個世界有幾種不同的描述?於是乎學者們就到佛經中去尋找答案,結果他們找到了。那麽,佛經中對這些差異是如何解釋的呢?下麵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第一、關於對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釋,有以下的幾種:
1、在《時輪金剛》的一個大疏裏將此問題講得非常清楚。這個《時輪金剛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寫的,距今約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曆史。後來西藏人也寫了很多這方麵的書,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這些都不可能是為了應付登陸月球或物理學的發展,才被動地來思考該如何進行解釋的。
針對《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結構描述之間的巨大差異,《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們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在於佛陀傳法的內容不是根據自己的證悟境界,而是取決於聽眾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對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眾生,就算所講的與事實不盡相符,佛也會暫時先這樣講,然後再慢慢地引導;如對眾生有害,就算事實的確如此,佛也不會如實告知。聽眾能承受到什麽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下,隻有這麽講才能讓聽眾接受,從而利益那些眾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說大地是平麵的,中間有須彌山等等,都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巧方便。
不僅《大疏》之類的論著這樣進行解釋,包括佛陀自己也作過類似的解答。比如,針對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場合談及當初自己是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脫道前後說法之間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問道:為何從前您說是在某尊佛前發心,現在又說在另一尊佛前發的心呢?佛陀對此回答道:我傳法的內容是隨眾生的根基而定,針對以前那些人,就要那麽講,他們才能接受;對於後來的這些人,隻有這樣講,才能對他們有益。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眾生的利益。由此可見,佛陀傳法的內容,是隨眾生的根基而變的。
這是否意味著佛永遠都不講真理,隻隨眾生根基而說呢?也不是。這隻能說明:因為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進入佛門的途徑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經由不同方法逐步將各類眾生引導入門之後,最終的解脫道還是隻有一條。
佛經中對同一事物或現象之所以有多種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於此。至於佛經的描述與現代科學發現之間的差異,想必也就不難理解了。
2、無論是《俱舍論》或《時輪金剛》,其中對宇宙結構所作的描述,從空性的角度來說,都是眾生的幻覺,都不可能實有存在;但從世俗諦或眾生的角度來看,兩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說,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結構正如《俱舍論》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結構又如《時輪金剛》中所說的一樣。因此,針對不同業感的眾生,佛的開示也不隻一種。
另外,《時輪金剛大疏》中還提到:在一個五肘深五肘寬的岩洞裏,可以容納轉輪王與他的四部大軍。也即是說,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而言,這隻是一個小小的山洞;但對另一個眾生而言,則可以容納轉輪王以及他所率領的千軍萬馬。
《大疏》中又說道:令人類垂涎三尺的一桌豐盛美食,在餓鬼眾生的境界中卻根本不存在;對於造作過殺生等嚴重罪業的地獄眾生而言,在如同針尖般大小的微塵上,也會出現險惡峻峭的高山。
對於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該如何解釋呢?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不同眾生會有不同的認知或者“業感”,因為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種內在的緣起。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鑽到牛角中去,牛角沒有變大,米勒日巴也沒有縮小一樣,但這卻是誰也抹殺不了的事實。
依照佛陀所講的觀點,不同的眾生看同一個星球,各自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因為內在緣起的差別會影響到外在的緣起。佛教所講的這些奇妙現象,蘊含著現代科學與哲學以前從未接觸過,將來也不可能徹底知曉的真理。
當修行不足的時候,外在的誘惑會變得強大有力,從而使內在的能力無法與之抗衡;當修行達到一定程度,而使內心獲得自在之後,內在的能力就能隨意改變外在的狀況。現代科學無法解釋這一點,即使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其深度和廣度卻遠遠不夠。
雖然佛陀將這個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狀,但並非意味著這個世界同時存在這麽多不同的形狀,而是表明一個世界在不同眾生的眼裏,會顯現出不同的麵貌,其原因就在於內在因緣的不同,隻有佛才能知道個中奧妙。佛經中對這個世界的各種描述就是由此而來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麽沒有一部佛經中的描述,符合現代科學所發現的世界“真相”呢?
因為,在當時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麵的,太陽圍繞著大地而轉。雖然從現代人的角度而言,這些觀念是錯誤的,但在這些相對來說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上,佛陀都不會與世人爭論。不論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對希求解脫的人來說並不重要,對修行也不會有絲毫影響。因為這些都是小問題,佛也就無需與世人爭辯,但在重要的關鍵問題上,佛卻非常認真,力圖要推翻世人的錯誤觀點。譬如,我們始終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對此,佛就不遺餘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說法原則,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傳法先後隻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宣講《俱舍論》與《時輪金剛》中間相隔的年頭也隻有三十多年,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麽可能講到後麵就忘了前麵是如何講的,然後又重新再講一個不同的觀點呢?即使普通人在說話時,也會注意到前後的一貫性,不可能前後顛倒、信口開河。所以,佛陀如此傳法,是有世人無法測度之密意的。
實際上,不要說我們生存的這個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陽係、銀河係,乃至整個宇宙所有成員的一切運動,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關於這一點,我們隻需將《時輪金剛》天文學與現代天文學的某些數據作一比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

古今天文學比較
主要天文數據 現代天文學
(單位:天) 《時輪金剛》
天文學(單位:天)
地球公轉軌道周期 365 365
月球軌道周期 27.3217 27.395343
火星軌道周期 686.980 687
水星軌道周期 87.968 87.97
土星軌道周期 10759.2 10766
金星軌道周期 224.701 224.7
木星軌道周期 4332.6 4332
黃白道交點周期 6793.460 6792.99
注:兩個天文學的小數進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其中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在《時輪金剛》天文學中取名為羅睺羅的頭和尾,羅睺羅是傳說中的動物,因此有些人就誤解了佛教的天文學,以為這隻不過是一些神化傳說而已。但從上麵的數字可見,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結果與現代天文學的計算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
我們都知道,為了研究月球等天體的運動,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天文學家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但是,沒有借助於任何精密儀器,僅憑著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確度極高的數據,十分準確地描繪了月球在其軌道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和近地點與遠地點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順行、留、逆行等運動的情況。
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麽可能毫無意義地說出先後矛盾的話來呢?絕不可能!
3、佛經對宇宙結構的描述眾說紛紜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如果經書中隻有一種描述,大家就會從此認定宇宙隻是這個樣子,世界肯定就是這樣,繼而使其成為固定不變的一種執著。正因為佛經中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難確定,世人就不會固守一見,從而最終了解到:原來外境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變的。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經,就必須飽覽佛教經論。無論是要支持或是批評佛教,就算沒有讀遍所有的經論,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關鍵。如果隻是翻過幾本經書,就想對佛教妄加評論,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誰也沒有資格這麽做。在僅知皮毛的情況下,任何評語都是盲目的、無知的。這就像要評價基督教的觀點,首先就必須熟讀聖經,假設除了知道耶穌這個人以外,對基督教的其他教義都一竅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評論呢?
上述觀點除了在《時輪金剛》中提過以外,在一千多年前的學者所著的《般若波羅密多釋》中也宣說過同樣的道理。
第二、佛經中曾講道: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宮殿。可是當宇航員登上月球時,卻隻能失望地看到一個毫無生機的星球。
如果要問其中誰對誰錯,應該是雙方都沒錯。我們在承認科學發現的同時,也要記住佛曾親口所說的話:“世間人與我爭論,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所以,佛教的包容性很大。不僅是現代的,就是千百萬年以後的科學新發現,佛教都可以包容。

佛所說的“世間人”,並不是指任何一個人的胡思亂想,而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以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看到此屋中沒有駱駝和大象,佛也會認定是沒有;如果我們看到此屋中有很多人,佛也會承認有很多人。當佛站在我們世間人的立場來看問題時,由於這些是我們眼睛所得到的結論,佛就會予以承認。
同理,雖然現代科學是依靠各種儀器來作實驗,下定論,但儀器最終還是要靠人的眼睛來觀察。說穿了,實驗都是人作出來的,而人靠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在正常情況下所得到的結論,佛永遠都不會否定。隻要是經過無可非議的實驗所得到的結論或新生的事物,佛教都會接納。隻要是佛教徒,都應該知道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的宏觀世界觀有著無限發展的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們不否認現代科學對宇宙的準確認知,那麽佛陀為什麽要在荒涼寂寥的月球上描繪出美麗的天人和華麗的宮殿呢?
其實,佛並沒有說月球上存在著以普通人類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宮殿,並不是說在月球上存在著人類的城市,而是說有天人的城市。如果佛說有人類的城市在月球上,人們就應該能看到;如果月球上隻有天人的城市,則人類就不一定能看到。
佛曾說過,兩種不同道的眾生在看同一個東西時,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論。人隻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隻能看到粗大的物質,而看不到無線電波等更細微的物質形態,但卻不能說因為我們看不見,無線電波就不存在。同樣,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
這種說法合乎邏輯嗎?其邏輯性非常強!兩種完全不同道的眾生,其器官的構造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都截然不同,當他們同時看一個東西時,看到的會是兩種不同的結果。如同有些魚類和人類的感受不同一樣,天人和人類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他們在觀察同一外境時,所得出的結果就更不相同。由於天人比人類高一個生命檔次,所以天人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而人卻不能看到天人的世界。總而言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因為佛並沒有說月球上有人可以看到的城市,所以佛的說法沒有錯。
這不是新的答案,而是幾千年前就有的答案,也是非常精妙的回答。如何能證明這一點呢?佛經中講過:以前有一種老鼠,專門住在火坑中,以火為食卻毫發無損;過去還有一種衣服,穿髒了不能用水洗,而是要扔到火裏,以熊熊烈火來清除衣服上的汙垢,卻不會燒壞衣服,因為這種衣服的原料是石材。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因為那種老鼠的身體構造與我們不同,就像用石材做的衣服與用普通布料做的衣服不同,所以能夠承受烈火的高溫一樣,老鼠對火的感覺也與我們人類完全不一樣,因此就可以生活在火裏。雖然現在沒有再聽說有此類動物,可能是已經絕種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即使水溫高達攝氏二百度,卻仍然有一些魚類常年生活於其間,完全不受高溫的影響。如果是人類或其他魚類,則絕對無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眾生對冷熱疼痛的感受都一樣。既然感覺可以如此不同,那麽眼睛所看到的現象不盡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類似的邏輯還有很多,此處無需贅述。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推理的話,就根本沒有理由執持一般人所謂“眼見為憑”的正確性。難道在整個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見才算是真理嗎?並非如此!我們不能排除有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更透徹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們在看我們所了知的太陽係之時,會看到一個跟我們所見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們對外在冷熱疼痛等等的感覺,其實也是一種內在的特殊因緣反應在表麵上而已。而人類正常的感官反應,也隻是相對地準確,而不是絕對真理。人類的許多傳統觀念已經被量子力學推翻,而量子力學無法推翻的觀念,卻早已被佛理所推翻了。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固守己見地堅持:隻有我們所看見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對佛教修行人來說,這是很容易接受的。譬如:米勒日巴尊者能自在地穿越懸崖,或雙盤坐在空中;有些成就者的腳踩在石頭上,就像是踩在泥地上一樣,立刻可以現出腳印;又有些瑜伽士能夠穿越牆壁等等。這些不可否認的事實,便足以顛覆傳統的舊觀念。

現代人很傲慢,總喜歡將自己沒看到或想不通的歸結為不存在。沒有看到是事實,但這卻不能說明不存在。譬如,在三百多年前,還沒有量子力學理論的出現,可它當時是不是絕對不存在呢?當然不是,隻是未被人發現而已。同樣,有關月球的問題,也要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並不是在人類登陸月球,並發現它是個不毛之地之後,我們才開始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由於佛學家們考慮得非常周到,所以二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經有了答案。
總結以上各點可知,佛教的微觀世界境界不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學原子論,也超越了現代量子力學的論點;而佛教在宏觀世界領域中,已經令人心悅誠服地分析出:宇宙構成的許多類型,是由於眾生內在因緣的不同所致。反觀科學和其他學說,他們隻是一成不變地死認一個我們熟知的圓形地球,月球則是死寂一片,從沒有推測過一個地球或月球同時有不同現象存在的可能性。僅從這一點而言,我們也無法否認佛教宏觀世界的先進性與包容性遠勝於現有的其它學說。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學說,或是像佛教這樣極具邏輯性的宗教,其所有的觀點都必須有根據、合邏輯。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微觀世界與現代的物理學既有相同點,也有超越其上的地方;而宏觀世界與現代科學的相同點,大家可參閱《大方廣華嚴經》的第九品。在第九品中講道:太空中漫布著許許多多的世界,其數量是無邊無際的。這不僅與現代科學的發現一致,更遠遠超越了日心說和地心說;至於宏觀世界與科學的不同點,則是佛陀為了令眾生入道的一種權巧方便;還有許多佛教特有的、超勝於科學的觀點,則是現代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
在西方,時常有媒體或科學工作者到寺廟或佛學院去探討這類論題,可是我們這裏目前還沒有,除了一些人在看過《俱舍論》後,有時會私下進行討論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交換意見的機會。但自然科學的觀點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當佛經中所講的與其發生衝突時,大家就會產生懷疑。有些人打骨子裏就輕視佛經,認為裏麵的全部內容都是不科學的。
針對這些現狀,就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佛教的世界觀,這需要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麵著手:微觀世界包括相同的和超越的部分;宏觀世界則包括相同的、表麵上不同的以及超越的部分。一旦建立起這些框架與思路,講起來就比較容易被了解。凡是稍有智慧與思維能力的人,都不太會排斥佛教的理論及行為,因為佛教永遠都不會害怕智者的觀察。
由於不了解這些論點,就會產生諸多誤解。
以前,我們比較了解的是東方文化,所以隻認為大乘佛法是整個東方文明中最辯證、最透徹、最頂峰的思想。後來逐漸看到了西方哲學和科學理論,才深深地體會到,佛法不僅是東方文化的頂峰,而且也是全人類所有文化中最偉大、最頂峰的思想。
僅僅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佛法所強調的自由、和平、平等、民主、真誠、環保、素食、衛生、節約等理念,也是真正的跨世紀思想。因此,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對任何人來說,沒有機會讀佛書都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在這個充滿著冷嘲熱諷的世界裏,深廣理性的智慧從古至今就容易被世人所忽視,但我們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定能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希望!



