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聲,民族,流行的區別

(2021-03-26 09:12:56) 下一個

 

 

 

聲譜分析:

先看小背簍和山不轉水轉:

那英的長音和宋團的那個比較長的音其實是一個音高C5,咋聽感差這麽多?(宋團聽起來比那英高多了)

很簡單,宋團的高頻泛音比那英豐富的多,而低頻泛音則是那英占優勢。那當然越是高頻泛音豐富的聲音聽起來越“尖”。

再看time to say goodbye:

首先要說的是,前半句莎拉布萊曼唱的不是很美聲,所以選了後麵那句來比較。

先說說key,宋團和莎拉·布萊曼是一樣的key。那英上來唱的是低5key的。後來升了2key,所以就是低3key,圖上的那英是升key過後的。

流行民族美聲的差別在這裏一覽無遺:

1. 美聲非常重視低位置共鳴(胸腔共鳴),聲音極為渾厚有力。低位置共鳴基本是秒殺其他兩人的形態。美聲的第二關注點在高位置共鳴(頭腔共鳴)上,也就是前麵提到過的歌手共振峰。這個位置的共鳴保證了美聲的聲音是有焦點的(聽感上來說,就是感覺聲音有一個很“亮”的點),同時穿透力極強。

2. 民族唱法是基本放棄低位置共鳴(胸腔共鳴)的。轉而專攻更高位置的共鳴。所以在美聲不能達到的3500以上頻段,宋團依然能保有非常強的泛音(圖上的“更高位置共鳴”)。傳統上講這種共鳴稱之為額竇共鳴(當然這種提法不科學)。所以民族唱法聽起來極為“尖”,“亮”,穿透力更強。缺點是不夠厚重,偏假。

一句話:共鳴唱法(美聲/民族)多為混聲,要求永遠帶高位置共鳴。

3. 流行唱法是極為多樣的,很難概括。總的來說,重真聲,輕共鳴是主要的方向。比如那英,就是典型的真聲唱法。說到共鳴,那英跟另兩個顯然是沒法比的,所以同台較量,肯定是要被壓出翔的。

流行唱法為什麽要重真聲,輕共鳴?

因為這樣更貼近日常說話,更貼近人民群眾。群眾不可能去練什麽混聲,大共鳴,如果歌手唱的和群眾差得太遠,遠到群眾都不知道你怎麽搞出來的,那自然無法取得群眾的認可。沒認可咋能流行起來呢?所以必然選擇跟日常說話接近的唱法。(可這也導致了流行唱法幾乎沒有門檻,什麽貨色都可以進來冒充歌手,直接造成了現在中文流行屆廢渣滿地走的局麵)

關於那個最高音,宋團=莎拉布萊曼=G5,那英E5。視頻裏很明顯,那英是廢了好大的勁才弄出來的,共鳴啥的就不用談了。(這也回答了那英究竟能不能唱All by myself的問題,那個是7秒F5,比這個還高1key,基本可以判定她累出翔也唱不了)

要額外說明的是:無論是美聲還是民族,本質上都是混聲(真假音混合),尤其是宋團,主要以假音為主,所以那英的真聲唱法肯定是沒法跟她們拚高度的。這也是為什麽現在流行界這麽講究現代混聲技術的原因:沒有混聲音域太有限了。

民族唱法的成因和特點

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再次回到那個慘絕人寰的無麥克風時代。和美聲一樣,在無麥時代,一切的技術情感什麽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讓別人聽到你唱什麽!所以充分開發共鳴擴大音量成了必然的選擇。

我們知道那個年代我朝的歌曲大概有兩種:

1. 戲曲。考慮到我朝素來都是“搭台唱戲”的模式,想在露天開闊環境讓圍觀群眾都聽清,還沒有麥,怎麽辦?我朝人民選擇了提高音高,同時擴大高頻泛音的假聲唱法(當然也有真聲唱法,我們主要分析假聲唱法)。比如梅蘭芳,那當然是假聲唱法,不然怎麽唱女聲?

即使是封閉環境比如茶館,要想讓全屋子的人都聽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戲班的當家名角,必須要做到茶館二樓最後一個位置也能聽得清清楚楚,這才算及格。

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著山跟對麵的人喊,這時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頻泛音了。因為隨著距離的增大,低頻比高頻衰減的快得多。高頻的聲音可以傳得更遠。比如,我們都知道越“尖”的聲音是傳的越遠的,尖叫就是傳得最遠的。

基本上,一切共鳴唱法都是要求高位置共鳴的,我們也知道有聲壓必須要有高位置共鳴。

那為何我們沒選擇跟美聲一樣的巨大的低位置共鳴(胸腔共鳴)?

因為美聲唱法不利於中文的咬字。

美聲的特點是喉位極低,測重元音飽滿和靠後發聲。有人說:美聲是元音的藝術,所以美聲誕生自意大利就很自然了——意大利文元音偏多。

其實這是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為何中文音樂和外文音樂的區別這麽大):中文的特點決定了,低喉位不適合唱中文歌。中文裏對咬字要求比外文高得多,尤其是唇齒運用更多,注定了無法兼顧低位置共鳴(胸腔共鳴)。所以經年累月下來,我們已經養成了高喉位說話的習慣,唱歌自然也是如此。

而高喉位的缺點是明顯的:最主要的共鳴腔咽腔較小,難以獲得比較大的共鳴。所以中文的歌曲總是顯得不夠厚重。(當然另一個原因是,氣息偏弱)

現代民族唱法的由來

最開始的民族唱法是存在爭議的,所謂的土洋之爭:(http://news.ifeng.com/shendu/zgzk/detail_2013_01/15/21220849_0.shtml?_from_ralated)

