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什麽是悟道?

(2006-12-16 14:13:56) 下一個



巴格萬

譯者注:巴格萬是生活在印度的一位靈性大師。)在不同場合下給悟道下過不同的定義。對一位腦神經學家來說悟道是後腦某些部位的關閉。對一位生物學家來說悟道是感官的敏銳化。對一位心理學家來說悟道是小我的消失。對一位哲學家來說它是成為生活的見證。對一位求道者來說悟道是向生活敞開自己的心靈,開發愛的能力。

            當問及愛是什麽的時候,巴格萬說他隻能告訴你愛不是什麽。愛不是占有另外一個人。愛不是建立在需要、執著、或者害怕失去什麽的基礎上。愛不是去控製另外一個人生活的理由。他強調說大多數人所謂的愛並不是愛。要想體驗愛,你的大腦需要改變。隻有那時你才能體驗到佛陀或者基督的愛。無論多少靈修或者心理努力都做不到這一點。

            他強調悟道就是獨立存在感的消失,固定身份的消失。一旦你悟道之後,隻有他人才存在。你體驗到與萬物的合一,最終體驗到與天的合一。你體驗到作為人的美妙,體驗到什麽是給予和接受愛。

            在這個悟一的境界中有喜悅。隻要小我還存在,他可以體驗快感,但是體驗不到喜悅。當境遇順利時你感到快樂;當境遇不順時你感到痛苦。這與物我合一的純粹存在所體驗的無故的愛有著天壤之別。

            巴格萬說除了悟道之外最好的處境就是知道自己沒有開悟。這不是在玩弄辭藻。他肯定說:“當你沒有開悟的時候不要假裝你已經開悟了。”我們中的許多修行者給自己帶上了一個也許比任何頭腦的黑暗表現都更難以打破的靈性麵具。

            開悟的主要障礙不是我們給自己製造了什麽自我角色,不管它是粗糙的還是精致的,是世俗的還是靈性的,而是我們對這些角色的執著心。我們假設通往開悟的過程是直線式的,我們會變成越來越好的人,直到某一天我們衝過終點線到達目的地。

            也許一個頭腦中沒有什麽概念的簡單人比一個修行多年攜帶各種關於開悟的概念和期望的人更容易開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越是執著於某一個靈性角色或者靈性自我,我們離開悟道就越遠。頭腦樂於製造悟道的假象,這樣它就可以繼續玩比較和審判的遊戲,隻不過更有欺騙性。

            做好人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存,隻要我們同時否認壞的一麵。隻要我們能夠繼續因為自己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審判自己或者別人,我們就認為屬靈是好事。我們把透過大腦傳出的靈性光芒包裝在宗教裏,窒息在道德裏,歪曲在自以為是裏,最後葬送在屬靈的小我裏。

            我並沒有說追求善德和仁愛是不好的。宗教有其存在的理由,許多人通過修行或者心理治療提高甚至改變了他們的自我。作為一位靈性老師和心理治療師,我知道靜心、調息、心理整合、理療等技術的力量,它們對治療過去的創傷和改善人格的缺陷都有效果。

            如果改良頭腦是我們的目的,那麽我們就必須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做一切努力。但是如果我們的目的是開悟,我們就不能通過在自身上培養開悟的特征來到達目的地。我們需要理解頭腦的本質。

            在合一大學開的課程中,頭幾天的內容是認識頭腦這座監獄。目的不是要改變頭腦,因為你改變不了它。你隻是在觀察你頭腦的真相,觀察頭腦裏麵的情緒、習慣模式、各種假設和創傷、條件作用、我們為了生存而戴上的各種麵具。當你觀察的時候,你就在拆掉自己的社會麵具和靈性麵具,你開始明白頭腦的本質。

            你開始明白開悟就是你與頭腦分離。

            我們要清楚開悟不代表改變頭腦的內容或者擺脫頭腦。與頭腦分離意味著你認識到頭腦的本來麵目,這樣它就不再有權力為你做主。我們不是要變成沒有頭腦,而是要變成佛教徒所說的“處處留心”,覺知現實。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就是頭腦,但我們不是頭腦。頭腦可以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開悟也不是象某些人想象的那樣要逃避頭腦,而是要從頭腦裏分離出來。當你開悟之後,你發現頭腦不再控製你,當你不需要頭腦的時候你可以與它分離。當需要用頭腦時,意識可以比從前更加敏銳、更加清晰、更加靈活地使用頭腦。