---


佛學與科學融通之省思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366 更新時間:2006-5-2


  近代以來,科學君臨全球,成為舉世公認的價值尺度、無上權威。宗教,尤
其是被西方人作為宗教之典型的基督教,因表現出與科學明顯相悖的稟性,曾藉
教權迫害過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科學家,阻礙過科學的發展,因而隨科學
之進展而大大貶值。“宗教與科學水火不相容”、“宗教是科學的死敵”,成為
許多人看待宗教與科學的基本態度。戴著宗教帽子的佛教,難免受到株連,麵臨
科學的強勁挑戰。融通佛教與科學,攸關佛教慧命,於是成為一批熱心弘法的人
士深切關注、精心論述的重大問題。


“佛法是科學”的論證

  佛教特別是作為其教義的核心的佛法,具有尚智重真、貴實踐驗證的精神,
確與基督教等重感情上之信仰的神教有頗大不同;佛教經典中,有重視工巧技術
(科技)及不少與科學發現相符的說法。弘法者們從這一角度著眼,論證佛法與科
學最相符契。佛教革新運動的領袖太虛大師對佛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甚為關注,
撰有《佛法與科學》、《唯物科學與唯識宗學》、《佛法的色法與物》、《論天
演宗》等多篇文章論佛法符契科學。他肯定“科學之可貴,在乎唯徵真理實事,
不妄立一標格堅握之”。而佛教唯識學,“其貴理事真實,較唯物科學過無不及”。
(《唯物科學與唯識宗學》)就連推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李石岑,也在其《人生
哲學大要》中稱揚提倡佛學“不特對於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
上,加上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上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上一層保證。”

  論證佛法符契科學的主力,是一批信仰佛教的科學家和具備科學知識的佛教
徒,其中主要者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禎、黃明德、羅無虛、牛實為、
馮馮等,他們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以通俗曉暢的文字論證、解說佛法,具有相當
大的說服力,其著述長期大量流通,影響不小。

  最早論證佛法是“應用科學”的王季同(?—1948),曾留學英國學電機工程,
是20世紀初卓有成績的科學家。從1930年起,他陸續發表《佛教與科學》、《唯
識研究序》、《佛法省要》、《佛學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等論證佛法“是不折不
扣的科學”,其理由主要有三條:

  其一,“一切宗教絕未有以科學方法出發者,有之則唯佛法。”(《勸全世界
學者研究佛法書》)佛法探究真實,從現比二量出發,現量中的前五識現量(即感
官不摻雜感情等因素而得的直覺)為各門科學觀測實驗的根本素材,意識現量與比
量(歸納、演繹等推理)對科學研究尤為重要。

  其二,佛教的基本原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即是時下社會科學界最時髦
的科學方法——辯證法,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諦猶如辯證法的正反合三段論命題,
《維摩經》的不二法門即是辯證法所說對立物的統一。

  其三,佛學很少與科學矛盾之處,“而且有許多地方和科學不謀而合”(《唯
識研究序》)。如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成住壞空四劫,與天文學的發現相
符,佛教所說認識發生的過程與生理心理學的說法相契,“淨色根”顯然就是感
覺神經。可見佛菩薩的神通決非神話。當然,佛經中也有少數與科學新知識不合
的地方,如說北洲人壽千歲等。王季同舉出四條理由予以解釋,認為這些地方並
不至於影響佛法的整體價值。

  尤智表,曾赴美國哈佛大學讀無線電工程,回國後任浙江大學教授等職,著
有《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1940)、《佛教科學觀》論述佛法乃“殊勝的
科學”。前者采用科學實驗報告的形式寫成,首先從佛經的文字和外表著眼,以
科學家的眼光考察,發現其與科學實驗報告的寫法竟然相同,注疏分析之精密在
當今科學書籍之上,句法與文體質樸通俗,概念準確,時以符號代文字,正與科
學著作的文字相同;譯名和定名極其嚴格,名詞之多超過任何專業詞典;其內容
涉及修行之理論、方法、步驟、效果、注意事項等,結構與“實驗指導書”有相
同之處。

  其次,尤智表以科學知識考察佛教的理論,發現“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論是可
以用科學來解釋的,而另有一部分已超過了科學的領域。”如以《金剛經》“所
謂、即非、是名”觀察任何現象,都可得到最合理透徹的了解。又如《心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解釋為新物理學的質能互變。唯識學精研心識,可謂
“心理化學”。科學研究的對象,僅為佛學所說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時、方、數
學5種不相應行法,而且其所知色法也僅限於佛學所分11種色法中的7種。對色、
聲二塵的理解,科學的說法甚至還沒有《楞嚴經》說得透徹。

  尤智表還通過比較,說明佛教和科學一樣,是理智的產物,其重理智、揚棄
感情、破除迷信、重實證的精神,與科學一致。參禪修定念佛等修持方法,與科
學研究將研究的對象單純化的方法相通。總之,佛教不同於一般的宗教,亦非哲
學,有理論,有應用,是一種“可以實驗,可以獲得實際效果的學問”。

  王守益(1930—)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物理係教
授、主任,發表有《佛光與人生》等文章以物理學解釋、論證佛學,輯為《物理
與佛學》(1983)一書。王守益主要以量子力學理論解釋佛法,謂任何物質現象在
其微觀層次皆顯現波粒二象性,代表質點波性顯現的波函數是不可見、不可測的,
我們能看到、測到的形狀、能量、壓力、溫度等,隻是該物質係統的性質之一而
非其本來麵目,故可說任何物質現象或其波函數本體是佛經所說的“空”,“這
裏的空表示在實質世界或實數世界裏沒有實質存在”。又,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
原理,科學所能測到的實驗數據亦即佛學所謂“假有”,是在測量工具與被測物
之間產生的,已非該係統未被幹擾時的本來狀態,一切法絕對真實的物性是不可
測到的,佛法說實相不可說,絕對正確。至於世人所感知的存在,有人類神經效
應與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內,可以說具虛妄性。佛家修持的實質,可謂
逐漸解除低度空間實數世界的限製,而到達本居於高度空間的自性或本體,此即
是見性成佛。王守益還以量子力學超流體與超導體理論解釋佛教的修持方法,謂
通過降伏妄念將心理溫度降至某值時,便會有開悟、神通等突破性的覺受,猶如
超流體的超流性質突然發生及超流體的各種超流現象,為達基態(淨心)或共態而
到達自性,學佛者必須斷除一切煩惱執著。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牛實為教授自1988年以來,發表多篇文章,論述佛法與
科學的關係,以量子力學、量子生物學、混沌動力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解釋佛法,
尤其是解釋藏密修證、禪宗開悟的原理。他從時空、物質、依正二報三大結構的
理論比較佛學與科學,論證佛學與現代科學關於宏觀微觀世界、社會生態與自然
生態的理論暗相符契。現代物理學所說的“真空”是“科學通向佛學的一條隧道”,
其性質與禪宗所說自性相類,可看作當代科學界已在關注的終極實體。通過修持
使心腦係統內的混態平息、純態開顯時,“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態就以心腦
之光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即參禪者之頓悟,其信息可能由腦中的生物量子場所
產生的振蕩波傳遞。藏密所謂明點,可看作一種未知的生物能量,可能是智能之
源或生物光量子場的能源,當通過自控三業使神經係統處於最小激發態時,明點
不受幹擾而複明,形成生物光量子場運行於中脈內。明點的波動頻率與宇宙中的
生態量子場輻射頻率相同時,便可吸收宇宙生態量子場的輻射能,迭加於自身明
點上而共振,轉肉體為虹光身。

  羅無虛於1948年以來在港台所作佛學講錄《佛法在原子時代》中,運用現代
物理學相對論、粒子說解釋佛法,如說以一句佛號或一句話頭擊破我執,與科學
家利用中子擊破原子核極為相似,都是向內用力以解決能量的解放問題。旅美物
理學博士沈家禎善於用科學知識解釋佛學空、無相等原理,其講錄在海內外頗有
影響。旅居加拿大的馮馮(馮培德)居士自1984年在香港《內明》雜誌連續發表一
係列文章,以科學知識驗證、論述佛法,其內容廣涉現代科學和佛學的方方麵麵。


“佛法是科學”論引起的駁難

  王季同等以科學家的身分,論證佛法符契科學,以現代科學知識,對古奧的
佛法做出令今人容易明了的解釋,在幫助、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佛教、理解佛法上,
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們的文字中盡管透露出熱忱弘法的感情、信仰因素,但平
心而論,他們所列舉的佛法與科學相通之點,及佛典中不少與科學發現相符的說
法,乃不容否認的事實。當然,佛學與科學,各有其龐大的深奧的內涵,既有相
通之點,也有迥然相異之處。兩家的異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須透徹兩家
之學,並超然於兩家之外,方易說清。論證佛法是科學的王季同等科學家,盡管
學識淵博,也未必能完全通徹精深博大的佛學,他們所引來解釋佛學的科學知識,
可能會因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而顯得陳舊乃至謬誤;世人所認的“科學”,也並非
一致的概念。一味地論證佛法是科學,以科學釋佛學,難免片麵化及借科學抬高
佛學地位之嫌,從而引起一些唯科學主義者、具嚴格科學思想者及一些虔誠嚴謹
的佛教徒的質疑和駁難。

  力倡實證主義“科學方法”的著名學者胡適,乃佛法是科學論的激烈反對者。
1930年,王季同將他所撰《佛法與科學》稿本及附錄送給胡適看,要胡適表示一
點意見,胡適當即撰文,發表於《新月》雜誌,公開批評。他很不客氣地指責王
季同將佛學與科學這兩個迥然不同的材料拉攏來做“搭題八股”,這種工作,既
非科學家之“求真”,也“終莫能回科學家先入之見”。因為科學家自有他的立
場,他們在實驗室裏研究原子、電子、素子,其方法手段與佛學完全不同,即便
證明佛經中的極微與科學的粒子說相同,科學家至多不過說:“很難得!古人沒有
我們的設備,居然敢提出這樣大膽的假設!”佛弟子引科學以證明佛法,“至多不
過摭拾一二偶合之點,供佛弟子弘法衛道之一助”。佛弟子(包括王季同)盡管撰
出科學分析的架子,大談什麽八識百法、因明學,到頭來不過是最下流的“陀羅
尼迷信”的障眼法,其根本立場是迷信:論證我及物質世界是妄,卻深信輪回、
六神通、真現量、極樂世界是真。他就王季同文稿中所提出的推理原則反詰:既
然王先生以我人所親曆為推論其事必有的前提,那麽憑什麽相信六道輪回、六種
神通、極樂世界是真?請問這幾項中有哪一項是你王先生“所親曆者”?王先生也
不過是迷信“佛及大菩薩的真現量”而已。這種“真現量”,據王先生的解釋(如
眼見青山隻有青之感覺,尚無青之概念)隻不過是下等動物的知覺狀態,即便有了
這種“真現量”,難道就可以證知輪回及六神通了嗎?