一派以留洋的為主,基本就是美聲來唱中文。缺點是咬字不準確,吐字模糊不清。一派以真聲為主,強調中文咬字,缺點是聲音不夠響亮,唱多了疲勞。

直到後來金鐵霖發明了民族唱法:

現代民族唱法以美聲的混合發聲(真假音混合)為基礎,同時繼承了戲曲和山歌的高喉位假聲唱法,開發出了獨有的不限喉位混合發聲方法。

1. 聲帶技術來說實質上更接近美聲,所以有些人把民族唱法叫“有中國特色的美聲唱法”。原理上講就是真假音混合,尤其高音,會轉到全假音。具體到每個人也有不同。宋團就是明顯的假聲居多,彭則是真聲居多。

2. 不限製喉位,盡量保持低喉位的同時,允許提高喉位。

3. 基本放棄低位置共鳴(胸腔共鳴),追求特別高的共鳴(額竇共鳴)。高頻泛音非常足,穿透力極強。聽起來“尖”。

4. 重點側重咬字,要求清楚明白,聲音甜美,清亮,偏假。

5. 發聲位置靠前,符合中文的咬字習慣。

為何金氏唱法能一統江湖?

這其實是有其必然性的。事實上科學的發聲隻有一種,就是美聲。考慮到音量,音色,持久力,穿透力等因素。要想到達極致就隻有這麽一種方法。

那為了中文改良的中國式美聲(民族唱法)為什麽就不能是唯一的呢?為什麽從來沒人質疑美聲一統歐美歌劇呢?

事實上民族唱法有的問題,美聲都有,比如千人一麵。這沒辦法,共鳴開發到一定階段,本嗓的特色自然就幾乎消失了。指責民族唱法千人一麵純屬無稽之談,你怎麽不指責美聲千人一麵?

有麥時代,共鳴唱法是不是還有意義?

相信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既然你都說了美聲/戲曲等共鳴唱法是為了無麥時代特別產生的,現在是否依然有存在的意義呢。

答案很明確:有!而且很大!

麥克風隻是讓無共鳴唱法有了存在的可能,但並不能改變無共鳴唱法對有共鳴唱法的先天弱勢。

最大的區別體現在唱現場上:無共鳴唱法在現場聲壓很小。見https://bideyuanli.com/p/780

有人可能會疑問:我看過不少現場的視頻,沒這個問題啊?

那是因為所謂的現場視頻,都是話筒收音配上伴奏弄出來的,跟真正在現場的人聽到的聲音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現場的人,聽到的是音響放出來的聲音。關於視頻和真現場的區別,請參考這兩篇:

https://bideyuanli.com/p/246

https://bideyuanli.com/p/571

可以說,現場和視頻/電視播放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以雙英會為例,我們看到的電視播出版已經很誇張了,那英的聲音小的多。其實在真現場,還會更誇張,那英的聲音會比宋團小一個數量級。

民族唱法一統晚會的原因

看了上麵的解釋,相信各位也能很自然的理解這個問題了。晚會畢竟是為了現場服務的,不是為了電視觀眾。讓現場的人聽清才是第一要務。這時候共鳴唱法就優勢太大了。

可是對群眾來說,一直都是重錄音,輕現場。聽現場的可謂極少。所以很難理解這種千人一麵的聲音怎麽能統一晚會。其實讓他們現場聽一次晚會就懂了。(不得不說,現在去聽現場的,基本都是狂熱粉絲,哪還管能不能聽見,隻要偶像看見了就嗷嗷嚎叫上了,唱得跟翔一樣也照樣吹到天上去。)

比如這樣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xNzA3NTQ4.html,典型的流行歌手缺乏聲壓的下場:現場觀眾反應超冷淡。

流行唱法也有共鳴!

這一點必須強調。事實上歐美的流行高手基本都是共鳴很強的。在歐美,以美聲為底子的流行歌手遍地都是,即使不是美聲底子,也練過其他類的共鳴。所以歐美偶像派歌手少,實力派歌手多。(其實即使歐美偶像派,也基本都達到了我朝實力派的標準。我朝所謂偶像派,基本上是完全沒法在歐美混的)

這跟歐美更注重現場密不可分,錄音可以修音,可以反複調教,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調到差不多的水平。現場就完全不同了,殘疾歌手一下就露底,毫無還手之力。

隻有在我朝這個奇葩的市場裏,才會出現各式奇葩無共鳴歌手橫行的局麵。

其實,與其說民族歌手千人一麵讓人反感,倒不如說是民族歌手唱得歌太單一才讓人反感。不過這跟唱法一點關係也沒有,民族唱法一樣可以唱流行,比如玖月奇跡裏的女歌手,就是典型民族腔。

 

https://youtu.be/Ddrlhgy59fQ

沙拉布萊德曼近期演唱的韋伯音樂劇  聲音顫抖,多處跑調,幾位男歌手隻有金發男子聲音在線,可憐的大英帝國做麽為之自豪的一部作品,隻有金發男子是在線的歌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琥珀之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雲霞姐姐' 的評論 : 謝謝雲霞姐姐,無意中發現有人寫的這篇文字,分析的特別合理
雲霞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好棒的文章,有研究!欣賞你
琥珀之淚 回複 悄悄話 隨便吐槽一下薩拉布萊德曼,最近觀看了一個現場演出,她的狀態很糟,聲音不幹淨拖泥帶水不說,還有很多抖動,據先生說隻有衰老的女人喉部的肌肉不夠強壯才會出現多餘的顫音,不是樂譜上的顫音是指自己無法控製的聲帶抖動,先生說薩拉布萊德曼半路出家並沒受過專業訓練不算專業美聲派,恍然大悟,難怪韋博的音樂劇裏這一次薩拉唱砸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