            與頭腦分離就是失去固定的、單獨的、連續的、我們稱之為“我”的自我意識。

            開悟就是覺悟到不存在需要開悟的自我。我們不能改變頭腦的本質。頭腦就是頭腦,但是開悟之後我們與頭腦之間的關係改變了。我們不再受到頭腦裏的內容和條件作用的奴役。思想照樣來往,情緒照樣沉浮,但是我們覺悟到它們不再是“我”的思想和情緒。在這個覺悟中我們體驗到自由。

            巴哥萬講到個人的頭腦並不存在。是的,我們有單個的意念,但它們隻是他稱之為遠古頭腦的一個輻射,這就是自從一萬兩千年前現有文明發端的時候就開始存在的人類集體思維場。我們的所有恐懼、不適應、混亂、痛苦、色欲、嗜好、不安全感、貪婪、仇恨、憤怒、嫉妒、審判等等都存在於這個思維場中。另外我們的許多善意、美麗、快感、幸福、勇氣也屬於這個思維場。

            我們的大腦可以被想象為一台收音機,它根據我們當時的心態、健康狀態、物理環境、星象等因素隨意地接收到一些信號。我們過去的個人創傷或者條件作用同樣也影響我們接收到的頻率。

            但是我們的思想不屬於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的大腦結構是傾向分離的,我們就會接收到這些思想、感情、印象,好象它們屬於自己。因此把我們與他人更加有效地分開,我們覺得別人或者比自己好,或者比自己差,或者與自己有所不同。

            我們看一場電影的時候很快就迷失在幻覺裏以為它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電影放慢成單格放映,我們就會意識到這隻是一場電影。五官以同樣的方式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之中。

            開悟調整五官的性能,使得我們意識到那個固定連續的自我感是一種由大腦神經網絡製造的幻覺。不同的人格在輪番出現,但是不存在一個從生到死一成不變的小我。意識時時刻刻從你的肉體中流過,但是同一個意識也從所有造物中流過。

            當小我不存在的時候就沒有渴望或者執著。執著是建立在單獨存在或者自大的基礎上,你不斷地渴望你沒有的東西,或者擁有你不想要的東西。當分離的小我消失之後,執著和渴望也隨之消失。當執著和渴望消失之後,苦難也就消失了。

            我們不是在談論生理痛苦或者心理痛苦,而是在談論存在性苦難。存在性苦難就是持續不斷地要得到當下情景之外的情景的渴望。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我們的痛苦,而是我們對這個痛苦的抗拒。逃避苦難的行為本身就是製造苦難的根源!

            開悟意味著每時每刻毫無抗拒、不加改變地體驗你所在的當下。一旦你願意完全地去體驗當下的現實,你就不再與現實分離。你直接體驗到每一刻的真理,你從頭腦的幹擾和條件作用中解脫出來。你體驗到純粹存在的無故之樂!

            你仍然擁有舊習慣、記憶、人格等因素留下的神經通道,但是你不再是固定不變的人了。自我變成多孔的,永恒的變化在每一刻都可能吹進新鮮的空氣。你不再是一個固定的“人”而是一群“人格”不斷地在你的覺知中出沒。你甚至不是一個與你自己分開的觀看事物變化的旁觀者。你就是變化本身。

            你可能仍然有好惡,情緒仍然出現,但是它沒有遺留物,它們來了之後就會很快離開,就象一個嬰兒剛才還在大哭,現在已經在驚奇地注視著一隻小毛蟲了。仍然會有情緒習慣在你身體上留下烙印,但是這些烙印也會逐漸消失。

            開悟之後的另外一個覺悟就是你的身體不屬於你。身體的大多數功能都是自動的,但是你意識到那些你以為是受你控製的功能其實也不受你控製。在開悟體驗中,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曆,就是自己的身體不受意誌控製地自發做出各種動作,或哭或笑。它也可能變得一動不動,你意識到除非它自己要動,否則你無法讓它移動。