  王季同的《唯識研究序》發表後,也有黃賓撰《佛教與科學》一文批評。黃
文主要批駁王季同“佛教是徹底的辯證法”之說,認為佛教隻是在承認宇宙萬有
是生滅、變動、矛盾的幾點上與辯證法相符合,而並沒有黑格爾、馬克思那樣嚴
整的辯證法體係。王季同所說佛教辯證法的徹底性——真理終不可言說,並未超
越康德不可知論的範圍,盡管佛教中有一些與科學“不謀而合”的說法,但佛教
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這是佛教和科學根本矛盾之處。佛教的這種反科學
的性質“不但不能利用科學使它變成合理,反而是要在科學的照明之下露出破綻
來。”

  胡適、黃賓從當時流行的“科學宗教冰炭不相容”的非宗教觀點出發批評王
季同,判佛教和所有佛教徒的根本立場為迷信,態度過於偏激,有失學者氣度,
他們對佛學的理解也相當膚淺片麵。但他們的批評,也抓住了王季同文章中的一
些漏洞。麵對非宗教的時代思潮,論證佛教與科學、與辯證法這樣重大嚴肅的問
題,應力求客觀嚴謹,仔細辨清佛學與科學的同和異,措辭稍有偏激,便容易引
起不必要的諍訟。

  “佛法是科學”的論斷及以科學釋佛學之舉,不僅為一些教外非宗教、反宗
教者所反對,也為不少教內人士所不讚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乃當
時教內外相當流行的一種說法,歐陽竟無居士等即持此論。王守益等以物理學解
釋佛學,受到信仰佛教、懂科學的黃明德博士(陳健民弟子)的批評。黃明德在
《論空性不能譯成波函數》一文中,認真檢討了空性和波函數各自的特性,通過
比較,說明波函數雖在主客一體、全體周遍性、不可測性、不可得、假有、兼容
性、不確定性等性質上與佛法所說空性相似,但若進一步比較,便會發現這些相
似之處也不盡相同,而空性最重要的無得、離知見解會身心意識、不可思議、無
我、證量、形而上、大悲等特性,乃波函數所不具,因為心物本非對立。故物理
研究所知波函數等,固然會顯現出一些與空性相似的地方,“然而相似並不可以
為就是”,如鏡中人影畢竟不能當真。黃明德還撰有《論空性不能譯成能量之理》,
對尤智表等以空性為能量的說法進行了批評。文中通過比較,說明能量與空性雖
有若幹相通之點,但在主客合一與對待、周遍與局限、不可度量與可度量、可逆
與不可逆、本質一元與多元五點上,大不相同,能量與空性的相通點也並非能量
所獨有,“所以不能把空性當作是能量來論斷”。但空性也不能舍棄了能量,並
非能量之外的空。用科學知識解釋佛法,若隻當作權宜之說,未嚐不可,但不可
以為是究竟的方法。佛學與科學,在目的和方法上畢竟有所不同。

  李長俊《論科學的精神與佛學的精神》(《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3冊)、吳銳
堅《論科學與佛學的異同》(《內明》153期)等文章,對佛學與科學的同異作了較
為深入的論析。李、吳二文觀點大致相近,都認為佛學與科學是兩個不同的體係,
各有其獨特的目的和方法,不宜輕易混同。探討二者之關係,須先對什麽是科學
作出界定。李文指出,今人通常談的科學,實際上是“科學的”而非“科學”,
所謂科學,大抵應包括科學的觀點(即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對象及科學的
結論(或成就)。吳文總結科學的基本性質為可印證、互為主觀、懷疑的、累積與
係統性四點,而最重要的應是科學的精神和方法。若僅著眼於結論之皮相,抓住
佛經中一些說法如人身中、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蟲,佛觀閻浮提如掌中庵摩勒果
等,便說佛法符合科學,未免過於輕率。因其非如科學方法那樣通過常人的共同
經驗和理性觀察研究而得出,故不能說成是科學的結論。一個凡夫佛教徒僅根據
經論便相信人身是蟲窠、相信六道輪回、極樂世界,其態度顯然是非科學的,至
於佛教與科學在目的、哲學觀上的區別,更是顯而易見。為弘揚佛法而跟在科學
的屁股後麵迎合、附從科學,未必對佛教有利。然而,說佛學在態度、方法上非
科學,並非貶低佛學的價值,更非說“非科學便是迷信”,“佛學的價值不應單
以與科學相合之程度來作出評估”,科學也稱不上堪以評價一切的唯一價值尺度。

  論述佛學與科學的關係,首先應如實地界定佛學非現今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學,
是具有獨特性質的文化體係、社會教化體係。但佛學不但不反對而且相當重視科
學,大乘以掌握科學技術為菩薩度化、利樂眾生的必備方便,列為般若度的修學
項目之一。《華嚴經·十地品》謂菩薩若不能通徹世間的一切工巧技術,不能證
入第五地;佛學尚智重真、真修實證的精神與科學的基本精神相通;因佛學的理
論乃係對萬有理性的、如實的觀察,故科學的許多發現,都可做佛學的注腳,如
太虛大師所言:“科學愈發達,佛教的真意愈顯。”(《佛學、科學及其它宗教之
異同》)當代多門科學的發展,從哲學角度看,表現出某種與佛學遙相接軌的趨勢,
這些,乃是應該承認的事實。其次,應辨清佛學與科學的根本區別所在,這大略
有如下幾點:

  一、與科學迄今為止以便利生活、增殖財富為目的,以物質現象為主攻方向
不同,佛學雖重視科學,在醫藥等方麵也有一定建樹,但其目標主要在生死的超
越與社會教化,其主攻方向不在物質而在心靈,如太虛大師所言:“科學是求物
質的進步,而佛學是求心理的進步。”(《佛學、科學及其它宗教之異同》)佛學
在自然科學方麵實際無多成就,顯然不能取代科學。

  二、與科學發現係通過以理性整理感性經驗、觀測實驗的途徑所得,十分精
確不同,佛學雖不乏與科學發現相近的說法,但並非由科學的方法獲得,而是通
過禪思修證開發的天眼智等超常能力直觀而得,且經過長期傳寫,隻能是大略近
真,不及科學描述之精確,也不應將它作為科學結論看待。

  三、與科學成果可以拿出來供人使用,因而能強迫一切人接受其觀念不同,
佛法的成果,隻有各人自覺按佛法所示之道修行,方可證知,其證知也多分為主
觀的體驗,因而較難於強迫一切人接受。而且,佛法之修證,須有解脫的自發需
求及對佛法的確信,“信”被強調為修證佛法的前提及“道元功德母”。這使佛
學從表麵看來與以懷疑為前提的科學有頗大的差異。

  四、與科學以肯定意識之外有一實體世界的實在論為出發點不同,佛法以緣
起論為哲學出發點,認為有離心獨存實體之實在論乃是不如實的執著,必須破除。

  五、與科學相信理性能認識一切、以觀測所得感覺經驗為素材不同,佛學首
先用緣起法則考察理性和認識,認為感覺經驗(相)具主觀性、相對性、虛妄性,
以感覺經驗為本的語言概念(名)是人造符號,依感覺經驗及語言概念為工具的理
性思維,及其二元化的認識方式,不可能到達絕對真實。應以理性如實檢驗理性
自身,發現其極限,以此為橋梁,通過修行開發超感覺、超理性的般若智慧,方
可證知絕對真實,獲得絕對自由。

  六、與科學由窮研物質、征服自然以獲得主宰世界的自由不同,佛學認為向
外逐物,不可能證知絕對真實、獲得真正自由,隻有如實觀察世間最為靈妙、起
主樞作用的自心,如實知自心,方能證知絕對真實而獲得永恒幸福、絕對自由,
這是實現人類文明終極目標的捷徑。

  佛學與科學的這些相異,隻是就當今科學大體而言,並不是絕對的。科學並
非獨究物質,對心靈也越來越重視,科學的哲學觀和方法在不斷發展;科學的終
極目標,亦指向全人類的永恒幸福、絕對自由和證知絕對真實。科學與佛學同趨
一軌,在未來社會並非毫無可能。


對唯科學主義及科學弊病的批判

  王季同等弘法者,還從佛學超越科學的認識出發,運用佛法獨具的智慧,對
當世流行的唯科學主義、科學迷信及科學的弊端、局限性進行了批判。

  唯科學主義以科學為唯一價值尺度,科學之外一切不論,甚而形成科學迷信,
將相對的科學結論執為絕對真理,信仰唯有科學才能救世,從而排拒、否定一切
宗教。太虛大師對一些科學家“得少為喜而生執著”表示遺憾。(《人生觀的科學》)
王季同在《佛法省要》中批評自然科學家“特寢饋於說得分明之中,專在說得分
明上用心,遂忘卻說得分明之一小區域外,尚有偌大之說不分明之宇宙在焉。”
勸告科學家勿被自然科學之獄卒拘禁在說得分明之牢獄中,應關注可證而不可說、
說亦不得分明之佛學。陳健民《正覺與迷信》從明與無明、智與識等九個方麵比
較佛學與科學,破斥世人對科學的迷信,揭露科學家之研究不離無明、妄識、我
法二執、人欲與功利心,故其發現乃摸象之談,昔日儼然為真理者,後日往往證
明為迷信,而被其武斷為迷信者,往往可得實效之驗證。劍平《漫談科學與佛法》
(《人海燈》1993年第2期)亦指責科學在“真理”的另一方麵充滿了迷信和謊言,
“數不清的假設、猜測和推理,充滿了各科學領域,並被人們當作金科玉律來奉
行”,製造出“科學的迷信”。王季同《科學之根本問題》、王恩洋《佛法為今
時所必需》等文章指出,科學發達盡管提高了物質的利用,滿足了人類的生活享
受和愉樂便利,但並不能徹底改變人類諸苦交攻的境遇,無力消滅戰亂、鬥爭、
欺詐、剝削,更不能滿足人類的一切欲望,令人獲得永恒的安樂。苦樂唯決定於
人心之欣厭,不可能由任性縱欲、滿足物質生活而達到極樂。解決人生的根本問
題,令人獲得永恒安樂,還須走佛學以智慧自淨其心的路線。

  對科技發達所造成的弊病,弘法者們也作了揭露批判。王恩洋謂隨科學、工
業之發達,“一麵殺人之具既精,一麵貧富之差日遠,由茲怨毒潛伏,苦多樂少,
抑鬱憤慨之氣,充塞人心”(《佛法為今時所必須》),醞釀著破壞與戰爭。陳健
民指責科學家的研究因不離人欲與功利,故其成果難免“被政治家所利用,企業
家所奴役,軍事家所指揮”,發生助長物欲、汙染環境等副作用。羅無虛《佛法
在原子時代》揭露科學在物質方麵的成就造成了生活緊張、病患日多等苦惱,令
宗教貶值,道德失範,使很多人喪失信仰,空虛彷徨。然科學本身是工具,無所
謂功過,就像火,善用之可以煮飯,不善用之可以成災。科學既能增加人類的幸
福,也可以毀滅整個人類,關鍵是人類怎樣去利用它。隨科技發展而來的環境汙
染、生態失衡、知識爆炸、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等弊病,實際不應歸罪於科學,
而應歸咎於人類缺乏合理利用科學的智慧。

  弘法者們著重揭露了科學在認識世界方麵的局限性、片麵性和方法上的缺陷。
歐陽竟無揭露科學方法局限於人類意識的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電子
而術窮”(《與章行嚴書》),無法窮徹萬法的底蘊。太虛稱現時未能擴充心覺而
得全宇宙之誠驗的科學為“狹義的科學”,其研究方法擴充我人感驗的能力有限,
無法修繕意識的缺陷,科學方法加上佛教修繕意識、開發潛能的高級瑜伽方法,
方稱廣義的科學方法,用這種廣義科學方法才可能窮盡世界的真相。王季同判現
今之科學為建立於常人時、空、量、度等常識基礎上的“歐克裏得式”之科學,
難以克服常識之相對性、虛妄性,其根本的缺陷是未曾重新審察和估價人類的知
識源頭,就像科學家測量光電磁等而未曾檢查所用的儀器。對於心、物的深層關
係及認識形成的最終原因,科學至今難以提供明確的答案;對於實際上最為切要
的人類心理現象的研究,科學最顯薄弱,而且其方法也最不可靠。佛法的寶貴,
在於它一開始便從人類知識源頭上著眼審察,對我人感知進行檢驗,可謂檢討人
類整個認識的專科。

  近現代弘法者們運用佛法的知見,對唯科學主義、科學迷信和科學的局限弊
端所作的批判,對佛學與科學相比較而顯現的殊勝之肯定,在當代世界反省科技
的思潮中,獨具特色,頗有深度。在科技救世的信仰破滅、科技弊端危及人類生
存、科學理論麵臨“終結”困境的今天,佛法對科學的批判,對促使人類正確反
思科技利弊,掌握善用科技的智慧,促進科學的統合和飛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
義,此可謂佛學在科學時代的最大價值所在。


積極回應科學之挑戰

  佛學雖然具有超然於科學的內涵,有資格對科學作出批判,但科學的高度發
達,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人類生活方式的巨變,及研究人
自身的心理學等學科在近幾十年來的日益迅猛的進展,畢竟對古老的佛教形成挑
戰,可能是未來世紀的佛教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佛教應發揚應時契機的精神,正
視科學,麵向未來,以佛法所本具、科學所持有的理性的、開放的心態,積極回
應科學的挑戰,發揮應負的正確引導科學、賦予人類以善用科學的智慧之作用。

