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田望生:枯腸搜盡數杯茶

(2009-05-20 18:03:21) 下一個

田望生:枯腸搜盡數杯茶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為七事之末,但對嗜茶者來說,生活中須臾也不能離開。我就是耐吃苦茶的人,一日三餐,飯前飯後都要喝茶,夢裏醒來,不呷一口茶偏偏睡不著。這個習慣,年輕時就有。二十多年前,我在鐵道兵第五師搖鵝毛扇子,經常寫材料,一寫一通宵。發了困,頭懸梁錐刺股不敢領教,隻好靠苦茶清醒清醒。“枯腸搜盡數杯茶,千卷胸中倒幾車”。元朝大臣耶律楚材的這句詩對我雖不靈驗,可喝了茶,靈感也確能接踵而來。

茶,是中國的國飲。有朋自遠方來,主人提壺烹水,高衝低斟,相對銜杯,細啜細品,邊品茶邊聊天,其樂無窮。可見,茶不僅能滌煩療渴,換骨輕身,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飲茶需要知識,需要文化,不曉得喝的麽子茶,哪個地方產的,什麽類型的香味,什麽樣的色澤,喝了會起什麽作用,又有啥意思?

茶,不是舶來品,據我所知,“茶”在我國出現很早,而“茶”這個字出現卻較遲。在茶字出現之前,荼(tú)就是作茶字用的。《說文》:“荼,苦茶也。”《野客叢話》:“世謂之荼,即今之茶。”茶字最早見之於漢代,如漢代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中國是產茶的母國。比方“茶葉”這個詞,不少國家就是從中國“引進”的。俄語——Uao,英語——Tea,德語——Tee,日語——Cha,法語——The,全是漢語“茶葉”的音譯。

中國人通茶,曆史悠久。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就是中國茶聖陸羽寫的,第一篇頌茶的散文是司馬懿的女婿杜武庫作的。茶在華夏多子多孫,從古到今,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人們熟知的名茶有安徽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浙江的西湖龍井、顧渚紫筍、鳩坑毛尖,江蘇的碧螺春,江西的廬山雲霧、婺源茗眉,湖南的君山銀針,四川的蒙頂茶,福建的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廣東的鳳凰水仙,雲南的滇紅、普洱茶等。名茶出自名山,天時、地利、人和不可或缺。天時者,即產茶區域的氣溫、濕度、降水量、日照以及雲霧等。茶樹喜溫暖多霧天氣,經常有雲霧滋潤,茶葉品質才高。地利者,即種茶之地的地形、地勢、土壤排水保土性能等。生長在排水快、且具微酸性的坡地或台地上的茶葉,品質最優。人和者,即茶在人種,采用先進的科技和傳統工藝培植、加工的茶,發育最好,品質最高。

茶葉的名氣和功能,使它躋身於民族文化之林,香飄四海。茶文化發達的國家首推中國。民間流傳的飲茶趣事舉不勝舉,這裏略舉兩例,以饗讀者:

發明茶令的宋代詞人李清照,一日向其夫提出玩耍茶令,方法是一人出題考另一人,答對的飲茶,說錯的隻能聞一下茶香。兩人商定後,幾乎天天行一次茶令,而博學多才的趙明誠總是輸給了才華橫溢的李清照,所以常是一人聞茶,一人飲茶,而後哈哈大笑。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後,來到國子監視察,廚人獻上香茶一盞,朱元璋可能是宴後口渴,愈喝愈覺香甜,乘興賞這位廚人一套冠帶。院子裏有位貢生見了不服氣,故意高聲吟道:“十載寒窗下,何如一盞茶”,眾人大驚失色,朱元璋卻笑而和之:“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貢生隻好認命。

茶,中國人珍愛,外國人也喜歡。16世紀葡萄牙貴族小姐凱塞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在盛大的婚禮上,王妃舉起盛滿紅汁液的高腳杯回敬向她恭賀的達官貴人。上來祝酒的法國皇後想嚐一嚐紅汁液,但王妃沒等她開口,便舉杯一飲而盡,拉著英王跳起雙人舞。法國皇後十分惱怒,回到倫敦旅館下令衛官一定要把紅汁液查個水落石出。衛官摸黑潛進王妃寢宮:當王妃進宮,從皮箱中取出一撮卷曲的小碎葉,用開水衝出一杯紅汁液,英王查理問這是何物,她說是中國紅茶,商人們把紅茶販賣到印度,印度人看著像血,不敢喝,她出於好奇,大膽地嚐了嚐,誰知吃了紅茶後,肥胖的身體變得苗條了。此後,她每天都喝。潛伏的衛官聽了又驚又喜,正當他逃離時,暗鈴響了,衛官被逮。

在法庭上,衛官交代了潛入寢宮的動機和聽到的秘密,中國紅茶的魅力一下子轟動英法。從此,英國佬喝“Tea”,法國佬喝“The”,歐洲掀起了中國紅茶熱。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得到一點中國紅茶,視若珍寶,隻有最好的朋友才能和他共享此種清福。有人問他為什麽不給一般人喝?他說,這種茶是由美麗的處女一麵唱著山歌,一麵采摘於多露之晨,然後加工貢之於中國的皇帝,中國的朝廷轉贈給俄國沙皇,而這點茶則是一位著名的俄國公使送給他的。茶入俄時,商隊在途中有土著部落謀殺而奪之。此茶曾受人血之洗禮,怪不得巴氏為因喝到它而感到十分驕傲。

茶有浪漫史,也有辛酸淚。茶的奇妙功能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官迷心竅者耳中,立即成了得玉之磚。為了沽名釣譽,他們將茶作為貢品,巴結上頭。從此,采茶的“陵煙觸露,朝饑暮匐”;運茶的“日夜兼程,馬不停蹄”;貢茶的“雞犬升天,飛黃騰達”。倘有為民請命、冒死諍諫者,十之###丟了烏紗帽。

當然,這不是茶之過,而是人之罪。

1984年元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