            你和自己身體的關係也變了。你不再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它變成宇宙意識所使用的一件美妙工具。你明白自己擁有這樣一個可愛的、活著的身體作為在世上表達宇宙意識的一條途徑是多麽大的恩典。每一次味覺、嗅覺、聽覺、 視覺、觸覺的感受都是美妙的,都象頭一次的感受那麽新鮮。每個念頭同樣也帶著內在的、來自當下的新鮮感,禪宗把這種體驗稱之為“初學者的頭腦”!

            悟道從觀察所有這些事情的能力開始。當你進入更深的合一境界與悟神境界的時候,你發現你已經與萬有合為一體,你的身體確實包括所有的造物。最終你發現你與造物主也合二為一了。

 

            總的來說,巴格萬大師教導我們:

1.            人類隻有一個頭腦,就是遠古頭腦。它受到分離意識與二元意識的支配。

2.            你的頭腦不是你的,而是這個遠古頭腦的延伸。

3.            你的思想同樣不是你的,而是從與這個遠古頭腦相關的思維場中下載而來的。

4.            分離的自我感(小我)來自人的大腦神經生理結構。

5.            這個小我,由於體驗到分離,於是生出各種渴望、厭惡、比較、審判,這些是苦難的核心。

6.            當小我消失後,苦難也終止了。當包括渴望開悟在內的各種渴望消退時你就開悟了。

7.            能量傳遞引起一種神經生理變化過程,最終會導致那個分離的、固定的自我感的消失。

8.            當固定的自我感消失後,你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不同人格不斷出沒、此起彼伏的過程。

9.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當小我消失後,你對身體的所有權也消失了,你感覺到身體是宇宙意識的一個工具。最終所有的造物都成為你的身體。

10.        基於二元意識的頭腦不可能開悟。

11.        小我是一個幻覺,所以小我不可能開悟。小我隻是一個概念。

12.        開悟就是意識到那個追求開悟的自我(小我)根本就不存在!    
 

 

作者:Kiara Windrider



--------------------



快樂的真諦 


       點擊: 107次      發表時間: 2006-8-26    
 
下文摘錄自2000年1月31日葛印卡老師在達渥斯舉行的全球經濟會議上的演說

這就是一切了嗎?—快樂的真諦。

每一位來參加本次會議的來賓,都是我們星球上獨特族群的一員,通常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權勢、最有成就的人。大家公認能受邀參加世界經濟會議的每一位來賓,都是同業中的佼佼者。然而當一個人擁有所想要的財富、權勢、和地位時,是否就必然會快樂呢?這些成就和自滿就是一切了嗎?或是仍有可能達到更高程度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它轉眼即逝,此刻存在的,下一刻便消失無蹤了。當你的事業、銀行的帳戶、家人一切都順利時,是很快樂的。但是當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當完全超乎掌控的事情發生並擾亂了你的快樂和和諧時又怎麽樣了呢?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權勢和地位如何,都會遭遇到超乎掌控的環境,和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可能是發現自己得了絕症、可能是親密心愛的人病了或死了、也可能是婚姻破裂或發現另一半欺騙了你、事業成功的人可能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公司被合並導致你失業了、政治選戰輸了、別人升遷到你想要的位置、小孩離家出走或是叛逆到反對你所珍惜的一切價值觀。不論你有多少的財富、地位和權勢,這些不想要的事情、不想要的失敗總會產生極大的痛苦。

問題來了:該如何應付這些破壞美滿生活的不快樂時刻呢?即使是在最令人陶醉的生活中,不快樂的時刻仍是會到來。當你經曆痛苦時,是以平衡和平等心來應對呢?或是習慣性地以嗔恨心反應?貪求你的快樂重現嗎?若你耽溺於快樂和順心,一旦事情不如意時,痛苦會變得更為錐心刺骨。事實上,它們變得如此難以忍受,以致使我們訴諸酒精來對付這些失望和抑鬱的處境,甚且吞食安眠藥以便獲得生活中所需的休息。而在這同時,我們卻告訴外麵的世界:因為我們的財富、權勢和地位,而過得異常快樂。