  如果說,未來科學的發展不能離了佛法智慧之啟迪的話,那麽,未來佛教的
發展,也不能離了科學的促進。佛教應以佛法所強調的離我法二執的客觀、平等
態度,如實正觀自身,正觀科學。應當承認和讚揚科學利樂人類乃至以現代信息
傳媒技術等惠施於佛法弘揚之功德;應當承認科學與佛學,乃人類認識世界、改
造世界的雙軌,缺一不可;應當承認科學在求實精神、精密度、研究方法、檢測
手段等方麵有其獨具的優點,有些地方乃古老的佛教所不及;應當承認佛法雖精
深博大,獨擅出世間之道,但主要傳揚於古代,又受眾生主觀信仰之感情因素及
保守習性的影響,與科學相比,在有些方麵顯得古舊,存在缺陷,應吸取科學之
特長以改進、發展自身;從“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角度,應將同屬人類智慧成果
的科學看作佛法的組成部分,佛法乃本具真實的發現,並非僅僅是佛陀、祖師所
宣說。

  麵向未來,正視科學挑戰的佛教,大概不能僅僅做引科學論證佛法的文章,
而應依經論所示將科學列入佛弟子修習智慧與方便的課程;大概不能僅僅引科學
成果詮釋、注解佛學,而應運用佛法的智慧去發展、指導科學,完善科學的研究
方法,糾正科學的謬誤。應采用科學的歸納、觀測、統計等方法,闡發佛學的因
果等理論和修證的效驗,總結佛學的修持方法。應吸收現代科學的管理、教育、
心理治療等方法,運用於教團建設、人才培養、教法傳布。應充分運用信息傳播
工具等科技成果,擴大佛法信息的傳播。隻有從多方麵回應科學挑戰,運用科學,
促進科學,與科學共進同趨,才能使佛法煥發無限生機於未來。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佛陀發現的法理指明了現代科學的歸宿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513 更新時間:2006-5-2




  佛法與現代科學是否有矛盾?
  現代科學的歸宿是什麽?
  現代科學能解釋心識、思維這些現象嗎?
  因果律如何理解?懺悔消業的道理是什麽?
  如何理解緣起性空?
  修行的方法是什麽?
  如何遠離邪魔外道?
  ……

  本文試從另一個角度,探討這些問題,但文中的觀點,多是推理和假想,僅是一些破磚塊,希望引出各位善知識的晶瑩美玉。

  佛法是最究竟的智慧法門,是真修實證的實踐之法。

  科學則研究世界的本質與變化規律,采用實驗、分析、假想、驗證等方法。物質、思想、覺知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別屬於不同的領域,還有觀點認為世界由物質、能量、信息組成,分別屬於不同的形態,又有觀點認為世界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科學對這些構成世界的因素都要有所研究。

  先看科學如何闡述世界:

  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最“基本”的基本粒子尚無定論,但由它們組成更高層次、再高層次……的粒子,然後組成我們熟知的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各個中子、質子、電子由偶然因素會聚一處,組成不同的原子,再由各種原子構成分子,各種分子合成不同的物質,最後不同的物質形成這個萬象紛繁的世界。這些物質發射或反射的光子引發人的視覺感應;這些物質震動的波所傳播的能量產生人的聽覺感應;物質散發出的氣態分子,與嗅覺器官感知細胞的分子相遇,由化學作用產生嗅覺感應;味覺與嗅覺類似,隻是由物質分子與舌的味覺細胞分子的化學作用產生;物體與身體觸覺細胞的力作用產生觸覺感應;這五種知覺感應引發思想;但現代科學沒有徹底研究清楚思想到底是什麽、感知各種知覺的是什麽、它們有什麽運動、變化規律。

  物體因整體運動而有動能,因內部分子不規則運動而有熱能、因發射光子而產生光能、組成物質的帶電粒子因電荷力作用而表現出電能,電能的某些有序作用表現為磁能,最後物質因質量而有潛在能量 m*c*c,這種能量在粒子聚合、裂變等轉化過程中體現出來(這告訴我們物質、能量可以互相轉化)。那麽能量到底是什麽?科學隻告訴我們由物體、物質各層次的運動體現出能量的作用,而沒有告訴我們能量是什麽,但科學總結出:能量在各種形式的轉化中守恒,還有,物質與能量可以互相轉化。物質、物體、能量的各種運動和作用產生人的意識,於是有信息這個概念;但科學又沒有明了地講出信息是什麽,是否脫離物質、能量的另一種物質,還是一種概念,“概念”本身又是什麽?人的意識是什麽?

  我們由自身及外在世界的變化而有時間的概念,如果我們到了自己永遠不變、外在永遠不變,乃至不必分自己與外在,那麽將不會有時間的概念。基本粒子構成的原子、分子組成了獨立的物質和物體,物體形象不同、互相距離,於是我們產生空間的概念,如果一切沒有形象,就不會有空間的概念。

  基本粒子構成原子、分子,進而組成物質、物體,以及各種能量的體現,都是依靠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即“力”而實現,基本的“力”有電磁力、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種,這隻是現在科技認識水平所作的結論,人們正在尋找四種力的統一者,例如“統一場”。

  最後不能忘記“場”這種特殊的物質,它沒有形象,能概括粒子、能量、力這些概念,有的觀點認為所有物質、能量、力都是“場”的外在表現。

  速度是物體在時間、空間運動的尺度,現代科學認為速度的極限為光速。(假想物體達到了光速,則都應當轉化為光子,因為隻有光子才達到光速。)

  我們認識世界,多借助視覺,如前所述,這是由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子作用而形成的影象,用於高能物理研究的大型儀器也是通過粒子進入膠體物質,由各種物理、化學作用產生軌跡,然後借光子之力,使我們看到。所以,人們日常和科學研究中最多地借助光子認識世界,那麽我們的認識及科學研究是不是受光子的限製,是否粒子一旦超過了光速,就不與低於光速的粒子乃至光子有直接作用力,或者有某種作用力但產生的現象不能被光子表現出來,也因此不能被我們借助光子而發現?即超光速存在,隻是不能被我們借助儀器而發現。

  再來探討一下感知和思維是什麽: (1)如果是腦細胞內部組織的電子、化學運動,那麽就可能研究出是腦細胞的哪種組織、什麽結構產生和感知這種運動,因而能人工製造出這種組織和結構,從而模仿出感知和思維,即創造“機器製造的人”,這大概永遠不能實現;還有剛死的人,其腦組織、細胞結構與活人沒有區別,現代科學也足以讓其血循環不停止,但還能讓其恢複知覺與思維而不死嗎?——沒有先例;可見感知和思維並不僅僅是腦細胞的內部運動。還有,如果思維是腦細胞內的電磁運動,那麽精密的電磁探測儀器有可能探測到思維運動,也可能用電磁場幹擾、控製人的思維,但現代科學隻能探測到由腦細胞整體活動有序或雜亂而表現出的不同腦電波,而不是由思維內容決定的電波,也不能用電磁場幹擾、控製人的思維(如果可以控製,則不必有學校,機器就能把世界所有的正義、智慧一次飛快地灌輸給人們,全世界人突然都變成品德高尚的絕頂天才)。

  (2) 思維是光子運動嗎?不論哪個頻譜範圍的光子,從無線電波到可見光、紫外線、 X光、γ射線,都能被現代科學儀器直接或間接地探測到,但至今沒有儀器探測到思維的光運動,所以思維不應當是光子運動。

  (3) 思維是腦細胞的化學作用嗎?如果是,並且有適當的化學反應適應思維的速度和複雜性,那麽記憶是以哪種化學物質和形態存儲的、能否仿製這些保存記憶的化學物質,給人們食用,因而都成為不學而知的聰明人?

  可見,在對思維的探討中,現代科學隻好承認思維是超越以上理、化運動的。那麽是“生物運動”吧?生物運動也是由物質運動形成的,如果以上物質運動不能解釋思維、感知,那麽生物運動是什麽?

  現在,我們參考一位 UFO學者的假想,結合現代科學已有的發現,再做一次假想:物質以光速為界限,低光速的是我們所知的各種實態基本粒子,其運動規律符合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並且可以與能量互相轉化;光速的隻有光子一種,具有波粒二象性,即運動規律有物質與能量的雙重特性,但沒有靜止質量;超光速的則超越了實態物質的運動規律,隻具有能量、場的特性,其能量值為n*v*v(n為某種參數,例如低於光速時質量的某種函數;v為速度), 它與低光速、光速的物質以不同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力而相互作用。

  那麽“統一場”,是否即是所有這三種速度的物質的“最基本粒子”?當然已不是實態粒子,而是一種能,統一場形成的物質,其速度以光速為界限而表現出以上三種物質狀態,並且這三種狀態可以互相轉化,而“統一場”在任何物質中都沒有區別,總數也沒有增加與減少。

  思維是否即是超光速物質的有規律運動?遠低於光速的物體運動符合牛頓力學理論,接近光速和光速的物體運動符合愛因斯坦相對論,而超光速物質運動的某些形式,即是感知和思維,其運動規律符合佛法中早已講過的因果律。因儀器探測不到超光速物質,普通人心力有限、現代科學又過分迷信儀器的作用,所以普通人沒有總結出因果律,自然也不易相信這個客觀規律,雖然事實上任何平常人都逃不過這個規律。(正象古羅馬教皇以平常人的知見理解《聖經》,因而錯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承認客觀存在的地球環繞太陽轉的事實,雖然教皇解脫不了這種事實形成的四季變化。)

  (現代科學沒有理由說物質的速度達不到光速,如果說根據相對論,物體速度越快,質量就越大,無限趨近光速時質量即趨近無限大,從而不可能達到光速,那麽為什麽某些粒子對撞、原子核外電子躍遷,都能產生光子?難道光子不是物質嗎?可科學證明光子是波粒二象性的物質。科學更沒有理由說超光速不存在,因為科學儀器都借助光子表現探測結果,如果超光速運動不產生可以通過光子表現的現象,即儀器探測不到相應的現象,科學不應當因此認為超光速不存在,如同人眼看不到空氣,但不應當因此認為空氣不存在。)

  為什麽現代科學和哲學不能徹底發現生命的運動規律?因為作為生命重要特征的感知和思維,是儀器探測不到的超光速物質運動,普通人的思維又因為沒有達到相當程度的有序化而不易自己發現自己的規律,隻有經禪定智慧的修習,才能漸漸發現,如同經合理的試驗、儀器檢測、推理,才能發現現代科學的定律。

  現在能夠知道,不可能依靠某種先進的儀器來淨化人的心靈、開發卓越的智慧,因為一切儀器由低光速的物質組成,它不能探測、控製借以形成感知和思維的超光速物質。作為感知、思維的超光速物質,其運動象低光速、光速物質符合牛頓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也有客觀的規律,不過這種規律下的運動現象自然地由感知、思維來表現,即超光速物質運動規律即是我們的感知、思維本身的運動規律。現在我們就可以推想因果現象的道理:正象物體有慣性、物體低光速運動遵循力學三定律,您給物體一個速度,如果沒有阻力的減速,這個物體即會永遠以恒定速度運動下去,這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規律,類似的,我們的思維,以及思維統帥下的言行,如果種下某種因(如同物體受到向某個方向的作用力),就必定得到相應的果(如同物體因作用力產生加速度而有向一定方向運動的趨勢,經一段時間加速就會向這個方向運動),這是作為思維本身的超光速物質特有的運動規律,同樣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客觀規律。由於超光速物質的運動已經表現為思維、感知本身,所以它所形成的運動現象是善、惡等思維特有的現象,這些現象的運動規律隻能由思維自己,通過禪定、智慧的修習而發現和總結,而不能由我們普通的感知和思維常識來總結,正象粒子世界裏,由物體運動表麵現象不能發現慣性定律,經過深入地試驗、研究、推理才發現一樣。

  可見,現代科學如果進一步發展,研究超光速現象,隻好放棄儀器的幫助,由對超光速現象本身——感知、思維的研究開始,而且這種研究隻能借助禪定、智慧修習這種方法;研究超光速現象是對感知、思維的研究,自然回避不了善、惡這些基本的感知、思維現象;科學家研究世界所得的理論,目的是讓人們更真實地了解世界,然後改造、淨化、美化世界,而對超光速現象(即感知、思維)研究所得的理論,必然用以指導改造、淨化、美化超光速運動(即思維);所以,科學頂點理論的應用將是道德淨化和升華,及對感知、思維本質的探索。(由此可見,佛陀直接告訴我們科學尚未發現的最究竟方法。)

  現在總結一下以上假想:

  感知、思維是超光速物質的某種運動現象,但不是超光速物質本身,而是超光速物質的運動形成的現象,是一種時刻在變化(生、住、異、滅)的假相,即感知、思維是幻象。

  超光速物質本身,是由最基本的“統一場”形成,“統一場”不是粒子,而是能,“統一場”的某種組合,形成構成超光速、光速、低光速三種物質的“最基本粒子”,進而組成這三種物質,而“統一場”不可再分,也沒有數量的概念,即“統一場”沒有相對的事物、沒有增加與減少的可能、沒有不同的分別。我們把“統一場”簡稱為“能”,這個“能”指形成一切物質、能量的根源,不是指熱能、電能等複合的能。

