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是皖南山區縣,地處皖贛通衢。縣境屬江南古陸,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蕃衍生息。漢代稱華陽鎮,屬歙州。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良安縣,唐武德八年廢。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複置縣,名績溪。據《元和縣誌》載,績溪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裏並流,離而複合,有如績焉”。績溪縣因此而得名。績溪複置縣後,縣治設於華陽鎮。唐至宋屬歙州(歙州於宋宣和三年改名徽州),元初屬徽州路,元末、明、清屬徽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三年改屬蕪湖道,十七年複印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九年三月屬皖南行署,八月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改屬徽州專區,1956年1月改屬蕪湖地區,1961年4月屬複設的徽州地區,1988年1月劃入宣城地區。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崇山峻嶺,重巒疊嶂,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穀。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形成南北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的不同,語言也有區別。境內河流交錯,溝穀縱橫,2公裏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公裏。主河道登源河長55公裏,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公裏,三河流域麵積582.5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公裏。諸水皆外流,北流之水屬長江水係;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係。年徑流量10.3億立方米。
績溪縣境山多,可耕地少,人民為謀求生路,最富經商精神。據史料記載,唐代就有縣人去長安經營飲食業,宋代績商已成為徽商中的一支勁旅,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元代績商曾一度不振,明清時期又複鼎盛。縣內“出賈既多,土地不重”,民間形成重商輕農的觀念,認為農業隻能糊口,不能致富,因而行賈四方,設肆於國內大小城鎮,甚至遠涉東南亞及歐美。民國時期,未成年的男子就要出門學生意(當學徒)。有民謠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當時全縣旅外經商者占總人口的25%,最高年份達30%以上,高於徽州其他縣約三四倍,江南商埠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的說法。各地的徽州同鄉會館和同業商會也多以績溪人為中堅。
績人曆代經商,經久不衰,在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裏,創下了輝煌的業績,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是徽墨,一是徽菜。 徽墨曆史悠久,從唐代李超徙歙算起,已有兩千一百多年曆史。縣人從事墨業,代有其人,最有名的是清代的“鑒古齋”和“胡開文”兩墨莊。鑒古齋墨莊為汪近聖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創。胡開文墨莊為上莊胡天柱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開創,因經營有方,曾設分肆於許多大小城市。屯溪老店迄褚延?00餘年曆史,是我省著名的雙百老店。胡氏精製的地球墨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使徽墨衝出國境,走向世界,為民族爭光。徽州墨模是徽雕中的精品,胡開文的墨模更是其中的瑰寶。胡氏的墨模雕刻能手,人才輩出,清代的胡國賓就是一代墨模雕刻名師。胡開文的徽墨今已獨領風騷。
由鄉土風味飲食發展成的徽菜,遍及全國,形成菜係,實乃徽商的功績,其中也有績溪商人的一份功勞。縣人自唐代即設酒店於長安,宋代設菜館於徽州府,明清時期發展到大江南北,民國時期徽菜館遍及海內。據不完全統計,清末至民國初,縣人在各地先後開設的菜館酒樓:上海有鴻運樓、大中華、大富貴、大中國、大新樓、大嘉福等120餘家;武漢60家;南京21家;衡陽、柳州至昆明一線13個市、縣有徽菜館41家。在績人開設的菜館裏,上海的大富貴、大中華,武漢、蘭州的大中華,太原的鴻運樓,屯溪的富春園,蕪湖的同慶樓,杭、嘉、湖的聚樂園、大中國、益樂園等徽菜館經營有方,曆久不衰,至今仍是當地有名的老店。2005年中國烹飪協會經考察認證後將“中國徽菜之鄉”的桂冠授予了績溪。
績溪商人中最有名的當是胡光墉,也就是胡雪岩。胡雪岩生性機敏,膽識過人,深謀遠慮,不攻近利,最終不僅發跡致富,成為活財神,還以資助清廷、輸款籌餉,功在邊陲。胡雪岩原本是純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賜戴紅頂子、穿黃馬褂,實為亦官亦商,這在我國商史中亦屬罕見。
績人既富於經商精神,也善於經營農副業和各種手工業。績溪曆來土特產十分豐富。唐宋時期造紙、製陶業發達。澄心堂紙被欽定為朝廷專用。明代缸窯頭和清代的石爐坊的陶器、鐵鍋名噪皖、浙、贛。“秘色瓷”曾被選為貢呂,黑釉瓷遠銷亞、非諸國。此外,還出產大量的木材、蠶絲和茶葉。清乾隆以前,森林未遭破壞,鄣山、徽山盛產木材,遠銷蘇、浙和本省蕪湖、安慶等地。唐宋時期,常溪、昆溪、蘆溪和揚之河流域“桑柘成蔭、絲織業繁盛”,綢、絹和清水絲成為貢品。明清時期“桑樹蔽野,戶皆習蠶”,此時的績溪已成江南絲綢主要產地之一。清道光年間溧陽人沈練任績溪訓導,曾總結民間植桑、養蠶經驗,著成《廣蠶桑說》,刊行全國,推廣績溪養蠶經驗,影響深遠。民國中期縣內出現繅絲廠、蠶種廠及繭行,標誌著績溪的蠶絲生產開始走向工業化。
績溪的茶葉也很有名,主要是綠茶,暢銷江南各大小商埠。金山時雨、橫岩雲霧等名茶早在民國時期就馳名滬、漢,出口南洋。金山時雨主產地上莊鎮金山,現仍暢銷國內各主要城市。
勤勞智慧的績溪人民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果實,這首先應該歸功於曆代績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旅外徽商對桑梓的支持。
據史料記載,號稱“東南鄒魯”的新安,“邑小士多,績溪為最”,“十戶之村,不廢誦讀”。曆史對績溪人如此稱譽,是有其事實根據的。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績人首建書院--桂枝書院,這不僅是績溪曆史上第一個書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書院。宋元豐年間,史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知績溪縣事,在他的倡導下,績溪文風蔚起,書院大興,社學和私熟也紛紛建立。此後邑人對文化的追求經久不衰,明代全縣書院57所,居省內前列。清光緒間邑人首建毓才坊女校,開創安徽女子學校的先河。重視教育的結果必然是人才輩出,文化氛圍日深;人文薈萃,名士如林。績溪的曆代名人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唐代神策將軍汪節,宋代文學大家胡仔、名臣胡舜陟,元代詩人舒由頁,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工部尚書胡鬆、兵部尚書胡宗憲,清代宦海“三奇士”邵綺園、程秉釗、胡鐵花,還有兩大墨家、一代巨賈和禮學“三胡”。近代名人首推國學大師、五四運動的先驅胡適,還有圖書館學家洪範五,古典小說標點創始人汪原放,小說家章依萍,建築學家程士範,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許家朋,詩人汪靜之,出版家汪孟鄒和王子野等。
文化氣氛濃厚的績溪,勝景遍地,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清涼峰、小九華、大會山風光綺麗;古馮村、棋盤村、江南第一關景色宜人;龍川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大平天國壁畫、霞間古窯址等被分別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坑口-湖村-勘頭、上莊-旺川-馮村等兩個省級曆史文化保護區被古建築專家稱為明清建築博覽館。績溪山青水秀,世稱“百裏花園”,是自然經濟的理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