我來自一個經商的家庭,所以年紀很輕時就已經是一個企業家和商人。我建造了蔗糖廠、紡織廠、和地毯廠,設立了進出口公司,並在全世界分設辦事處。在整個過程中,我賺了很多錢。然而,我也曆曆在目地記得,在那些年裏,對在事業上和私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我所產生的反應———每天晚上,如果在白天裏搞砸了一樁商業交易,我會清醒地躺在床上好幾個小時思索著:到底哪裏弄錯了?下次又該怎麽做?反之,若當天做成了一筆非常成功的交易,我還是會清醒的躺在床上,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雖然我嚐到了成功的滋味,但心中卻沒有快樂和安詳。我發現安詳與快樂是緊密相連的,雖然我的錢財和地位居於社會中的翹楚,但卻常常無法擁有安詳和快樂。

有首我很喜歡且和今天主題有關的詩:

當生命流過
像一首甜美的歌曲
快樂是輕而易舉的

最難的是
當事情一敗塗地時
仍能流露出笑容

不論我們的錢財、權勢和特權是多是少,如何應付灰頭土臉的時刻才是「快樂的真諦」的主要因素。

每個人都想要過快樂的生活,這是基本的人類需求,因此你必須去體驗真正的快樂。藉由擁有錢財、權勢、和耽溺於感官享受的所謂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這類的快樂非常脆弱、不穩當,而且短暫。為了獲得真正的快樂,為了永久穩當的快樂,你必須深入自己並去除積藏在心靈深處的所有不快樂。隻要在心靈深處仍留有痛苦,那麽想要在心靈表層感受到快樂的企圖,都將隻是白費力氣。

這些積留在心靈深處的不快樂,隻要你繼續產生負麵情緒像:憤怒、仇恨、惡意、和敵意,它們就會持續的繁衍。自然的法則是當你產生負麵情緒時,不快樂也同時升起。當一個人在心裏產生了負麵情緒,便不可能感到快樂和安詳。安詳和負麵情緒無法並存,就像光線和黑暗無法並存一樣。我古老的祖國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展出了一套有係統而科學化的修練方法,藉由它,你就能在經驗的層次上探究有關身心現象的真相。這個技巧叫做內觀:是如其本來麵目,客觀的觀察實相的意思。

此技巧幫助人們在自己的身體架構內,發展對於身心的感覺和理解的能力。內觀的技巧牽涉到基本的自然法則,那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當心中有任何不淨雜染升起時,在身體上就會伴隨的發生兩件事:一是呼吸喪失了它正常的節奏,任何時候隻要有負麵情緒在心中升起,呼吸就會粗重些。這是一個顯而易見,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實相。在此同時,一個更精細的生化反應開始在身體內運作,會讓我經驗到身體上的某一種感受。每一種不淨雜染都會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產生某些感受。

這是一個實用的妙方。因為一般人無法觀察心中抽象的不淨雜染,像抽象的恐懼、憤怒、激情。但經由正確的訓練和練習,卻能很容易的去觀察呼吸和感受,而這兩者都直接和心中的不淨雜染相關連著。

呼吸和感受以兩種方式幫助我們,第一、當雜染開始在心中生起,呼吸馬上就會喪失它正常的節奏,它會大叫:「注意,有些不對勁的事情已經開始了!」感受也會告訴我們:「有些事已經不對勁了。」我必須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經由這些警告,開始觀察呼吸、感受,並且發現這些雜染很快的便消逝不見了。

這種身心現象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麵:一麵是心中生起的思想或情緒,另一麵則是在身體上的呼吸和感受。每一個思想或情緒——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每一個心裏的雜染都會立即顯示在呼吸和感受裏。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你便是間接的在觀察心中的雜染,是如其本然的麵對實相而非回避問題;接著雜染會失去它的力道,無法如過去一樣的宰製著你,如果持續觀察下去,雜染終將煙消雲散,而你仍然保持著安詳和快樂。