  現在猜想:

  眾生的本源心性即是這種“能”。但眾生迷失這種根本,錯認這個“能”形成的“最基本粒子”組成的感知、思維、物質為真實,因而虛妄地由產生思維的超光速物質積聚為“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組成第八識的物質仍帶有各自運動的某種“慣性”或特征,即“因”,遇到外緣(各種事物組合成的現象)時,思維錯認外緣為真,而引發或助長第八識中有相關特征物質的運動,即引起相應的感知、思維,進而驅動身體、語言等,然後造成的現象即是“果”,同時感知、思想錯認這些思維、語言、身體的行動為真,相應的思想(超光速)物質又積聚到第八識,形成新的“因”。

  超光速物質的某種運動,執著第八識積聚的物質為“我”,這種運動即是第七識。形成感知、思維的超光速運動,是第六識;對應眼、耳、鼻、舌、身感覺器官感知的超光速運動,是前五識。

  世界種種事物、現象,以及我們的感知、思維,都是“能”形成的“最基本粒子”因各種偶然、必然的因素而組成的各種物質,以及這些物質的運動,而不是“能”本身,這些物質和運動當然都不會永久保持各自的麵目,都會因各種內、外因素作用而改變、消失、重新組合……,即都是緣起假象,而不是真實的“能”。

  修人天福報者由思想的善力,即思想這種超光速運動的善的方向,遵循相應的客觀規律而得人天福報,但思維仍是象普通人一樣無序,隻是善的思維占多數。

  九次第定(世間四禪八定)引導感知、思維這種超光速運動有序化到相應的程度,但仍未認明事物、感知與思維的虛假。

  小乘聖果認識到事物、感知、思維的虛假,但仍未證入最根本的“能”。

  大乘聖果證入最根本的“能”,超越“最基本粒子”及其組成的一切物質、現象,因而徹見這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如果曾發願,則可以駕禦願力相應的事物、現象。)(下麵的“事物”包括各種速度的物質及其運動,即低光速、光速的物質、運動,以及超光速物質運動形成的心識、思維等一切事物)這形成所有事物的“能”沒有區別(無有異同);“能”超越了他所形成的超光速運動物質積聚成的八識(無我);一切心想、物質的體性是形成它們的“能”,而“能”超越一切心想、物質(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能”形成一切事物,而不是任何事物(體性本空);“能”形成一切事物而不依靠任何事物(無有安立);“能”形成所有事物(遍一切處);“能”形成一切事物卻不隨任何事物改變(無有變易);“能”形成一切事物卻無一切事物之相(恒守本性);一切事物雖是虛幻之相,而由“能”形成(真空不空);“能”形成一切事物,這些事物由各種因緣而變化、轉變,而“能”沒有增加與減少(無有增減);心識、思想是由“能”形成,而任何心識、思想不是“能”(無相);一切作為是各種事物運動現象,而形成一切事物的“能”不是任何現象(無作);事物有淨、垢之別,而形成事物的“能”沒有不同(不垢不淨)(例如低光速的髒的、淨的物體都由相同的質子、中子、電子構成,何況最基本的“能”。)一切事物遵循因果規律變化,而形成事物的“能”沒有變化(世諦言因果,第一義諦不可言因果)。

  懺悔消業的道理:“因”是第八識中有相應特征或運動慣性的超光速物質,那麽可以用內、外力改變其特征及運動方向或趨勢,甚至轉化成其它物質,所以將來遇到外緣也不會引發相應的運動,即不會產生“果”,這內、外力即是善念、懺悔念、念佛念、觀罪性空之念等。

  由此可見,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不要用惡的行為、語言、思想引發的不良思維物質積聚第八識,而要以純善正法淨化第八識,長久保持在人天善道,常修正法,直至心念純一高能、證入究竟智慧。

  有人問:既然第八識中的物質可以轉變而消業,為何佛菩薩不用神通智慧為我們轉變,從而輕易地消業,而能早證菩提呢?思維這種物質運動有思維特有的性質,即一旦運動,即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不澄清善惡、不改邪歸正,佛菩薩在轉化自己第八識的物質時,這些物質一有所動,即成了自己相應的思想本身,但如果自己仍固執錯誤思想,這種思想物質如何能改變成正確的呢!不是佛菩薩的力量不夠大,而是這種物質運動就是你的心識、思想本身,要由你自己澄清和改正。邪門魔怪也不是有能力改變你的思維物質,隻是如果你認邪為正,則邪門魔怪一引誘,你的思想物質運動與其有共同特征,你就習慣地發動錯誤思維運動,從而自己把自己的思維轉邪;如果心正,任魔怪引誘,何關我事,我念純正,心念、思維是自主,任何魔怪不能改變。所以,我們應當常觀自心之過,恒以正法清淨自心,這樣,思維物質運動即與解脫正法相應,如此持續,必然解脫,終需自修自證,非任何外力可使自己證悟。

  何為淨宗的“信”,一心不亂的含義,如何念佛?思維既是超光速物質的運動,那麽隻要這種運動是純一、高速的,即可以達到“一心”及“不亂”,純一的運動不雜,屬“一心”,高速的運動不易被一點點的外力所改變,屬“不亂”。這種純一和高速,即是忘掉其它感知和心念,清淨一心地念佛、清淨一心地念佛,把思維這種運動向純一的念佛方向加速,直至速度非常高,則可以一念間與佛陀大願相應,得生淨土,如果速度足夠高,可能發生質變的超越,而證入根本的“能”,即證悟本源自性。相反,如果在念佛之念以外夾雜祈求之念、夾雜外麵有佛來加持自己之念,乃至夾雜外麵有佛來接引自己之念,則此思維運動不純一,一定加速很慢,甚至被夾雜之念加速到錯誤方向,而入邪途,所以念佛不需其它心,隻需忘掉其它感知、心念,清淨一心地念佛。

  外道的心外求法、正確的自主思維、邪法的外力控製:如前所述,思維是屬於自己的超光速運動,當然由自己駕禦,即思想、發願、選擇都是自主的,隻要自己心念正確,就能主動作正確的思想、發願、選擇;那些不願自主,片麵強調外力與“緣分”者,是錯認“外力”與“緣分”為真,實是自己不清醒、不負責啊。  

  一切事物,都是各種物質及其運動,都是因緣幻現的假象,終歸壞滅,而不是形成一切事物的不變的“能”,所以追求各種事物,而不尋找根本的“能”者,即是“外道”“心外求法”,所得的成果也終歸壞滅,怎能與證入不變的根本之“能”而永不壞滅相比!所以追求本是幻化思維現象之神通者、迷信某“大師”之給弟子所“下”“”者、隻求幻化事物之享用的求福者,……可知自己所求終是一場空,趁早不要再浪費心思。思維既然是自主的,就不需任何其它力量來控製,因為其它力量的控製不是自己的意願、不能保證隨自己的意願而運動;由此可見,那些迷信邪法,在靜坐中聽隨非自己的聲音、非自己人的指揮者是太傻瓜、太危險、太邪魔了,其實不是邪魔之過,而是迷信邪法的人認邪為正之過,如果自己心清意正,怎會聽信邪魔擺布!

  神通的道理:在科學技術中,掌握了力學等相關理論技術,可以設計製造汽車,再掌握了空氣動力學,可以製造飛機,又掌握了天體物理學等理論技術,可以製造宇宙飛船,現在掌握了粒子物理,可以製造核動力機器……。類似地,如果實證到思維最究竟的根源之“能”自然有思維所想象不到的最究竟的超能力和智慧。外道沒有實證到究竟之“能”,而追求思維這種超光速運動的某些不平常運動,靠思維而有某些“神通”,終非究竟,必將隨思維運動之變化而終歸壞滅;更何況某些邪法由邪類生命暗中搗鬼,使迷信其法者暫時被誤導有一些不平常的思維運動,即“神通”,一旦邪類生命逃跑,自己則失去任何“神通”,落得一場空。

  粒子組成的物質和物體有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現象、粒子的聚合與衰變等運動類別,類似的,超光速運動也可能不隻有感知、思維一種類別,也可能有記錄宇宙一切行為(包括無機物質與生命,包括各種物化現象、語言、感知、思維等)這種運動類別,以及其它類別。所以,有天人為我們平常人所不能見到、有聖者能一念間遍知無量劫之事物等現象。

  但佛陀早已在《法華經》中告訴我們:假使滿無量世界皆為阿羅漢,盡無量劫思維推測,也不能測度到佛的智慧。所以我們凡夫更不能思維想象佛陀智慧。本文的設想僅是根據現代科學的發現,和一些推理、假想,來探討一下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佛法的可能性,以及現代科學的局限性,文中的所有假想和觀點,僅是戲論,是拋出幾個碎磚塊,引出善知識的晶瑩美玉。

  願各位淨宗善知識駕禦“心識、思維”超光速運動直奔淨土,宗下善知識直證究竟之“能”。

  南無阿彌陀佛!

  ----------------------------------------

  原作者聲明:文中的假想僅是探討,不是結論,請您不要以之為完全正確,特別是關於正見、本源心性、緣起性空的觀點,以及實修方法,請以大乘了義經的論述為唯一正確。並牢記究竟實證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我們凡夫思維、總結、滅除一切意識等方法所能達到,實修方法請詳閱《楞嚴經》、《華嚴經》、《壇經》、《阿彌陀經》等大乘了義經。


-----


一個學物理的人對佛教的認識

作者:科學易 文章來源:本站 點擊數:895 更新時間:2006-5-2


             紫虛居士
〖壹、前言〗

  我是個學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機構任職研究員,從事先端科技的研究,業餘研究佛學,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觀世音菩薩的絕對忠誠的信徒。有些親戚說:「讀書讀到博士的人,還那麽迷信,是不是頭腦有些阿達!」對這些親戚們我「無話可說」,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紹佛教一些知識外,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佛教決非迷信的宗教,有人問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麽,我隻告訴他「我是從事實驗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給我一些東西,我是決不會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體認,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能也不方便告訴他人,當然也有一些實際的效應。

  我學佛的心路曆程已相當久,多年以來我對周遭的很多問題都充滿疑問,包括:人到底是像機器那樣,還是尚有靈魂?人是怎麽出生的?死了以後又去那裏?有沒有來生?我們的宇宙是怎麽樣的狀況?有多大?物質不斷分割到基本粒子後,還會變成什麽?基本粒子是不是還可再分割下去?我們所認識的森羅萬象到底是唯心的、或唯物的、或者是心物二元的?花開花落,人的青春轉眼消逝,人生要怎麽過日子,對人生要抱持什麽態度才正確?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求學時代就不斷看各種書籍以期能得到答案,那時想法是宇宙間各種問題都可用物理來解決,但到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對周遭各現象的無常感,使我由青春期開始就對人生抱持著悲觀的態度,尤其每當秋風吹起,心裏就有些傷感,總覺得生命離終點又近了,火紅的落日也給我同樣的感覺,記得有一次登玉山,到達排雲山莊,恰巧是落日餘暉的時候,那時內心的感傷到現在還留在心上。年紀稍長,對人事之間的一些起浮升降,對一些長輩的過世,對一些友人在壯年時期就離開人間的慘事更是感觸良多。似乎任何人,不論富貴貧賤,有錢沒錢,每個人都經曆大致相同的過程:出生、成長、談戀愛、結婚、生子到生病死亡,人一生就像走馬燈轉個不停,勞碌奔波,心力俱疲,而最後什麽也帶不走。這就是未學佛之前我的人生觀,是相當悲觀的。

 也許我運氣不錯,或是佛菩薩的慈悲,大約十五、六年前,我想經由靜坐方式來使身體健康,讀書做事更有效率,於是看一些有關靜坐方麵的書籍,也看到一些念佛與禪坐方麵的資料,我就開始靜坐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開始接近佛教一些書籍,這才發現佛教相當科學,此後多年我不再看文學、哲學方麵的書,有空閑就看佛教的書,幾年下來在修行上也有點體認,最近幾年,我已完全擺脫過去心?的困境,夜晚偶有所夢,但夢境也不同往日,目前我已體認到「隨緣度日」的真正意義,現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但心中踏實無礙,對做事我抱的態度是:「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終究是空的」,這就是行菩薩道。如此,人生就不會煩惱,生活就不會消極。

  本文是個人學佛的一些心得,也許不太成熟,但對一些與我一樣的所謂知識份子(對不起,先自抬身價!)也許有些幫助,假如他們也長期在找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的話。在本文中將介紹佛教對物質、人類、輪回、宇宙等問題的一些看法,也介紹科學上在這些問題上的發現與看法。此外也介紹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最後介紹我所粗淺認識的一些修行方法及有關的問題。貳、佛教對物質世界的看法
〖貳、佛教對物質世界的看法〗

