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秋葉聲

來美多年,感慨萬千:風中秋葉,風起則飛,風停遂止,隨緣起落,豈有它哉?唯書作伴,唯文作聲,
個人資料
正文

拜七夕

(2016-10-17 18:04:57) 下一個

拜七夕/風中秋葉
        中國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傳說是牛郎織女隔著銀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故廣東人稱“七姐誕”。中國民俗習慣,少女們要在月下穿針引線做秀紅,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故也叫“乞巧”,據說唐宋時代最為盛行。唐代詩人林傑有名詩《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 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形象地描寫了乞巧節的活動。此民俗一直流傳至今,廣州珠村每年七夕都搞“乞巧”活動,從年輕少女到年長老婦都精製女紅展示巧手,並逐漸把“拜七夕”演變成“擺七夕”即連續七天供案擺展手工藝術品,用絢麗多彩的展品敬拜七姐,形成了娛神娛己的嶺南文化節,而且氣氛越來越濃。

        少時,我多次欣賞過“拜七夕”,記得姐姐和街坊少女組成“七姐團”各人湊份子,籌基金,買鮮花,時果,脂粉,香燭……,印象最深是“育七夕秧”,她們買新鮮穀子,擺在七個小盆子裏,泡井水,擺在露天,每天合十祈神,觀察種子發芽,長成秧,待秧苗長至五、六寸,用紅紙剪成一寸多寬圖案,圈圍著秧苗作為拜七姐的供品。秧苗青綠,顯得純潔,紅紙襯托,透著熱烈,配上黃白紫菊,插花裝飾,十分惹人。秋來果子多,荔枝、龍眼、楊桃、香蕉、蘋果各種佳果都作祭品,最有意思是菱角,姑娘煮熟兩頭尖尖的菱角,用竹子穿成串,八仙過海,各憑巧手組成不同圖案,秀出妙思。那個年代少有高級脂粉,多見是粉紅和粉綠兩種鵝蛋形,有淡淡芬香的粉盒,若女孩子愛美,臉上的桃紅就全得益於紅紙了。令我讚歎的是姑娘用火柴盒,粘上紅紙,裝嵌而成的小房子,加上自己裁製的布公仔,雖不是美侖美奐,卻是巧思妙成,令人難忘。
      
       七夕當晚,飯後的姑娘合力端出圓桌,露天對月當街,把各種祭品擺好,然後用淨水洗手,點香焚燭,雙手合十,祈神拜月,再圍坐圓桌,一邊悄聲細語,一邊穿針引線,合繡荷花彎月;另一邊挑出石螺肉,準備煲粥炒粉。待到萬事皆備,她們齊齊出動,觀賞附近別家姑娘“拜七夕”活動,叫對拜,也是取經交流吧?回來後,必是集體品評,誰家有特色,誰家有氣氛,誰家女紅美,自家有那些長處,哪些不足,明年要學人家的那些經驗,就成了姑娘的長久話題。

        晚,十一點,夜靜,暑去,彎月、星河燦燦,姑娘們齊齊躬身遙拜,抬望星空,想象牛郎織女銀河愛擁,更祈天上仙女賜巧降幅。隨後就是圍桌食粥食粉,有能熬夜的小孩子,必定可以和她們一起分享粥粉,宵夜一直延續到淩晨,讓祭品接了天降仙露,她們才分派祭品,帶著喜悅,從容散去。這就是我記得的“拜七夕”了。

香港知名老作家李國參點評:

讀過《拜七夕》(轉貼韓寒專訪後下載),讀了兩遍。遇見好文章,我通常都會仔細讀,目的是想知道人家的妙處在哪?好好學習。《拜七夕》的妙處,在我讀來有兩點:拜七夕在作者細膩的抒情化的語言裡,讓我回味了拜七夕的童年往事;我想天下姐妹們有福,知道我們的拜七夕比天下共愛的情人節更詩情畫意,此其一。我讀風中秋葉的文章不多,在美華貼出的都讀過,但我想說,《拜七夕》寫出散文家品性了,此其二。劉荒田先生評:『醇厚如老酒,又天真如朝露,下筆有情,鋪陳有節,好文下的好風尚,憑吊不已!』妙極!我以為荒田先生說出風中秋葉《拜七夕》的品性。

我覺得中國情人節應該是正月元宵。其實,七夕是很悲哀的愛情分隔,想一想:才見又別,何其哀哉,何來甜蜜? 七絕-歎七夕 鵲橋歲歲千星怨,雲水悲哀一月彎。 苦戀年年成美事,癡情多少夢闌幹。 風中秋葉 2011-08-07 08:43

 

故裏風贈和:

回頭再細讀老師詩時,複又被七夕的哀怨浸染了!尤其是你的——千星怨和一月彎,寫景極致,抒情淋漓!!所以不妨再和一首:牽手又別喜淚怨, 愛河蕩舟月芽彎 。七夕年年泣雨濕, 癡情夜夜曉風幹。為的是一起高掛!!再次感謝老師的贈詩!!給七夕節留下這麽多好詩文。滋潤精神家園!!謝了。2011-08-07 10:22

 

《五律·七夕閑吟——臨屏贈詩友》/風中秋葉8-11-2013 

沉吟不欲眠,對酒自成仙。碧水清山外,桃花醉眼前。清風難入賦,明月自成篇。未盡心中句,高低向故園。

返老還童贈和:《五律·七夕閑吟——臨屏回贈詩友》

夜深人不眠,望月會天仙。 織女飛雲外,嫦娥至水前。 七夕雖卻步,秋葉已成篇。 唱徹心中曲,低吟念故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