就像這樣,自我觀察的技巧以它的兩個麵向來揭示實相:外在的和內在的。之前,你總是張眼向外看,而漏失了內在的真相。人類總是向外尋求他們不快樂的原因,他們總是責備並試著改變外在的實相,由於對內在實相的無知,人們從來就不了解痛苦的原因源自內在,在他們自身的盲目反應中。

你越練習這個技巧,就越快走出負麵情緒的束縛。漸漸的,心會擺脫了雜染,變得純淨了。一顆純淨的心,總是對他人充滿了愛,超然的愛;對他人的失敗和苦難充滿了憐憫;對他人的成功和快樂充滿了喜悅;麵對任何情境充滿了平等心。達到了這個階段,整個生活形態會開始改變,將不會在言語或身體上去侵犯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相反的,這顆平衡的心,不但變得安詳,而且也幫助別人變得安詳,圍繞在這種人四周的氣氛會滲透著安詳、和諧和真正的快樂,也會開始影響他人。

對自身實相直接的體驗、觀察的技巧,就叫做內觀。它是導向真正快樂生活的一種簡單、直截了當的方法。

要過快樂的生活,有許多不同的要素,其中有幾項是和參加本次會議的在座有關的。雖然一切想要的錢財和資產,你都有了,然而當這個世界上有千百萬的人們仍為著下一頓飯而煩惱時,你怎麽可能真正的享用這些福份?賺錢供你自己、家人、依賴你而活的人使用,絕對沒有什麽不對,但你也必須記得回饋社會。你的財富是從社會中獲得的,所以你也必須加以回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不但為自己,也為他人賺錢。在商場上另外一個快樂的觀點是:不管以什麽手段來賺錢,都不應該傷及或危害到他人。這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以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為代價而賺到的錢,永遠不會帶給你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資產、或成就、或財富、或權勢,而是源自一顆純淨和安詳的心的一種內在生命的狀態。而內觀就是幫助每個人達到那個狀態的工具。

 

--------------------------------

 

光明心老師漫談瑜伽冥想 



       點擊: 206次      發表時間: 2006-6-8    
 
很多瑜伽練習者都在談論冥想,但是對於什麽是真正的冥想,在很大程度上實在是似是而非的。

   張惠蘭女士的《瑜伽》中隻提到語音冥想,所以,很多人以為,隻有口念梵音或心誦梵音才是瑜伽的冥想。

   其實,瑜伽的冥想方法非常豐富。它可根據練習瑜伽的不同目的,練習者的個體情況的差異,包括生理、心理、性格乃至思維方式等,來進行具體地設定。

   大概而言,從理論上講,它有從心靈的專注到無為的觀照的漸進過程,有從止息思慮到在無思無慮中的體悟(好像很難理解,而唯有這時才能叫是真正的冥想的開始)的漸進過程。

   簡單地說,初學者一定要通過專注的訓練將奔如江河、紛紜萬緒的心統一起來,做到初步的心態安寧;然後繼續深入,直至真正心念完全止息,此時人是高度清明的,清明之中且心地一塵不染;再然後在此思慮止息的狀態中進行有目的的領會,體悟(但不是思考)。比如,“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思慮從何而產生?”,“生命的歸宿在哪裏”等形而上的問題。

   至於專注的訓練,都是利用人的五官或意識的功能來進行的。語音冥想隻是眾多的方法中的一種,目的隻是初步讓人心有所專注而不致混亂奔逸。其他的諸如以眼睛觀注於特定的顏色或燭光或太陽或月亮或虛空等;及以鼻子進出的呼吸為專注的對像的方式;以耳朵聽的功能而進行的專注梵音的冥想;用意識的思慮功能而進行的觀想專注(比如想大海、花、大草原、藍天白雲或聖人之像等)等,都是通過身體的感覺功能來進行的,對靜坐時身體的反應感受來進行體察的專注……

   專注的方式很多,但都隻是方法而己,或者隻是過程。冥想的重點在於止息思慮以後的體悟(類似禪宗的參悟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夏帆 回複 悄悄話 我有一個朋友好像有過這種開悟的體驗。頭腦是頭腦,肉體是載體:)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