  楞嚴經中,佛教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有很精采的說明。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質分成微塵,再細分變成「鄰虛塵」,這是很小、接近虛無的塵。它的結構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訴我們,物質狀態的細小鄰虛塵,再分下去就變成同時含有物質與虛空性質的東西,最後就是虛空而已。也就是由虛空產生有色相的半實半空的東西,然後再生出物質。本師佛在說法那時候科學上還沒有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誇克等名詞,所以他隻有以「鄰虛塵」「色邊際相」等名詞來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當時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對物質組成的說法到今天才被科學逐漸證實。近代科學研究的結果,知道物質可由大往小不斷細分,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輕子(Lepton)與光子,以及組成強子(hadron)的誇克(Quark),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這些輕子、光子與誇克的重要性質有:靜止質量、電量與自旋量(SPIN)及空間大小。輕子包括電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體積有多大,也不知其內部有什麽結構,但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些帶有電量,有些則呈中性,在佛教看來,自旋量是動的能量,與佛家所說的「火大」有關(注:佛家認為物質世界的組成要素是地、水、火、風四大,「地大」表堅固之性,「水大」表□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風大」表移動性。若再加上「無礙」的「空大」則稱「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認知」作用的「識大」則成「六大」,六大是有情與非情世界組成之要素),體積大小並沒有堅、濕、暖動之性,故體積隻是虛空的性質而已。質量有「質礙」性質,應屬地大,至於另一個重要性質是電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離電量,但電量看不出屬於那一大。電子在科學上觀察,它有自旋、質量與電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電荷,而光子沒有質量,也沒有電量,故隻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學界對物質的定義似乎是取決於「地大」,也就是要在靜止時有質量才算。若如此,那麽光子及誇克就不是物質,而隻是虛空的一些特有性質而已。科學家把空間的性質以體積、自旋等來表示。目前已發現在質子與氘原子之間就有200多種不同靜止質量與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輕子與質子之間亦有多種介子(Meson)存在,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來,就是各種「色邊際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虛空性質所成,在楞嚴經中,本師佛並未詳列目前科學上找到的各種粒子,隻是例舉一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做為說明而已。科學家以自旋,體積、能量、質量等來表示粒子的性質,而佛家則以地、水、火、風、空的性質來說明,似乎這兩者有一致性。皆可說明物質與虛空的特質。目前科學家尚不知誇克、微中子等的來源是什麽,但本師佛早就告訴我們,它們來自虛空,一切色相皆虛空所出,而佛更進一步指出,虛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無法用科學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說皆非自性。看楞嚴經這一段說法,試看當今何種宗教有如佛教的精辟見解。
〖參、佛教對有情生命的看法〗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這些有知覺的(活的)識是源於自性,由於作用不同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賴耶共八識,由於有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聽、嗅、味、觸、知的功用。有「末那識」人的生命才有動的感覺,有阿賴耶識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才有記錄之處,人(及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作為(稱為「業」)就存在阿賴耶識中輪回轉世,人的潛意識就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複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要有「識」前來參與才可。此識在天主教就是靈魂,隻是天主教不講輪回轉世,佛教稱這種前來參與受胎的識叫「中陰身」,這種神識是非物質的眾生,它有生滅、有我相、有形體,其特性會隨時間或作為而改變,天主教講的靈魂是不生滅、不改變、有習氣(如博愛等)、有我相、有分別的。佛教講的自性是無所不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分別、無形相、不生不滅、不可被知(但可被「悟」),這三種名詞(即自性,靈魂與神識)函意不同,佛教認為凡所有相皆虛妄,虛妄則會變,靈魂既有相,當然是會改變,不會永久不變。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態之不同而區分為「十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鬼與地獄。前四種為聖道,是不輪回的,而後六種稱為六道眾生,是要輪回的,輪回的意思是在這六種狀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一道死了以後生到那一道?那要看心的狀態而定,心接近那一道,死了以後自然就會投生到那一道,這種力量叫「業力」。聲聞與緣覺一般稱之為羅漢,「天」道由於心的狀況不同又分為很多種,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很多種天,諸天有天眾與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輪回,也就是其修為己在天道之上,但天眾是在輪回之列。人間的眾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義等,死後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羅是有天的福報,但缺乏天的德性,它與天道眾生一樣具有神通,但阿修羅的特質是「慎恨」心很重,故凶猛好鬥,人若行布施為善,但若「鎮恨」心重,則死後可能生阿修羅道中。雖然佛教把有情分為十界,其實心的狀態是「連續的」,例如最下等的人與最上等的畜生之間的差別是很小的。

  我們再看看近代科學家對人體中有非物質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裏爵士在其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物質溝通。」「人體內有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進入人體大腦,施予推動控製大腦……,使其細胞工作,此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後仍然存在,並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除了永生不滅四個字函意不明(他所指應該是不會像肉體般會生病死亡)外,其所言與佛教所說的「識」的觀念類似。我們相信對輪回轉世與神識等問題,科學界總有一天會清楚,除了艾克裏博士,近代科學家認同人體中有神識存在的人很多,在此不多例舉。
  *(這段文字錄自馮馮所著《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肆、佛教所認識的宇宙〗

  佛教對宇宙及其中諸現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經典,如阿含經之中,大乘經典在華嚴經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經典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認為對物質世界之了解並無助於「開悟見性」,且「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製心」,對物質世界並沒有用太多時間去了解,他們認為一旦開悟見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將佛經中有關宇宙之情況概述於下:
一、對宇宙大小與其中之情況的描述,讓我們先看下列的資料:
(一)大般若經初品放光說:「世尊從三昧起,以天眼觀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從三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四維,上下亦複如是……」。(二)大般若經初品現身說:「……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萬如?河沙等諸佛世界亦皆如是……」(三)阿含經中的起世經:「……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如是等類,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為一千世界,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名小千界。諸比丘,你所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稱二中千世界。如此稱二中千世界,以為一數,複滿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複散壞,同時壞已而複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為散壞,周遍起已,名為成立,周遍住已,名為安住,是為無畏一佛刹土……」(四)阿含經的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第一:「……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時,爾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須彌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龍宮,四千大惡道,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七千種大樹,八千種大山,萬種種大犁尼,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燒成壞,是為一佛刹。」(五)阿含經:「佛告諸比丘……,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六)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再成無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由第(一)項資料,可以看出,佛教對宇宙的認識主要來自本師釋迦佛的天眼所見,本師佛由地球(應該說他在印度)向上下四方觀察,發現除了我們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東西南北上下各方還有無數的這種世界。由資料(三)可看出佛由地球向外看,先看日、月,還有其中的一些「天」界,稱為一小世界,1000個日、月及諸天,形成一個小千世界,此中有大約1000個太陽,他也看到這些千個日、月像「周羅」一樣的排列,周羅圓盤狀的碟子。佛又看到小千世界,也如周羅排列成「中千世界」,此中有100000個太陽,1000個中千世界亦呈周羅狀排列,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中約有1000000000個太陽,此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刹」,宇宙間有無數多的「佛刹」。就我們今日對宇宙的觀察(利用大型望遠鏡,分析光譜等方法)所了解,我們所在的本星係一般稱雲河),其形狀類似圓盤,厚度6000光年(約60000000000000000公裏),直徑10萬光年(約1000000000000000000公裏),太陽離盤心約三萬光年(偏北),此中約有1000億(即100000000000個)個太陽(即?星),而我們所了解,與我們有「因果」關聯的宇宙(即假設宇宙有起始、有壽命),其年齡約150億年(此中,地球年齡約46億年),因此,宇宙之直徑約有100000000000000000000公裏以上(有估計到103500公分以上!)而在宇宙中有很多的類似本星係存在,這些物質(星雲等)有些呈圖盤狀,有些呈螺旋狀。除了我們「大略知道」的宇宙外,與我們「無因果」關係的宇宙可能更大。

  比較佛經中本師佛用天眼所看到物質宇宙的情況與今日科學家所觀測推知的宇宙,最重要的相同處是有「周羅」狀的物質分布。佛也看出有各種世界,這些世界的結構類似今日所知星係的結構。若以109個星球為構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則此三千大千世界類似我們的本星係,而宇宙有無限多相似本星係的物質存在。

  由資料(四)可看出,佛經說宇宙中存在的東西很多,有日、月、山、海水、樹、烏……等,還有精神境界的各種「天」,生物有二足、四足、多足、各種不同形狀,有顏色、無顏色、有思想的、沒有思想的……!

  由資料(三)也看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經成住壞空,周而複始,科學家目前對我們這個宇宙形成的原因,大多認為是由一個密度、溫度很高(體積小到約lO公分,溫度達103度K)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許經過很長時間(目前尚不知)的擴張(目前已證實宇宙在膨脹之中)後,再度「縮收」成小體積、高溫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為烏有,然後再爆炸、擴張,產生物質宇宙,形成生命……如此周而複始。佛說的「同時」成立,和目前已證實宇宙是均勻與均向(uniform與isotropic)的性質,有相關之處。目前很多證據(例如測量遠處星球間的相對速度、測量微波背景輻射)顯示,我們的宇宙當初「爆炸」時是到處「同時」爆炸,不像一般有「中心點」的爆炸。也就是不論在宇宙任何地方觀察,星球間的相對速度都相等,也都是觀察到宇宙向外膨脹。由於目前科學對遙遠的星係尚無法很清楚的觀察,對物質宇宙的詳情亦尚不清楚,但初步的這些數據,似乎與佛教所觀察的宇宙很接近,這不是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所可比的。

 本師佛所觀察到其他星係有類似地球的生物(如大樹、鳥、水等),目前科學尚未證實,但遠紅外線測量的結果顯示,宇宙間有很多類似地球條件的行星存在,因此,就有可能有相同於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至於佛所說的那些「天」界則是精神界的眾生,我們人類是無法看得到的(除了極少數有超能力或修行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科學儀器目前也無法知道這些精神世界。佛教的宇宙中還有一些佛菩薩的「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藥師世界,這些淨土是佛菩薩的「心力」所成的精神世界(在名色層次上),提供給一些有緣的眾生居住。

  對於宇宙間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問題,蘇聯著名天文學家(1960年)BorisVorontsov Veliallno 宣布其發現(也許是一些科學現象統計推論):「在此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此種星球之數目不少於l億個之多」,一億個就是108個,而佛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估計有109個?星及行星,其上皆有生命,與此天文學家的估計也相吻合。蘇聯化學家NikolotElirov說:「各不同星球環境的居住者,各有其適應能力,其形態與構成各不相同,未必與我們人類的肉體為準。」這些說法與佛經的說法相當接近。

  佛經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起世經說:「……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者,統攝千梵自在王領,雲耳我能作、能化、能幻,雲我如父,於諸事中自作如是喬大語言……」,這個有能力很自大的梵王,就說他能作世間,能化世間,說他自己像「父」一樣!但實際他離佛的境界尚遠!
二、宇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先後)

  今日科學家尚不知宇宙間眾生的情況,當然亦談不上研究發生的程序問題,唯有進化論解釋地球上發現的口古生物的發生程序。佛教的論點與進化論亦相吻合,這點容有機會再說。佛教對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有如此說:

  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講「空」,但此「空」(如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並不是「虛空」,佛教的「空」是指「如來藏」或「自性」,是一種「絕對的境界」,而「虛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對境界,佛教認為世界、眾生皆源於宇宙之本體(即自性),虛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無明」(即微小的執著)然後就先有「虛空」(因分別而有),然後再生出結構簡單(也就是執著很小,業力很輕的)的無色界眾生,這些眾生沒有顏色或物質,隻有「意念」(也就是由「識」形成的生命),我們人類若禪定修得很好,到達「空定」,死後就可能生到這種天界。執著稍深一點就有色界眾生出現,這些眾生隻有色相,但沒有淫、食二欲,在人間修禪定到四禪天以下,死後會生到色界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天。執著、業力再大的眾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眾生有食欲、淫欲與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與他自在天),有物質界與神識合一的「人」與「畜生」,亦有很苦的「惡鬼」與「地獄」道眾生。這一些不同境界的眾生是因為「心的狀態不同」而產生的。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觀點來說眾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經就以較「實際」的觀點來說,如起世經:「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飛行自在,壽命久遠……,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從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自然化生」,這段說明福業盡的諸眾生會由較高的天界下生到較低的天界。當然也暗示著會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與人類的起源

