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房地產泡沫15年大夢驚醒 擔心中國步其後塵

(2009-08-10 12:31:18) 下一個

日本房地產泡沫15年大夢驚醒 擔心中國步其後塵

2007年11月15日

東鄰人擔憂中國:依稀看到當年熱錢魅影

徐靜波

東京灣海底的無名地塊,被人當作了向銀行貸款的擔保。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銀座五丁目的警察崗亭,也被16人當作私產抵押,在銀行申請到了共計630億日元的貸款

日本八佰伴集團宣告破產時,和田一夫總裁留下了痛苦的淚。他用兩句話概括了日本這家最大的百貨超市集團失敗的原因:一是不該圈地建店,二是不該相信銀行。

和田一夫發出這一聲悲歎,是在1997年。這一年的9月18日,八佰伴破產。當時,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已過去整整8年。在這8年中,日本經濟始終在深淵裏徘徊,八佰伴終於未能挨過這一沉重打擊,在日本經濟舞台上黯然消失。

讓我們回過頭來,冷眼相看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

銀行盲目放貸熱錢大炒地產

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日本人把它稱為“高度成長期”。經過戰後20多年的複興,日本經濟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索尼、鬆下、豐田等一批民營企業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和技術創造後,由內向型企業轉變為外向型企業,並逐漸發展成跨國集團。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的出口大增,尤其是汽車、家電行業成了日本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並因此帶動了鋼鐵、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走私貨如“808”雙卡收錄機也在中國市場泛濫,甚至中國的城市家庭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日本的TDK錄音帶。

為了遏製日本的貿易順差,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五國1985年製定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從240:1飆升至120:1。為減少出口損失,日本資本開始紛紛轉入國內市場。而日本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維持高出口額,大幅降低利息,擴大對企業的貸款,結果造成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已於2001年同住友銀行合並(成為三井住友銀行)的日本櫻花銀行前總裁橫田昭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回憶道,當時由於日本的產品大量出口,企業掙得的外匯源源不斷地湧入日本的銀行。銀行收到這麽多存款後開始犯傻:該怎麽辦?於是,放貸成為日本各大銀行的當務之急。櫻花銀行從董事到各支店的員工,每人都有放貸指標。最多時,一個普通員工每個月的放貸指標高達2億日元。

結果,那些背負指標的銀行職員如同做傳銷一般,先從自己的親戚朋友下手。隻要你有工作(哪怕是臨時工)、有住址,都可以輕易地獲得貸款。如果你有房子或土地作擔保,那麽貸款的金額都可以超過百億日元。

於是,東京灣海底的無名地塊,也被人當作了向銀行貸款的擔保。更離奇的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銀座五丁目的警察崗亭,也被16人當作私產抵押,在銀行申請到了共計630億日元的貸款。

以一曲《北國之春》唱紅日本列島的千昌夫,當時正是紅得發紫的歌手。第一家銀行找到他時,建議他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日本人成群結隊地跑到夏威夷去舉行婚禮,在那裏建一座五星級酒店絕對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夠賺錢。”千昌夫困惑地說:“我沒有東西可以擔保。”銀行說:“你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擔保。”結果,先後共有五家銀行向千昌夫放貸。他在夏威夷不僅投資了酒店,還投資了高爾夫球場,五家銀行貸給他的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

“那時候的日本人真的不知道什麽叫天高地厚。有人對日本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的社長開玩笑說:什麽時候把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買下來吧,那可是美國最高的大樓呀。一年後,三菱地所果然宣布花2000億日元收購了洛克菲勒大樓,並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采訪過這一收購案的日本《每日新聞》記者中村芳平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感覺到困惑,“日本人真的發瘋了。”

來自銀行的大量貸款很快流入房地產市場,最有代表性的是銀座的地價,在1987年一年中漲了40%。同一年,東京的房價也漲了53%。那些埋頭上班的公司職員們生怕房價不斷漲上去,忙著向銀行貸款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組織一幫無業人員扮成購房者深夜排隊,由此煽起了浩浩蕩蕩的全民購房之勢。

4年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銀座地價暴跌六成,原先1億日元的房子跌至4500萬日元。高高興興搬入新家沒多少日子的白領們,一夜之間變成了“房奴”。美國人也最終從三菱地所手中買回了洛克菲勒大樓,並讓“日本小子”(美國人如此稱呼三菱地所)淨虧了近1000億日元。

圈地開店八佰伴破產

在泡沫沒有破裂時,幾乎所有人都堅信,東京作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中心,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國際機構前來建立分支機構,因此其商業地產會越來越吃香。而在土地資源奇缺的東京,擁有土地就意味著擁有未來。和田一夫當時就是這樣認為的。

八佰伴集團創始於1928年,剛開始是伊豆半島熱海的一家蔬菜店。和田一夫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家蔬菜店後,引進了美國的超市模式,從上世紀70年代起把八佰伴發展成為一家連鎖超市公司。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八佰伴已經把超市開到了南美和新加坡。