  對於人類如何生起,大樓炭經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壞,更始成後,人皆在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壽甚久遠……,彼天人福德薄祿,命欲盡者,從阿衛貨樓天上,來下遊此間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地味之後,身即□堅……亡失光明神足不能複飛天上……」這段話說明人類最早是由飛行自在身體光明的天界眾生,因福報盡、業報重,貪食地味,因此身體變粗重,無法重回天上,就生在地球,但佛並沒有說明這些天人到地球後變成什麽模樣。當時天人們隻是變成合於地球生存條件的生物,後因地球生存條件不斷改變,天人們就製做複雜的「基因」(在生物的細胞內)來記錄其生存環境與生物體結構的關係,藉此記錄的資料,「神識」就製造出最適合其生存環境的生物體,經過漫長時間的改變而才有今日的人類。這種說詞與進化論的觀點是相同的(注:地球的年齡由科學方法估計約四十六億年,三十五億午前出現單細胞生物,十億年前開始出現有性生殖,七點五億年前有多細胞植物出現,較複雜的動物如蝦等出現時間約在三億年以前。約5000萬年前開始有靈長目動物,到2000萬年前出現猿類,而直立的猿人約出現在500萬年前,周口店的猿人出現在150萬年前.而10萬年前開始有農耕生活,約五萬年前才有今日的文明)

  對於地球當初的情況,起世經亦描述:「複次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說的「地肥」有點類似火山的岩漿,慢慢凝固後形成陸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說:「諸比丘複於此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漸漸澀惡,皮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複光明,亦不能飛行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沒滅……」。這段話敘說業報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覺(注:其感覺和我們不同),認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貪食著相就成為生物了。
伍、佛教的基本概念
(一)平等觀:

  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皆有不可分別的「自性」(或稱佛性),隻是因為自無始以來個人所作的業不同,心的狀態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現象,但眾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體性,皆可經由修道的方法而「返歸」到自性去,每個眾生皆可「見性成佛」,佛教不認為有一個至高無上而且是「唯一」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隻是宇宙中無數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誤會釋迦牟尼佛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以為他說他自己是唯一無二的教主,那就錯了!丁.唯我獨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世間之一切,其至高無上者隻是真心而已。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教主,隻是因為他把佛法傳給我們,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無上」者,也不是「無所不能」者。這種平等觀念與一般宗教的觀念不相同。佛教的平等觀念不但用於人之間,且用於所有有情眾生,包括人、畜、鬼、天……之間,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無法作到平等無分別,那是無法開悟見性的。這種平等的觀念更引申為「諸法平等」,一切森羅萬相看起來參差不齊,而實際皆源於平等不二的體性。要注意的是這種眾生平等、諸法平等是指在本體上說的,在眾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會平等的,諸眾生因業力之不同,而果報不同,在相位或眾生位上看是眾生不平等,諸相不平等,由於眾生不了知體相不二,才會有這種不平等的感覺,對悟者而言,是眾生平等,諸法平等。
(二)無常觀:

  佛教的無常觀是源於其對世間諸現象的觀察所得,世間之一切現象,小到人的心念,過去、現在、未來一閃即逝,人的心念變化是快速無常,再看人的一生曆程,由出生、成長、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與內心都在不斷變化,迅速無常,轉眼成空。其他如花開花謝,人世的蒼海桑田,那一件事能永久不變,這種對人生諸現象的一無常感覺,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覺,原因是世間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權勢、愛情、親情之中,而且年青體壯,並沒有感覺到這些無常的變化,大多數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拚」到底是為什麽?但也有人察覺到生命無常短暫,於是就來個「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淒然淚下」,一副悲傷可憐之相,這些想法與做法就是一般所謂「悲觀的的人生觀」,也有人認為自己努力為子孫(也有人宣稱自己的作為是為人類)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有「現在」也有「前途」,生命應該是「樂觀」的。但佛教的觀察更為深入,佛教告訴我們,不論「悲」或「樂」,但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這些悲樂無常的現象。要開放自己的心,離開這些無常現象的束縛。由於這「無常」的結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諸相發生,於是佛教觀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說「四大苦空」、「世間無常」,要人「放下」,於是佛教被認為是「消極悲觀」的宗教,其實這是一般人的誤解,世間無常是佛教觀察到的「事實」,人生八苦與四大苦空亦皆理智觀察的事實,與積極、消極、樂觀、悲觀全無關係,對這種無常的現象抱持如何的看法與做法才會有樂觀悲觀等的問題。佛教要我們以理智認清這些苦空無常的現象是「事實」,但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結果,當你經過一番修行後得開悟解脫,你就發現這世間森羅萬相隻是一些「相」,既是相當然會變化不定,但「體性」沒有變,你可以「證悟」到自己的體性不變,也可以「證悟」到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則世間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無礙,不被無常引起的相所苦惱,那?有什麽生老病死,那?有什麽花開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變什麽老身清楚得很。佛教告訴我們,不但人生現象無常,宇宙諸相也是無常的,天文學上所發現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發現的有1054年的中國超新星,1572年泰穀超新星,1604年,1987年均有發現)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結果,也就是說星球的現象也是無常的,太陽不是永遠是那樣,這是大家所知道的。
(三)輪回觀:

  佛教的輪回觀認為有情眾生概略可分為六道,所以有不同狀況的六道眾生是因為心的狀況不同之故,心的狀況都是眾生自己的做為(包括身體的行為,嘴巴的言說與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條件適合某一道,自然就會出生到該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狀態也不一樣,有高下之分,有情眾生就在各道之間進進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夢一樣。有關輪回轉世的報導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現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時,然後再往前生去找。這種叫「前世催眠法」,聽說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會經曆一段「光明期」,有人見白光,亦有人見紅光或金光等,經曆「光明期」後,被催者才能被引導到前世中,說出他的身世,據說用這種方法有人說出前世後,再去查證,發現確有其事,但大多是「無法查證」,我相信這是人自己業障太深,催眠後現出各種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的前世並不難,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後,就一切清楚了。對於輪回轉世之問題,目前國外已有很多人在從事研究,相信快會清楚而確信是真實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許與前世(也許很多世)有關,那就是一些奇怪的夢,我們有時會做一些很特殊的夢,好像連續好多次夢到去一個地方,覺得那麽熟悉,但這一生卻沒有去過,相信很多人做過這一類的夢。佛教認為夢有些與潛意識有關,而潛意識就記錄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觀:

  慈是給樂、悲是拔苦,佛教給樂技苦的對象不隻是人類,亦包含人以外的生命,如貓、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為。佛教的慈悲是對所有眾生皆無分別的大愛,不求回報,沒有任何條件。主要原因是佛教認為所有眾生皆源於法性,所有眾生皆有無法分別的自性,這種「一體感」形成佛教「同體大悲」的觀念,認為「眾生病亦是我病」。此外由於輪回觀的關係,眾生從無始以來,都經曆無限多次的輪回轉世,由於次數太多,眾生之相互間都有過親密的關係(也許你家養的狗在10世以前是你親愛的太太呢!),而且眾生生命之得以維持,在今生也是很多其他眾生所給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眾生的肉),你的一切都與其他眾生有關,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隻是眾生因心有障礙(佛教稱「業障」)以致無法得知過去生的事情,也因此無法了知眾生間親密相依的關係,基於這種眾生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親密相依之關係,佛教講「無緣大慈」,也就是不論眾生與你今生是否有緣,是否今生與你有關係,但你對他的慈悲是一樣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礎,也是成佛的根基。世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有限製的(例如男女之愛),皆有「所得」、「欲得」、「取、有」等,這與慈悲還有相當距離,但不可否認沒有愛心也就沒有慈悲。把愛心有限製、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心」那要「開悟」後才會生出來的,佛教之所以不「殺生」主要原因是慈悲心之故。「殺生」是「故意」去殺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殺害生命才算,不如或無心的傷害不算殺生,植物在佛教認為是不具「生命」,目前有人實驗說植物會有喜怒的感覺,但也許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靈所致,科學並無法證明植物那些有「覺知」的現象來自何處。佛教徒不論吃植物或動物,都要傷害到很多無辜的生命,那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應該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貪圖口味,與一些不該吃的去吃,或大言不慚認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給人吃的」,這就是佛教在慈悲觀之下對吃食的觀念。基督教的博愛似乎隻對人類,與慈悲在層次上還有相當距離。它以人為本,把人自己視為至高無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製的生活(但不是反對生存),一就是要人盡量減少自己消費,減少殺生的機會(不論你吃素、吃葷、殺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許多蟲!),物質生活簡單化既可節省開支、減低垃圾、減少能源消耗,應該是今日人類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法門。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要返回自性領域,要「見性成佛」,要入解脫門,開悟見性,得到大能力後再重返世間(或稱出菩提路),修成各種報身、化身,甚至建立報土、化土以普度世間眾生,這種由凡夫經修行開悟後再返回世間度生的過程一般要相當長久,也要有高明的師父指導才較可行。

  佛教徒修行的程序可分為學、修、悟、行、得五個階段,經此五個階段才有可能達福慧兩足尊的佛果。學佛是初步,以信為最重要,最初的發心要正確,若發心不正,為貪圖神通等,則很有可能落入魔道或外道,若發心隻為自行解脫,則其最後結果隻是修成一個有慧無福的羅漢而已。唯有發菩提心,為廣大眾生的苦難而修行才有可能成大菩薩或佛,如地藏菩薩當初就發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終於成為名號響亮的大菩薩。學佛初步是看佛書、看資料,了解佛學的內容,以增加信心,當然有很多學佛的人,開始由於某種「神秘經驗」而信佛的,但這要有好的機緣。最好是開始有高明的師父或大善知識,能依個人的根器授與最適當的方法,然後依法修行,修行中也許會因為個人的業障(即潛意識問題)或過去因果所致而出現各種障礙,這時就有賴師父的化解開導,否則會有困難。高明的師父還會協助弟子加速消除潛意識障礙,以減短修行的時間。當業障與內心各種認定(佛家稱執著或各種相)完全破除後修行者就會「開悟」,一旦開悟就如人大夢清醒,一切了然清楚,這時就「轉識成智」,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達「十方圓明」的妙境,得一智慧,了知「諸法唯」的心的真義,也知什麽叫「色空不異」,這不是我們凡夫由字麵上的意義可以知道的。當你開悟後,你就可擺脫三界的束縛,可得大自在,永不輪回,這時有渡生大願的菩薩行者並不住於此境界,還要繼續修出世間的方法以修成有大能的報身或化身,來渡迷界的眾生,解除眾生的痛苦,這是悟後的行道期,這段時間也許曆千百萬億年也說不定,這期間還是有各種考驗存在,菩薩行者必須有極大的渡生願力與不移的定力才能達成福慧具足的佛果,這是所謂的「得」,其實並沒有什麽可得,佛果現成,得而無得名為得。開悟後若願力定力不堅亦有落入魔道的可能。故有師父長期的引導最為重要。師父就像時空無盡的海中的明燈,在長年無盡期的行道途中,這個明燈是很重要的。

  佛性是眾生本有的,無須修無須證,但為什麽本師佛要用那麽多時間,開示那麽多方法,苦口婆心希望眾生能入佛知見,眾生的問題到底在那裏?這是「眾生的秘密」,唯佛能知,我個人修為有限,隻能就個人所知表達一些淺薄的看法而已。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眾生無限長久以來存在內心深處的一些「認定」、「執著」,一些根深蒂固的相在作祟,這些佛家稱為「業障」,也就是心中的垃圾,垃圾不清,那有乾淨的「心地」,這些業障隨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輪回轉世,於是各種認定不斷增多,障上加障,更加深厚堅固,雖有人苦口婆心告訴他你「自心是佛」,但他堅執自己的認定,決不認同,就是表麵相信(也就是意識上認同),但其內心潛意識還是不相信,人若能立刻放下內心的認定,當下信受自心是佛,那就當下開悟,這話很多人在說,也很多人想要立刻開悟,但做起來可不容易,大概要像六祖慧能大師才能有這種根器。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依法修行、掃除垃圾吧。

  學佛修行既是要拋開心中的認定,就要「製心」「修心」,那一定要了解心的作用,了解問題在那?,否則盲修瞎練,害人害己。就讓我們由科學與佛學上先來看他們對心是怎麽說的。我們通常講心是指我們經常用以認知事物的心。科學上認知的過程有賴於感官、神經與大腦,以耳朵的聽覺為例,耳朵是個聲音的偵測器,其結構是屬於物理的範疇,它有很多極為精巧的細弦結構,可以響應聲音中各種不同的頻率,並產生信號,經過傳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接受刺激就產生聽覺,科學上目前所知就如此簡單而已。但「誰」在判別聲音的大小與意義,科學家也有兩派不同的說詞,其一是完全機械論者,他們認為聲音的意義與大小隻是大腦中分子排列不同而已,另一派學者認為腦中有「非物質」的柬西在判別聲音訊號的意義,但目前因無法觀測到此「非物質」的東西,故亦無證據。其他各種認知如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知覺的情況也大概是如此,科學上並不很清楚。對於夢,科學家目前不知如何解釋,隻知道也許和潛意識有關,二十世紀有「改夢學」(Lu-cid dreaming)出現,心理學家發現,先了解人的夢境,再設法改變他的夢境,這樣可用以治療某些心理疾病,他們也逐漸了解:潛意識與夢有關及潛意識在不如不覺中會影響個人的行為。科學上目前還是不能解釋一些已知的「超心理」現象,如氣功、靈魂、超能力等現象,這些問題,佛家早就完全清楚,讓我們看看佛家是怎麽說的。

  佛教認為人的結構有三部份,也就是肉身、氣身與精神身三者,肉身與物理、生物現象有關,氣身就是氣脈,氣功的來源,而精神身與八識有關,此三者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份出問題人就會生病。人的感覺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大腦六種肉體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識」,稱為六識,在眼有眼識,……在大腦有意識,在空間上,根與識是一起的,傳導神經屬意識範籌,這些識主司見、聞、嗅、嚐、觸與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識(即意識)最重要,它綜合判別各識過來的意義,再采用第七識與第八識的參考資料後,最後才經由意根下令給其他五根作反應的動作。例如:眼識傳來一個紅色的圓型東西,而耳識同時傳來尖銳的斷續聲音,意識就判斯這是警示燈。但意識怎麽會有警示燈這個名詞,原來在第六識的記錄上(佛家稱此為名色)早就有了,而這些名色是複雜的小念頭所組成的,這些小念頭(佛家稱為業識種子)是存在倉庫中,這個倉庫佛家稱為第八識或阿賴耶識,而把倉庫中的小業識種子取出變成大的名色念頭是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又稱未那識。佛家認為人的各種活動皆會有記錄,這些記錄變成業識種子存在第八識中,肉體死亡時,這些記錄隨著神識(包括所有八個識)輪回轉世而不滅亡,神識會隨著其自身條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應的去處(也許是豬胎也說不定),這種自然的動力亦類似一種力量,稱為業力。佛家是以八個識來說明所有有情眾生之一切現象,前六識配合肉體之六根以從事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為和外界溝通之工具。而第七識是「動」的主宰,是「生」的意誌表現,沒有動念就沒有生命。它控製人的體溫、心跳、呼吸等(經由意根),而第八識職司儲存,因此才有因果、業障,才會有森羅萬相的顯現,唯識論所謂「萬法唯識」,此識即指第八識而言。佛家這種說詞可以清楚解釋所有常用的見聞覺知的問題,亦可解釋夢、潛意識及各種「神秘經驗」之問題。它也對命運的問題也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佛教不承認「宿命論」,佛家認為一件事的發生(稱為果報)是由因、緣與行三者而一成,因就是過去所造的業因,是儲存在第八識中的柬西,緣是些外來的助力,而最要緊的是行,這是自己意識的決定。除了有極大不易改變的業因外,並沒有不變的「宿命」存在,不易改變隻是不易,但並非「不能」改變,有些人被算命先生認定必死,但當事人經長期念佛、念經改變潛意識狀態,再佐以布施行善等助行,命也就有改變的可能。

  有了以上這些了解,我們就知道,日常的心識活動(佛家稱為「意識心」)是受到潛意識(即第七與第八識)所左右,我們之一切認知、判斷皆與第八識中的記錄有關,我們所以無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這些根深蒂固的業障所致,也就是說我們是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真心被業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擺脫這些過去的陰影、認定,使能自由運用自心,能得大自在,這就是修行方法選擇上要考量的。以上這些說明是由眾生的「有相」這邊開始,其實這些「有相」的根、識與塵等皆源於無相、不可分別的「自性」,因為有無明(即細微的昏,細微的動的意誌)而才有這些「相」出現,修行要由外往內逐漸破除各種認定與執著,直到黑洞」狀態(即無始無明,無明窠窟,百尺竿頭)出現,再破此無始無明(百尺幹頭「更進一步」)而後才可見性,達「十方圓明」,「轉識成智」的境界,這境界是不可言說,是言語道斷,隻可「見」、可「悟」,到此時你就親證「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時的心已不再是過去的意識心,它是真心,又稱妙觀察智或□摩羅識,它是世尊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此心是「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萬法,妙用無窮。說到開悟,有人說有大悟小悟之分,開悟後遠要起修以破除無明習氣,其實這種說法有問題,開悟就已破各種無明,已轉識成智,已業障完全消失,悟後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電腦做比喻,開悟就像找到遺失的電腦,電腦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種程式在其中,故說開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種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錯,但你還要知道怎麽去用這些能力,這是悟後起修的意義,決不是開悟有「層次」之分。

  以上講了許多有關修行的「原理」,我們再看實際修行有關的問題,這方麵我自己實在不敢賣弄,因為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非有實際修行經驗是不能講清楚的,且我個人修的實在不怎麽樣,又非高僧大德,因此,在此隻能就自己知道的一點東西提供初學者做參考。學佛的最終境地是「見體」,「知用」,此二者需要清淨的心與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業障(潛意識障礙)與修習定力是學佛的根基,這兩件事做得紮實,修行就容易多了,平時也要安份守己(佛家稱守戒律),做為助行,以免再造業障,這些功夫做穩了,進一步修行,或修觀想,或參話頭等就看個人根器而定,我個人不敢提供什麽建議。在開始修行以念佛、念經、念咒或修止觀較佳,這些方法都可以消除潛意識的障礙,可使內心逐漸清淨,在初步的修行中,不論念佛、持咒、止觀等皆要放下一切雜務,專心去修,最好每天有一定時間去做,當然,若俗務太多,有空就修也無妨,開始時也許妄念很多,但原則是「勿隨勿製」,妄念上來不要理它,也不要存心去製止它起來,妄念是來自潛意識,你製止它則是妄上加妄,你隻管念你的佛、咒就好,修行中若身體上起些變化,例如會有無法製止的跳動等,這些是氣脈的問題,不要害怕。若精神上有些現象出現,例如看到什麽,聽到什麽也一切不理,你照修你的,要切記「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要知道「凡所有相皆虛妄」,不要害怕也不要歡喜,你依舊是你,那些現象是妄心所起。當然,也許有些情況是外來的幹擾(佛家稱魔障),那要請師父或善知識幫忙處理,各位不用害怕,障礙的現象不是每個人會發生(尤其初學者),而且就是有,也大多是自己潛意識所現的幻相,就如作夢一樣,沒什麽好怕的。

  較為深入的修行,最好有師父指導,例如禪宗的喝罵棒打,主要就是讓學者突然斷掉意識心而使其心瞬間進入「不思善不思惡」的無始無明狀態,此時,根器好的,師父突然問自性在那,他就有開悟的可能,禪宗的大師們都是根器極佳,這方法直接了當,可以頓悟,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常用的是由外往內逐步破除障礙,由根塵開始然後回歸到第六識,再到第七識,到第八識,最後破無明而見性開悟。新竹明星精舍良智上師所用的「五蘊歸空」法就很快可深入,相當高明。我個人較喜歡觀世音菩薩因地修行所用的「耳根圓通」法門,由音塵入耳根開始,逐漸使耳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逐步清淨,最後入黑洞達十方圓明之境。

  在「起用」渡生上,主要賴於修觀想。也就是做外修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有「如幻三昧」法等,修「如幻三昧」是修假觀,可得大神通力(就像會變魔術一樣),可用以濟渡三界內的眾生,這是行菩薩道最重要的法門,修如幻三昧的行者不一定要開悟,可以由接近真心的情況下起心觀想(密宗叫「本不生地」),當然如幻三昧中的相也是源於自性,不要執著是真,但也不要懷疑是假,要知道體用不二,色空不異呀,否則修觀不會成功。當然,開悟的人可進一步修「中觀」,由自性起用,其能力及使用範圍就比如幻三昧更廣大,這些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師父教導,很少能自己修習的。

 另外有一種可自行修習而且效果也很好的就是淨土法門,可以修西方淨土(即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或東方淨土(即藥師佛的淨琉璃光世界),這些淨土都有很好的修行條件(環境很好),皆有高明的師父在傳法,人死亡後若能往生到這些淨土,你就可以不怕再輪回(佛家稱永不退轉),一直修到開悟成佛。修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厭離我們這個多苦的世界,要很喜歡淨土世界,而內心要常求阿彌陀佛(或藥師佛)慈悲攝受,一定要有強烈的願望要到淨土,否則,若念佛有口無心,心中沒有佛,那要到淨土談何容易,要往生淨土,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修,要老實念佛,最好能修成「正定聚」(即一定可生淨土開悟成佛),若是要在臨終時碰運氣,例如死亡時要能沒有大病、能正定念佛、或者能遇大善知識或高僧大德開示超度,這種臨終賭運氣太危險了,要知道中陰所現狀況是很難控製的。以下我摘錄蓮花生大士的開示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給各位做參考,作為這一段話的結尾。南無觀音菩薩。
(一)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初入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俱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二)蓮花生大士對藏王大妃即身取證要法之開示:

 「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找選擇金剛喇嘛,以為依止。虔誦四皈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基。修深般若波羅密,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不隨不製,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性。」
陸、修行有關的問題

 修行有關的問題很多,如戒律問題等,我個人非高僧大德,實不多言,僅就所知,提出一些看法。很多人以為學佛就要遠離人群,不近女色,拋家棄子,不要財富,這些觀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學佛,其實不是那樣。對於初學者,如明星精舍的良智上師所說,隻要守道德法律到七成就可以了,也可以說一般人都可以學佛,也不須要有什麽特殊的限製。佛法不離世法,人都不學佛,那佛法有何用。當然進一步修行,或自願修戒律的(如僧尼等)人,可修五戒、菩薩戒、比丘戒等,這些戒對今天工商杜會的凡夫俗子,可能記不住,也不易修成,隻要原則上不貪、不鎮、不癡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當層次後,也許會發大悲心,他就會自行修殺戒等,再高層次的修行者持「菩提心戒」,那都是發自內心,而非條文式的戒條而已。

 對初學者而言,吃葷吃素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存心」去殺害生命,「存心」去殺就是殺生,無心那是可以原諒的,我們每天在無心中就不知傷害多少螞蟻或微生物。吃素的人,一顆植物被砍下來,也有很多動物會死亡。當然,基本上能惜福、減少開支浪費,也無形中減少殺生的機會。吃素若非發自慈悲心而隻為健康或表示「高人一等」,那是不對的。我們為生存而吃眾生肉時,要如良智上師所說,要存「抱歉的心」,不能存自大之心,存「它們本來就是該被我們吃的!」。佛教徒對財物問題的看法,也一定要不離佛法的原則,就是要做到不貪。要如良智上師所開示的,「要有貢獻,才能有報酬」,此所謂貢獻,包括勞力與心力,凡對眾生有益,能提供眾生生存必須或提升眾生生活品質之行為皆可說有「貢獻」,皆可取得適當的報酬。以股票為例,若長期投資,為社會眾生造財,那你獲取報酬是對的,若存心短線操作,並非對眾生製造財物,而隻是把錢由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僅製造貪念,那是不可以的。你沒有為社會造財或提升社會之品質,就不能有報酬。

 另外一點要談的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對其他宗教要持著怎樣的看法與做法才較正確?各種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信仰與修行的方法,隻是層次上不同而已(此處的宗教不包括政府所明令禁止的各種騙人的邪教),一般好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也合乎佛教的人天善法,因此,我們不要隨便排斥或謾罵他們。至於鬼神方麵,各道的鬼神也有很多是在渡生行善的,也有在精進修行的,也不要沒有弄清楚就胡亂加以攻擊,要知道做事若不明因果,不但好事不成,有時反而害人害己,不可不小心。佛教徒要有慈悲心,不但對人,也要對畜生、對鬼神心存慈悲,世間一切事要以能「圓滿」為原則。當然,一個佛教徒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什麽是自己要誠心供養的,千萬不要隨便去與自己不明白的鬼神打交道,去貪求不該有的東西,那會有麻煩的,要知道,鬼神有慎恨心,你求東西也要對他有所回報,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不像佛菩薩,完全沒有慎恨心,隻有大慈悲心,你有求就有應,決不會有得罪的可能。不要隨便去求不如的鬼神找其為你解決問題,但也不要隨便去破壞其他鬼神渡生的事,以免「斷絕他人生計」,我們勸人信佛是好事,但一定要看機緣,看時間、地點,看該人的根器而定,不要到處賣弄,引起他人反彈反而不好。

  最後一點談一些有關佛菩薩聖像供養的問題,對佛菩薩聖像要誠心供養,我們供養佛菩薩與佛教的大護法,主要是尊敬其高貴的德行與其普度眾生的恩澤,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大多長時間以來就在各界普度眾生,有些佛菩薩你也許現在並不認識,但在你無始以來輪回轉世的漫長時間中,很難說你不受其恩澤被佑的,進一步說,你與眾生是關係密切而不可分的(詳細見「慈悲觀」),佛菩薩度眾生就是度你,給眾生恩惠就是給你恩惠,在尊敬與報恩的立場來說,禮敬供養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是應該的。供養的方式以香料、香花、素果為佳,要以發自內心的虔誠來禮敬供養,不要害怕供養方式對不對,或者害怕「不對會受罰」,一切隻要心誠即可,千萬不要勉強做表麵工作,要知道你內心的念頭,諸佛菩薩及大護法們是了然清楚的。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