在泡沫經濟的漩渦中,八佰伴做了一件一般人眼中的“正常事”:圈地開店。當時,八佰伴的經營業態已經從一般的超市,發展到了大型購物中心。在地價天天上漲的情況下,“圈地開店”不僅可以保證地價與房價的同步升值,而且可以在短期內提高公司的業績。八佰伴的雄心得到了銀行的大力支持,多家銀行跟著八佰伴一路投錢。和田一夫更是在1990年把八佰伴的總部從日本遷到香港,讓這家以蔬菜攤起家的日本公司一下子擁有了“國際巨頭”的良好感覺。在其最興旺的時期,八佰伴的海內外店鋪總數達到400家,在上海浦東也開出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百貨公司“上海第一八佰伴”。

當時頭腦發熱的不僅是八佰伴,還有“大榮”等超市集團。日本的商業企業,幾乎在這一時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大力發展商業地產。結果,泡沫經濟崩潰後,銀行頓時變臉逼債,八佰伴和大榮則陷入困境。

1998年,八佰伴在融資無門的情況下,把一部分店鋪賣給了大榮,好不容易籌集到了320億日元的資金,又給銀行盯上。當時,八佰伴的最大借貸銀行是東海銀行。東海銀行得知八佰伴籌集到這筆救命款後,立即趕到八佰伴總部,對和田一夫說:“你先把欠我們的錢還上,這樣消息一發布,公司的股票就會漲。過一段時間,我們再貸給你,你不就一舉兩得了嗎?”後來,和田一夫用“昏了頭”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思維與情緒——他居然相信了銀行的話,結果這筆救命錢一去不返。

八佰伴在無錢償還貨款和支付員工工資的情況下,最後不得不宣布倒閉。當然,坑了八佰伴一把的東海銀行,幾年後也因為大量不良貸款而跟著破產,演繹出一出你死我活又同歸於盡的泡沫悲劇。

租房經營洋華堂成功

就在各大商業集團紛紛買地開店的同時,有一家商業企業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租房開店。這家公司就是“伊藤洋華堂”。當時,許多人對於伊藤洋華堂的做法大為不解:地價天天漲,房價日日高,伊藤洋華堂隻要圈一塊地造一家百貨公司,幾年後投資成本就收回來了。銀行也是如此勸說伊藤洋華堂。但是,公司總裁伊藤雅俊就是堅持租房開店,“有錢時我開店,沒錢時我退租,這樣公司經營自由自在,沒有還貸的壓力。”

在這場曆史性的泡沫慘劇中,日本這麽多商業企業,唯有伊藤洋華堂立於不敗之地,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在中國成功地開了6家百貨公司,還收購了美國的“7-11”連鎖便利店,成為世界最大的便利店集團。

伊藤洋華堂現任總裁鈴木敏文是公司創始人伊藤最得意的助手,也是把“7-11”便利店引進日本並最終實現“小魚吃大魚”的成功經營者。他在接受日本《財界》雜誌訪問時這樣總結自己麵對經濟泡沫的經驗:任何經濟發展模式都如波浪一般,有起有落。作為經營者,如果隻看到波浪高起時,而不知道波浪也有下落時,那麽紅極一時最後失敗是十分必然的事。企業發展中如何抓住商機居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暴利、急功近利,而忽視了企業經營最基本的東西——量力而行、穩步發展,那麽,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變大,要造就一家百年企業會難上加難。

伊藤洋華堂於1997年進入中國內陸地區重鎮——成都開店,取得經驗後移師北京,如今成為外資商業企業在中國的成功典範。迄今,伊藤洋華堂在中國依然是租房開店,把企業經營的風險和投資成本降到最低。

銀根收緊泡沫破裂

對於日本泡沫經濟為何會崩潰,說法眾多。但有一個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認,那就是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的政策幹預。

日本銀行前總裁三重野康有一個惡名,叫“平成惡鬼”(平成是當時日本的年號)。1989年,三重野出任日本銀行總裁。在這之前,他就警告日本社會:“日本經濟就像是一堆擱在火上的幹柴。”為了給日本火熱的經濟澆一盆冷水,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裏,三重野把央行向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稱為“公定步合”)三次提升,一直提高到4.25%,一年後再次提高至6%。這一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迫使商業銀行采取了一個極端的做法:命令銀行全體職員收回貸款。由此,日本經濟就像一隻膨脹的氣球突然被紮了一針,蔫了。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油價格暴漲,日本企業的經營利益受到巨大打擊,股市隨即暴落。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12月的38915點跌至1990年10月的19980點。糟糕的是,日本經濟倒退導致日元貶值,國債遭到拋售。股市暴落、日元貶值、國債拋售,三重打擊使日本泡沫經濟全麵崩潰。這一崩潰,導致日本經濟停滯了整整15年。但也有人說,如果當時三重野不采取急刹車的措施,日本列島可能已經“沉沒”。

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拉動,日本經濟到現在還可能沒有從泡沫崩潰的低穀中完全走出來。也正因為經曆過如此沉痛的教訓,日本人也一直在為中國經濟的現狀擔憂,因為他們在中國經濟繁榮的背後,依稀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